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象之二

2024-09-01 20:57:30 作者: 劉慈欣
  張彬走後,我熄燈睡下,但總是睡不著,所以,當那件事情發生時,我肯定自己是處於絕對清醒的狀態。閱讀

  我聽到了一聲輕輕的嘆息。無法分辨這聲音傳來的方向,它似乎充滿了整個黑暗的空間。我警覺起來,腦袋離開了枕頭。

  又聽到一聲嘆息,很輕很輕,但能聽出來。

  這時學校已經放假,這幢宿舍樓幾乎是空的。我猛地坐起來,掃視著黑暗的房間,只看到那些紙箱子,暗中像一堆隨意壘放的方石塊。我打開燈,在日光燈完全亮起前的那幾下閃動中,我看到紙箱上方隱約有一個影子,是白色的,只一瞬間,它就消失了,沒有看清形狀。我不敢肯定這是不是幻覺,但影子消失時我看到它向窗子的方向移動,後面拖著一條尾跡,那顯然是一串它自己的轉瞬即逝的映像,像觀察者延長的視覺暫留。

  我想到了那根頭髮。

  我開著燈躺回床上,但更不可能入睡了。漫漫長夜很難熬,就索性起來,打開一個紙箱子,繼續看張彬的計算稿。從上次看到的地方開始,翻過了十幾頁,有一頁引起了我的注意:這頁稿子上有一半的推導過程被一個大叉劃掉了,那大叉墨水的顏色與原稿有很大差別。在頁邊的空白處,重寫了一個簡潔的公式,顯然是要代替那些被劃掉的部分。這個公式所用的墨水與打叉的一樣。吸引我注意的是那個公式的筆跡,娟秀精細,與張彬的原稿有明顯不同。我拿出了張彬送給我的那個被隔頁燒焦的筆記本,小心地打開來,將上面的筆跡與那個公式對照,結果雖令人難以置信,但我還是預料到了。張彬是個很仔細的人,每部分計算稿上都標有日期,這一部分標著的日期是1983年4月7日,距他妻子的死已有十二年。

  但這是鄭敏的筆跡。

  我仔細地看那個公式和被劃掉的部分,是計算低耗散狀態等離子流體邊界條件的公式,很簡潔,可以代替被劃掉的煩瑣推導,因為這個公式使用了一個現成的參數,這個參數是三菱電機的一個實驗室在1985年得出的,他們當時是為研製用等離子體流束代替轉子的高效發電機。這個項目最後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副產品,那個等離子流體參數後來卻被廣泛應用,不過這是1985年之後的事了。

  我立刻將後面的幾個還沒開過的箱子都大概翻了一遍,又發現了五頁稿紙上有相同筆跡的修改,如果仔細找找,可能還會找到。而張彬寫出這些計算稿的時間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

  我在床沿上呆坐了很久,能夠清楚地聽到自己的心跳。我的目光落在桌子上的筆記本電腦上,我把它啟動了,從硬碟上調出了白天掃描的鄭敏的照片。這張照片是用高精度掃描儀掃描下來的,我仔細地觀察著它,儘量躲開照片中的人那很有神的目光。我似乎發現了什麼,於是立刻手忙腳亂地啟動一個圖像處理軟體——我平時要處理大量的閃電照片,所以電腦里這類軟體很豐富,現在打開的這個軟體可以將黑白照片自動轉化為彩色的。軟體很快將這張照片處理完畢,雖然色彩有些失真,但我還是達到了目的,黑白照片上的人總是顯得年輕,這張照片是鄭敏遇難前一年拍的,現在,彩色揭示了被黑白兩色掩蓋的一個事實:照片上的鄭敏比她的實際年齡要蒼老許多。

  照片中的鄭敏身著一件實驗室的白大褂工作服,照片中顯示出工作服左胸的一個衣袋,衣袋裡裝著一片東西,衣袋的布很薄,透出那東西的一些形狀和細節。它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將那一塊圖像剪切下來,放到另一個圖像處理軟體中進行處理,試圖提取出更多的細節。經常處理那些模糊的閃電照片,使我幹這個很熟練,很快使那片東西的輪廓和細節凸現出來。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是一張三英寸電腦軟盤。

  五英寸軟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才在國內普遍使用,三英寸盤的使用就更晚些了,她的衣袋中應該裝著一卷黑色的打孔紙帶才對。

  我猛地扯掉電腦的電源線,卻忘記了筆記本電腦還有電池能供電,只好用顫抖的手移動滑鼠關機,點完關機鍵後,立刻將電腦合上。在我的感覺中,鄭敏那幽幽的目光仍穿透合上的電腦看著我,夜的死寂像一隻冰冷的巨掌將我攥在其中。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