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坑殺之前,吳起從中選了年紀最小的二百四十位士卒,讓他們各自回國。
這些人,在戰場上幾乎沒有任何戰鬥力。
對他們的放歸,與其說是仁慈,不如說是吳起對楚、齊兩國的嘲諷。
夕陽的餘輝灑在蒼茫的大地上,映照著一片淒涼的景象。
吳起站在高坡上,冷眼旁觀著身下熙熙攘攘的人群。
四十萬楚齊聯盟大軍俘虜,雙手都被束縛著,被無情地驅趕到一片巨大的坑洞旁。
他們驚恐地擁擠在一起,無助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死亡的深深恐懼。
隨著吳起一聲令下,魏軍士兵們開始無情地推搡著楚齊聯軍的俘虜們。
哭喊聲、求饒聲響徹雲霄。
有些武夫不願這般束手就擒,打算以武力破開,衝出魏軍的包圍。
然而,魏軍當中多數也都是魏武卒精銳,也有不低的修為。
他們對此早有準備。
當這些人一旦有任何異動的時候,便第一時間衝出。
楚齊聯盟的俘虜經過連番的征戰廝殺,加上又被吳起餓了幾日,氣力損失的厲害。
同階之下,根本不是魏武卒的對手,幾乎一個照面就被魏武卒無情斬殺。
更不用說魏武王全副武裝,擁有兵器之利了。
在魏軍的驅趕下,楚、齊的俘虜們一個接一個地跌入坑洞中。
他們的身體在泥土中掙扎,向上攀爬,但很快就被無情的泥土所淹沒。
整個坑殺過程持續了兩三日。
四十萬大軍的在吳起的冷酷命令下,逐一分批處死。
當最後一個俘虜被推入深坑活埋後,整個戰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不少魏武卒幾番殺伐下來,面色都已經徹底麻木了。
但是相對的,魏武卒中有不少修煉了殺經,此次凝練出的殺伐之意,讓他們的修為也是精進不少,收穫頗豐。
……
十幾日後,楚齊盟軍大敗的消息便傳回魏國的大梁城,整個朝堂瞬間沸騰了起來。
魏國的文武百官們,一個個面露喜色,心中也是激動不已。
他們都清楚從今往後,楚、齊兩國將再也沒有任何的手段來阻擋魏國。
一統天下,已經是擺在明面上的事情。
趙弘明將成這千古一帝,而他們也將成為魏國的千古功臣。
幾百年下來,從來沒有人達到過這樣的豐功偉績。
趙弘明在坐在龍椅上,看著朝堂上歡欣鼓舞的百官們,哪怕修為高絕,但心中還是不由的有些感觸。
「傳朕旨意。」趙弘明在朝堂上,高聲宣布道,「封吳起為上將軍,統領全國兵馬!同時,大赦天下,與民同樂!」
此言一出,朝堂上察覺到了趙弘明的態度,歡呼聲更加熱烈了。
百官們紛紛跪拜在地,山呼道:「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養心殿。
大殿中,有裊裊青煙升騰,散發著淡淡的檀香氣味,讓人心神寧靜。
太上皇趙傭煦坐在軟榻上,面容略顯蒼老,雙鬢斑白,但雙眼依舊炯炯有神。
德妃坐在旁輕搖蒲扇,伺候著的趙傭煦。
此時趙傭煦的面前,宗正站在面前,一臉正色的說道:「陛下,初代王趙玄成先祖留下遺願,宗廟每五年一修繕,如今快到修繕的期限了,陛下要不要定個日子?」
「宗正所言有理,宗廟的確需要修繕一番。」趙傭煦則一臉慵懶的說道:「不過朕已經退位,宗正你應該去多問問當今魏皇。」
宗正嘆了一口氣說道:「唉……當今陛下事務繁多,又一心在修煉上,對此事一直不甚關心,不然的話,我又何嘗不想啊。」
「報!陛下,有大好事!」
就在兩人交談之際,作為曾經的掌印太監馮大寶匆匆走進殿內。
趙傭煦抬著眼皮看了眼馮大寶,不緊不慢的說道:「看你這般急急忙忙的樣子,什麼大事?」
他雖已退位,但對國家大事仍保持著關注,擁有最基本的警覺。
馮大寶走進大殿之後,跪在地上,一臉激動地說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有大捷!」
聽到此話,趙傭煦騰的一下坐起。
他知道如今魏國正與齊楚盟軍交戰,如果說大捷的話,也只有這個了。
「你是說,魏軍擊敗了盟軍嗎?」
馮大寶點頭道:「陛下料事如神,魏軍的確擊敗了楚齊盟軍。」
「好。」
趙傭煦一拍大腿,高興的喊了出來。
在旁的宗正和德妃也紛紛跪在了一側,恭喜道:「慶賀我大魏,國運昌隆!」
「哈哈哈!」趙傭煦聞言大笑:「後面待魏軍攻破盟軍後,我大魏統一天下也是指日可待了。」
馮大寶抬頭說道:「陛下,如今楚齊七十萬盟軍,已戰死三十萬,另四十萬符籙已經盡數被吳起吳將軍坑殺了,楚齊的盟軍已經不復存在了。」
「什麼!」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趙傭煦和在場之人都大為吃驚,心臟都幾乎驟然一停。
他們面面相覷,一時間竟說不出話來。
趙傭煦還以為攻破七十萬盟軍,沒想到竟然是盡數斬殺了。
過了好一會兒,趙傭煦才緩緩開口:「真是沒想到啊,我兒竟然能取得如此大勝,不愧是朕的好兒啊。」
宗正也連忙附和道:「是啊,我皇當真是英明神武,頗有陛下的遺風。」
趙傭煦微微一笑,心中滿是欣慰。
他知道這場勝利對於魏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對魏國實力和威望的極大提升,而是徹底掃清了魏國一統天下的障礙。
「看來要不了多久,朕就可以看到魏國實現先祖夙願了,真是幸運啊。」
趙傭煦不禁有些感慨。
「宗正。」趙傭煦想起什麼,突然說道:「朕看,此次宗廟修繕的話,應該要再擴大一倍才可,不然有些不配我大魏的身份了。」
宗正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後點頭道:「太上皇所言極是。正好,也可以辦一場儀式,告知先祖這樣的喜訊。」
「善!」
同一時間,在覆滅的齊楚盟軍之後,在接下來對齊、楚的行動,魏國的朝堂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討論。
趙弘明端坐在龍椅上,他的目光在群臣中掃過,最後落在了丞相李俚以及的中書右丞蕭伯齡的身上。
「兩位丞相。」趙弘明緩緩開口,「你覺得我們接下來,針對齊、楚兩國,應該如何?」
中書右丞蕭伯齡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如今我大軍攜大勝之威,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臣以為我們此時更應該派大軍直奔齊國國度,免得夜長夢多。」
「臣附議。齊、楚兩國,齊國如今的國力衰弱,並且地勢平坦,易攻難守,攻齊比攻楚,對我大魏而言更加有利和容易。」
「臣附議。」
「臣附議……」
一時間,頓時有許多的官員紛紛站了出來,表示贊同。
見此,趙弘明也已經心中有數。
他沉吟了一會兒開口道:「不過大軍還需準備一番才可,在那之前倒是可以派名使者出使齊國,激怒齊王,讓我大魏更加師出有名。」
「陛下英名。」
經過幾番討論之後,趙弘明隨即下令派遣使者前往齊國。
然而當魏國的使者抵擋齊國後,頓時讓齊國變得緊張無比。
齊宣王端坐在龍椅上,面色陰沉,心中忐忑不安。
他深知魏國強大,對於之前的戰敗和聯盟破裂,他怕魏國使者此番前來是興師問罪。
於是在一番權衡利弊之後,齊宣王咬緊了牙關,下令拒絕了魏使的訪問。
等齊宣王拒絕魏使後,趙弘明確實得意大笑,對群臣說道:「齊國既然拒絕了我們的使者,那就說明他們心中有鬼,對我大魏心有想法,傳朕旨意,命吳起、岑修率領魏軍伐齊!」
群臣齊聲應諾,魏國迅速調集大軍,準備伐齊。
而齊王在得知魏國出兵的消息後,也慌忙籌集了二十萬大軍,集結於西部以迎擊魏軍。
但是,讓齊國上下都沒有想到的是,魏軍卻並沒有按照齊軍的預料從西部進攻。
吳起和岑修考慮到齊國的派軍布置,率領的魏軍避開了齊軍西部的主力,由原來的齊國北部南下直奔齊都。
齊國西部只留下了小部分的軍隊佯攻。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齊軍措手不及,他們根本無法抵擋。
在魏軍的猛攻之下,齊軍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齊王建眼看著自己的軍隊敗退,加上沒有玄天府相助,根本無力回天,只得選擇出城投降。
他帶領著殘存的臣子來到魏軍大營前跪拜在地,最後被吳起和岑修押解回了魏國大梁城。
齊國正式滅亡。
趙弘明在大梁城接受了齊宣王的投降,得到了齊國的傳國玉璽,並將齊宣王軟禁在了大梁城外。
次年,魏國在覆滅齊國之後,趙弘明發動五十萬大軍正式攻楚。
楚國位於天下之南,與齊國不同,地勢多有丘陵大山,攻打並非易事。
加上楚國地大物博,吳起統領的魏國大軍與楚軍已經相持了近一年的時間。
這一年裡,雙方你來我往,展開了無數次的激戰,魏國也只能一點點推進,打開局面。
不過無論是趙弘明,還是吳起,乃至朝堂上的諸位官員,都深知楚國眼下的處境堪憂。
接連戰敗後,已經損失了不少的兵力,加上赤河宮主的隕落。
失去了楚國唯一的造化境武夫這張王牌之後,在魏國眼中已經不成威脅。
終於,在次年的春天,吳起抓住了楚軍的破綻。
他利用地形和兵力上的優勢,再次對楚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楚軍雖然頑強抵抗,但在魏軍的猛攻之下,還是節節敗退,一直長驅直入,抵達了楚都郢都,楚軍徹底崩潰了。
吳起率領著魏軍進入了郢都周圍,到處都是逃散的百姓和丟棄的兵器。
由於郢都有國運大陣的護佑,吳起一時無法攻下。
便將六十萬大軍分出一部分,將郢都團團圍住,另分出一部分,不斷在楚國攻城略地,削減其國運。
又過了半年之後,郢都中已經彈盡糧絕。
加上楚國的城邑在不斷的丟失,國運已經變得淡薄無比。
郢都被攻破已經是早晚的事。
郢都中的楚王已經心生絕望,不堪其恥辱,最後在郢都選擇了自焚而死。
那一日傍晚,郢都中燃燒起熊熊烈焰,火光將半邊的天色都染紅。
等這火光褪去之後,籠罩在郢都上的國運徹底消失。
魏軍無比順利的攻入了郢都之中。
經過半年的圍困,在城中還活著的居民都變得瘦骨嶙峋,狼狽不堪。
很多街上都有皚皚白骨,以及被啃食的痕跡。
吳起對此並沒有任何憐憫之情,他徑直進入楚國皇宮中,搜到楚國的傳國玉璽之後便回到了大梁,叫此物交到了趙弘明的手上。
至此,楚國覆滅。
過連年的征戰,魏國終於將天下諸國納入囊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
一統天下的魏國乾清宮此時已經煥然一新。
書房中,趙弘明端坐在側,心情顯得很好。
「陛下。」守候在趙弘明身旁的高延士小心翼翼地稟報導:「各國舊君按您的旨意,如今都還軟禁在大梁城外。請問陛下以後打算如何處置?」
趙弘明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緩緩開口:「這些亡國之君,曾經也是一方霸主,留著他們還能彰顯我大魏國風。但如今,五國具已覆滅,再繼續留著他們並無任何用處,反而會成為那些復古勢力的說辭。」
高延士心中一凜,他明白趙弘明話中的意思:「那陛下的意思是……」
他想了想還是,試探著問了一句。
「賜死吧。」趙弘明淡淡地說出這三個字,仿佛只是在談論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過,要做得隱秘些,不要引起不必要的騷動。。」
「是,陛下。」高延士躬身領命,隨後退了下去。
不久之後,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亡國之君們,在大梁城外多數身體都有些羸弱,最後都是得了一場風寒便是一命嗚呼了。
在他們身邊的一些侍衛大臣們,也都悄無聲息地消失。
他們的死,沒有引起任何波瀾,就像是一顆顆小石子投入湖中,只激起了一圈圈微不足道的漣漪。
五國後裔在趙弘明有意無意下,被他斬草除根,徹底死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