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崇禎十五年> 第1230章 奪門之變(二)

第1230章 奪門之變(二)

2024-08-30 13:46:42 作者: 韭菜東南生
  ……

  隆武二十三年正月十六,年剛過,刑部忽然發出公文,重審東昌張氏案,同時,詹事府和兩春坊的官員,進行了調整,而刑部郎中姚文然也忽然被貶飭為甘肅七品巡查使,並且立刻離京,須臾不得留。

  這是兩個非常明確的信號,隆武陛下對東昌張氏案的處置十分不滿。

  ……

  乾清宮。

  太子朱和埕跪在御前,為姚文然求情。

  「當初朕用他做你的律法老師,乃是看重他熟稔律法,但不想他律法雖熟,但卻是空有其表。」

  「眼中有法,心中卻無法。」

  「身為刑律官,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法,而是道貌岸然的程朱理學。」

  「這樣的人,不能在刑部任職。」

  「朕以前用他為你的老師,是一個失誤。」

  「程朱理學乍聽起來有諸般好處,但其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那就是,存天理滅人慾!」

  「但人的欲望,怎麼可能被滅呢?」

  「程朱兩人有沒有做到呢?」

  「見道於紙,談道於口,考道於筆而已。」

  「穿衣吃飯,才是真正的人倫物理。」

  「也是一個皇帝最應該為天下百姓考慮的,讓每一個百姓都能穿上衣,吃上飯,才是真正的理。」

  「張氏寡居三年,窮苦潦倒,幼子幼女無人養活,夫家上下無人過問,聽到她要改嫁,卻蜂擁前來問罪,甚至動手毆打,將他們家族的名譽看到比張氏三口的性命都大,這豈是理?」

  「張氏冤死,無人領罪,這又豈是理?」

  「這是禮教吃人啊。」

  「理不應該只在紙上,更應該在每個人的心裡,在法律的條文裡。」

  「所以,你不要再為姚文然求情了,其重理學不重法律,貶到他甘肅,正是應該。」

  「讀書人可以崇尚程朱理學,當成空中樓閣來朝拜,但皇帝不行,法律更不行,皇帝和法律都必須實實在在、踏踏實實。」

  「你是太子,切不可忘啊。」

  朱慈烺扶起太子,將他按在桌邊,語重心長的教誨。

  ……

  隆武二十三年五月,東昌張氏案重審,主謀流放四千里極寒之地,從犯都判了仗刑。

  作為典型案件,刑部將此案案卷下發各省,一時,寡婦改嫁,再無人敢明目張胆的阻止。

  ……

  也是五月,遼東,在最後通牒無效之後,吳三桂閻應元連同遼東總兵劉肇基,在遼東經略高斗樞的指揮下,向盤踞在黑龍江上游區域的羅剎人發起進攻,羅剎人城堡堅固,火器犀利,但大明將士勇猛,火器也不妨多讓,三個總兵奮力殺敵,羅剎人連連敗退,倉惶逃竄,最後退入了雅克薩城。

  雅克薩棱堡形狀,磚石砌就,堅固無比,不懼重炮,羅剎人自認為可以堅守。

  歷史上,清軍面對雅克薩城確實是無計可施,只能長期圍困,直到一年多後,羅剎人糧絕,不得不議和,同意退出大清疆界,隨後才議定《尼布楚條約》。

  但這一世不同,面對堅固的雅克薩城,大明軍一面用火炮壓制,一面挖掘坑道,使用巨型炸藥,連續不停的轟炸掘進,九月末,羅剎人自以為堅固,可以抵擋大明軍數萬兵馬的雅克薩城被大明軍攻破,殘餘的羅剎人派出使者,商議投降,大明軍不應,二十天後,羅剎人最後堅守的一座小棱堡也被攻破,大明軍派出野女真殺入。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野女真早已經是明白,羅剎不是鬼,而是人,心中的畏懼早就消去,代之的是兄弟姐妹被殺的血海深仇,如今,面對打光了火藥,負隅頑抗的羅剎人,他們一個個紅著眼珠子,野獸一般的沖了上去,連砍帶殺,將殘餘羅莎消滅乾淨。甚至連羅剎人死後的屍體都不放過,只為了給親人報仇,

  戰後清點,羅剎人連一句完整的屍體都沒有了。

  雅克薩城失守,守軍全部被殺,尼布楚的羅剎人大驚失色,連夜逃遁。

  十月末,大雪飄飄揚揚落下之際,吳三桂派出的一支百人隊伍順利進入尼布楚,豎起大明的日月旗。

  ……

  遼東戰平的同時,西邊亦有戰事。

  七月。

  厄魯特蒙古大軍侵擾河套。

  三邊總督史可法正是重病,只能令寧夏巡撫李岩和安西將軍周遇吉,代他領兵前往作戰。

  不想大軍剛出發,青海又發生了大叛亂。賊有萬人。

  此時,蘭州已經沒有了重兵,也沒有大將,面對青海叛亂,眾幕僚都以為當稟報朝廷,等待朝廷的援兵,史可法卻說,蘭州距離京師將近三千里,往來一兩月,消息不便,即便是從陝西調兵,亦需要相當的時間,現在叛賊剛起,還沒有成氣候,如果甘等內地救兵,賊亂必然擴大,因此他決定,帶領蘭州剩餘兵馬,沿途再收攏兵馬,前去討賊。

  幕僚勸阻,以他病重不可。

  史可法心意已決,令人為自己預備了一口棺材,以示必死之心。

  八月十一日,史可法以染病、疲憊之軀,抬棺出征,

  大明軍士氣大振,李過千里疾援,十一月,在青海擊潰叛軍,追出五十里,殺的叛軍血流成河。

  青海遂定。

  ……

  消息傳到京師,隆武帝又是振奮又是擔心,即令太醫院派最好的醫生,往西北給史可法看病。

  直到傳來確切的消息,史可法已經漸漸康復,並沒有因為激烈的戰事而加重病情後,他才算是鬆了一口氣。

  ……

  十二月,隆武帝調史可法入京師,擢寧夏巡撫李岩為三邊總督。

  ……

  也是十二月。

  隆武帝冊封皇二子朱和增為遼寧郡王,以表彰他的功績,原來,朱和增從講武堂畢業之後,就依照講武堂的分配,以「曾勝」的化名,去到遼東軍中擔任軍官,戍邊三年,更是雅克薩之戰中,跟隨遼東總兵劉肇基作戰,立下功績。

  從頭至尾,戰友都不知道他的身份,直到朱和增離開軍中,返回京師之前,

  眾人才知道,原來年輕有為,作戰勇猛的曾勝曾千總,居然是當今的二皇子殿下!

  雖然有軍功,有意於軍政,也被封為了遼寧郡王,意在遼東,但隆武陛下卻並沒有令二皇子繼續帶兵,而是令他到都察院行走,和言官御史們打交道去了。

  ……

  隆武二十四年六月。

  孫傳庭兩任首輔,十年作滿,且已經年高76歲,身體十分不好,雖然隆武帝還想在軍事上用他,但孫傳庭的身體實在是無法支撐了,於是准他致仕。


  --孫傳庭一生戎馬,從陝西河南,一路轉戰到遼東,危難中,為大明最後的一面屏障,殫精竭力,如履薄冰,傳庭死,大明亡,今世雖然沒有那麼的艱難,但軍事上戰功赫赫,政治上,協助隆武帝繼續改革,施政雷厲風行,毫不拖泥帶水,十年首輔,上下沒有人不懼怕的,說他是大明柱石一點都不為過。

  因此,隆武帝親題「大明柱石」,令篆刻懸掛在孫傳庭的老家,同樣給孫傳庭「配享太廟」的尊榮,宴席之後,更親自送孫傳庭到午門。創下大明朝的第一次。

  ……

  消息傳出,天下人都感慨,隆武帝重情重義,從前任蔣德璟到現在孫傳庭,隆武帝給下的榮譽,勝過前朝所有。

  而經過蔣德璟和孫傳庭,大明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崇地位,已經是得到了確定。

  ……

  倪元璐、路振飛年事已高,亦同年致仕。

  史可法進為大明首輔,左懋第為次輔,堵胤錫為四輔。遼東經略高斗樞升大學士,進入內閣。

  ……

  孫傳庭致仕不久即病故,隆武帝大慟,輟朝三日,追諡「文正」。

  ……

  七月。

  海參崴巡撫張煌言任滿十年,回京述職。

  隆武帝在文華殿接見,並走出御案,在階前迎接。

  海參崴乃是苦寒遙遠之地,十年巡撫,修建海參崴城,擴建港口,開拓邊地,收服野女真,聚攏百姓將近十萬人,如今,海參崴已經從過去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塞外海邊的一座堅城,港口水師戰船林立,城頭的日月軍旗隨風飄揚,永鎮邊疆。

  張煌言,功莫大焉。

  其後,張煌言升任遼東經略。

  ……

  八月,沙皇派使來朝,譴責大明軍手段血腥,不給羅剎軍投降的機會。

  隆武帝沒有見他,只令內閣將羅剎軍在遼東暴行和獸行的資料整理,中俄文對照,交給他,令他交給沙皇,同時再一次的重申,大明願意和羅剎國友好相處,永為和睦的鄰居,但前提是,羅剎國必須遵守邊界,黑龍江流域,庫頁島,大小興安嶺,尼布楚一代的都已經是大明的疆土,任何國家不得侵犯,否則大明必讓之付出代價!

  ……

  九月。

  又一件大事在朝堂上掀起風波,那就是科舉改制。

  自隆武陛下繼位以後,科舉就已經是大改過了一次,殿試之時增加《農業》《數學》《物理》三科,以為考試的題目,分數最高者,即為狀元,身為皇帝的隆武帝,不再硃筆欽點。

  殿試改了之後,各省的鄉試也隨之改進,也都加入了《農業》《數學》《物理》,從此,讀書人不再只是手捧「四書五經」,各種新式學科的書本,在各地迅速流行開來。

  十幾年過去了,效果顯著,《農業》《數學》《物理》已經是深入人心,選出來的官員自然也都能很好的接受先進科學,不會再把科學當成是異端邪說。同事的,也能夠更好的學以致用,而不是只會之乎者也,聖人治國。

  朱慈烺以為時機成熟,準備再次改制科舉,實行百分制,將《農業》《數學》《物理》等實用科學,推到和《四書五經》同等的地位上,也就是說,以後將是四科同列,以四科的總成績,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為秀才,以及後續的舉人和進士。


  消息一出,朝堂譁然,立刻掀起了不少的反對之聲。

  雖然自從隆武二年,科舉改制,四書五經從神壇跌落,不再是國家取士的唯一標準,但依然是高過《農業》《數學》《物理》一頭,不論是鄉試殿試,都是先看過四書五經的成績,合格後,才會看三樣新式學科,也就是說,四書五經依然是國家取士的最重要門檻,四書五經不好,其他就不必談。

  但如果施行百分制,四科同考,四書五經就再沒有高高在上的地位了。

  這對頑固保守派是不可接受的。

  於是,他們紛紛上疏反對。

  「太子你怎麼看?」

  「父皇英明睿智,目光高遠,做事自有道理,何必和他們見識?」

  太子回答的四平八穩。

  朱慈烺卻微微皺眉,他隱隱感覺,太子其實並不支持科舉改制。

  ……

  雖然不少人反對,但隆武帝強力推行。

  眼見不能抵擋。很多朝臣跪在宮門之外,哭諫。

  ……

  乾清殿。

  隆武帝朱慈烺慢慢放下手中的名單,那上面,都是哭諫官員的名字。他快速一掃,忽然發現,其中竟然有不少是和太子走的比較近的保守派。

  ---不同於唐宋對太子的猜忌,大明朝對太子寬容至極,朱慈烺就更是如此,自從太子從講武堂畢業,進入朝堂以來,朱慈烺不但身體力行,處處做太子的榜樣,同時也不住的向他灌輸後世的先進思想和學科,但漸漸的,朱慈烺隱隱有所察覺,那就是太子是一個內心非常有主見的人,對於他所說的後世的先進思想和科學,並不是全盤接受。

  人有自主思考能力是好的。

  但朱慈烺卻忍不住有所憂慮,因為在自主思想之外,他發現太子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一點都不高,和開明派官員好像也有距離,反倒是和保守派官員走的比價近。

  放下名單之後,朱慈烺面色凝重,他在想,難道太子心中真是有不同的看法?

  又或者,太子是一個保守派嗎?

  ……

  科舉改制之外,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朝廷投入錢糧,在全國推行五年義務教育,讓每一個百姓都能認字讀書,此策,亦在朝中掀起相當的反對,不說因此朝廷每年要多支出的巨大錢糧數目,只聖人的教誨,唯上智和下愚不可移,就是不可被接受的。

  推行五年義務教育,民智開啟,所有人都成了讀書人,沒有了工匠,沒有了農人,那朝廷還怎麼統治?

  ……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