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五千三百字。閱讀М
……
敬天法祖後面的遺詔,並沒有平息立儲的風波,議論紛紛之中,還是有朝臣上疏,請立四皇子為儲君。
隆武帝不應。
但上疏的人始終不絕。
感覺他們要用海一樣的奏疏淹沒隆武帝的意志。
不久,宮中傳出隆武帝的上諭。
「朕已經有旨意,不再設立太子,以免太子迷失自我,患得患失,同時也是避免奸佞之人借擁立之功,紊亂朝政,更避免皇子相互爭奪,兄弟失和,因此置密詔於乾清宮,朕百年之後,照詔行事即可,太子立不立,又有什麼關係呢?再有人妄言立儲之事,一律革職!」
……
幾天之後,工部郎中夏維新因為不顧朝廷禁令,勾結朋黨,妄議立儲,被朝廷革職,永不錄用。
而擁立四皇子,屢次上疏的幾個官員,也被貶斥回鄉。
……
如此,朝堂終於是安靜了。再沒有人敢上疏提及立儲。
但猜測卻無法停止。
那「敬天法祖」之後,寫的究竟是四皇子呢,還是遼王?
四皇子希望更大,但遼王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凡人如此,兩個主角,四皇子和遼王亦就更是如此了,他們兩人都是心有希望,但殊無把握,如此,兩人只能拼力表現,給隆武帝,給朝臣,給百姓看。
……
年末。
小年夜之前。
隆武帝在乾清宮賜宴,召多爾袞以及在京的蒙古親貴一同賞樂。
其時,福臨已經去世,多爾袞也已經是失去了進取,每日研讀佛經,儼然已經是成了一代高僧。
宴席結束,白髮蒼蒼,早已經是大明衣冠的多爾袞顫顫巍巍的跪在地上,向隆武帝請罪,說當年他從瀋陽敗逃之時,因為攜帶不走,所以秘密埋藏了最少價值八百萬兩的金銀珠寶於瀋陽郊外。這麼多年,一直隱藏不說,今日特向皇帝陛下請罪。
隆武帝笑:「此事朕早就知道了。人都有私心,你敗的不甘,想要東山再起,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朕赦你無罪。」
……
隆武三十四年,三邊總督李岩率撫遠大將軍李定國和安西將軍周遇吉一共五萬人,兵分兩路,向向伊犁進軍,一百天後,兩軍順利在伊犁會師。准格爾蒙古首領達瓦齊率兵一萬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等待後續的援兵,李定國發動夜襲,以五百人夜襲准格爾大營,准格爾軍驚恐,不戰自潰,多數投降,准格爾蒙古首領率領少數人倉皇逃走。
伊犁初定。
大明朝廷設伊利大將軍,周遇吉任之,鎮守邊疆。
但僅僅六個月後,投降的准格爾蒙古軍就發動叛亂,周遇吉領兵平叛。
其後歷時一年,終於是平定了各路叛軍。
隆武三十五年,准格爾蒙古首領逃往哈薩克,後又逃入羅剎國,再然後染天花病死,準噶爾汗國自此告終。
大明軍幾乎完全控制準噶爾蒙古的遊牧區。
……
三十五年末。
隆武帝下旨,命令檢討軍人干政,制定更嚴厲的防軍人干政法,對於兵馬的調動程序,要更加嚴格規定。
同時,加大宣傳,令下層軍官乃至每一個普通士兵都明白軍人不得干政的嚴厲律法和重要性,因為五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此時的士兵都更有主見,更不會輕易被軍官蠱惑。
……
隆武三十六年初,左懋第病故,堵胤錫為首輔。
同年,內閣改制,閣員擴大為十二人,但除了首輔和次輔之外,其他人朝夕可換。
三十七年六月,大明軍抵達喀什,又一次平定了准格爾殘餘的叛亂,西藏也經歷了第一次活佛轉世,自此,西藏和天山南路完全平定,大明朝完全控制後世的西藏和新疆地區。
隆武帝喜悅,置西藏省、西域省和天山省,遷三邊總督府於迪化城(烏魯木齊),從內地遷移百姓,將整個西域收入大明疆域。
因為連續征伐新疆西藏,軍事開支巨大,財政出現虧空,現在兩地平定,朝臣上疏,請求修生養民。
……
八月,老將軍佟翰邦喪。
隆武帝悲痛。
……
也是這一年。
乾清宮中。
六皇子朱和坤講武堂畢業,回到宮中,第一次面見陛下。
隆武帝望著他,忽然問道:「那一年,愍太子朱和埕作亂,威逼於朕,朕貶他出海,並嚴令我朝任何官員不得和他有往來,但卻有一個皇子膽大包天,置朕的命令於不顧,悄悄在天津港送他,這件事,你知道嗎?」
朱和坤臉色一變,急忙跪下:「知道,那個人,就是兒臣。」
「你倒是不隱瞞。說吧,你為什麼違背朕的命令?你是不是以為,愍太子所做沒錯,是朕處罰太過了?」隆武帝嚴厲。
朱和坤額頭一下就見了汗,叩了一下,雖然驚慌但依然還能有條理的回答:「回父皇,兒臣雖然不成器,但卻也明白事理,愍太子帶兵作亂,罪不可赦,父皇只是將他流放海外,沒有追究其他,已經是法外開恩了,」
「那你為什麼送他?」
「他畢竟是兒臣的大哥,想到這一別,就再難相見,兒臣實在是忍不住,就悄悄跑到天津,送了他一程……」
說到最後,朱和坤眼中見了淚,拜伏在地:「兒臣自知不該,請父皇責罰!」
隆武帝望著他,良久,輕輕嘆口氣:「起來吧。」
待朱和埕起身,擦乾眼淚之後,隆武帝問道:「當年,朕廢你大哥,你可知道其中原因?」
「大哥辜負了父皇的期望。」朱和坤回。
「你大哥聰明,勤儉,做事有決斷力,若是在其他時代,他可以稱為一個合格的儲君,但在我隆武朝不行,我隆武朝踐行的是法治、公平、包容、開明、開放、擁抱科學、與時俱進、這都是和以往不同的,也因為實踐了這些,我隆武朝才能有現在的繁榮,國家也才能太平,民眾也才能幸福。」
「父皇英明。」
「你大哥不但保守,而且執拗,他如果繼位,一定會推翻朕的改革,開歷史的倒車,回到聖人之學治國的從前,將我大明改革的成果,毀於一旦,所以,朕不得不廢了他。」說著,輕輕一嘆:「朕治了標,但大明朝的病根卻依然存在,你知道是什麼嗎?」
朱和坤搖頭。
隆武帝盯著他,緩緩說道:「三年前,你就說王在法下,君為輕,民為本,社稷次之。但如果要實行王在法下,就必須有法律不可,但此法非是一般,不但要釐清王權,相權,民權,監察權,彈劾權,更是要在君王的頭頂上,套上一個緊箍咒。這樣的事,怕不是臣子們能做的、敢做的……」
聽到此,朱和坤明白了,立刻跪倒:「兒臣請命,願擔此責任。」
「你能做好嗎?」隆武帝道。
「千斤重擔,兒臣不敢說能做好。」朱和坤再次跪倒:「但兒臣必竭盡全力!」
隆武帝欣慰點頭:「那就去做吧。」
--三年間,他已經為六郎準備了很多,今日談話,是又一次的督促,但具體的試行,還需要六郎自己去闖蕩和執行。
知難而行,破釜沉舟,橫眉冷對千夫指,必須讓六郎親自去感受,只有如此,他才能堅定不移,後世的君王也才不能輕易改變父、祖創下的制度和法律。
……
所謂「王在法下」,就是以公法為至尊,即不僅是所有的臣民,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君主也要受制於法律。
簡單一句話,王在法下,等於是為皇帝畫了圈圈,限制了君主擅權,縱其所欲或依其好惡侵剝臣民的權利。
王在法下一出,立刻又轟動了全天下。
在改革士紳,改革宗室之後,隆武帝這一把改革的大刀,竟然是揮向了自己一。
簡直不敢想像。
君權神授,儼然是要被動搖。
從此以後,皇帝也不能無所顧忌。
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過去,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只是一句空話和美好的願望,但現在卻有可能要變成事實了。
為此,特設立大明憲法最高院,由資深的法官組成,一共十一人,專門判決憲法和處理皇帝有關的案子。
如果皇帝違法,最高法院判決,不管皇帝聽不聽,內閣和有司,都得遵照法院的判決,而不必理會皇帝的旨意。
也就是說,皇帝的旨意,不再是不可抗拒的天條。
同時的,這一次律法的修改,正式確定了大明皇帝對內政、司法的放權,確定了首輔治國,皇帝提名首輔次輔,都察院同意的規範,若首輔任內有失,皇帝想要撤換,亦需要得到督察院的支持。
至於司法,無論皇帝或者是首輔,都不得干涉。
如果首輔干涉司法,法院判決,首輔立刻下台,接受調查,而不必等都察院的表決。
……
王在法下是一件大事,不但對皇帝,對皇親勛貴亦是很大的衝擊,你想啊,連皇權都不能為所欲為了,何況他們?於是,隆武帝下詔成立「上都察院」,簡稱「上院」,上院和都察院同列,由皇室宗親、勛貴後代和退休高官所組成,一共九十九人,不稱御史,而稱參議。
參議非考試,非世襲,其中三分之二的名額皇親、勛貴公推,三年一任,任滿再推,最多連任三屆。
剩下三分之一,由德高望重、資歷完整、沒有入閣,或者是從內閣退下來的高官擔任。
重大事務和重大法律,在都察院之外,上院亦要通過,否則也是不能作數的。
從此,皇親勛貴不再是養豬,也可以參與到國家大政的治理之中了。
同樣的,因為成為了參議,各個參議員也開始要接受社會和輿論的監督,在行使權力之外,亦擔起了相當的責任。
對應上院,都察院簡稱下院。
首輔的重大決策案,都需要交到上下兩院進行表決,取得兩院的支援,如預算和法律的修改,乃至國家的大策,如果上下兩院都不支持,首輔要不撤案,要不就下台。
如上下兩院對同一個案子的表決結果不同,可有三月的協商、緩衝期,其間正方雙方相互說服,三次表決,如果還是誰也不能說服誰,則由皇帝介入,進行裁決。
上院首任院長為永王朱慈炤。
……
「王子犯法,於庶民同罪。王亦有法。聖人幾千年的理想,想不到竟然實現於當代!」
「陛下,古往今來第一聖天子是也!」
已經七十有二的黃宗羲,感慨無比,向北而拜。
……
王在法下,這是一項顛覆所有,龐大無比的法律工程,面對的壓力非一般人可以想像。
隆武三十九年,以修訂律法的功勞,隆武帝冊封六皇子朱和坤為翼平郡王。
隆武四十一年,律法完成,上下兩院的架構也都支撐了起來,隆武帝下詔,進翼平郡王、六皇子朱和坤為翼王。
同年,錦衣衛密報遼王和一些心有不滿的宗室秘密聚會,似乎有圖謀不軌的跡象,還秘密派人聯絡撫遠大將軍李定國。
隆武帝雖然重視,但並未立刻處置,不唯內外都在控制中,更因為他相信李定國不會作亂,也相信經過這麼多年,軍人不得干政的鐵律,已經在軍中漸漸形成,各項都有鉗制,李定國麾下將領的家屬,更都在京師之中。即便李定國本人糊塗了,以他巨大的威望,想要帶兵作亂,幫助遼王奪嫡,但他麾下的眾將,也是不會跟隨的。
只要李定國安守本心,遼王無兵無權,宗室更都是空架子,或能圖謀,但卻無法不軌。
果然,不久之後,錦衣衛再密報,撫遠大將軍李定國不應,遼王沮喪落寞,已經是泯然矣。
同年,制定《皇位繼承法》。
……
隆武四十二年,黑龍江將軍吳三桂,安西將軍周遇吉,先後逝去。
同年,羅剎國在歐洲戰事失敗,轉而又把目光投向遠東,不久,撕毀《尼布楚條約》,再次襲擾大明邊疆。
新任黑龍江將軍佟定方,率領邊軍出擊,跨越北海,擊潰羅剎軍,將疆土再次擴大。
羅剎國乞和,雙方約定新的條約。
這一年尾,蒸汽機出現雛形,各項科技蓬勃發展,隆武帝大喜。
……
隆武四十三年,堵胤錫致仕,張煌言進為首輔。
堵胤錫治國十年,天下大定,工商農業發達,科技發展,外貿昌盛,沿海的通商港口千帆萬船,義務教育和改土歸流深入人心,很多法律和制度得到了確定和規範,中外武功無敵,人口達到了驚人的三萬萬人,史稱「孫堵之治」。
雖致仕,但隆武帝賞賜宅邸,准堵胤錫在京師居住
同年,翼王成為陸軍講武堂、水師講武堂的副祭酒,代替隆武帝,主持一切重大儀式。
隆武四十八年,已經六十八歲的隆武帝召集群臣,拿出高藏於「敬天法祖」之後的遺詔,當眾宣讀。
原來,隆武三十三年的時候,隆武帝在遺詔里就清楚寫下傳位於六皇子朱和坤。
眾臣這才知道,隆武帝對翼王是早有所屬。
同一日,隆武帝朱慈烺宣布退位,為太上皇。
翼王繼承大統,為大明第十八任皇帝。
不同於過往,隆武帝交給他的,是一個完全嶄新、蒸蒸日上的龐大帝國。
也不同於歷代皇帝,翼王也是一個開明,革新,具有相當現代思想的另類君王。
退位、繼位大典之前,隆武帝將翼王召進乾清宮,將秘藏的一塊石碑示之,令其遵從。
----王在法下、虛君實相、君主立憲,此乃國家政體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未來所向,凡朱氏子孫,都得順應潮流,嚴守法律,不得動用軍權阻撓,更不得開歷史的倒車,如有違,天噬之!
翼王在石碑前跪拜發誓。
以後每一個繼任皇帝,都得如此。
翼王繼位,年號熙寧。
……
隆武帝為太上皇,去往承乾宮居住,改寧壽宮。從此不理政務,全部交給熙寧帝。
……
熙寧三年。
安西將軍李來亨越過班加湖,兵至德里,擊破敵聯軍二十萬,斬首無數,恆河河水為之堵塞,
……
熙寧四年,台灣水師總督,太子太傅鄭森在馬六甲病逝。
……
熙寧六年,消息傳來,撫遠大將軍李定國外出狩獵,途中忽然病逝。在這之前,歸順大明的多爾袞,在法華寺剃度,同日圓寂,法號慧通。
秋風落葉而下,故人紛紛逝去,一時,隆武帝心有所感,十月,太上皇隆武親自去往英烈祠拜祭,見到英烈祠中,那些牌位上篆刻的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他不能自己,遙想一生,幾乎落淚。
……
是夜,電閃雷鳴,磅礴大雨,大明湖中的烏龜,成群上岸。
隆武帝忽發急疾,不能動。
熙寧帝急至。
娜仁皇太貴妃和李皇太淑妃圍在隆武帝榻邊,淚如雨下。
握著二妃的手,隆武帝臉帶笑容,悄然崩逝。
臨前輕語:「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
消息傳出,景陽鍾三十六響,天下縞素,萬民齊哀,哭聲遍於九州。
……
隆武帝朱慈烺於崇禎十五年,國勢頹廢,大廈將傾之際,以弱冠之年,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撫軍京營,而後朱仙鎮大捷,擊潰李闖,又兩次抵禦建虜入塞,親征烏克爾,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後繼位,不懼艱難,銳意改革,知人善用,勤儉克己,國家財稅大增,人民安居樂業,終厲兵秣馬,克復遼東,收復台灣,開拓西域,服膺四方。
更不用說,王在法下,確定君權邊界,自削皇權,克己恕人,更是古往今來,從來都沒有的事。
諡號「神武」。
……
明日大結局,最後一章----如果有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