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名醫張仲景

2024-08-27 20:48:00 作者: 陽曲
  此時的宛城幾乎是亂成了一鍋粥。記住本站域名

  饑民、亂民、暴民、病人、宛城本地士兵、曹仁帶來的兩萬士卒。

  數支不同的派別,各自不同的立場和考慮。

  一時之間,城裡幾乎是被哭喊聲充斥。

  幸虧華佗養病的居所較為偏僻,否則早已被餓昏了頭的饑民所波及。

  照顧華佗之人,是一名中年長須男子。

  只見他盯著收集而來幾十味藥材呆呆發愣,又摸了摸華佗的脈搏。

  「厥陰風木,下連少陰寒水,上承心包相火。」

  片刻後終於做出決定。

  一口氣將其中幾味藥加入了砂鍋之中。

  「此病乃陰陽爭勝,其治法無定律,貴在審證求因,靈活施治。」

  「怪不得城中其他醫師嘗試數種藥方,都只能治個別病人,同樣的藥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反而會加重病情。」

  隨著藥湯熬製了數個時辰後,長須中年小心的將之餵給華佗。

  「唔,嘔……」

  藥湯喝下片刻,卻見原本昏迷的華佗突然驚醒,朝著一旁的盆中便嘔吐起來。

  「吐吧,吐吧,把心火吐出來就好了。」

  華佗因燥熱心焦,而情緒失衡,方才引外邪入體。

  配上體外傷勢,和時疫之毒,方呈現毒火攻心,陽盛之兆。

  片刻後,卻見華佗的臉色沒有了一開始的蒼白,反而變得有些紅潤光澤。

  「華兄,不知你感覺身體如何。」

  華佗遲疑片刻,感應了一番身體變化,疑惑的說道:

  「似乎上熱下寒、寒熱錯雜。此病當真棘手……不過有勞先生照料,我已感好了許多。」

  長須中年補充道:

  「我已總結出規律,若是能針對病患用藥,此病倒也不算無救。」

  「但此病最為棘手之處,乃是會因病者體質不同,產生不同的變化。」

  「若是用錯了藥,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

  「其中的變化把握,沒有二三十年的功夫,根本掌握不好。」

  華佗沉吟片刻,突然想要從床榻上起身。

  卻被長須中年勸阻:

  「華兄,我剛剛情急之下,用藥過猛,矯枉過正。為除毒火,傷了你的元氣。」

  「你接下來幾日,萬不可多加勞累,需要臥床靜養啊!」

  華佗苦笑一聲:「我多休一日,不知這城中有多少百姓要喪生。」

  「仲景賢弟,我這就修書一封,還勞你速速送往新野,請鴻羽先生相助。」

  原來這長須中年,便是與華佗並列為四大神醫的張仲景。

  他曾著書傷寒雜病論,流傳後世,被譽為醫聖。

  對於後世醫學發展的貢獻,甚至更在華佗之上。

  「新野乃劉玄德駐地,宛城乃曹操治下。」

  「二人勢同水火,徐鴻羽如何肯來搭救?」

  華佗搖了搖頭:

  「鴻羽先生氣度非凡,胸懷坦蕩。加上劉使君一向寬仁愛民,非暴戾好殺之輩。」

  「你若將城中情況說明,鴻羽先生必傾力相助。」

  宛城目前的情況,想要根治時疫,除了要足夠水平的神醫來判斷病因,編纂藥方。

  還需要大量有經驗的醫者,來逐個判斷病人的病況。

  這其中消耗的藥材也不在小數。

  況且宛城現在民心動盪,富戶屯糧自守,豪商囤貨居奇,坐地起價。

  太守則是不理政事,找不到蹤影。

  至於城外駐紮的曹仁大軍,更是將城圍成了鐵桶一般。

  任何人想出去都會被逼退,連只蟲子都不讓往北邊跑。

  很明顯,曹仁已經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若是宛城的情況再惡化,可能便要直接屠民焚城,確保萬無一失。

  畢竟曹軍這十幾年裡,屠光的城又不止一處兩處。


  再加一座宛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華佗強撐著寫下親筆書信,由張仲景揣在懷裡。

  因為兩人接下來的情況都十分危險,再加上事態緊急,彼此也沒有客套囑託。

  張仲景頭也不回,從後院將藏起來的駿馬牽出,一路便向城外奔去。

  剛剛出城,便被曹仁安排的駐守士兵扣下。

  但張仲景曾在數年前出任長沙太守,後來年事已高,才退隱歸養。

  並且他神醫之名也算聞名當世,眾人也不敢輕易冒犯。

  最關鍵的是,張仲景並非往北方而去。

  而是往南方的新野縣奔去。

  曹仁聽說之後,也是大方的給張仲景放行。

  畢竟就算張仲景真的身患時疫,那也是給新野劉備添麻煩。

  禍水東引,他又何樂而不為。

  出了宛城,張仲景疾催胯下駿馬,用了兩個時辰便趕到了新野縣之外。

  「我乃張仲景,自宛城而來,有要事要見徐風徐鴻羽!」

  自宛城而來,嚇得守兵立馬把他安置在單獨的帳篷之中。

  生怕他身患時疫,把剛剛管理好的新野也攪得天下大亂。

  但之前徐風嚴加囑咐,不許對任何病患玩忽懈怠。

  仔細思索之下,城門守將終於還是選擇暫時相信了張仲景。

  將信封送到了徐風的宅邸之前。

  拆開信件,徐風也是頓時大驚。

  一邊趕往府衙,準備和劉備商量此事。

  一邊又趕緊派人將張仲景接入府衙之內。

  等張仲景趕到府衙,正好看到徐風和諸葛亮與劉備等人,正在計劃由誰調運糧草藥物前往宛城。

  「這……劉使君,徐先生。宛城畢竟是曹操領下,你們真的願意傾力相助?」

  實際上,援助宛城並非是徐風聖母心發作。

  而是對新野百利而無一害的舉動,甚至是劉備集團迄今以來遇到的最大機遇。

  首先坐視宛城動亂,未來必有無數染病的難民波及新野。

  其次便是劉備一項以仁德著稱,名望廣傳於四海。

  若是能在此時不計前嫌,伸手相助。

  必然是善惡立判,令天下歸心,得道多助。

  在這個時代,名望的作用甚至不亞於所謂的錢糧兵馬。

  所以曹操才會挾天子以令諸侯。

  若非曹操奪得大義,未必能如此順利的一統北方。

  如今徐風便是要逐漸打響劉備的招牌,做好人設管理。

  讓天下人逐漸產生一個觀念,那就是劉備代表的是正統,是仁德。

  最後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地方。

  那便是徐風其實早已圖謀宛城許久。

  若是能占據宛城,等同於讓獨木難支的新野多了一份助力。

  不僅領土和人口都能翻倍增長。

  也能令兩城互為犄角之勢,彼此援助。

  更增加了戰略防禦縱深,避免新野孤城一座,一旦被圍困便坐困愁城。

  只要他們在這個關鍵時刻,能對宛城伸出援手。

  甚至表現的比曹軍更好。

  必然能收服宛城百姓的人心,令他們感恩戴德。

  到時候無論是用何種方式攻下宛城。

  宛城百姓必然不會多加阻攔,甚至會成為他們攻下宛城的助力。

  最理想的情況,劉備集團甚至能兵不血刃,直接取下宛城。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