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還有數名同僚,而且還有數十人在京潛伏,本來計劃刺殺不成,就等待時機製造混亂,伺機而動。」褚經武說:「既然一切都聽從先生吩咐,我的這些人也自然聽從先生調遣。」
「那好,召他們來吧,選出三十人加緊訓練,這幾天就有大事需要你們去做。」
「喏。」褚經武雙手抱拳。
次日,早朝。
文武百官山呼萬歲,一一稟報各種事宜。
安羽辰在外面候的昏昏欲睡,娘的,三更就起來沐浴更衣,然後四更時分入宮,接著守到現在。
這皇帝老子也不是這麼好當的,而且朝中重臣俸祿也不是這麼好拿的。
就當安羽辰眼皮都有些打架的時候,他終於被宣進殿了。
該有的禮儀還是要有的,三磕九叩,山呼萬歲,一系列大禮下來,總算是恩准平身了。
梁帝掃視了一周,然後笑呵呵的說:「蠻人能潰敗,安卿當居首功。」
「而且安卿以數千士卒擊退敵兵三萬鐵騎,這份睿智與膽識,也是我朝少有,眾卿覺的,我該如何封賞安卿呢?」
「父皇,邑安公忠勇無雙,而且此次擊退蠻兵當居首功,一定要重賞,該能顯的皇恩浩蕩。」
首先發話的是三殿下景王,六珠親王的他一身紅袍,氣度不凡。
他率先發話,對安羽辰是有示好之意,其實他的舉動也在安羽辰的意料之中。
畢竟自己殺了余盡忠,而且揪出他勾結蠻人的證據,被誅了六族。
余盡忠職位不高,但是對太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畢竟這是太子親信。
自己的親信勾結蠻人叛國謀反,他這個太子渾身是嘴都說不清。
雖然梁帝念及太子的面子,沒把這件事情往太子身上想,但一日之內,太子派系被打壓的極其厲害。
數個重要且富的流油的親信被停職的停職,查辦的查辦,太子這幾天急的嘴都起泡了。
所以安羽辰是註定不可能站到太子這邊的,再加上他這次立了大功,景王安能不拉攏?
太子沉著臉,冷冷的瞥了安羽辰一眼,沒有說話。
景王一脈的文官也紛紛上前附和,為安羽辰請封賞。
「陛下,臣不敢居功討賞,但此次蠻人入侵,士卒身死,百姓流離失所,北境受創嚴重。」
「所以臣想為戰死的士卒與百姓請命,撫恤戰死者家屬,北境百姓減免賦稅。」安羽辰說。
他清楚帝王權術,梁帝就算是給自己封賞,也多半是一個有名無實的虛職。
倒不如痛快點,為百姓請命,博個好名聲算了。
聽了安羽辰的話,梁帝輕輕的點頭:「邑安公居功不自傲,實為天下臣民楷模。」
「傳旨,北境六郡無論商賈百姓,免賦稅徭役三年,戰死士卒追封軍功,其家屬賜忠烈牌坊,終身免役。」
「另邑安公居功不自傲,且獻兵器有功,特封兵部員外郎,協助兵部鑄造新兵器。」
「謝聖上。」安羽辰恭恭敬敬的謝恩。
接下來,就是朝中一系列事宜。
看時機差不多了,梁帝掃視了一周,淡淡的說:「西陵使者不日便來我大梁,商議西景山一帶國土歸屬問題。」
「此事事關重大,不知道眾卿對此有什麼看法?」
此話一出,整個朝堂鴉雀無聲,一眾位高權重的文官眼觀鼻,鼻觀心,對於這件事情心知肚明。
聖上這個時候提出這件事情,其實心裡已經有人選了,如果再提就是自討沒趣。
倒是幾位武將,因為與西陵方面常年交戰,大梁每年都要折數千將士,所以跳著腳要給西陵來使點顏色瞧瞧。
他們的態度十分堅決,那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議和,寸土不讓,若西陵不同意,大不了就揮兵殺入西陵,生擒西陵王庭。
然而幾名文臣怒斥這些武將根本就是莽夫,眼下大梁戰亂未平,而且多地天災。
現在正是國力薄弱之際,只能求和,此時不妨答應西陵一些能接受的無理要求。
畢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大梁熬過這段時間,勢必捲土重來。
文官的話遭到了武將們極力的反對,大梁這幾十年,因為國界之爭付出至少數萬將士的生命。
這些代價是巨大的,豈是這些狗文官們說放棄就放棄的?
說著,雙方就開始對著噴了起來。
然而那些平時執筆口筆珠伐的文官們,在朝堂之中噴起人來是一點也不含糊。
武將們怒目圓瞪,若不是上朝的時候兵器被收了,他們非砍一兩個文官殺殺這些噴子們的威風不可。
朝堂中一時間亂鬨鬨的,梁帝對此卻已經習以為常。
就在這時候,太子站了出來,高聲道:「父皇。」
他的這一聲父皇,讓文武雙方對噴的官員們猛然醒悟,這可是在上朝啊。
聖上對此,自有裁決,於是雙方這才暫時罷斗,只是相互看著對方依舊是不順眼。
「西陵來使來者不善,兒臣願意做為迎使,替父皇分憂。」太子恭聲道。
這幾天因為北蠻的事情,他的派系被打壓的厲害,而且他隱約已經感覺到梁帝不再信任他。
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他雖然已經貴為太子,東宮儲君,但畢竟不是真正的帝王。
而父皇又正值壯年,若不出意外,在把持朝政二十年是沒有問題的。
他難道要再做二十年的太子?他等不及了,他要早日掌控局面,成為萬人之上的君王。
所以他迫切的要表現自己,西陵來使之事是重中之重,只要他把這件事情辦好了,那父皇自然會對他高看一眼。
「父皇,大哥這些天因為北蠻的事也日夜操勞,迎使之事,不如交給兒臣吧。」景王也不甘落後的站了出來。
同時他還不忘了往太子心窩捅刀子:「畢竟,太子妃的那位遠親六族的後事,還沒辦完呢。」
「你……」太子肺幾乎快氣炸了,若非這是在大殿之上,他甚至都想不顧形像的找景王撕一通了。
「況且兒臣對西陵來使了解頗深,所以這迎使之位,兒臣是最為合適的。」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