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競技> 屬性點慈善家> 736.第738章 「外星石碑」任務,啟動(下)

736.第738章 「外星石碑」任務,啟動(下)

2024-08-30 17:58:29 作者: 酒杯中的胖子
  太空人進入傳送門之後進行計時,參考飛行器測試的往返時間,傳送門本身還有一定的時間損耗,三十秒的任務,大概八十秒左右太空人才能回來。{什麼?你還不知道|.閱讀.COM,無錯章節閱讀|趕緊google一下吧}

  然而實際操作中,太空人雖然沒出意外,回到這方仍然用了近兩百秒,再多一點時間,大家就要準備推二號太空人上去了。

  一堆人七手八腳上去幫太空人脫離太空衣,拉到旁邊休息,檢查身體。

  王國在醫學方面幾乎沒有官方層面的投入,在小熊城的建設中,才開始有社區診所的正式發展。靠著災二代們的傳承,大家還是知道測血壓心率之類的簡單體檢,加上本地的草藥學、魔藥學知識,太空人在訓練期的長期配合,也算是「熟知對象」,體檢沒有弄得特別麻煩。

  體檢休息,緩了二十幾分鐘,指揮部的人才上去問問題。

  肉眼識別的信息量,比那些完全沒有智能化支持的東西強太多了。

  這部分信息在一大堆研究人員的協助下,結合無人採集的部分,有效總結出任務現場的情況。

  目標天體的直徑約六百公里,不受恆星光直射,不開燈的情況下,幾乎是漆黑一團。

  之所以只是幾乎,因為沒有大氣的環境下,星空里的星星更亮,而且目標點的位置,應該就是兩顆恆星間的中繼點,因此目視也能看到有兩顆星亮度特別高。漫天星光,也讓目標星有一圈很淡的光輪廓

  傳送門在對面的位置,實際是環繞軌道上,與地面距離五百米。

  五百米在大氣內,對照明設備是個非常遙遠的距離,不過在現場,卻能照亮很大一片區域,足以讓太空人接收到一些地形信息。

  從各企業調來的化工與材料專家,通過太空人給出的信息判斷,地面會影響到行動的,主要是氮冰。

  其實以現在的工業條件,沒有人實際見過氮冰,不過現場觀察到的冰區很大,從其中能分辨出氮冰。

  零下兩百度左右的基本環境下,絕大多數能被引力留下的常溫非固態物質都會凍結成固態,其中常溫為氣態的物質因沸點更低、比熱容較小,受到如小隕石撞擊等事件影響,會更多更快的變成氣體揮發,再次降溫後這些氣體又會比水更慢凍結,沒有氣壓不會形成雨水,而是直接降雪,因此氣體形成的冰、雪,會位於地形上方,在海拔較高的區域分布更密集。

  這些氮冰為主的地區,在後續任務中需要規避,避免小範圍氣化引起麻煩和危險。

  這邊還在進行數據分析,太空人那邊休息半天已經在準備二次行動。

  兩位太空人都要過去。

  第一個目標是稍微試探一下太空衣的耐力,試探不是什麼極限測試,一切以太空人安全為最高優先級。

  在該前提下,太空人還要做些軌道方面的測試,比如水平向哪個方向推出東西會往地面掉,計算出當地重力加速度、軌道速度等等參數。

  為配合任務,兩名太空人出發前還得各自多抱一台二十公斤左右的設備,都是魔法照明裝置,一台帶聚焦一台不帶。這兩台設備本身也是特製的,能採集到自然魔力水平的數值,也就是魔力裝置能否自然充能。

  外面的人也沒閒著,除了分析部門,太空衣組也湊了些人,研究是否有更好的太空衣動力方案。

  新動力方案對這次開門的行動沒有影響,但如果不動,還存在一個問題,既現有動力稍作調整,能否對抗現場引力,以及續航夠不夠回到傳送門,這關係到太空人到了地面還能不能回來的問題。

  隨著分析部門解析的情況越來越多,動力方面其實是不夠樂觀的。

  這裡的問題還不是太空衣組的鍋,因為「矢量發生」動力源是科學院動力研究院在負責,等到新戰機項目落地,藍天重工的發動機組也會併入該研究院。

  不管是動力研究院還是太空衣組,對於外空探索都是盲人摸象,十分依賴王齊帶領的指揮部組織,有些東西預計不足也很正常。

  太空衣與太空人耐力試探,這個項目占據了第一次開門前半的大部分時間。

  之後太空人休息五天,太空衣則提前兩天就進入了再改裝階段。

  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很多東西無法兼顧,太空衣的重量也從145攻擊,飛漲到161公斤。

  調整了太空衣連續推進能力,就要展開地面試探。

  前面說了,在真空環境裡熱損失主要來自於紅外熱輻射,而地面任務,就多出腳底板這個接觸面,出現熱傳導問題。

  完全固態的地表上,硬質鞋底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不會太大,甚至都占不到腳面15%的占比,但拉長時間尺度,地表是否會因加熱有變化、鞋底隔熱效果如何、對太空衣內環境是否有影響,都需要有個結論,才方便後續制定實際任務。

  鞋子問題都是小問題,畢竟有推進背包,不需要太空人進行複雜的步行工作,因此鞋子可以犧牲活動性,來獲得更多隔熱能力,真正的難點還在外來物固定和手套上。

  任務計劃放到現場的物體,肯定是流放地這邊的常溫件,就算提前冷凍,取出來讓掛在架子上的太空人握持一會吹吹風,溫度就不會太低,也就是說任務用道具到現場,和當地環境至少也有一百多度的溫差,這些東西接觸地面,甚至植入地面會發生什麼,都要提前做好工作。

  手套要完全隔熱是不可能的,別說現在的材料不行,再過一百年都不行,能做的就是在手掌面增加一個熱管理層,給手保溫,但這同時也會給環境增加熱風險。

  地面測試的意義,就在於掌握熱管理層最低功率的數據,達到儘可能不影響太空人動作的情況下,降低環境影響。

  第一次下地比較謹慎,兩名飛行員一起出任務,帶了一套上千米的鋼絲繩,一人下地,一人保持在傳送門附近,避免意外。

  之所以要把鋼絲繩弄到上千米長,是為了給太空人一點反應時間,因為現場情況複雜,兩個人聯動飛行也有很多風險。

  好在準備工作做得夠多,除了時間管理上有點問題,任務整體順利,兩名太空人成功從地面採集到樣品回來。

  前面的分析也沒問題,地表主要就是水冰、氮冰,第一次登陸點沒發現岩層,應該考慮目標整個就是一冰球的可能。

  確認臨時改進的動力能支持地面到傳送門的移動,經過商討,後續工作需要的準備時間都比較長,已經沒辦法再加班完成,乾脆結束本階段試探,開始定製正式行動計劃。

  王齊呼喚索拉里斯關門,順便問問下回開門的事情。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