首頁> 現代都市> 外戚之女> 第4章 舊事

第4章 舊事

2024-08-26 04:32:43 作者: 五葉曇
  【默唸三遍網址 請問記住了嗎?沒記住的話下章我再問一遍。最好幫我分享到Facebook哦】

  明珞幾人在後閣中並沒有待多久,掌事嬤嬤領了她們坐下後就去了前殿跟太后稟告。

  太后聽說侄女們過來了,就點了點頭,對掌事嬤嬤道:「她們兄長正在騎射場,我這裡正忙著,讓她們先去騎射場陪兄長說說話去吧,一會兒讓皇帝也過去。」

  說的正是明珞的二堂兄明紹桉,他是慶安帝的伴讀,今日這個時辰本該是慶安帝在騎射場學習騎射的時候,因著肅王過來議事,這才特意過來慈壽宮的,不過他過來了,並不妨礙其他幾個伴讀仍在騎射場該幹嘛幹嘛。

  掌事嬤嬤領命退下,太后這才沖肅王點頭道:「你說的也是,這事也不必著急,待她們過來了,再看情況安排好了,不過說到這個......」

  她笑了起來,神情和藹了許多,態度也更像是家人閒談了。

  她笑著慢慢道,「說起來六弟你從成武二十八年就藩到此次回京已經有十幾個年頭,當年父皇曾給你賜過一門親事,可惜那位姑娘無福,竟是病逝了。六弟年紀已經不小,不說正妃,就是側妃也沒有一個,這才連北鶻王都盯上了你王妃的位置。」

  太后口中的父皇正是先帝和肅王的父親成武帝。

  肅王面無表情,不置可否,太后便又道:「前些日子凌太妃還跟哀家提起過這事,道是你母族,凌家二房的二姑娘正待字閨中,也還尚未許人家,哀家觀太妃之意,似是有意想將凌二姑娘許配於你,想請哀家賜婚之意。」

  「不過凌二姑娘雖說是六弟母族的女兒,哀家也見過,是個蕙質蘭心的好姑娘,又是凌太妃親自開口,但這事事關六弟的終身,哀家還是覺得應該聽聽六弟的意思才好。」

  這邊話還在說著,就有嬤嬤上前稟告說凌太妃帶了凌家的二姑娘和三姑娘過來給太后娘娘請安。

  太后聽了就笑著對肅王道:「說曹操,曹操就到。說來六弟這次你回京一直顧著國事,可能還尚未見過凌太妃吧,我看不若你就留下見見她好了-也看看這位凌二姑娘。」

  凌太妃和凌家。

  肅王的母族是凌家,但這位凌太妃卻並非是肅王的生母,肅王的生母是成武帝的皇后凌皇后,這位凌太妃只是凌皇后的堂妹,肅王的堂姨母。

  當年成武帝和凌皇后感情甚篤,只是凌皇后在生長女之後傷了身子,太醫說再難有孕,調養了兩年仍是無望,便從一個妃嬪手中抱養了先帝,結果不想十多年後竟然又意外有了肅王趙鋮,但當時皇后抱養的養子也就是先帝已經被封為太子,成武帝雖想改立太子,但當時他的身體不好,在凌皇后的勸說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之後凌皇后於肅王七歲的時候病逝,成武帝便又納了凌皇后的堂妹照顧肅王-也就是這位凌太妃,但成武帝在兩年後也病逝了,他這幾年雖然一直想改立幼子,但也知道幼子太小,當時大魏外憂內困,北邊有北鶻,西邊有西域諸國,南邊有南越,邊境時有戰亂,朝內異姓藩王西蕃王府坐大,幼子雖然十分聰慧又有習武天賦,但到底年幼,而太子並無不賢,若是廢太子改立幼子必會引起朝廷動盪,因此權衡再三後仍是讓太子繼了位。

  不過此舉對幼子卻十分兇險-太子雖然還算忠厚,對凌皇后也算感情深厚,但幼子的出身就是一根刺,就算太子不想拔,他身邊的人也定會生事。所以成武帝在臨終前冊封了幼子為肅王,封地遠在西寧,並且繼西蕃王府之外又是一個唯一可以有兵權的藩王府,然後派了親信大將親自護送了幼子就藩-而在西寧,那裡是對抗西域重地,坐擁了大魏朝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兵權,首領大將都是成武帝的親信大將,並且下詔讓先帝無故不得召幼子回京,如此以保幼子無虞。

  成武帝知道自己此舉可能會引來什麼後患,但為保得幼子周全仍是這麼做了。

  至於凌太妃。

  當年凌太妃說是照顧了肅王兩年-但其實因著出身,為讓幼子有自保能力,成武帝和凌皇后都對肅王要求十分嚴苛,從他會走路時就已經開始拖著劍習劍,凌太妃入宮之時肅王已經七歲,每日裡習武射箭讀書,身邊都是高手侍衛,凌太妃幾乎都沒什麼機會近他的身-凌太妃入宮照顧「病弱」的小皇子,不過是做給外人看的罷了。

  所以肅王和凌太妃還有凌家都算不得親近,此次回京,也並無去特意去看望凌太妃和招呼凌家。

  但凌家卻想親近肅王-這麼多年來,從先帝開始,凌家就受到壓制,境況一日不如一日,若是再不能起來,凌家很快就要從京城的勛貴世家中退出去了,因此當太后試探凌太妃,可有意將凌二姑娘許為肅王妃之時,凌家和凌太妃雖心中有所疑慮,但仍是喜大於慮。


  且說回前殿。

  太后說完這話看肅王仍是不動聲色,就笑了笑,把目光調向了慶安帝。

  慶安帝神情蔫蔫的-這幾年來他和太后的關係並不怎麼和諧,一是因為朝政的關係,慶安帝大了,身邊的聲音也嘈雜了,也有了自己的主意和親切的人,可朝政卻一直由車祿和太后把持著,太后管他管得還格外嚴格,他早就被壓得心中滿是怨憤,二來便是因著他的親事-這又是一樁陳年舊事。

  說起來也是太后的一樁煩心事。

  先帝臨終前定下的太子妃其實並不是太后的侄女明琇,而是當時內閣大學士兼太子太傅鄭成徽的嫡長孫女,鄭家的大姑娘。

  鄭成徽人品端方,正直能幹,是先帝特地留下給小皇帝將來助他親政之人,那鄭大姑娘也自小就聰慧伶俐,生得更是秀麗端莊,明太后不欲輔政大臣車祿獨攬朝政,需要內閣制衡車祿的勢力,對這樁婚事也很滿意。

  大約是自小定下的婚事,先帝在臨終前也反覆囑咐了小皇帝,小皇帝便也認定了那位鄭大姑娘。

  可偏偏看中小皇帝皇后位置的人還很多,三年前,也就是鄭大姑娘十二歲那年和小皇帝還有幾個皇帝的伴讀以及宗室重臣公子貴女在獵場玩耍,一時不慎被人暗算,從馬上摔了下來,沒過多少日就香消玉殞了。

  這事不難查,很快就查出是吏部侍郎吳家人所為-先帝臨終前除了定下了一個太子妃,還定下了一個太子良媛,便是吳家女,這聽起來也挺合情合理,太后心裡其實還有些疑惑,但深查下去,她也怕查出些什麼不該查出來的-真的假的不重要,只要有人想栽贓,有些東西就洗不白的了,所以這事兒也就這樣結案了。

  先帝定下的皇后身亡,當時太后為了安撫鄭家,一年未議新的皇后人選-但過了一年,這事還是提上了議程,當時禮部和宗務府挑選一番後遞上來的名單有五位小姐,其中就有輔政大臣車祿的嫡長孫女,明家的二姑娘明琇,異姓藩王西蕃王的嫡次女以及另外兩位大臣家的女兒。

  明家暗地裡是自幼就把明琇當皇后養的,但起初明太后還真沒有讓明琇直接為後的意思-但不管怎麼樣,到現在這個局面,車祿的權勢已經越來越大,明太后不可能選車家女,而西蕃王府傭兵自重,已經威脅到朝廷,且西蕃王府還有異族血統,更不可能為後,至於另外兩位大臣,都和車祿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明太后當時也有看中其他幾位大臣家的女兒,但那些女孩兒不是已經定親,就是年紀太小-合適的一兩個,有前面鄭家女的下場在那裡,竟是都支支吾吾不願把女兒嫁給皇帝-這事,的確可能是潑天的富貴,但那邊輔政大臣的眼睛盯著,另一邊他們也同樣不放心太后,明家那幾個女兒整日出入宮廷,當他們是瞎的呢?

  現如今太后需要制衡車祿所以需要他們家的女兒去鞏固關係,但待他日不需要之時,他們的女兒只能成為太后和明家的眼中釘,何苦去做那早晚要被踩著上的墊腳石?

  所以明太后最終只能定了明琇。

  皇帝和明家的幾個女孩兒青梅竹馬長大,原本感情極好,這事明太后倒沒擔心皇帝會排斥-可是她萬萬想不到,一年前皇帝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流言,竟是懷疑起了鄭家姑娘的死和明家還有明琇有關,便對明琇迅速冷淡了起來。

  這事太后跟他談也談過心了,道理也講過了,可是皇帝就是那麼一副不咸不淡死魚臉的樣子-真是讓太后操碎了心。

  此時太后看向慶安帝,原是她之前就跟他說好的-讓他開口邀請肅王一起去騎射場。

  慶安帝心裡哼了聲,才終於怏怏地開口道:「母后,六皇叔,既然和北鶻的事情已經談完了,朕看朕也沒有必要留在這裡了-也免得凌家二姑娘和三姑娘拘束,朕今日午後本還有騎射課,便還是回去上課好了-皇叔上次不是還說要考較朕的騎射,一會兒皇叔見完凌太妃和凌家的姑娘們,也可以過來教教朕。」

  他這邊說著話,剛起了身,那邊外面的凌太妃卻已經領著凌家的兩位姑娘進來。

  凌太妃和凌家的兩位姑娘進來後便先給太后和慶安帝請了安,太后免了她們的禮,就笑著對凌太妃道:「凌太妃,這麼些年來,你不是一直記掛著六弟嗎?這都十幾年了......」

  她說著面上的笑容卻是已經慢慢被悵惘之色取代。

  肅王在太后的話中已面無表情的對凌太妃略點頭致意,凌太妃看著肅王倒是十分激動,喃喃了兩句「六......六皇子......」,眼睛便有些濕了。

  然後就聽到上面小皇帝的聲音道:「既然都來了,不若一會兒都去騎射場吧,人多也熱鬧些。」

  肅王並不想面對兩眼濕濕,表情激動的凌太妃-他自小到大就是鐵血鑄大的,從他記事起就是沒日沒夜的習武,九歲就藩,就已經上陣殺敵,身邊都是近乎冷血的侍衛和將領-他並不善於去應對這種讓人不適的情感表達,更何況他善察人心,對於凌太妃激動的眼淚,他看到的只是依附者看到強梯的欲望罷了。

  所以他道:「去騎射場吧。」

  【章節開始的時候讓你默唸三遍還記得嗎?分享臉書可能有驚喜哦】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