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邦呢,從不屠城。】
【他進了城,入了秦王宮,就被王宮裡面無數的珠寶和美女迷了眼。】
【劉邦立馬就不想走了,又被樊噲、張良從皇宮裡勸了出來。】
【你想,劉邦一路百戰入關,根據懷王之約,馬上就可以分為關中王了。】
【這樣的時刻,享樂一下,放鬆放鬆,似乎都在情理之中。】
【樊噲、張良兩人一勸說,他就立馬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他約法三章,不殺人,不搶劫,不傷人。】
【秦人很開心,自發拿出牛羊犒勞劉邦。劉邦說自己的糧食夠夠的,老百姓也不容易。】
【秦三世子嬰也捆了自己向劉邦投降,劉邦也沒殺子嬰。】
......
回想起踏入關中那刻的情景,劉邦心中不禁感到一陣唏噓。
他進了咸陽城,就深深地迷戀上了城裡的一切。
宏偉壯觀的宮殿,婀娜多姿的後宮佳麗,香氣醇厚的佳釀,堆積如山的珠寶,至高無上的皇權,每一個都對他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他確實是不想走了。
在他迷迷瞪瞪之時,張良和樊噲來勸他。
可他卻不樂意了,他才剛找到當皇帝的感覺,他們就勸他離開皇宮,這未免也太過掃興。
他們又苦口婆心地勸他,他才剛剛推翻暴秦,若即刻沉湎於享樂,這對於關中百姓來說,就等於才趕走一個商紂王,又來了一個周幽王,他這種行為無異於助紂為虐。他如果想得到天下,夢想就不能只是一個區區宮殿!
他們的勸說,字字珠璣,直指要害。
他心頭一震,隨即恍然大悟。
此時他若留在咸陽城不走,必將成為項羽和諸侯們的眾矢之的,還不如將咸陽讓出。
幸好他及時退出咸陽城了,當時項羽的大軍已經到了函谷關。
倘若他那時據城不出,以項羽的德行和對咸陽的仇恨,等待他的恐怕就是一場大戰了!
......
李世民此時卻是有點佩服樊噲了。
張良能去勸諫一點都不奇怪,畢竟張良是韓國貴公子,並不貪圖富貴,能夠在咸陽的紙醉金迷面前保持頭腦清醒、不為所動。
而樊噲的表現卻是令人刮目相看。
一個以屠狗出身的武將,竟然能夠在所有人都膨脹的時候,勸說劉邦冷靜自持。
而且從史書記載看,還是樊噲先行諫言,之後才是張良勸說。
這真的只是當年沛縣的屠狗之輩嗎?
這真的只是只懂得衝鋒陷陣的猛將嗎?
劉邦能有這樣的下屬,何其幸運!
不過李世民覺得,劉邦退出咸陽城這件事,樊噲、張良的確是功不可沒,其實真正最厲害的人還是聽勸的劉邦。
商紂王、秦二世、隋煬帝這些被後人稱作昏君的皇帝,他不信他們的身邊沒有忠言直諫之士。
只是他們完全聽不進去而已。
劉邦這次不僅僅是聽進去了一次勸諫,而是劉邦學會了克制自己的欲望。
或者說,劉邦有了更為宏大的視野與抱負。
咸陽的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終究不過是過眼雲煙。
比咸陽城更為重要的,就是天下,是萬民福祉,是千秋基業。
......
嬴政對劉邦的印象更好了。
這就是劉邦和項羽兩人差距。
一個只顧報仇,一個收攏民心。
即便最後是項羽拿了江山,也坐不穩。
嬴政已經漸漸明白,民心對於穩固王朝的重要性。
然而片刻之後,嬴政眼神又黯淡了起來。
只是可惜了子嬰啊!
秦皇室之人,皆數隕落!
嬴政的雙手再次攥緊。
秦二世而亡的命運,他一定要改變!
......
【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
【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
【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
【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
【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
【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
.......
李世民微微頷首。
聽勸這個事,就像是連鎖反應。
試想,若是別人勸了,劉邦根本不聽,久而久之,別人就不會再勸了。
那即使劉邦有再多的能人,進諫了千種良策,到最後,都無從施展。
相反,別人勸,劉邦聽,別人就會一直勸。
所以,劉邦手下的能人很多,也都願意給劉邦出主意。
這就像一個良性循環。
而項羽就一個范增,項羽還不好好用。
所以,這天下就該是劉邦的。
而李世民自己,也會效仿劉邦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
【第三點,有超前的認知。】
【但還能做到順勢而為,即使這其中有些不那麼體面。】
【咱們看像秦始皇的郡縣制,在當時先進不?】
【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一下子攤子鋪得太大,導致消化不良,最終伴隨著秦朝的滅亡而破產了。】
【在當時,普遍的觀念仍傾向於分封制,認為郡縣制難以行得通,舊貴族的保守思想根深蒂固。】
【但劉邦的內心是認可郡縣制的,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