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日月永在> 第十四章:所謂帝王

第十四章:所謂帝王

2024-09-01 08:44:26 作者: 煌煌華夏
  朱允炆剛穿越而來的時候,就好似一個外鄉人到了大城市,跟整個大環境格格不入,無論做什麼,都謹小慎微的跟身邊的一切保持著安全距離。

  所以朱允炆連自己的淺邸都不敢待,他躲在詹事府,沒日沒夜的看著全國各地而來的奏報,像一塊海綿,拼命的吸收著所有外界的訊息。

  那時候的朱允炆,便是做夢,都在謀劃著名要如何才能殺掉朱棣,來保住自己的江山,自己的性命。

  這種感覺,尤其是在第一次見到朱棣之後,變得更為洶湧迫切。

  朱棣狡猾、厚黑,又會領兵打仗,論能力,朱允炆知道自己是萬萬比不上朱棣的。

  朱棣不死,他的江山,永遠坐不穩。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朱允炆用上幾個月的時間開始慢慢融入大明之後,開始了解大明之後,朱允炆的心,變了。

  他不再是那個後世的朱允文,他來到這個時空也不是僅僅為了求活生存,他是這個時空下大明的建文皇帝!這個國家六千萬人的君父!

  大明的北方有蒙古的黃金家族,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成吉思汗留下的遊牧帝國,不會僅僅因為從中原退出去就走向衰敗。瓦剌、韃靼、兀良哈,他們都在等著中原衰敗的機會。

  大明的南方,還有無數膏腴之地,東方,有著一個長年包藏禍心的惡鄰。

  西方,大航海時代即將萌芽,那群落後天朝幾百上千年的白種人,即將進入瘋狂迅猛的成長期。

  在這麼一個時代,他朱允炆的心裡,不可能只裝著一個小小的朱棣。

  殺死一個朱棣,所帶來的利益,只不過是自己一朝的皇位安穩,但是對整個大明來說,害處太大了。

  隨著太祖南征北戰的武勛們,洪武一朝幾乎斬殺殆盡,這才讓區區的楊文、宋晟之流高居五府,歷史上的靖難之役,朱允炆能拿出來領兵的,只剩下一個紙上談兵的李景隆。

  朱棣是眼下大明朝碩果僅存的名將了,這些年協調九邊,百戰百勝,蒙元餘孽,被打的北遁西逃,支零破碎,是大明軍人眼中的戰神。

  殺了朱棣,天下人嘴上不說,心裡總會以為是朱棣功高蓋主,朱允炆這是在效法太祖,為了江山穩固,大殺功臣名將。

  朱高熾曾經勸朱棣不萬萬能殺方孝孺,說方孝孺是天下讀書人的領袖。殺了方孝孺,讀書人就斷了種,永樂一朝就沒人參加科考為國效力了。

  如果說方孝孺是文氣的風向標,那麼朱棣,就是武勛的領頭羊,沒了朱棣,武勛的精氣神就會受到挫折,大明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就會每天只想著如何不引起皇帝的忌憚,甚至於說句不好聽的,不敢立功!

  功高則有殺身之禍。

  長此以往,文盛武衰。

  武勛可是大明的脊梁骨,武衰,則大明永遠沒法直起腰杆!

  這可不是無稽之談,永樂一朝,尚有五征漠北,打得大草原望風而遁。

  等到朱棣死後,大明的武備便越來越鬆弛,繼位的仁宣二宗,都厭倦了戰爭,自此大明文盛武衰,等到土木之變,大明便徹底走了下坡路。

  現在的朱棣,對於朱允炆的威脅已經在朱允炆的重重安排下降到了幾乎微乎其微的地步,他朱允炆,又為何容不下一個朱棣呢?

  時過境遷,朱棣就算再怎麼想造反當皇帝,他還反的起來嗎?


  造反需要大義,他朱棣能打出什麼旗幟?

  打不出旗幟,朱棣貿然造反,就算他手下有一大批忠誠與他的將領願意跟著他反,那,四萬燕王衛呢?

  燕王衛只是戲稱,人家是正兒八經的北直隸經制之兵,歸北直隸都指揮使統領,朱棣,只不過是以親王之尊代領統帥之事,他自己的燕王親兵,不過一萬人,即使他在順天協調九邊,這也是因為有朱元璋欽定而已。而不是他自己威望已經高到可以統帥九邊、漠南。

  這四萬人,領的是南京的餉銀,吃的是正兒八經的皇糧,朱棣造反,他們憑什麼跟著朱棣一起?

  就靠著這些年出生入死的交情?就去冒著誅三族的風險謀逆?

  歷史上,朱棣謀逆,舉得旗幟是靖國難、清君側,理由是朱允炆聽信齊黃二人讒言,濫殺親王,他朱棣起兵,是符合太祖所定之皇明祖訓的。

  朱棣起兵之後,手信漠南衛眾將,稱「你我皆為兄弟同袍,有血戰漠北之情分,佞臣在朝,迷惑帝心,以致天下大亂,國有危難,孤遵從皇明祖訓而興兵南下,是為國家之事,願爾等緊守邊疆,勿讓蒙元侵襲。」

  漠南衛眾將皆贊朱棣是心繫國家之重臣,不疑有他,也沒有進攻順天斷朱棣後路。

  這才給了朱棣掃蕩河北的機會,朱允炆先後以耿炳文、李景隆為將討伐,皆未能取勝,無奈,罷齊黃二人之官,信息傳至前線,朱棣不得不罷兵回順天。

  你說清君側,好,我把你要清的人給罷黜了,你還有什麼藉口?

  在打,朱棣手下的兵一定兵變。

  按理說,事到這一步,朱允炆你就別鬧么蛾子了行不?

  誰知道朱允炆竟然又復用了齊黃二人,並稱朱棣為謀逆反賊,革出宗譜,朱棣麾下兵將,皆為同犯!

  好傢夥,你一下把幾萬人都推上了懸崖邊,那還不跟你玩命?

  朱棣去找寧王朱權哭訴,「孤本為清佞臣而興兵,萬不敢做他念,皇帝年幼,偏信奸賊,以致孤被革出宗譜,從此,世間以再無朱棣此人了。」

  朱權憐朱棣,要幫朱棣求情,朱棣復請朱權一同起兵,「佞臣在朝,皇帝以不信親族,不如你我同往金陵,誅殺叛黨。」

  朱權大驚失色,拒之,被朱棣擒下,「興兵失敗,也是日後才死,今日汝若不從,當速死。」

  朱權無奈,只好交出兵權和朵顏三衛的兵符,朱棣大喜,「他日,你我共坐江山。」

  朱棣得了寧王八萬勁旅,又有朵顏三衛的指揮權,加上河北拉的壯丁,大軍一度也有近二十萬,南北懸殊差距縮小許多。

  朱棣在山東跟李景隆打了幾仗,接連取勝,軍心大振,朱允炆只好將李景隆罷職,拿回京師,以盛庸為將,盛庸至山東,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以兵力優勢遏制朱棣兵峰,戰爭就此進入拉鋸戰。

  戰爭一旦拖起來,那打得就是後勤補給了。

  朱棣只有河北一地,哪裡養得起二十萬大軍?沒多久,軍中就開始缺糧,朱棣沒轍,只好鋌而走險。

  「朝廷主力皆在山東,京師空虛,孤領奇軍,繞道南下,必一戰功成!」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朱棣神兵天降南京,谷王朱橞和李景隆開金川門獻城投降。

  至此,靖難一戰以朱棣大獲全勝而告終。


  在整個過程中,朱允炆失敗了無數次,而朱棣卻仿佛有天助一般一帆風順。

  但凡朱棣有一丁點的失誤,他的造反都是必然失敗的。哪怕最後打到了南京城下,沒有朱橞、李景隆兩人賣國,朱棣也不可能打進南京,一旦變成攻城戰,南京城高河闊,朱棣沒有幾個月斷不可能打進去。

  都不用幾個月,最多十天,浙江、湖廣的軍衛就會得到消息,頃刻間可以拉起一支二十萬的民兵勤王。

  他朱棣,必然死在南京城下。他是不能退的,造反者哪能退。

  一旦後退,他拿什麼來養活他的大軍。

  到時候,不戰自潰!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朱允炆雖然歷史記得不甚貼切,但對於這件明初最大的事變還是有些印象的,所以,他不需要什麼雄才偉略,他只需要不去犯歷史上朱允炆犯的錯誤就可以輕鬆的戰勝朱棣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他朱棣在會打仗,比得上兵仙韓信嗎?

  韓信能逼死楚王,卻在劉邦面前只能飲恨未央,無力回天。

  大義雖然看不見,但真的太重要了。

  朱允炆做的每一件事都在無聲無息之間把朱棣所有的出路給慢慢堵死,猶如溫水煮青蛙一般,等朱棣什麼時候發現不妥時,他已經成了砧板上的魚肉,便是想奮起一搏,也只是徒增笑料了。

  既然最大的麻煩即將被解決,朱允炆也就開始著眼更遙遠的事情,他是皇帝,他的心胸要能夠容納下日月山河,又怎麼會,容納不下一個朱棣呢?

  他的敵人,只有大明疆域外面那些鄰居!

  所以,他需要朱棣活著。即使,這輩子朱棣都不會為他打一場仗,朱棣也得活著。

  只謀一時者,不配為帝王!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