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後來,楊青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了其他的方向,以符文修煉為主了,至於晶片,反正已經夠用了,而且大部分的功能,都可以用符文的方式進行代替,也就沒有了改進的動力。
不過1000TB的存儲確實太誇張了,在藍星上,行動裝置,大部分都是幾百GB,最多只有1TB的存儲空間,內存12GB還只是高端機的專利。
所以楊青決定,還是使用藍星上的先進經驗,只給晶片上集成20GB的內存,使用DDR5的標準,暫時也就夠用了。
存儲的固態硬碟直接採用外掛方式,512到1TB的存儲空間,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存儲需求。
而且隨著以後超級壓縮技術的普及,絕大多數的文件都會縮減到個位數的MB級別,可以說直接將存儲空間擴大了幾百倍,想來在很長時間內,存儲空間都已經足夠使用了。
楊青在筆記本的觸控螢幕上,按下了最後一個寄存器的位置,整個晶片設計就已經完成了。
陸陸續續的,一共進行了差不多六天的時間,他們才算是完成了這塊晶片的設計。
楊青先是設計完成了晶片的主要結構,而剩下的絕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小嬡完成的,他起到的作用,就是在一邊查缺補漏,所有涉及到專利的部分,都被小嬡巧妙地繞了過去。
其實只用幾天的時間,哪怕是在現有晶片基礎上的改進,也已經是足夠驚世駭俗了,畢竟就算是香蕉公司還有高通,他們的晶片還是一代代自己研發的,但每一次的疊代,還是要經過一年多將近兩年的設計,晶片性能的提升也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十。
固然有設計公司擠牙膏的緣故,也可以說明晶片設計的困難,高通之所以會有火龍的稱號,完全就是因為幾代晶片,為了追求極致的性能,而到了連最新製程都難以壓制發熱量的緣故。
只是世界上的晶片設計公司就那幾個,能用在手機上的就只有四五家,其中國內的威華給干廢了,沒有代工廠生產,剩下東島的聯發科,晶片性能不足,今年雖有趕上來的趨勢,不過始終落後主流一截。
而四星和香蕉的晶片都是自用,不對外出售,所以大家的首選,還是高通的火龍,誰讓它的性能足夠,只落後香蕉的A系列晶片一點點呢?
本來香蕉公司就以封閉的系統,極佳的優化,領先於骨骼的安卓,如果晶片性能再落後太多,可玩性上,就真的沒有辦法比了。
不過晶片設計完了,暫時還不能生產,因為晶片別看製程很高,國內絕大多數的代工廠都能夠生產,但是裡面應用了許多新的加工工藝,還有新的銀導線連接技術。
誕生於世紀初的銅連接技術,使晶片的性能提高了一個層次,發熱量卻降低了許多,也算是CPU的頻率突破GHz的一大助力。
楊青設計的晶片,製程都是十幾年前的老古董了,沒有任何的先進性可言,要想達到設計的性能,就只能在架構還有其他方面下功夫。
https://
先進的架構帶來的性能提升是無可置疑的,農企在世紀初的時候,曾經憑藉K7微架構的優勢,不僅率先跨越了GHz大關,還把市場占有率推進到幾乎和牙膏廠接近的程度。
但是當牙膏廠拿出酷睿微架構的時候,農企就再也沒有了還手之力,從一代酷睿,直到七代酷睿,架構幾乎都沒怎麼變過,卻占據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市場份額,農企就只能在低端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苟延殘喘著。
只有近幾年,農企研發出了銳龍,才在性能上追平甚至開始了超越,然而牙膏廠依然憑藉每一代稍稍改進的架構,以及萬年不變的14納米工藝,跟農企打得有來有回,可見酷睿微架構的先進性。
牙膏廠並不是沒有先進位程,它的10納米製程早已用在了伺服器和移動端晶片上,而在個人電腦領域,只要不玩遊戲,絕大多數電腦的性能都已經過剩了,新增的晶片需求又幾乎都被手機給取代,電腦CPU,幾乎成了一個黃昏產業,沒有利潤,也就沒有動力改進架構了。
按照這個晶片在洪荒的表現,它遠比楊青使用的上一代旗艦火龍晶片強得多,應該是翻了幾倍的性能,肯定也比這一代的火龍晶片強得多,架構的先進性是毋庸置疑的。
只不過從銀連接工藝,到多層次立體電晶體架構,都不是現有晶圓廠能夠生產的,但是這些偏偏又是晶片性能領先的基礎。
既然人家不能做,那麼能做到的,就只剩下楊青自己,還有那條已經建立許久,還在空置的90納米的中試線了。
或許是早已經習慣了一個人,楊青和小嬡的選項中,根本就不存在從外面聘請工程師,進行試驗線調試的工作。
因此進入到無塵車間內部,進行生產線改造的,就只有楊青,還有從白一到白十這幾個機器人了。
穿上防塵服,防塵帽,戴上口罩和護目鏡,經過全方位的吹淋,然後才能走進車間裡面。
白一到白十就簡單多了,只需要穿上防塵服,戴上防塵帽,就可以直接進去了。
因為它們沒有呼吸,也沒有汗腺和毛髮,也就不會產生污染,其實它們不穿衣服,全裸工作才是最適合的,只不過那種畫面太美,楊青根本就不敢想像。
其實從一百三十納米,一直到14納米左右,使用的光刻機都是浸潤式DUV光刻機,都是使用深紫外193納米準分子雷射光源,也就是說這條線,有著改進到14納米的潛力。
不過真的要改進到14納米,不僅光刻機得大改,就連生產線都要重新設置。
儘管暫時楊青也沒有心情,也沒有動力,進行這麼大的改進,不過光是光刻機的作業系統,由小嬡全權接管,就已經使得生產線的工作效率和光刻精度提升了幾倍不止。
因為小嬡的資料,來自的都是那些代工大廠,7納米,甚至5納米的量產經驗,早已經超越了這台老爺機不知道多少年。
///txt/13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