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的宣傳不用孟輕舟操心,自有發哥、老萬、段意洪他們奔走於各大綜藝,也沒人提出讓孟輕舟也加入宣傳,都知道他不喜歡;
但孟輕舟能逃脫電影宣傳的苦差事,卻逃不了兩位小美女的日常騷擾;
熱芭和古麗娜沒做過製片人,拿到孟輕舟推薦的小說後,聯繫了作者,又在萬重山找了兩位編劇,這就開始籌備了;
古麗娜和熱芭不同,她在圈子裡連二線都還算勉強,要不是幾位姐姐們幫襯著,這姑娘除了一張臉,還真沒啥優勢;
這次轟轟烈烈的做起了製片人,妹子雄心勃勃的要打造精品,不僅找了自己的老東家唐人,還央著老孟幫她挑演員;
「你倆不是要自力更生嘛,憑感覺找唄,而且現在劇本還沒出來,你這也太著急了吧!」
娜提又飛去了國外,家裡就他們仨,小娜萌萌的沖輕舟吐了吐舌頭:「我想挑那些流量大的演員,你不是瞧不起人家嗎,萬一不合你意,我才不想做無用功呢!」
孟輕舟打定主意不摻和她倆這事,就當鍛鍊她們的能力了;
「按你自己的想法來,拿不準的時候你再找我,總不能以後有什麼事都讓我來處理,那你們還搞什麼幕後。記住本站域名STO55.COM」
原本還想給他點甜頭的兩軟妹子,一人送了一個白眼給他;
娛樂圈的人都知道,演戲是沒有門檻的,演員哪裡來的門檻,有門檻的是資源。
全國1億人可以演戲,但真正能撈到資源的可能就那麼幾百個。
流量擠進演員圈,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網際網路時代。
網際網路時代對影視資源的容納量變大了。
以前電視劇都是電視台放,一個台一周能放10-20集。而一部電視劇動輒幾十集。
所以一年就能放那麼多。
而視頻網站同一時間可以放很多部。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視頻網站的播放數量和電視台是不一致的。
也就導致了純網播電視劇的誕生,播放量能力不能浪費啊。
而純網播電視劇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吸引人來看。
你劇荒,熱門劇看差不多了,打開視頻網站,一大堆沒聽說過的電視劇撲面而來。
你怎麼選擇,每個劇試幾個小時嗎?
這時候流量的作用就體現了。
流量演員的劇能吸引粉絲看,也能吸引知道流量的路人看。
流量演員的劇粉絲會賣力宣傳,吸引更多人看。
起碼你心裡有印象,會更有點開的可能。
所以其實流量演員和專業演員是兩個圈子。
兩個圈子會有交叉的地方,你看到交叉的地方,覺得流量演員擠占的專業演員的空間。
但更多的是不交叉的地方。
你用不知名的科班演員去演劇本一般、ip一般的純網劇,基本會賠死。
越來越多流量進入這一領域試圖分走一杯羹,證明演員這一職業的貶值已經十分嚴重了!
認真起來,達到本職工作水準的演員,甭管你是主角、配角,即便是龍套,聲、台、行、表等基本法還是必須要遵守吧?為什麼這個行業現在大規模地生產出來一些低劣、贅余、有害的文化高熵體?原因就在於上面的基本法沒有被遵守與信仰……
所以不難看出,即使是那些簡簡單單滿足「基本法」標準的演員,也是有一定門檻的。這無關乎於專攻什麼題材影視的演員,只關乎於演員本身的硬實力夠不夠。
現在這個圈層最大的問題,是把遵守「基本法」標準不嚴格的太多蠅營狗苟納入進了這個圈層之內。
如果要向著「意義之塔」的頂端方向進階,還要具備洞察整個社會真正跳動著的脈搏的能力。需要演員不斷地看遍世間百態,無論是最豪華的庭院,還是最低陋的城鄉結合部。
即便是專攻所謂「幻想題材」的演員,也應該如所有演員一樣,多讀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多讀讀經典。
拋開劇集質量不談,劇集因為流量明星而引發的爭議同樣不少。番位之爭已經司空見慣,甚至衍生出限定新詞「領銜男/女主演」。
這裡的「流量明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一部作品而走紅,如楊小狐、劉思思、楊陽等85生花;
另一類則是以偶像身份出道,而後又轉型為演員的明星,包括在韓國成團後又回歸的鹿含、黃子濤,以及內地開啟101時代後出道的偶像等等。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擁有龐大而紀律嚴明的粉絲群體。媒體人康堤曾指出,一個人踏入粉圈,無關意願,也無關其是否特殊,只要你擁有了流量,就必然會進入粉絲邏輯里,進而引起粉圈的爭議,這是必然現象。
流量劇越來越成為「粉絲限定」,在飯圈和路人盤中間建起一道高牆,並形成了兩個風向完全不同的輿論場,而這麼多年以來,能夠突破這道屏障的作品少之又少。發展至今,這更像是一場明星、粉絲、劇方和平台的「合謀」:平台和劇方都需要流量明星來支撐數據,但並不成熟的劇集工業,未必有能力承載流量明星和粉絲的能量。而在流量明星只能選擇拍劇的情況下,有限的選擇里反而有可能給自己的人設「減分」。
或許將問題不能簡單地歸咎於某一方,更重要的事在於:內容為什麼被「流量」綁架了?
流量劇的喧囂與沉默
飯圈早就意識到藝人作品熱度和口碑的重要性,一旦有新劇播出,會第一時間刷播放量、奔赴豆瓣打上五星好評。
粉絲明白的事情,「黑子」和「對家水軍」也同樣明白,所以負面一星短評也隨之而來,即使是沒有原作小說問世的,也能像批評其他大ip一樣在評論區說上一句「不符合原作」。
豆瓣評分是當今國產劇最權威的評分體系,當評分受到多方衝擊、平台淪為「粉黑戰場」時,觀眾將很難在沒有看劇的前提下,從豆瓣評分中大概估量出一部劇的質量——畢竟觀眾的時間有限,可選擇的劇集太多,直接從劇集kol獲得評價評價似乎又不夠「全面」。
他們在微博直接搜索劇名也得不到答案,劇名的因為相關搜索結果會被流量粉絲刷出的數據微博和好評占滿。
甚至,就算觀眾想要客觀評價一部戲的製作和劇情,一旦劇集有流量明星參演,最終輸出的內容便總是繞不開流量的演技話題。
即使有用戶想客觀評價劇情,但微博等平台的討論也會最大程度地偏離劇集本身,反而將重點放在流量明星身上。
久而久之,部分觀眾出現了類似「一刀切」的選擇心理,即有流量明星參演的劇,可以直接放棄。
採用流量明星演戲的影響,不止發生劇集生產後端的營銷層,在項目籌備前期和執行的過程中,流量明星們同樣可能「影響全局」。
在選角時,片方和平台因為招商、數據等現實問題,會形成重視熱度、用流量演戲的惡性循環。而流量明星進組,意味著劇組需要支付高額的演員片酬,片方的製作成本和平台採購成本水漲船高增加,很容易壓縮劇本等方面的支出。
早在2017年,網絡視聽節目協會等行業組織就聯合發表過意見,提出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由於劇方需要依賴流量明星的熱度,那麼當流量明星進組後,劇組的話語權會在一定程度上讓渡給流量明星。
「在行程編排上,比如劇組今天要轉場,要拍很多,但這個流量今天可能今天到了幾點就要走,要請假,或者跟男/女朋友吵架了,心情不好,就是不想拍,」藝人經紀老孟告訴毒眸,「這種時候劇組讓步,把其他演員調過來拍別的戲,這種情況還是有不少的。」
有海報設計的從業者告訴毒眸,明星方有時會直接對海報製作團隊提出需求,比如磨皮、打光甚至番位要求:「可能一個畫面有4、5個人,都是一樣的光線、統一的氛圍,他/她的要求就會讓那個人在畫面里特別跳脫。」
那麼,用流量演戲,還值得嗎?
對志在熱度、重視播放成績的片方來說,採用流量明星,意味著在招商和熱度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
像新曆的製片人黃藍就說過,演員的選擇除了要考慮與角色的適配度以外,還有平台播出方的要求:「電視劇網劇產品首先是商業產品,商業產品有它的商業屬性。這個商業產品的熱度,會直接影響GG、資金、收入等現實問題。
當大家無法確定一個沒有流量的主演,能否讓這個劇獲得相應價值的時候,他們都會趨利避害地選擇更有影響力的,即所謂有流量的演員。」
毒眸就觀察到,某熱播劇的粉絲群體,會專門關注貓眼專業版等數據平台和視頻平台的熱度數據,其中大粉還會號召其他粉絲切號看劇。
粉絲們自有一套對於熱度計算的經驗,在她們看來,用同一個帳號反覆觀看並不符合平台算法對於播放量計算的要求,只能切不同的小號反覆播放。
對於偶像而言,這個問題更加嚴峻。偶像工業在中國曾經歷了超高速的發展,也因此造就了巨大的流量。《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系列製片人吳寒曾向毒眸表示,「中國用三四年的時間走過了海外七八年的路,甚至更快。」
大規模的偶像產出,後續可供承接的渠道卻少之又少,不太成熟的成團後端運營、不成體系的打歌舞台活動和尚無標準「綜藝咖」的綜藝環境,似乎堵死了這些偶像的所有其他通路。「選秀」這一條道路,也隨著年初倒奶事件的爆發,被迫按下暫停鍵。
於是,今年以來,原來以唱跳為生的愛豆們,開始愈加頻繁地出現在國產劇里。和頭部流量相比,他們的劇甚至不足以到「被討論」的階段,大多悄無聲息地開播,在粉絲群體裡引發一陣狂歡,再悄無聲息地完結。
在老孟看來,流量明星的發展受困,會在整個行業內部形成惡性循環。「偶像們沒有太多舞台表演的機會,音樂也不再是一門好生意,愛豆們的生長環境不好,所以只能用自己那點兒僅有的流量,紛紛加入到演員的行列中,但這對於其他正統的新人演員來講,又是一種很大的壓力,在流量明星極力擺脫「流量」這個標籤的時候,他們反而想要但是得不到。」
這些「無處安放」的流量明星,只能選擇劇集行業棲身,而劇集行業也坦然地敞開懷抱,接受了這些轟然湧來的巨大流量。
原因也不難想見:流量意味著熱度,而熱度直接與收益掛鉤,這對一部劇來說,意味著「不確定因素」的減少。
在聚美老總金淑麗看來,劇集行業對流量明星的追逐,和對大ip的追逐類似,都是為了「控制變量」,因為「這個行業最稀缺的就是確定性」。
一方面是偶像因為無處可去,大量湧入劇集行業,另一方面,不加挑選地全盤接收流量明星後,劇集行業在現階段也不具備消化這巨大流量的能力。
國內劇集行業的工業化程度還不夠高,不僅不足以將流量明星完美嵌入其中,反而會產生反作用。今年初,孟輕舟就曾有觀點稱,「不用大咖是最好的工業化方式,大咖沒有時間陪你工業化。」
一部劇從前期劇本籌劃,到定妝,再到拍攝及後期製作,目前在國內尚未形成一套完備的工業鏈條,流量明星對於劇集熱度來說可能是「保障」,但卻成為分散在各個環節中的「不定時炸彈」。
一個很好的參照系是日韓劇。在日韓劇里,話語權更多地掌握在專業人士的手裡,流量明星則被裝進韓劇工業的殼子裡,輸出水準線以上的成績。換言之,整個行業對流量明星的態度,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明星們交出的答卷。
這其實是擺在劇集從業者面前的選擇題:要質量,還是要流量?而當數據成為衡量一個明星價值的最高維度時,就很難做出足夠好的選擇。
「國外的模式大概是,會選擇更會演戲的愛豆,而不是更紅的,他既不會破壞這部劇的口碑和質量,也能通過這部劇吸引到更多粉絲,對個人也是一種正向循環,但現在國內好像是反過來了,」小邱認為,「應該讓更會演戲的人去演戲,而不是讓更紅的人去演戲。」
回到最本質的問題,由於劇集天然具備的商品屬性,因此,對所有從業者而言,不加思考地啟用流量明星,實則是為了「趨利避害」,而忽視了明星與角色和作品的適配性。
時間回到2015年前後,「大ip+流量明星」的公式被影視行業奉為財富密碼,並接連產出一大批粗製濫造的ip劇。
經過幾年的調節後,行業逐漸掙脫了ip開發的亂象,從大ip編織的「爆款夢境」中清醒了過來。如今,大ip幾乎已經被證偽,但在重估流量明星價值的問題上,看起來仍然路途遙遠。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