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蟲巨石、倬偉的支持,謝謝!)
「政事堂要全力做後遼東戰事的後勤支援工作,另外,吏部也得從現在開始籌備在遼東建立州縣,預先銓選好省州縣各級官府衙門的官員。Google搜索」
易風在朝會之上,對於主管政事的政事堂諸相下達了直接要求。打仗是樞密院與三衙諸衛的事,可戰爭的後勤以及戰後的善後與管理工作,卻是得交由政事堂負責的。遼東之地,對於中原王朝極為重要。歷史上,隋常圖之而不能,唐雖得之而不能守。隋唐兩代前仆後繼的在遼東用兵,兩位皇親御駕親征,最終才滅掉了高句麗國。是兩位皇帝任性?那隋文帝、唐高宗他們呢?這絕不能用任性來形容,也不能說是要侵略,因為遼東漢時起就已經是漢之疆土,甚至往更遠點推,周時就已經是箕子朝鮮。不過收復疆土只能是兩代朝廷數位皇帝不斷用兵遼東的次要理由,最重要的理由,易風相信還是遼東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雖然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可由於生活習性問題,草原與中原人雖天生矛盾,可一般來說,草原遊牧民族往往只是襲邊犯境。除非漢人嚴重內訌之時,中原力量極度削弱之時,遊牧民族才有機可乘,如五胡十六國,和鮮卑北魏。可遼東雖然還不曾深入到北方平原,到達中原的核心地區。可是,遼東的高句麗卻一直被中原有識之士認為是頭頂心腹之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句麗並不是遊牧部族,他們是漁獵農耕。半耕半獵半漁,遼東也是一個山區、平原、森林、沿海的國度,他們不似草原遊牧部族那種鬆散的形勢,而是如中原一般的政權形勢,歷史上。慕容氏並有遼東,因此吞食幽薊為中原之禍。他們得以崛起的原因就是占據遼東,憑藉地形險遠兼之土地富饒還有漁獵之豐,原隰之廣足以自封,而招降納判,聯合周邊的蕃族勢力。因此得以雄據一方。自晉以後,遼東已經幾百年不屬於中原,慕容燕、拓跋魏、高句麗相繼有之。而在後來的歷史上,遼東之地也越發的重要起來,五代之時。契丹據有其地,漸營景邑以侵撓中原。再之後,金人也是在此崛起,用以滅遼弱宋,蒙古雖興起於劃原,可也先取遼東,西而金人根本拔矣。
全都是因為遼東不比草原,這裡有遼河平原可以耕種。有山林可以打獵捕漁,誰得到遼東,誰就能擁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得以崛起壯大。不必先去爭奪中原的河北、河東、河套等中原重要富饒之地,就可以得到壯大。
在此時,高句麗更已經是一個五百年的東北王國,前前後後幾百年間滅亡了東北地區十數個小國,征服無數部落,他們的文明已經不再是野蠻。而是如中原一般有中央朝廷,地方上也設立郡縣。人口數百萬,擁有三十萬的常備兵馬。甚至隨時可以動員六十萬之眾。幾百年經營下來,他們完全占據了遼東,然後兩面擴張,一面向三韓半島上發展,一面卻又不斷趁中原戰亂吞食遼河平原。當高句麗人越過了遼河,踏上了遼西之時,中原就再不可能無視他們,忽視他們了。一個立國五百餘年,占據了廣大的遼東之地,擁兵數十萬,甚至人口數百萬的王國,不可能能忽視他。一不小心,高句麗也許就會如拓跋北魏一樣侵入中原。
自春以後,中原還沒有一個王朝享國五百年之久。
有機會,當然得先滅掉高句麗,絕不能等高句麗徹底的占據了關外之後,勢大難滅。得趁他還沒有完全強大起來之前,就把他滅殺,防範於未然。
歷史上,隋朝早意識到這點,可最終卻沒能拿下,只是拼了個兩敗俱傷,隋亡了,高句麗也基本打殘了。然後唐朝再伐遼東,結果高句麗還是撐了幾十年,最終到唐高宗時聯合了新羅,最終才滅掉了這一東北強國。可惜,最終唐雖滅了高句麗,也在高句麗設置了統治機構,可最終卻還是沒能守住,讓後人感嘆,反白白便宜了一個新羅,統一三韓半島。
滅掉高句麗不是最終目的,得滅掉高句麗然後永遠統治這塊疆土,便他永為漢地,這才是易風真正的目的。要達成這個目的,就不能只是一味利用軍事,還得後勤以及善後後方面能夠及時跟進,尤其是等攻到遼東後,對於那些攻克後的城池,得立即派上民政官治理管理。如此軍事民政雙管齊下,才能長治久安。
不過眼下的當務之急還是得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才能談民政上的跟進。
「遼西省的官員要立即選派出來。」遼西的收復已經不用擔心,那麼收復之後的事情就不用勞軍隊操心了。
按朝廷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俱在皇帝手中,五品以上三品以下文官任免權在政事堂,武官的任免權在樞密院,五品以下文武的任免權則分歸吏部與兵部。
省級和州級文武官員的任免權都在易風的手裡,不過樞密院與政事堂也有提名權。
「臣提議由屈突通出任遼西省左布政使,獨孤整為右布政使。」左僕射楊素舉薦。
「可。」易風對於這兩人也算是了解,屈突通原是媯州刺史,很正派的一個人,而獨孤整則是獨孤太皇太后的兄弟,在獨孤太皇太后的要求下,平時名聲也還不錯。雖然是楊素提名,可只要提的人選合意,易風並不會為了反對而反對。
**************
遼東,新城。
高句麗根據各州縣大小不等,於大而重要的城邑設置褥薩,於般的州縣設置道使,作為地方行政長官。除此之外。地方上還有五部部長,褥薩、太守、宰等官職。高句麗在設置郡縣的地方置太守,作為郡一級地方或城邑的行政長官,置宰於小的城邑。但無論是太守還是宰,抑或是五部褥薩。他們都既是地方長官又是軍事指揮官。在遼河東岸,除了遼東城是一座標準的平地城以外,其餘絕大多數的城池都屬於山城。山城並不一定就是如中原的城池,他們大多其實就是建在山上擁有圍牆的一座堡壘,如南北朝時的鄔堡。
這些山城多位於水河險固,交通要塞的地方。山城位置的選擇。也大都據有山水之險或水陸要衝,絕大總價山城都修築在盤跨山脊的環形山凹或地周圍山谷環抱中。這些山城的規模也大小不一,大的周長超過二十里,小的才不過百餘步,這與山城的地位、作用、以及所在地點修築時間都有一定的關係。高句麗山城多是山石建築。且大中小不同規模的山城相互呼應,構成了嚴密的防禦體系。
一座山城內,一般都有將台、烽燧、倉庫、兵營、水池等設施,城牆上也大都有女牆、雉堞、角樓、望樓等,無一不與軍事防衛有關,形成了高句麗山城獨特的城市格局。
而高句麗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王國,其軍隊中主要由高句麗人、靺鞨人、扶餘人、漢人、鮮卑人、馬韓、穢貊等族人組成。高句麗的軍隊有步、騎、水三軍,但其中最主要且占絕大多數的還是步兵。其次才是騎兵。高句麗人的騎兵,所騎乘的戰馬主要是高句麗特有的馬種,名為果下馬。體型較小,但力大敏捷,極擅長在山區奔跑,有些類似於滇馬。
新城這座山城,就是一座標準的高句麗山城,建立於高爾山上。城垣周長八里。辟有北、東、南三門,山城地勢險要。居高臨下,扼守小遼河北面。而且這座山城並非獨立的。而是由東城、西城、南衛城、北衛城、和東南角三個環狀小城,一共七個城池堡壘組成的聯合防禦體。
這七座城堡中平時駐有一萬五千左右兵馬,加上附近的村莊擁有超過十萬人口。之前高元入遼西,從新城帶走了一萬人,此時城中只剩下了五千守軍,分守七城。
新城的主城由一位高句麗王族子弟出任高句麗東部褥薩,相當於隋朝原先的大總管,坐鎮遼河東岸中部重要的重鎮新城,另外七城各設有城宰。不過此時東部褥薩高德音卻已經率兵隨國王高元西征,因此新城七城卻是以新城宰高奴子代領七城守衛。
褥薩走後,高奴子卻是絲毫不把高德音交待的留守重任放在心上,也沒有派人勤加警價。警戒什麼?國王都殺到漢人老家去了,把國境線推到離此近千里之遙的西面去了,西邊還有一條寬闊的遼河,再往西,還有二百里遼澤,車馬不通,南面又有重鎮遼東城,北面有重鎮扶餘城,在新城與遼東之間,還足有六七座城池沿著小遼河,這新城根本就是固若金湯,有什麼可警戒的。真要有事,這前方也早就有烽火傳過來了。
「稟報將軍,南門派人來稟報,說是京師留守的大對盧與莫離支遵國王之令,從烏骨與國內等城調了一批兵馬往遼西增援,現路過我們新城,統兵的將領要求入城休整,並讓我們為他們提供糧草。」一名侍衛打斷了高奴子的飲酒作樂,向他稟報導。
高奴子不滿被打斷與美人親熱嬉戲,翻眼瞪了侍衛一眼,然後道,「這麼點小事也要來打攪我,既然是大對盧與莫離支遵國王之令調拔往遼西增援的兵馬,那就讓他們入城休整,按旨意拔給糧草補給就是了。」高奴子絲毫沒有懷疑這其中可能有問題,畢竟新城和遼東城一樣,都是遼河東面中部的重鎮,城池巨大,不但屯有重兵,且一直做為遼河東岸的糧草轉運基地,存儲有大量的糧草軍械。國王在遼西小挫,他也是聽到了消息的。不過他並不覺得有什麼,打仗總會有輸有贏,雖然小敗一陣,可國王終究還是占據著營州的。漢人既然敢來戰,那麼就跟他們打就是了,有什麼可怕的。高句麗幾百年的王朝,兵強馬壯還怕漢人不成。聽說漢人最近剛為爭奪皇位,而兒子弒父,兄弟相爭,雖然內亂據說已經結束,可肯定也是已經元氣大傷。高句麗數十萬兵馬,豈會打不過立國不到二十年的隋國?
侍衛被教訓了一通,低著頭回道,「是。」便退了下去。
小心退了出來,正好遇到在府外等候著的城門守衛。
「將軍怎麼說?」
「說個屁,既然是受命往西增援的將士,那當然是放他們進來,難道你還要讓這些兄弟們辛苦趕了一天路後還夜裡睡在城外?」侍衛一肚子氣正沒處撒,捸住那城門守衛立即就是一通喝斥。被罵的城門守衛敢怒不敢言,還得強打笑臉,好不容易侍衛才罵夠了,讓他滾蛋了。
城門外轉身走了一段路,回頭衝著那狐假虎威的侍衛吐了口痰,心裡狠狠罵了幾句娘,小跑著回了南門。
「將軍怎麼說?」城門守將問。
去問話的守衛這時真想也跟侍衛一樣說一句說個屁,不過對方是自己的頂頭上司,他只能說將軍說打開城門,請奉命往西增援的兄弟們入城。
「哦,將軍這樣回答的嗎?你有沒有跟將軍稟報說,我覺得事情有些不太對勁啊,而且我沒有看到他們的調令文書。」
那守衛剛才根本沒機會對那侍衛轉述城門守將的懷疑,可此時又不敢實話稟報,只得撒謊說自己說了,但將軍並沒說什麼,只是讓他們開城放人進來。
「看來是我多疑了,既然將軍有令,那就打開城門吧。」
「是。」守衛應聲,轉頭大喊道,「將軍有令,打開城門。」
夜幕下,新城的南門緩緩打開,城門守將帶著南門的守衛一起出城,去請城外的『友軍們』入城!
「兄弟們辛苦了,新城宰傳話,請諸位兄弟們入城休整,補充給養!」南門守將望著那跨立馬上的『弟兄們』熱情的笑道,最後還不忘喊了一句口號:「國王萬歲,西征必勝!」(未完待續)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