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洪武大明:吾兒怎麼還不造反> 第二百三十三章 規範銀行業

第二百三十三章 規範銀行業

2024-08-27 14:30:51 作者: 藍白的天
  朱啟既然自覺的將銀行還有推行鈔票的事情給接下來了,那自然要好好的捋順一下順序,然後認真的解決這個問題。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官府衙門的人,他是一個都不打算用的。

  那些人或許在人品方面還是挺靠譜的,但在專業技能方面,朱啟可不覺得他們能比學過數學統計學的那些學生們來的好。

  這四書五經雖說也有算數,但教的畢竟淺顯了一些, 而且在經濟學領域,也並不是說數學好就能夠解決的。

  更多的還是對於經濟的一個整體認知,朱啟雖說,不敢自稱什麼經濟學大師,但是在大明現在的環境之下,他的理念絕對是超前的。

  比起用官場上的那些官吏們, 直接從學院裡面挑選合適的人選, 才是朱啟,現在覺得比較靠譜的事情了。

  而那些朝廷的官員們自然也知道,遼王朱啟,現在組建了一個叫做銀行的新的部門。

  並且全權負責銀行的運營,而且還獨攬了製造貨幣的權利。

  對於那些官員們來說,不論遼王朱啟去主管任何事情都可以接受,但主管鑄造貨幣這可是不能夠接受的事情了。

  要知道貨幣是一個國家的財政命脈。

  這種事情怎麼可以讓一個王爺來掌控呢?

  萬一要是遼王殿下自己私下裡印發貨幣,每日給自己印個幾百萬隻抄什麼的那部亂了套了。

  一下子又是雪花片一樣的彈劾,往朱元璋這邊送,而朱元璋也是老樣子,對於這些彈劾的文本那是一概不理的。

  連遼王朱啟也知道那些官員們在彈劾自己,不過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了。

  如果自己是他們的話,對於皇帝把鑄幣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不是太子的王爺, 肯定也會反對的。

  而朱啟自己也是問心無愧的, 如果不是為了大明, 誰不想趕緊回去遼陽繼續摸魚呢?

  而朱啟也沒有理會朝堂上的那些不和諧的聲音。

  很快就在自己的學生之中,選拔了一批合適的人選,來去銀行當第1批的工作人員。

  這銀行雖然剛剛建立起來, 但是在應天府的知名度那已經是起來了。

  倒也不需要去特意進行宣傳的工作了。

  而只需要根據市場需求來印刷鈔票,保證紙鈔的數量不會大於市場所需。

  然後就是引導百姓們,儘量使用紙鈔,來進行交易,以及進行相關的殘破的紙鈔回收,重新發放等等這些工作。

  而銀行最重要的業務當然就是存儲了,把老百姓的銅幣和銀子收上來,發放紙鈔給他們。

  就類似於宋朝時候,那些牙行們收取商人的銅錢,然後把交子發給他們,是一樣的道理。

  至於你說存儲紙鈔暫時還沒有這樣的業務,一來是因為只超現在的工藝水平,還無法做到像現在一樣長久保存。

  二來,也是老百姓們心中,現在對於銀子和銅錢的認可度,要遠遠的高於紙幣的認可度。

  所以讓他們將銅錢銀幣存到銀行來就已經非常的困難了,如果讓他們即將銅錢銀幣存到銀行, 又讓他們將紙鈔存到銀行, 那可真是難上加難, 所以朱啟也並不強求這些東西。

  原本朱啟提出的要考核市場的規模,這種事情對於其他的官吏來說就覺得不可能。

  本來那些官吏覺得遼王殿下沒用他們,就已經心裏面不高興了。

  如今自然是想著看遼王殿下的笑話,就算是神奇如同遼王這般厲害,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就把市場規模摸得一清二楚吧。

  但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遼王殿下還真就有這樣的本事。

  僅僅只是半個月的時間沒到,甚至連2月份春耕種子都還沒播完呢。

  遼王殿下手底下的那批人,就已經將整個應天府的市場規模摸了一個一清二楚。

  並且根據市場規模來制定了所需要發行的貨幣數量,而那些官員們完全看不懂了,這是怎麼弄出來的呀?

  其實也非常的簡單,首先就是看看政府部門每年發行的那些銅幣流入的情況。

  餘下的就是處於稅務局直接調出應天府的檔案查看就行了。

  大明商業稅務的稅收制度,每年也都會做各種各樣的統計,所以朱啟想要弄清楚這些東西也並不是多麼困難的事情了。


  說白了就是一個計算能力的問題,如果計算能力合格的話,想要在十幾天內算出市場規模所需貨幣,那絕對不是什麼難的事情。

  而朱啟手底下的這些學生們,可是一個個都是學習了現代數學,還有各種各樣統計學的,這些自然是難不倒他們的。

  理論上的事情既然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發行貨幣了。

  前期的宣傳也已經到位,老百姓們這段時間,陸陸續續也都開始到銀行來兌換貨幣。

  畢竟是有禮物贈送的,一小袋的糧食雖然不多,但也夠吃一頓飯的,誰會嫌吃的東西多呢,是不是?

  雖然現在老百姓們兌換的數額,只是非常小額的幾十文上百文。

  不過已經邁出第1步,對於朱啟來說就已經達到目標了,而那些老百姓們把這些紙鈔放在手裡,自然也不是當擦屁股紙用的。

  有些皇莊也都對外開放只超貨幣使用的權限了,比如你想買一些官方出產的鹽,絲綢原料鐵等等這些東西。

  都可以使用,大明新發行的明源貨幣來進行貿易。

  官方也都是認可的,有這些大宗商品進行背書和使用明元的先例在前。

  老百姓們自然也會上行下效,在日常的生活和商業活動中使用這些貨幣。

  一開始自然是困難重重,但當那些商人們體會到紙幣的好處之後,也是非常樂意接受的。

  畢竟手頭上一大堆的銅板銀兩容易丟失,但紙幣這麼輕便,容易攜帶是非常方便的。

  僅僅只是兩個月的時間,在應天府的大街小巷,老百姓們就已經開始漸漸使用起了明元進行貿易了。

  雖然規模並不算特別的大,占據他們日常生活的比例也只是一小部分。

  但這樣的開頭還是非常喜人的。

  剩下的就是把控好印刷鈔票的節奏,以及每年都去考察一下市場規模,回收那些紙幣再重新發放這樣的過程了。

  而回收紙幣重新發放,自然不是讓老百姓自覺到銀行上交紙幣的。

  而是要通過儲蓄業務來進行,相關貨幣的更新和替代,並非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幾個月的漫長過程。

  這其中的門門道道也就不用多說了,反正朱啟也跟那些銀行的職員們商量的八九不離十,剩下的就是進行實踐了。

  而推行了貨幣制度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朱啟目前覺得最緊迫需要去處理的,也就是借貸這個問題了。

  誰都知道借貸這種事情是一門暴利,不過借貸也是有風險的。

  自古以來民間就已經有借貸的業務了。

  而很多老百姓也經常會使用的借貸,這種事情大多數都是去借糧食,畢竟這老天爺也不可能年年都風調雨順,總會有一些年景收成不好的時候。

  沒飯吃也只能出去借糧食,不然餓死嗎?

  而這個時候就會以家裡面的各種各樣的東西來進行抵押了。

  可不要覺得這借出來的糧食就不用還了,今年借糧食,明年可都要還13分甚至14分,有些比較黑的甚至需要還雙倍也都有呢。

  一開始的政府部門,自然沒有注意到民間借貸這種事情,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借貸業務導致了不少老百姓家破人亡,自然是不用多提。

  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些事情之外,秦始皇也注意到借貸對於民間的影響。

  至此,規定借貸的利息不得高於九出十三歸這個標準。

  往後歷朝歷代也都以這樣的標準來進行衡量借貸這個行為。

  也就是說民間的借貸最高只能到九出十三歸,這個行列如果高於這個水準的話,那就要受到官府衙門的懲罰。

  不過說出來可能大家不相信,在借貸這一行,做的最出色的反倒不是那些有錢的附身土豪們。

  而是大家看上去清心寡欲的寺廟和尚。

  尤其是在歷朝歷代統治者信佛,崇尚佛道昌盛的情況之下,越是明顯。

  那些和尚們嘴上吃齋念佛,但是背地裡卻在喝著老百姓的血,他們自己有著大量的產業不說,還對外放出貸款。

  表面上好像在施粥救濟老百姓,但其實給老百姓的利息是非常高額的。

  甚至於雙倍奉還都是很常見的事情,而老百姓自然是還不上這些債務,如果不能買賣兒女來還債的話,就只能把家裡的田畝和房產抵押給寺廟的和尚。


  即便是明朝時代,最大的民間放貸組織機構,依然是寺廟裡面的和尚。

  不過經過前面幾代皇帝的整治之後,現在寺廟的放貸情況已經收斂了不少了。

  而朱啟的銀行對於借貸行業來說,必然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為朱啟設置的利率將會遠遠低於9出十三歸這個利率。

  不僅如此,也不再是只要拿著財產過來抵押,就能夠給予放貸借貸的時代了。

  而是要詳細的評估他的個人信用,以及家庭財產等等多方面的情況,再決定借不借錢。

  反正借貸這種事情一定要規範起來,謹慎起來。

  而民間的借貸行為也需要用法律法規去嚴格約束,不然最後受傷的還是老百姓。

  說白了,這年頭如果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誰又願意去外面借錢呢。

  即便是現代的享樂主義盛行的時候,年輕人們借錢也是因為手頭上沒錢,才會去超前消費啊。

  如果有錢的富二代,你看他們誰沒事借一大堆的錢去花費呢。

  自己父母都隨手給個幾億上百億的給他們了。

  而朱啟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制度上面確保那些老百姓們不會因為借貸而導致家庭貧困。

  能夠想辦法解決的事情,儘量不去借錢。

  可能有些人要說了,借貸可是有利於刺激經濟的行為,為什麼朱啟要搞得這麼保守呢?

  說白了借貸確實可以刺激經濟行為,但你要看在什麼時代呀。

  在現代這種快節奏有錢就能生錢的時代,通過借貸獲得高額的本錢,然後來獲取利潤,確實是可行的。

  但是在明朝這時候,你有錢可不一定就能夠做到錢生錢。

  畢竟金融遊戲會玩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的人借些錢也只是為了度過眼前的難關。

  說借貸這種事情,大部分還是普通老百姓在乾的,有錢人真的不會去碰。

  而想要開展借貸的業務,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成的。

  按照朱啟現在的估計,恐怕也得等到兩三年之後才能推出借貸的業務了。

  而且借貸業務也不能一開始,就在全國進行推廣。

  起碼也得在一些類似於應天府,這樣的省會城市進行試點。

  才能夠漸漸地往下推廣,而借貸業務也絕對不能去鄉鎮。

  必須要固定在某幾個大城市的範圍之內,因為在大城市,明朝的朝廷對於這些地方的控制力,是最強的。

  而到了縣城,甚至村落,控制力大不如在城市之中了。

  基層的官員將會擁有大量的實權,他們沒準就會利用銀行這個體系,來為自己牟利,而坑害的最後當然都是老百姓了。

  俗話說得好,有多大的本事就去干,多大的事情,既然已經知道明朝官府,對於地方上掌控的力度,也僅僅只在大城市。

  鄉鎮和村落的掌控力就會衰弱不少的情況,還去把銀行鋪在那些基層的地方,不是坑害老百姓又是什麼呢?

  而構思這些事情的同時,朱啟也要把這些所有的構思都給寫成一個方案,交給朱元璋。

  方便以後進行執行,不僅如此,還要在銀行裡面培養接班人。

  起碼要能夠向朱啟這樣了解整個經濟運行的模式,掌控鈔票印刷的數量,絕對不能多印等等。

  而除此之外,銀行不僅僅能夠便利於百姓,最主要的目的,朱啟還是想將鈔票和金融作為一種武器,來對付周圍的國家。

  最先處理的自然就是北元了。

  以大明和北元現在的經濟體量,想搞點小動作,還是輕而易舉的。

  朱啟很快就行動了起來。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