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嚮往的生活> 第1章 古家、古家村生產隊

第1章 古家、古家村生產隊

2024-09-01 18:02:53 作者: 湖邊的小豆豆
  第1章 古家、古家村生產隊

  清晨的薄霧在村中家家戶戶間或傳出的雞鳴聲中漸漸散去,朝陽初升,整個村子慢慢醒了過來。

  這是1963年8月24日,農曆七月初六的安城城郊古家村生產大隊。

  如同往常一樣平常而又忙碌的一天即將展開,公社的隊員們將在這片好不容易恢復生機的土地上耕種,為填飽肚子辛苦的賺取公分。

  地處華國西北的古家村四季分明,在這夏末的早晨,未被污染的空氣透出點清涼之感,村子外圍的山裡慢慢恢復綠色。

  一切都顯得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刨除勞作的壓力來看,環境竟是十分宜人的。

  距離村子中心較遠的山腳下,有一戶看上去就很是氣派的人家。

  青磚紅瓦的房子足有有兩排,每排各有主廂五間屋子。

  兼之兩排屋子又由兩間廊房相連,劃分出了前中後三個院子,整個房屋外面還壘了整齊的院牆,給人的感覺就是寬敞和齊整。

  村子中也不是沒有這樣的青磚大瓦房,但這房子明顯是新蓋的。

  也就是在農村,家家戶戶房子都比較大,不然這樣的房子放到這個年代確實有被有心人抓去說道說道的可能。

  不過對於房子的主人古家人來說,這種擔心卻可以免去了。

  「老大媳婦,準備準備,我把手上的活交代給你,半下午的我就要去老三那看你三弟妹了。

  唉,也不知道我這大孫女兒什麼時候能出來。」

  一個聽上去就十分有精氣神的中老年婦女的聲音打破了古家小院的寧靜。

  這聲音的主人是這古家小院兒的當家女主人——畢芳春畢老太太。

  說是老太太,她今年也不過才五十四歲上下,不過在這個年代她這個年齡加上她還有好幾個孫子,被稱為老太太實在太正常不過了。

  接著便聽到她口中的老大媳婦陳紅春說:「知道了,媽,我這兒準備的都差不多了。

  明天這孩子也起床拾掇好了,一會我帶著他去再打一波豬草,這幾天的也就夠了。

  至於三弟妹那,您也別著急,明兒個就是七夕了,說不得明兒您的大孫女兒就隨著那王母娘娘畫的鵲橋下凡來看您吶!」

  老大媳婦陳紅春的話音一落,便見她婆婆畢老太太嚴肅了一張臉。

  她瞬間反應過來現在是新中國了,不能再講這些封建傳說了。

  她訕訕地拍了下自己的嘴,衝著畢老太太嘿呼一笑,想把這茬給混過去。

  老太太倒不是那刻薄的人,只提醒她注意把握分寸,便走到後院去打掃雞圈和撿雞蛋去了。

  這兩天是她三兒媳的預產期,家裡養著八隻母雞,就是為著能多撿雞蛋給孩子們補充營養,還有給兒媳婦們生孩子坐月子補養用的。

  如今她已經攢了五十多個雞蛋了,準備今天下午就都帶著去城裡小兒子家,留著給三兒媳婦坐月子的時候吃。

  老太太有三個兒子兒媳婦,她這把雞蛋攢起來給兒媳婦坐月子的做法一貫就有,倒不存在偏心不偏心一說。

  只是這次老太太帶去給三兒媳婦坐月子的東西除了數量較往常多出許多的雞蛋外,還有年下用布票、棉花票,拖她在百貨公司上班的小女兒給買的新細棉布和新棉花,加上之前攢下的麥乳精一罐,兩包紅糖和一布兜大米。


  要知道這麼些東西在這個年月,尤其是那三年才過去不久的現在,算是十分難得的了。

  而老太太之所以肯捨得拿出這麼多東西,除了她本身就是個大方和善的婆婆的原因外,就是從三兒媳懷這一胎開始,無論是她自己做夢夢到還是村裡有經驗的婦人看到,亦或是她那在省城大醫院做婦產科主任的親家母的判斷,都說這一胎是個女孩兒。

  要說生孩子這事兒吧,是男是女都有可能的事情。

  但老太太自己生了三兒兩女,個個養大成人十分不易。

  兒女們現都成家立業,生活順遂,老太太也就沒什麼可操心的了。

  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兒女們孫子外孫的也給她生出了許多,卻偏偏沒有一家生個姑娘出來的。

  這老理兒到哪裡都不錯,物以稀為貴。

  老太太和古老爺子都是幹革命工作的,本來那點與生俱來受環境影響的重男輕女思想早都在後期被改造的差不多了,對待自己的子女也都是個個重視,一視同仁的盡力培養的。

  這到了下一代,自然是看多了孫子就想要孫女的。

  尤其還是在接連有了五個孫子和三個外孫後,這對嬌嬌軟軟不帶把兒的孫女的渴望就被推到了極致。

  這才導致了這三兒媳婦的第三胎因著種種跡象表明可能是孫女兒後,老太太這過激的反應的。

  而對老太太這翻出家底兒的行為視若無睹擺明放縱的古老頭,其渴盼之心也就不用多言了。

  不光是家裡的大長輩,就是家裡的兒子閨女和孫子們也都盼著能有個侄女外甥女妹妹的,出來能給他們玩兒呢。

  看看你這家的大嫂陳紅春,如今都能毫無怨言的接手婆婆的活計,讓她去省城給弟妹做月子,這也與她自己也盼著個女娃兒出生的心理是分不開的。

  說起這古家一家子,這姓聽著有些少,但在這古家村生產大隊可是兩大姓之一。

  另一個大姓為陳,如今這生產隊的隊長就是陳家人。

  兩姓在這村里都是大姓,只是歷史上古姓人家較為富裕且是坐地戶,占得較高的話語權。

  而陳姓原人數較少,是後來接收了許多同姓逃難來的人,慢慢人才多了起來。

  因而這村子便叫做古家村。

  新中國成立後,各種改造接踵而至,這村子改為公社生產隊的。

  選舉隊長時,古姓人因成分問題也就退了一射之地,如今古家村生產大隊的隊長便由陳姓的陳喜來來擔任,而古家的大兒媳婦正是這陳隊長家的大女兒。

  能跟隊長家結親,也變相說明了老古家也不是那普通的莊戶人家。

  古家老爺子名叫古平川,1905年生,古家村人。

  小時家貧,父母過世早,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和哥哥弟弟們吃著百家飯長大。

  後來參加革命,少時離家,一路跟著組織,扛過槍打過仗,在部隊裡學了一身的本事。

  也是在部隊裡,結識了革命戰友畢芳春同志,二人結為夫妻,在部隊上一路拼搏奮鬥。

  眼看著革命勝利,新中國建立,兒女們也都成家立業了,夫妻二人一商量,決定退休歸田,這才回到了古家村。


  當年從村子裡出去參加革命的青年不在少數,但能活下來的已是極少,做到古老爺子古平川這樣副團級幹部,還主動申請退休回村的更是少之又少。

  於是古老爺子在村中的地位便格外不同。

  村子裡給劃了寬裕的宅基地和自留地,老爺子用自己的積蓄蓋了這氣派的青磚大瓦房,作為自己和老伴的養老之所。

  而古老爺子的革命戰友,畢芳春同志,也不簡單。

  作為烈士遺孤,她出生沒多久就成了孤兒。

  她算是被組織養大的。

  在部隊裡學了文化,跟著部隊的軍醫學了些醫術,後來又做了婦女主任的工作。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不放下革命工作的同時還把子女們個個都養大成人,可謂當代女同志的模範了。

  這樣為革命事業奉獻了大半生的老前輩,回鄉養老住的院子雖然蓋得大了點,但因為村里靠近中心位置的宅基地基本已經劃滿了,只能到偏山腳下的地方,因此這劃得大了點,蓋得大了點也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畢竟這一大家子加上孫輩們聚在一起,沒有這麼大的房子也安排不下。

  二老回到古家村後,儘管有退休幹部的雙份津貼,子女們也會有孝敬。

  但古老爺子堅持發揮餘熱,就接手裡村里訓練民兵和隊裡放羊的工作。

  初時生產隊長等人還勸,覺得勞動革命前輩幹這放羊的活計不合適。

  但在老爺子的堅持和老太太勸說可以鍛鍊身體的緣故之後,便以給老爺子算公分的條件下達成協定,讓老人家接手這活兒了。

  而畢老太太,由於文化水平高也懂醫術,便成為隊裡掃盲班的老師和生產隊的赤腳大夫了,當然也是算公分的。

  二老就這麼在古家村利用自身所學展開了二次事業。

  由於他們的工作都不是十分定時定點的,也就有空閒的時間養養豬喂喂雞,種種自留地里的菜。

  因著二老每月有補貼,且年紀畢竟上來了,對吃食的要求不多。

  所以這些東西大多給了子女孫輩,也算是幫著在城裡住的兒女孫子們改善改善伙食了。

  兒女們也都孝順,每個周末或是半個月的會回來探望老人,在家裡的大房子裡舒展舒展身體,祖孫三代團聚團聚,盡享天倫之樂。

  二老這生活也確實令這村里大多數人羨慕不已。

  但這也是人家自己用命拼來的,兒女們也懂事孝順,誰也說不出個歪話。

  也就只能跟老太太老爺子叨叨兩句自家孫女太多來刺刺老兩口了。

  這眼看著被畢老太太嘮叨了大半年的她的金孫女就要生了,雖然村里大多數人迎合著老太太說這會是個女孩,但說實話也有不少人在背後嘀咕,覺得這古家陽盛陰衰的風氣估計還得持續下去。

  畢竟這老頭老太太盼了這麼多年,陸陸續續的有了八個帶把兒的孫子了也沒來個女娃娃。

  這男丁多,擱這個年代放到哪家都是讓人羨慕的,單這一水兒的男娃娃排開,就足夠讓村子裡那些結婚多年沒生出兒子的婦女們,和盼孫子的婆婆們眼紅不已了,一個個的恨不能自家哪天能多點畢老太太這孫子太多的煩惱呢。

  眼看著這被賦予最大可能是女孩期望的古家第九個孫輩就要生了,有那好事兒的甚至打起了賭猜測男女。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一眾閒的沒事討論人家家生孫子還是孫女兒的八卦議論中,眾人都有那共同的認識,那就是這要是老三媳婦這一胎真是個女娃兒,那這孩子真真是會投胎,掉進福窩裡了。

  且不論老兩口的本事,就人家古家老三兩口子,包括人家那些個伯伯姑姑的,哪個都是有正式工作的城裡人。

  在這個一個工人就能養活一大家子的年代,這老古家子女們各個吃公家飯端鐵飯碗,就這一點,就足以讓村里人無比羨慕和感到難以企及的了。

  當然也能從中看出,人家古老爺子雖然退了,但也是把孩子們都培養出來,安排的明明白白了才功成身退了的。

  這麼多正式工家裡孫輩就這麼一個女娃娃,那可不得好好寵著,那吃的穿的能差了,人家這孩子一出生就比咱這村子裡多數孩子要強啊。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