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必須有一個皇帝,這個天下必須有一個皇帝。」
說這句話的人是儒門大祭酒程太淵,同時他也是內閣之首,朝廷的第二號人物,秦凌閣的老師,理學掌門人,等等一大串頭銜。
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保皇黨,是三位大祭酒中唯一對皇帝絕對忠誠的,居廟堂之高,另外兩位大祭酒便沒有那麼忠誠,多少有些保留,處江湖之遠。
所以這句話從他的嘴裡說出來,不僅沒有任何違和感,反而讓人覺得本該如此。
「為什麼必須有一個皇帝?」
問這句話的不是秦凌閣,而是大玄皇帝本人。
程太淵解釋道:「道門高層其實就是道門的傳統世家,這是一個典型的勛貴階層,祖上追隨玄聖打天下,還停留在古時的門閥制度。如今的道門缺少科舉一類的上升渠道,所謂道門大考,不過是選小吏,而非選官,雖然出了一位五代大掌教,但也只是曇花一現。」
皇帝沒有說話,只是示意宰相繼續說下去。
程太淵接著說道:「早在玄聖時代,道門的版圖較小,這一套還能維持,可隨著道門版圖的擴張,這一套註定要難以為繼。因為道門世家的武德再怎麼充沛,總有衰弱的時候,壓不住那麼大的地盤,更不必說道門世家內部還矛盾重重,一場無可避免的內戰之後,衰弱就是註定的。
「以李家為首的保守派們,他們將其他後起之秀限制在道門高層之外,比如海外各洲的豪強們,明明掌握了廣袤的土地和雄厚的實力,卻不能進入道門的核心階層,掌握對應的權利,他們必然會生出不滿,鳳麟洲和婆羅洲的叛亂已經說明問題。這只是個開始,而非結束,隨著道門世家們的衰弱,這樣的叛亂會越來越頻繁。這還不算沒有回歸的西道門,而西道門面臨的問題更加嚴重。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是兩條路。
「一是擴大道門的核心基本盤,把不是勛貴出身的後起之秀們納入其中,給予其上升渠道和平等的待遇,這是道門開明派一直在推行的,也包括小掌教齊玄素,哪怕他並不十分認可這一點。
「二是實行君主制度,勛貴們的特權可以部分保留,但必須進行稀釋。至聖先師有云: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原則中原之。無論海內海外,無論世家寒門,所有人共同效忠君主本人,除了皇帝一人在上,其餘人並無本質上的高下之分。」
皇帝提出了第一個疑問:「為什麼不能是第一條道路?」
程太淵回答道:「因為以李家為首的保守派們絕不會允許,憑什麼手下敗將和勝利者平起平坐?張家這些失敗者也就算了,畢竟是敗而不倒,且是自己人,那些徹底失敗且不是自己人的人呢?
「待到少數變為多數,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難以補救。這個時候,老牌世家還不團結,為功業欲所驅使,黨同伐異,形勢便複雜起來了。如果蚌鷸相爭,兩敗俱傷,這些後來之人反客為主,道門世家們給別人做了嫁衣,不敗而敗。反倒是這些手下敗將,不勝而勝。用道門的劍為道門獲取更多,這道門還是李家的道門嗎?這是李家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當年徐祖有一個著名的『大餅論』,只要不斷把餅做大,哪怕不改變現有的利益分配結構,也能掩蓋一切矛盾。道門過去的二百年,差不多一直在執行這個思路,道門的不斷擴張,不但鞏固了道門的正統性,也掩蓋了道門內部的三道矛盾。現在,道門的擴張到了極致,大餅已經沒法繼續做大,三道的矛盾便也無法掩蓋,而繼承人問題又激化了這種矛盾。
「所以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原因,餅就這麼大,別人多吃一口,老牌世家就要少吃一口,就算這些世家的領袖們預見到了這一點,那些世家的普通成員也不會同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道門遲早會走向第二條路,道門需要一個皇帝不是某個人的野心,而是婆娑洲人、婆羅洲人、鳳麟洲人、甚至還要包括塔萬廷人,以及一切不屬於道門世家卻又渴望上升渠道之人的共同願望。」
皇帝終於開口道:「只有開明派失敗之後,才需要一個皇帝。如果開明派失成功,那就不需要皇帝,畢竟誰也不想頭上有一片天,更希望自己與天齊。」
「這正是我要說的第三點。」大祭酒說道,「站在李家的立場上,矛盾有主次,現在的主要矛盾是保守派和開明派之間的矛盾,已經白熱化,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李家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也必然要提供幫助。接下來我們只要順其自然就好了,人心是站在我們這邊的。」
程太淵為皇帝陛下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論基礎,一個美好的願景,論證了道門需要一位皇帝的正當性、迫切性、必然性。
皇帝也欣然接受了這種說法。
程太淵總結說道:「清微真人是李家出身,他本該是一位保守派,可他又被稱為李家叛逆,他的許多想法都偏向於中立派,認可開明派的部分理念。上次大掌教選舉,正是清微真人一力阻止了三道內鬥的爆發。可是這一次,清微真人已經無能為力,他不僅要看著內亂爆發,也會不可避免地被卷進去。」
程太淵一拱手:「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我們已經謀劃了太久,陛下剛剛登基的時候,就曾問策於老臣,當時老臣回了陛下一個『等』字,這一等就是幾十年,如今已經到了決戰的關鍵時刻,陛下應御駕親征,老臣也會欣然隨行。」
皇帝說道:「善。」
這是一次密談,只有皇帝、程太淵,以及秦凌閣。
秦凌閣從頭到尾都沒有說話,只是旁聽,以他現在的身份和境界修為,還不能與齊玄素相提並論。不過秦凌閣的心情仍舊是振奮的,因為能夠列席這種機密議事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尤其是遼王秦權驍沒有出現的前提下。
秦凌閣認為這是一種暗示,明確了他的接班人身份,秦權驍的出局已成定局。
秦權驍一再讓皇帝失望是原因之一,秦權驍的年齡也是原因之一,不過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儒門發力了。
皇帝陛下要藉助佛門的力量成就大事,就需要一個與儒門密切相關的接班人,來安儒門的心。這是一種利益交換,皇帝從很早前就開始布局秦凌閣與儒門的關係,在皇帝看來,真正的皇帝,不僅僅是世俗的皇帝,也是道門的大掌教和儒門的教主。
正如許多人所擔心的那般,就算皇帝的謀劃成功了,拿下道門,那也只是馬上打天下,算是開拓之功,坐天下的守成問題怎麼解決?
畢竟皇帝總要飛升的,其接班人問題同樣棘手,現任接班人秦權驍只是占有血緣上的優勢,多半壓不住朝野上下——他壓小殷都費勁,壓得住各路桀驁不馴的諸侯和李家這個外戚大將軍嗎?
現在看來,秦凌閣是個更加合適的人選。最起碼能夠得到儒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