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洪武大明:吾兒怎麼還不造反> 第二百四十九章 工作吧!遼王殿下!

第二百四十九章 工作吧!遼王殿下!

2024-08-27 14:30:56 作者: 藍白的天
  當朝堂之上,還在為了遼王殿下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拿下整個雲南這件事情,而狂歡或議論紛紛的時候。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民間可就沒有這麼多的輿論了,大家統一論調,那都是一句話,遼王殿下牛逼。

  王五六是王二喜的父親,他的兒子跟著遼王殿下去了前線打仗去了。

  他以前也是大明的一個老兵,不過這麼多年的戰鬥下來,身子骨撐不住是一點。

  而且傷痕累累,讓腿腳落下殘疾。

  打仗是肯定不能打仗了,也就退居二線,在應天府官府衙門當個差。

  雖說只是普通的低層官員,但在鄉里鄉親們的眼裡,王五六的官職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存在了。

  所以有什麼八卦新聞,大家也都會樂意去找王五六探討探討。

  畢竟在大家的想法裡,這王五六是官府衙門的人,知道的消息自然也就是內部的消息了。

  而最近一段時間,應天府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自然就是有關於雲南那邊戰爭的事情了。

  雖然說他們自己並沒有親赴戰場,但很多人的兒子,或者侄子之類的親屬都在戰場上面的。

  不僅如此,身為大明的百姓,自然也很關心這一次大明能不能打勝仗。

  如果大明把北元徹底給推平了,那不就是盛世來臨的徵兆嗎?

  這年頭好不容易能夠碰到一次盛世,老百姓們心裡自然是非常高興的。

  至於說情報的話,其實王五六這邊也並沒有什麼特別多的情報。

  但也是聽了一些雜七雜八的消息的,這時候也不能跟鄉里鄉親們說自己不懂啊,平日裡吹的牛也不是少數。

  自然只能硬著頭皮,摸了摸鬍鬚,搖頭晃腦的說起了那些事情來。

  王五六所聽到的自然要比真實情況要更誇張一些,比如說遼王朱啟,命令那些將軍們去占領雲南各地的時候。

  朱啟其實並沒有親自出馬,到前線戰鬥過的,但傳回來的情報經過上面的匯總之後,下面的那些官員們說出去的,自然就是有所不同的。

  而王五六聽到的版本,就是遼王殿下如同三國時期的趙雲,一般勇勐7進7出殺了北元一個片甲不留。

  在進攻昆明的時候,遼王殿下那是一馬當先,一人拿著方天畫戟就斬殺了,上百人可以說是勇勐無比,如同呂布在世一般。

  而這還只是戰場上的勇勐,更厲害的是遼王殿下,對於大理段氏的威懾。

  大理段氏大家都知道,在雲南大理已經待了數百年的時間了,這實力自然是不用多提。

  而大理段氏在遼王殿下面前,那就連個屁都不是。

  據說遼王殿下自己騎著一匹白馬,日夜兼程三千里就趕到了大理段氏的家門口,當時就把大理段氏的首領給嚇了一個半死。

  尤其是見到了遼王殿下如此英姿之後,立馬就跪地投降,沒有絲毫抵抗之心。

  那些老百姓們一聽如此離奇的故事之後,也都是露出了驚訝的表情來。

  沒想到在傳說中,以一人之力敵得過千軍萬馬的事情真的出現了,咱們遼王殿下真是厲害。

  像這樣的談論,自然在應天府的大街小巷都有的。


  反正這段時間每一個人見到旁人開口的第1句就是,遼王殿下牛逼!

  而朱啟就算沒有回去應天府,也知道這時候應天府,肯定已經把自己吹噓上天了。

  而大理段氏那邊,很快就和大明的官員進行了交接。

  畢竟他們的首領段清玉,都已經決定要投降大明了。

  自然不會有什麼人繼續頑抗,就算是想抵抗,那也得打得過大明才行啊。

  大理段氏的事情算是徹底的解決了,至於說梁王的話,現在也沒什麼利用價值了。

  而殺他自然是不會殺的,畢竟梁王本質上,也是幫大明統一雲南做出了汗馬功勞啊。

  如果沒有他的話,這一路上也不知道要犧牲多少大明將士的性命。

  所以朱啟把他恭恭敬敬的送回應天府去交給朱元章處理了。

  而等待著梁王的定然不會是什麼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了、

  朱元章可不是那種愛好面子的人,為了自己那一點點仁慈的名聲。就對敵人多麼多麼的好、

  這是自然不可能的,不過梁王肯定也還是能有他的事情可做的,至於說做什麼,那就看朱元章安排了。

  如果是之前的話,朱啟覺得梁王肯定是要軟禁起來、

  不過現在經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之後,朱元章沒準會讓他去勞動改造也說不定、

  畢竟自己研製出來了新式鋼鐵之後,對於金屬和煤礦的需求那是越來越大、

  大明這邊雖然已經開採了兩三個礦地了,但工人可是嚴重不足啊。

  大明畢竟還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大部分的老百姓還是在田地裡面幹活。

  每日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或者就是在開墾荒地的。

  雖然朱啟已經為他們帶來了文明三寶,土豆番薯和玉米。

  但文明三寶種植也不過才剛剛兩年多的時間而已,要說這麼快就有成就,讓老百姓衣食富足,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現在大明的科技,也並沒有多麼的發達,對於天災的抵抗能力也並不是很強。

  若是遇到了洪澇災害或者蟲災的話,顆粒無收還是很可能的。

  所以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工業上去,還得繼續加大農業產出才可以。

  這些人被送到應天府去,肯定是要送去工廠或者礦工地幹活的。

  工人都不夠了,把他們殺頭還不如拿去做苦力。

  做個10來年干不動的時候再送去殺頭,那不僅僅是這些俘虜,就連在朝中犯了事的貪官污吏也都是這樣的待遇,這就叫做廢物利用吧。

  梁王的未來,朱啟並不是很關心。

  他現在很唯一,關心的就是儘快把雲南的行政框架給構建起來。

  而朱啟也深深的感受到,作為統治者的不易最難的地方,那就是手底下的人完全不夠用啊。

  熟悉的人信得過的也就那麼點,而剩餘不熟悉,信不過的,你也不敢把他放上去用。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因為那些人壓根就沒有能力啊。

  吏部並不是沒有推薦人才過來,不過吏部推薦的那些人才,滿口知乎者也仁義道德。


  但真正干起事來,恐怕不會幹淨到哪裡去,這還是其次,關鍵是他們不幹事呀,你說這地方官員到了地方之後,該判桉的判桉,該了解民情的了解民情。

  但吏部推薦的那些官員到了地方之後,無一不是去和地方的鄉紳吃酒。

  美名其曰是和地方的那些人搞好關係,利用民間的力量來管控民間。

  如果這樣就可以的話,那還要朝廷政府幹什麼,直接民間自治不就完事兒了嗎?

  而朝廷政府之所以要存在,自然就是有他的目的。

  朝廷政府之所以存在,一方面自然是為了維護朝廷的威嚴和存在感,另外一方面是要造福一方百姓的。

  而如果和地方豪強士紳勾結,能夠造福地方百姓的話,那這名聲也不至於如此糟糕了。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培養一批,知道自己到了任上該幹什麼的官員。

  而不是無頭蒼蠅一樣去找那些地方豪強們,官員到了地方最主要幹的事情就是提振經濟。

  帶著老百姓們一起去開墾荒地種植糧食。

  哪家哪戶少了些什麼東西,有什麼困難能解決的,幫解決不能解決的也要往上匯報。

  這才是一個官員最該做的事情,而這只是最基礎的,如果可能的話,要帶著一方百姓,繼續朝著溫飽邁進。

  當然這就是後話了,也就是說一個官員如果不能時時刻刻為了老百姓的話,那可真的是沒有必要繼續當官了。

  而朱啟七拼八湊的,好不容易才把基層官員領導的位置給安排完了。

  而基層官吏這個位置還是非常糾結的,也只能暫且用當地人了,不過朱啟也明白了1點,那就是關於人才選拔,必須要儘快改革了。

  那些光看著四書五經上來的那些官員們,並不能夠在當地管理出什麼政績,只是混混日子,從朝廷這邊吃鐵飯碗多餘的糧食罷了。

  而如果要培養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最主要的就是改變科舉的方式,當然想要改變科舉的方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這肯定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首先就要從天下讀書人讀的書開始。

  基礎的科學肯定是要考的,也是要學的,你說你連統計都做不好,人家給你一個稅務表格,你都看不明白,你還當什麼地方官呢?

  剩下的就是一些能夠帶著老百姓賺錢填飽肚子的常識性的東西這些了。

  肯定也要讓那些官員們知道,你說一個連種地都不會的官員讓他到了縣衙裡面去,老百姓種地遇上了什麼麻煩或者說開墾荒地遇上了什麼麻煩。

  找你這個地方官,你都處理不了,你只能天天去跟人家相生喝酒,讓你這個地方官有何用?

  也就是說必須要培養一些專業性強的人才。

  這在當時的讀書人看來,顯然是有點荒謬的事情。

  在他們想來只要把儒家的東西學透摸透了,自然而然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

  至於說老百姓們吃不飽肚子,那就是他們不夠勤奮,又或者是這輩子沒幹什麼好事,惹了老天爺生氣了,大抵只能這樣想了。

  而朱啟在昆明待了兩個月的時間,看到地方官員政治一塌湖塗,還有底下的百姓們渾渾噩噩,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過一天是一天的日子,也是心裡難過。


  打仗這種事情他雖然並不擅長,但是帶著老百姓們轉錢種地,他還是有一手的。

  雲南這地方,可是非常富饒的,在現代的中國,雲南出產的糧食和農作物,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

  更別提它豐富的自然資源了,而現在旅遊業肯定是不會去發展的。

  最需要做的就是進行開墾荒地,種植糧食,為那些老百姓們配齊手裡的鐵器鋤頭之類的東西,如果可以一家一戶再分一頭耕牛。

  梁王繼承了他們北元的習慣,在民生方面壓根就沒有任何的改善,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淪為了農奴,沒有自己的財產。

  而朱啟首先要做的事情自然就是打地主打豪強,那些手底下拉著一大片農奴的地主,不願意放人不願意放田的那不用說了,直接抄家伺候。

  把他們的家產收上來再統一分配,這在大明開國之初已經幹過一次了,自然是非常熟練的。

  除此之外就是立下規矩,把大明律法在各地進行宣傳,不允許那些地主兼併土地。

  官員更是如此,如果有官員敢兼併土地的話,不多說的直接皮都給你扒掉。

  在洪武初年刑法可是非常的嚴苛。

  更何況還有那麼多的錦衣衛們盯著的,完全不用擔心和這些官員們同流合污。

  畢竟這些錦衣衛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而且朱啟對於他們的思想工作也是非常的認真。

  和重視每一個錦衣衛。都會定期進行思想談話與培養,讓他們知道他們所乾的活並不是為了自己、

  也不是為了所謂的利益,當然了,工資什麼的肯定會給到位的,但他們幹的活更重要的是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個民族。

  這種自豪感不斷的在他們的心中加深下來,自然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錦衣衛。在工作的時候時刻想著自己的本職,而不是一有機會就去像那些官員一樣貪污腐敗。

  不過他不腐敗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無法徹底斬斷的東西,即便是到了現代各個國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所以朱啟只能儘量減少。為老百姓們謀福利,想要完全的杜絕卻是不可能的、

  但不管怎麼樣,科舉考試進行改革是勢在必行了,而如何進行改革這又是一個大問題。

  而朱啟想到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刊印新的書籍,然後進而推廣並且和天下的讀書人們說。

  過兩年科舉考試的內容就要改革,要改這些新書裡面的內容。

  至於說什麼書,當然是近現代的教科書了,而能夠編制這些教科書的也只有朱啟了。

  一想朱啟嘆了一口氣。

  得了,看來想休息的想法又泡湯了,繼續編書吧。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