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福建水師現在的實力,加上朝廷的全力支持,或許可以輕鬆收復台灣,但朱慈烺卻擔心,一旦收復台灣,有了台灣的滋養,鄭芝龍這條怪獸,會越養越大。
鄭芝龍1604年生人,今年剛四十八歲,身體健朗,看樣子再活幾十年也是沒有問題的。想要熬死他,扶鄭森上位,慢慢整頓福建水師是不可能的,朝廷必須有所干預。
隨著松錦戰事的勝利,收復遼東的毫無懸念,朱慈烺開始將鄭芝龍和福建水師的問題,擺上了案頭。
繼陸軍講武堂之後,成立水軍大學堂,系統的傳授海軍知識,教授海戰,培養大明海軍軍官,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因此,朱慈烺決定,今年年底之前成立水軍大學堂,並任命鄭芝龍為首任祭酒(校長),擢一品,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京師賞賜宅邸。
武將為祭酒,這可是大明從未有過的殊榮啊。
而福建水師提督的繼任,則由鄭芝龍之子,現旅順水師提督鄭森擔任,也就是說,表面上福建水師依然還是在鄭家的手中,鄭芝龍擔任祭酒,為朝廷一品,享受榮華,名利雙收,兒子繼續執掌福建水師,對鄭芝龍本人來說,也算是一個相當良好的退休結局了。
為了給足鄭芝龍的面子,朱慈烺沒有直接下聖旨,而是令內閣行文,先徵詢鄭芝龍本人的意見。
今日鄭芝龍的回文來到。
鄭芝龍拒絕了。
他說自己身體不好,才能不足,難當大任,婉言推辭了水師大學堂祭酒的任命。
「陛下,鄭芝龍其心叵測,鄭森又為旅順水師提督,他父子二人,掌握了我大明一半以上的水師,一旦有變,在海上興風作浪,朝廷將難以防備……」蔣德璟憂心忡忡。
不同於朱慈烺對鄭森的信任,蔣德璟對鄭森一直都是有懷疑的,他覺得,一個海盜的父親,教不出忠義的兒子,如果說,陛下任命鄭芝龍掌管福建水師,是不得不的選擇,那麼任命鄭森為旅順水師提督,付以重任,就值得商榷了。
朱慈烺知道蔣德璟的顧慮,但這並不影響他對鄭森的信任,不唯穿過歷史的煙雲,他清楚知道鄭森的忠義,也知道鄭森臨死之前,雙手抓臉,抓的斑斑血跡,口中呼喊:「我無臉見先帝於地下啊~~」
這種臨死前的悲慟,絕不是可以偽裝出來的,在鄭森的內心裡,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雖然因為個人能力,脾性,以及目光戰略的原因,鄭森犯了很多的錯誤,導致北伐大業功虧一簣,但他內心的赤誠,卻始終未變。
這一世,朱慈烺一直密令錦衣衛監控鄭森,尤其是鄭森成為旅順水師提督之後,錦衣衛對他的監控,就更是嚴密了,而從各項回報看,鄭森雖然是一個易怒的脾氣,一旦發火,天王老子都不認,身邊人都嚇的瑟瑟發抖,但就他對朝廷的忠義,以及接受朝廷命官的坦蕩,處事的從容,卻勝過其父不知道多少倍了。
因此,用鄭森為福建水師提督,不但能穩住鄭家,而且可以逐步改造福建水師,令福建水師真正變成國家的水師。
這個任務,只能交給鄭森。
「鄭芝龍還心存僥倖,看來,需要給他加大一些壓力……」朱慈烺略微沉思,隨即作出決定。
「令錢謙益寫信勸說。」
「兩廣總督馬士英戒備。」
「令張家玉、張名振率領一萬南京精武營,以演習的名義,進入仙霞關,接替福建本地兵馬。」
「天津水師前往廣東。」
「最後,朕親筆給鄭森寫一封信……」
……
泉州。
鄭府。
鄭芝龍慢慢放下了手中的書信,長長嘆息一聲,臉色很是蒼白。
「大哥,怎樣?」鄭鴻逵問。
鄭芝龍將書信遞給他:「你自己看吧。」
鄭鴻逵接過看完,臉色微微放鬆:「錢閣老的話倒也是中肯,不枉我們每年送他那麼多的銀子。」
鄭芝龍卻依然皺著眉頭,嘆息道:「左都督,一品,京師府邸,還破了先例,令我這個武將擔任祭酒,聽起來是不錯,但誰知道陛下是不是調虎離山,想要對我鄭家動手呢。」
「不錯!」
除了鄭芝龍和鄭鴻逵之外,廳中還有一人,正是原先在旅順水師擔任副將,但卻被鄭森趕回的鄭芝豹,鄭芝豹對朝廷一向不信任,只以鄭家利益為先,他說道:「什麼祭酒,左都督,一去到京師,立刻就會失去自由,任由朝廷拿捏,哪有留在泉州自在?」
鄭鴻逵想的稍微遠一些,他抓抓鬍鬚:「內閣的行文,咱們還能含糊其辭,躲躲閃閃,但如果是陛下的聖旨呢?如果陛下發出聖旨,要大哥前往京師赴任,那可怎麼辦?」
「能怎麼辦?裝病!」
鄭芝豹說道:「聖旨再是利害,也不能用病夫啊?」
鄭鴻逵搖頭:「怕是難,現在的陛下可不是先帝,現在的朝臣也不是過去的朝臣,上上下下,都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左夢庚那會執掌十萬兵馬,擁兵自重,說滅就讓朝廷滅了,可是一點含糊都沒有……」
鄭芝龍默然,眼中微微閃過恐懼。
----其實就內心來說,鄭芝龍並沒有多大的野心,但讓他放下手中的權力,他也是不願意,畢竟他白手起家,深知有兵有船才有實力,也才有錢財和地位……
「再者,大哥雖然去了京師,但朝廷命福松為福建水師提督,這水師船艦,還是咱鄭家的產業。」鄭鴻逵道。
鄭芝豹卻搖頭:「福松對朝廷太信任了,早晚會吃大虧!旅順水師就是明證,副將翁之琪,一干參將,幾乎全部都是朝廷的人,咱鄭家的人本來就不多,還被福松逼著,必須向朝廷效忠,如果是逢場作戲,騙騙朝廷也就罷了,但福松那是真做啊,一點假都沒有……」
聽到此,鄭芝龍不禁搖了一下頭,因為鄭芝豹所說,正是他所擔心的,福建水師是他一手創建,如果福松繼為福建水師提督之後,繼續在旅順水師的那一套,但福建水師遲早要改姓,到時,他鄭家就什麼都沒有了……
「家主。」
這時,腳步聲響,鄭芝龍的親信幕僚忽然奔了進來,手裡捧著一封急件,驚慌道:「不好了,剛收到的急報,兩省大演習,南京京營一萬兵馬,已經進駐了仙霞關!」
「啊?」
鄭芝龍三兄弟都是吃驚。
仙霞關是福建的門戶,南京京營占據了仙霞關,等於隨時都可以進入福建,而在這之前,雖然鄭芝龍已經卸下了福建總兵的職務,不再掌管步軍,但因為多年的盤踞,鄭芝龍在福建步軍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以可以不動聲色的指揮不少兵馬,加上水師本身的兵馬,因此,現任的福建巡撫和福建總兵是很難動他的。
但南京精武營就不同了,不說精武營的名號,只說張名振參加了大寧之戰,擊潰建虜和喀爾喀騎兵,就足以讓南京京營威名大振,一萬精兵,裝備精良,絕不是福建水師和鄭家兵馬能夠抗衡的。
「還有,兩廣總督馬士英到了梅州,說是要親自指揮此次演習。」
「還聽說,天津水師正在南下……」
鄭府管家一連報了三個壞消息。
鄭芝龍臉色發白,其實他一直都知道,兩廣總督馬士英斂兵邊境,乃是在提防他,但他一直都心有僥倖,覺得朝廷不敢逼他,但想不到南京京營忽然進駐仙霞關,加上馬士英的兩廣兵,感覺朝廷磨刀霍霍,好像已經是要動他了。
鄭鴻逵和鄭芝豹兩人也都是驚慌,他們知道,這是朝廷對他們的警告,如果不聽,朝廷就要硬來了。
到那時,他鄭家除了逃亡海上,再沒有其他路可以走。
但這些年來,他們鄭家兄弟早已經習慣了路上的安逸生活,再到海上漂泊,怕沒有人能再受了那個苦,更捨不得眼前的榮華……
鄭家三兄弟都是呆若木雞。
「家主,少家主回來了!」
鄭府管家這時急匆匆的奔了進來,一臉喜色的稟報。
鄭芝龍卻絲毫不見喜色,他能意識到,兒子忽然的歸來,一定是和朝廷的任命有關。
面對朝廷詔令,兒子一定是堅決支持,並且跪請他也遵從,以報答陛下的恩遇。
反抗朝廷,鄭芝龍是如論如何也不敢想的。不說別人,兒子就會第一個反對。
鄭芝龍長長嘆息,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已經是沒有其他選擇了……
……
隆武七年八月,大明水師大學堂在天津成立,原福建水師提督鄭芝龍擢左都督,為祭酒,隆武帝親自設宴款待,並賜府邸,鄭森轉任福建水師提督,繼承其父鄭芝龍的一切權力,而旅順水師提督則由副將翁之琪升任。
為表彰鄭森的功績和忠心,朱慈烺令秦方千里送馬,並有其他重賞賜予鄭森。
「台灣乃中華之地,但卻被夷人占據已久,朝廷已經和東印度公司談判,如果他們願意主動退出,那自然是好,如果不願意,你福建水師就要主動出擊,收復台灣!」
「任務重大,成功之後必光耀千秋,鄭卿努力。」
與秦方一同到泉州的,還有隆武帝的密旨。
「臣領旨!」
鄭森領命。
……
鄭芝龍的隱患被消除的同時,一體納糧,一體當差在河南的試行,卻並不順利,河南士紳紛紛反對,對堵胤錫的彈劾,雪片般的飛向京師。
皇極殿。
又一次大朝。
隆武帝堅定的聲音在殿中迴蕩:「一體納糧,一體當差,非是施行不可!」
「為了反對新政,幾十個河南生員聚集在河南學政衙門之前,舉著孔夫子的牌位,抗議、辱罵堵胤錫是酷吏,是佞臣!」
「還要挾說,今秋要罷考!」
「這些人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裡面了!」
「罷考正好,因為這樣的人,即便是當了官,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淺,沒有家國,貪贓枉法之徒!」
「傳旨,為首的那幾個鬧事者,一律革除功名,附和者,三年之內,不得考試!」
「另外,一些官員,有河南的,也有朝中,他們陽奉陰違,表面上遵從,實際上卻是在阻撓堵胤錫的新政,朕今日在這裡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朕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不要以為法不責眾,朕當初撫軍京營之時,也有人抱著這樣的想法,但最後呢,全部人頭落地!」
「如果堵胤錫是酷吏,是佞臣,那朕就是暴君加昏君!
「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了黎民百姓的生計,這個暴君和昏君,朕就算擔了也無妨!」
……
隆武帝的聖旨一出,河南當地極少數試圖聚集頑抗的士紳,立刻就像是泄了氣的皮球,悄無聲息了---田地雖然重要,但性命和前途豈非是更重要?
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在河南順利試行。
……
赫圖那拉。
絕望的氣息,再一次蔓延開來。
四百里的距離,五百里的路程,艱難跋涉,多爾袞好不容易護衛著順治和太后,帶著一班滿漢文臣,來到了赫圖那拉,並且成功和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兵馬匯合,隨後召開會議,決定利用赫圖那拉周邊複雜的地形和遙遠的道路,和明人決戰到底。
赫圖那拉是建州女真的祖居地,也是建虜發達的起點,無論如何,這裡也是不能丟了。
而就在兩年前,也就是烏克爾河失敗之後,多爾袞就秘密派人整修了赫圖那拉的城牆,以及周邊的防務,並預藏了一部分的糧食,當時,多爾袞並非是已經意識到了敗亡,而是以防萬一,而兩年前的先見之明挽救了疲憊的建虜眾人,他們退到赫圖那拉之後,不必辛苦的整修城牆,立刻就可以投入防守。
多爾袞又令人多方打獵,積攢糧草,以備冬季。
但僅僅一個月後,明軍就出現了。
明軍出現的如此之快,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雖然只是幾千人的前鋒,由吳三桂和馬科分別帶領,但透露的信息卻是重大,那就是明國朝廷和孫傳庭窮追不捨,絲毫也不想給建虜喘息的機會和時間。
同時也說明,雖然多爾袞堅壁清野,破壞焚燒了眾多,但明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依靠強大的後勤運輸,其整體進軍的速度,雖然被拖慢了一些,但卻並沒有受到根本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