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明是否遷都的事項上,朱允炆與內閣之間的分歧是存在的,並且很大,這個議項,也是朱允炆這個皇帝主動提出來的。
南京的高度富庶和江南舒適的生存環境,都在悄無聲息的腐蝕著這片土地上數百萬人的心氣。
無論是宗親、武勛,還是達官顯貴,夜間都燭火通明,四處歡聲笑語的南京城,委實太過於喧囂吵鬧了。
這是一種看不見的墮落,每個人對看待這種問題的角度也是不一樣的。
就好比與後世『網路遊戲對未成年孩子的毒害』,在不同家長的眼中來看待也有不一樣的答案,有的說責任出在孩子和家長的監管力度上,有的就把責任全部推給遊戲製造商,認為孩子不具備大人般成熟的自制力和分辨學習能力。
這種分歧,你無法達到全國統一。
以楊士奇為首的內閣不希望遷都,因為他們本身都是江南籍,更習慣南京的風土氣候,距離老家也近,而且置業多在京畿周遭,遷都,對他們本身的利益破壞巨大。
另一個原因,便是楊士奇曾向朱允炆提出的。
「如北平改北京,遷權貴、官員、富戶實北地,則不消三十載,北京亦富庶超江南,如此百年之後,陛下所憂,豈不舊日重現?」
誰敢說後世的北京不繁華,燈紅酒綠哪裡遜色上海了?
朱棣遷都,三次遷江南富賈實北京,等到明中期,一樣是歌舞昇平。
那時候得虧草原坐大,瓦剌韃靼年年侵擾,迫於外部的軍事威脅,北京上下還算的上是嚴陣以待,不綴警戒之心。
但現在的大明,北方也沒有外部威脅啊。
那一百年之後,北京的權貴該腐敗的還是要腐敗。
遷都就失去了其積極的意義。
「遷都之事,恕臣之言,弊大於利。」
這是在乾清宮時,楊士奇直言不諱的原話:「江南乃朝廷賦稅種地,若中樞北上,疏於監管,可能會導致賦稅降低,地方沆瀣一氣、腐敗叢生之現象。現今北地口不足兩千萬,不及江南一半,強行北遷,假日江南坐大,不利地方穩定。」
總的來說,楊士奇的建議都很有道理,一度也讓朱允炆猶豫了許久,但最終他還是強硬的定下了這件事。
「朕欲北上,原因眾多,而今北方民族林立,需加大監管和同化進度,以免形成假日內亂之禍根。
二一個,也是將來為西北戰事所牽,開疆拓土之殊榮,朕為帝王者,實難割捨。至於江南之事,朕不妨直言,南直隸一分為二,置安徽、江蘇兩省。往來通訊監管,自北京南下往南京的京道早已竣工,陸路不消五六日,海路更快,勿憂掛懷。」
其實,還有一個很主觀的因素,朱允炆並沒有說出來。
那就是他天然就更喜歡拿北京來做首都,這大概是他後世為官的一種殷切盼望,難道穿越做了一回皇帝,不跑到北京來建都,總感覺有點遺憾。
所以,哪裡建都,皇帝的主觀意向是占據很大比重的。
朱洪武定都南京,因為他是鳳陽人,更習慣於江南。
而朱老四幾十年都呆在北平習慣了,遷了過去,而朱高熾一登基,又打算遷回南京,是因為朱高熾喜歡江南。
說一大堆客觀道理,其實都是朱允炆自己為了這項提議合理性和立得住腳,要不然他就直接給內閣通傳一句話。
「朕就是想北上」。
這就顯得過於任性了。
「工部營造新都的事與北平布政使司一道商議,陛下的諭示,皇城不用太大,以南京皇宮為藍本仿造即可,魏部堂,這件事你統計一下預算,陛下說了,花銷由內帑來支持。」
魏均幾乎是下意識的啊了一聲。
建皇宮的錢,讓皇帝一個人出?
皇帝老子內帑有那麼多錢嗎!
那當然是沒有的,朱允炆雖然不知道歷史上朱老四遷都前後花了多少銀子,但粗略算下來,也是永樂朝幾年的歲入,最少也是開銷上億,雖然眼下營造新都的錢歸朝廷,內帑只承擔一筆皇宮的錢,那起碼也得三五千萬,朱允炆眼下當然沒有,所以他打算舉債。
皇帝向銀行借貸。
每年皇商的分潤好歹也有幾百萬,還個二三十年總能還清了。
唉,穿越都做皇帝了,還要當房奴,這上哪裡說理去。
但就如方才所說,遷都北京是朱允炆的個人主觀原因占了大半,所以於公上,朱允炆不想讓國庫來為他的一己私心買單。
「天底下哪有讓陛下出內帑承擔皇宮營造的道理,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這會,也沒人顧得上勸阻朱允炆不要遷都了,許不忌當頭一句話算是提醒了眾人,先表忠心和盡孝才是首要當務之急啊。
「臣等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皇宮是蓋給朕居住的,朕的居所哪有讓國庫來承擔的道理,這事不用再說,楊閣老,繼續下一項。」
遷都傷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朱允炆也乾脆自己傷害一下自己的利益,這樣大傢伙心裡就算好受了許多。
木已成舟,楊士奇也沒有多做耽擱,繼續通報。
「禮部,要打擊地方上那些所謂的蝗神廟、龍王廟、山神廟等邪教淫祀,對於其主持借天災橫禍蠱惑百姓,騙取錢財甚至是奸**女的要一律毀廟絕祀,斬首示眾。
同時,禮部要主持修建以下幾種建築:黃帝祠、炎帝祠,此為我炎黃文明始祖敬陳祭禮之所在。
修建岳飛廟、文天祥廟,此為我民族英雄之廟。
同時,禮部要組織一次全國性的宣講活動,宣講江西抗洪官兵及盛庸將軍為各民族團結融合的行為,以抗洪結束之日為忌日,每年組織一次當地官民同赴設於九江抗洪英烈陵園之祭儀,這些才是所有我大明子民真正需要的信仰和精神力量,並長盛不衰的銘記下去。」
這一點上,大傢伙到是沒有什麼太多的想法,且頻頻點頭表示附和。
佛道在一五的打擊下勢弱,自然會出現信仰的空白期,這個節骨眼放任自流,只會讓民間那些跳大神的神棍乘虛而入,那麼尋求新的信仰算得上是一件重要的事。
與其信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神仙鬼怪,當然不及崇奉英雄了。
不談炎黃二帝之神祠,單說民族英雄、抗洪精神,這些價值觀的洗禮怎麼著也得比那些蝗神、山神亂七八糟的邪教好得多吧。
這項提議也是由許不忌所提,在他的原稿當中其實還有一段當頭的內容。
『而今各省百姓,多有為陛下立生祠者,萬家生佛共禱吾皇萬歲,可見天下萬民感念陛下之恩堪稱天下一心,若可各省立廟,著官民與陛下生辰同拜豈不美歟。』
好傢夥,這是要把朱允炆搞成政教相容,人神合一的在世神靈了。
這可比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受命於天還要肉麻的多。
這項提議自然沒有被朱允炆所接納,而是直接砍了下去。
百姓敬不敬他這個皇帝,看得是民心所向與否,但更主要還是看他這個皇帝到底合不合格。
各地建廟立祠,強行組織官民同拜,這般洗腦,簡直就是瞎胡搞。
話說,大明現在的個人崇拜,隨著許不忌履職吏部尚書後,越來越嚴重了。
也不知道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