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是回來了,卻找不到皇上了。【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這讓他楊士奇如何能不著急。
好不容易找了一圈,最終在越王爺那裡得到了皇上可能在的地方後,楊士奇便第一時間趕了過去。
當楊士奇趕到這裡,並且看到了皇上時,心裡頭終於是鬆了口氣。
在來到朱瞻基的身邊後,朱瞻基也是第一時間發現了楊士奇。
「你怎麼回來了?」
聽到朱瞻基的詢問,楊士奇也是趕忙行禮道:「微臣拜見皇上,回皇上的話,微臣這次回來,是想請皇上批閱一下這次海軍建造的詳情單。」
聞言,朱瞻基也沒耽擱,直接將手中的東西暫且放下後,一旁的下人立馬遞來毛巾。
將手擦乾淨後,便接過了那楊士奇遞來的摺子。
來到一旁的屋子裡,朱瞻基坐在那椅子上,看起了手中的詳情單。
在將這一份摺子全部看完後,朱瞻基還是十分滿意的。
從這詳情單中的內容,朱瞻基可以看出這楊士奇對於這次建造海軍的事情還是十分上心並且謹慎的。
不過,在看完之後,就當那楊士奇還在擔憂皇上是否會准許這麼大支出時。
朱瞻基卻出人意料的說道:「這些夠嗎?」
早已經預備好了一大堆解釋話的楊士奇,在朱瞻基開口的時候便已經想好了要如何解釋,可一聽這話整個人都被嗆了一下。
在穩定了片刻情緒後,楊士奇都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說了:「皇上,這些,,這些不少了吧?」
然而,朱瞻基卻當即說道:「不行。」
「不夠。」
「你知道我們大明朝有多長的海岸線嗎?」
「一共三萬六千多里!」
「單單這些海軍的戰船,一旦發生戰爭,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不僅如此大明朝的海軍不光要擁有防衛大明國土的能力,還要有遠航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能力。」
「記得上次我給你們畫的一條線嗎?就照著那個標準,我要我們的戰船可以在這個區域的任何地點,保護我們每一支商船,保護商道上的每一個商人!」
聽著朱瞻基的話,以及其給出的目標,楊士奇還真被朱瞻基的大手筆給嚇住了。
如果按照皇上這樣的要求,那麼這一次海軍戰船的建造,其數量最起碼也要在如今這份單子的基礎上增加十倍不止!
在緩解了一下心中的震驚後,楊士奇還是小心的請示道:「皇上,如果是這樣的話,您看這樣行不行,我們將這次的建造目標定在十倍,如何?」
朱瞻基仔細的琢磨了一下,然後說道:「十倍應該還不夠用,不過暫時就先這樣吧,留一些餘地等日後戰船技術提升後更新換代用。」
「行,就按照你這份單子的十倍數量建造,另外,將這些戰船的軍隊各自區分出來,分為一二三四五艦隊。」
「每一支艦隊都要有其特殊的職責,不能像尋常陸軍一樣,大批兵力湊在一起,根本沒有太大的意義。」
聽著朱瞻基,楊士奇趕忙領命。
又仔細的商議了一下有關於這些事情後,楊士奇便趕忙起身離開了。
在離開時,那楊士奇看著手中的這份摺子,不知為何,感覺這份摺子似乎要比平時沉了許多。
畢竟,這份摺子內,可是整個大明朝的海軍。
是多達十個艦隊的戰船。
儘管作為曾經的內閣首輔,楊士奇也能想到這樣的軍隊數量一定會對朝廷的財政產生壓力。
但如今的他已經不是內閣的人了,而是兵部尚書。
加上他也清楚如今的朝廷在短時間內是絕對不會缺銀子,所以在接過這份摺子時,膽氣也是大了些。
另外一邊。
在朱瞻基看著那楊士奇離開之後,也突然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如今身份的問題。
之前因為一時興起而來到了這裡,竟然忘了朝堂上的事情。
想到這裡,朱瞻基第一時間便命人通知了朝廷上的官員們,如果有事,可以到這裡來找他。
而朱瞻基在通知完這些官員後,便再次開始投入到了自行車以及三輪車這種簡易個人交通工具當中。
但不得不說的是,儘管朱瞻基本身對工匠們的技藝是完全不懂的。
但架不住他親眼見證過成功的產物。
很多在那些工匠們看來十分複雜,想不明白的事情,在經過朱瞻基的指點後,立馬便找到了方向。
當然,如果讓朱瞻基自己來做,他肯定也是做不出來的。
但兩者一結合,一個是經歷者,一個是經驗豐富的工匠們。
這研發的速度便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整個過程用了不到五天的時間,一個做工粗糙,看起來東拼西湊起來的自行車,便出現在了朱瞻基的面前。
看著眼前最終得到的結果,朱瞻基儘管明白和後世的自行車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如今在這樣一個時代能夠見到這樣的東西,已經是十分滿足了。
在朱瞻基的親自嘗試下。
這輛由他們親手製作出來的自行車,儘管在橡膠輪胎的幫助下,在氣壓的幫助下使自行車本身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人力轉化為動力後也得到了一部分的增幅。
但可惜的是,因為自行車本身的重量是完全由鐵鑄成的。
所以自行車本身的重量加上人在上面的重量,導致自行車在轉化人力的過程中,增幅並不是太大。
對於這樣的一個結果,雖然可喜,對朱瞻基而言還遠遠不夠。
想到這裡,朱瞻基便開始對這些工匠們下達了接下來研發的方向。
那就是減輕車身的重量外,優化傳導系統。
也就是車鏈的傳導能力。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朱瞻基能夠給到的幫助就很小了。
畢竟這輛自行車的成功,朱瞻基幾乎已經將自己知道的全部說了出來。
接下來該如何優化,就已經不是他能夠幫助到的了。
畢竟,前世的他也不是什麼工程師。
對於這些也都是一知半解。
在交代完這些後,朱瞻基也是第一時間離開了這裡,返回到了朝廷當中。
畢竟如今的大明朝,可不光自行車這麼一件事情。
如今的大明朝上下,全部都在忙碌著。
雖然說朝廷暫時並不缺銀錢使用,但朱瞻基也清楚這中間是有一個度的。
如果長時間的消耗國力,而沒有使國家的生產力得到提升,那這中間一定是會出問題的。
所以,在對大明朝上下一應改革的過程中,朱瞻基雖然都大手筆的批准。
甚至將海軍的消耗提升到了十倍往上。
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所以朱瞻基在回到了皇宮之後,第一時間便召見了工部尚書,針對如今在大明朝各處營造水庫、糧食生產基地的事情開始了查問。
百姓實際生產力才是根本,這一點朱瞻基怎麼可能不清楚。
國力就那麼點國力,就算通過各種手段弄出一百個金礦,也無濟於事。
而如今各方面大手大腳的花銷,消耗的也正是最根本的國力。
所以,朱瞻基從一開始的計劃就是兩個方面入手。
通過金融貨幣擁有掌控經濟和國力的手段。
通過房地產、航海業等等手段,利用大明朝的國力集中於一點,將基礎建設完成。
同時,開創航海時代。
拉動國內的工業革命。
但這個過程是漫長的。
是需要無數時間來沉澱的。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是否能夠按照朱瞻基的計劃完成這一切,看的就是國內生產力是否能夠堅持住。
但如果僅僅只是靠以往農耕國家的生產力,崩盤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為了讓大明朝的國力可以支撐到這一切完成,切實提高國內真實生產力才是根本。
這一點,工部的作用就非常突出了。
因為農耕社會的生產力到了大明朝幾乎已經算是巔峰了。
就即便還差那麼一點,對於大局也於事無補。
所以,革新成了最關鍵的一環。
對農業基礎的革新,同樣是這一環的關鍵。
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按照他當初在南京城時建造的產糧區一般,從實際上提升耕地面積。
聽著如今工部尚書張本的稟報,朱瞻基對於他完成的結果還是很滿意的。
單單在這半年多的時間內,工部已經在各地基本完成了十個像南京城外產糧區規模的工程。
並且大部分的良田已經通過租賃直接出售等方式進入到了百姓的手中。
算是給大明朝的農業注入了很大的一劑強心針。
同時,在高產量農作物的推廣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一些位於偏遠地區的百姓們,因為手中無田,所以沒有任何的保障。
就算朝廷幫助他們開墾荒地,這個過程也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種植像紅薯這樣的糧食。
雖然單純的紅薯作為食物有很大的弊病,但在吃飽面前,這一切都不算什麼事。
所以,朱瞻基給工部以及整個朝廷定下的目標就是利用現如今所擁有的高產量農作物,以及基礎建設能力,提高百姓的生產力。
同時,在三年內,各地官府保證境內再無餓死之人。
這個要求看似在農耕時代非常的虛無縹緲。
但在有了這些本錢後,基本上已經滿足了做到這一切的硬性條件,尤其是在朝廷的稅收改制後。
而能否完成,就看這一段時間朝廷的工作效率了。
當然,這樣的要求要是換在以前,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
畢竟朝廷連天下有多少百姓都不知道。
但是在朱瞻基當初對戶籍制度的改革、稅收制度的改革後,朝廷對於天下百姓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
所以,如今朝廷便可以按照從各地上報上來的戶籍名錄,來針對性的對各地官府進行考核和要求。
如果無法滿足這些要求,朝廷便會對其治政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進行審查,暗訪等等。
總而言之,通過朱瞻基之前還是太孫時候的一些政舉,朝廷如今對於各地官府的管控程度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自然也就會在各方面體現出來。
包括當初的五險一金等等惠吏政策。
雖然是保障了天下官員們生活上的很多需求,但換言之,也將他們牢牢的綁在了朝廷這艘大船之上。
從朱瞻基開始在大明朝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之後,做的很多事情看似雜亂無章,好像只是被時勢所迫但這些事情如今回過頭來看。
卻突然能夠發現,每一件事其實都在朝著一個方向推動著大明朝的改變。
所有做出的改變,也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進行的。
內修吏治,革新朝廷體制,稅收制度、戶籍制度。
使朝廷的體制可以達到基礎的需求。
金融、工業、農業革新,軍隊革新。
每一件,都在促進著大明朝這艘大船,在大海之上不斷的航行。
而方向非常清晰。
於外,漠北的平定、奴兒干都司的掌控力增加,安南的持續穩定。
也都在保證著大明朝這艘大船不會經受太大的風浪。
而這些,也正是朱瞻基如今能夠對大明朝如臂揮使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點做不好或者沒有進行革新,都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大的弊端以及無法解決的局面。
最簡單的就是那吏治。
如果沒有戶籍革新,沒有稅收革新。
朝廷就沒有辦法去要求各地官府,沒有辦法對他們的治政進行一個準確的評估。
自然也就無法達成民間百姓生產力提升的目的。
當然,不僅是這些。
其它方面也都如此。
不過,這些朱瞻基自己心裡頭門清,但旁人看起來卻不同了。
他們只能看到自己家的皇帝對任何事情都要進行一些改變。
雖然結果都是好的,卻只當作了是朱瞻基這位新皇帝天賦異稟。
他們並不清楚的是,朱瞻基如今所作的一切,其實都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將近現代幾百年歷史的經驗,最終匯聚到了如今的大明朝上。
只有朱瞻基自己明白,自己的腦子裡,是有方向的。
是有一桿旗的。
這杆旗,會帶領著大明朝向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引導。
漢王府。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