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章 董卓遷都

2024-08-28 03:06:03 作者: 老燕難飛
  所謂的關東聯軍,討董聯盟,其實在軍事上對董卓的直接威脅並不大,但卻給董卓造成了明顯的政治壓力。【,無錯章節閱讀】

  【推薦下,追書真的好用,這裡下載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尤其是積極參與反董聯盟的,有一大半以上,是董卓提拔起來的士人,這讓董卓徹底明白了一件事情,作為關西涼州武人,他再怎麼賣好,也無法得到關東士人的認可。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裝了。董卓乾脆撕下了偽裝的面具,再次拿出了武人的蠻橫做派。既然殺了劉辯,你們這些關東士人還不罷休,那我就徹底掘了你們關東士人的根。

  當初光武中興之後,定都洛陽,由此才奠定了關東士人的地位。這次,董卓決定要把都城遷回關西長安。

  所謂關西,就是函谷關以西,地理範圍上,核心區域主要是關中平原和涼州。關西易守難攻,是秦漢的起家之地,但隨著大一統帝國的形成,關西偏遠的劣勢就體現了出來。

  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號稱位面之子,六七年間就統一了中原,依靠的是關東的士人和豪強的支持,因此光武之後,關東士人的地位得以確立,都城就遷到了洛陽。

  而隨著都城這種政治中心的東遷,關西人的影響力就大幅下降。尤其是涼州,都城在長安時,涼州是關中的屏障,地位自然無需多言,但遷都洛陽之後,涼州就成為邊鄙之地,逐漸陷落到地域鄙視鏈的最底端。

  董卓作為涼州人,對這種地域鄙視鏈自然是強烈不滿,加之他在涼州經營多年,根基深厚,把都城遷回長安,就可以更穩固的把持朝政。時間一長,關東士人的地位自然下降,而董卓卻有可能獲得關西士人的支持。

  董卓把朝中大臣,都召集了起來,提出了這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策略,遷都長安:「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雒陽,於今亦十一世矣。桉《石包讖》,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

  此策一出,百官一時都被震驚的說出話來。此時,董卓大權獨攬,能夠在董卓面前能夠說上話的除了近人,就只剩下三公楊彪、黃琬和荀爽了。

  司徒楊彪馬上就提出了反對:「遷都可不是能輕易進行的。當年光武定都洛陽,是因為長安被王莽弄殘破了,現在都城在洛陽已經這麼久了,大家都已經在洛陽安居樂業,要是遷都,一定遭到百姓反對,會造成很大的變亂。」

  董卓對楊彪的意見嗤之以鼻:「關中那麼富饒,長安殘破,重建就是了。至於百姓,我需要和他們商量嗎,有這麼多兵馬,我讓他們上山下海,也得聽我的。」

  楊彪與董卓當場爭執起來,太尉黃琬也上來幫腔站在楊彪一邊,對董卓大加駁斥。司空荀爽看董卓要發火,趕緊勸解,才讓雙方暫停了爭吵。

  董卓此時已經不再相信這些士人,見楊彪、黃琬不給面子,直接找了個災異的理由,就把兩人的三公之位給撤了。換成了趙謙和王允。

  黨人,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之前曾今得到董卓的信重,這次卻來進諫遷都之事,董卓更是大怒:「當初我剛剛來洛陽,你們勸我重用士人,我信了。但你們舉薦的這些士人,現在全都起兵來反對我,這是你們兩個小子在算計我啊」。

  董卓再不肯相信這二人,直接就把這兩個人殺了。兩顆人頭落地,朝中諸臣再也沒人敢出聲反對遷都,遷都之事就確定了下來。

  不過要想遷都到長安,有兩個在三輔之地手握兵權的人,一定要先解決。否則,到了長安,弄不好比在洛陽還危險。這兩個人就是左將軍皇甫嵩和京兆尹蓋勛。

  此時,京兆尹蓋勛掌握著長安的守備兵馬,時左將軍皇甫嵩統領著三萬兵馬駐紮在扶風。於是董卓下詔,召二人入洛陽為官。

  蓋勛趕緊私下來找皇甫嵩商議,皇甫嵩的長史梁衍也勸說皇甫嵩直接起兵,與關東聯軍的呼應,皇甫嵩依舊不肯答應,甘願放棄兵權,到洛陽就任。

  其實,袁紹的討董聯盟一成立,皇甫嵩就知道,諸侯割據的時代到來了,大漢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只是此時的皇甫嵩,已經垂垂老矣,無力再參與諸侯爭霸,而皇甫家的後代,他的兒子皇甫堅壽、侄子皇甫麗,都沒有參與群雄逐鹿的能力。

  皇甫嵩的事業最高峰就是平定黃巾之亂,他因此被封為左車騎將軍,冀州牧。當時的皇帝劉宏這個封賞,真的是夠小家子氣的,把一個車騎將軍的職位,一分為二,分別封給了他和朱儁。

  即使如此小氣的封賞,也沒有持續多久,不到一年,他就再次被免了官職。免官的三年之中,他看到了劉宏死性不改,繼續寵信宦官,那個時候他就對這個大漢朝廷徹底的失望了。

  雖然,劉宏後來又拜了他為左將軍,但此時的他,已經再沒有什麼為大漢盡忠的心思,只想在戰亂之時,一心保留家族的傳承。

  董卓篡政也好,袁紹他們以討伐董卓為藉口,割據地方也好,都與他沒有什麼關係了。這個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愚忠之人?盧植不也棄官回鄉了嗎?

  漢室皇家自己都如此不顧國家安危,難道他皇甫嵩就要替漢室流盡最後一滴血?他皇甫嵩起兵反董又如何?真以為殺了董卓,袁紹那些人就會乖乖的重新做漢室的忠臣?

  此時,能夠潔身自好,不靠著出賣漢室、劉家,來謀取利益的,就已經是有良心的了。對於皇甫嵩這些老臣而言,已經看到了漢室的結局,不生異心,只是不想給自己身上留下污點罷了。

  後世很多漢末三國時期的忠臣故事,不過是後人為了皇權教育杜撰出來的罷了。看看曹操稱魏王的時候,有幾個人反對?曹丕逼劉協禪讓之時,有什麼人替漢室出頭?

  皇甫嵩放棄抵抗,蓋勛獨木難支,兩人最後都入了洛陽。董卓遷都長安的條件就徹底成熟了。

  從軍事角度而言,洛陽此時的戰略態勢確實惡劣,洛陽已經被關東聯軍和河東的白波形成了包圍態勢,只有弘農一條通道與關西相連。

  如此形態,即使董卓的兵馬戰力強悍,能夠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但戰略上的劣勢卻很難扭轉。後世的史書,很多都把董卓遷都長安,描述為看到關東聯軍勢大,遷都躲避。

  這麼說,有些道理,但董卓遷都的理由絕對不止是軍事的原因,一月份關東聯軍起兵,二月份董卓就決定遷都,反應如此迅速,政治上的考量因素恐怕更多。

  對於董卓勢力而言,遷都長安絕對是一步好棋,如果董卓後來沒有死在,王允和呂布的政變之下,能否輪到關東的諸侯爭霸天下,還真不好說。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