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西洋之王> 第四百二十八章 婚房(二)

第四百二十八章 婚房(二)

2024-09-02 11:22:22 作者: 小鹿愛小胖
  英國航海家亨利·哈德遜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啟程,尋找通往亞洲的快捷方式,1609年4月4日意外發現了北美東北地區的新天地。

  至今紐約已經300歲了。

  自從哈德遜抵達曼哈頓這片海岸,人們在這裡尋覓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家園,400年以來一直在這樣的夢想之中不斷地重塑著它。

  它像是一張羅森伯格的畫布,畫上去,再塗掉,不斷被新的理想層層覆蓋,很少思量過原先有過什麼,而後又被逐漸覆蓋,消失無蹤。

  一篇1860年的輓歌中,詩人惠特曼的《曼納哈塔》將這裡描繪為築巢於海灣和河流之上的島嶼之城,一個潮水漲落之城,一個人性潮流之城。

  「移民到來,每周一萬五至二萬人人行道擁擠不堪,車輛,百老匯,女人,商店和演出。」

  「匆匆的和閃耀的流水的城市!塔尖與桅檣聳立的城市!蹲在海灣里的城市!我的城市!」

  然而,就在高聳的塔樓和大廈之前,在密布的街道和建築之前,在布魯明黛爾大道之前,在百老匯之前,在農場之前,在英國人來到之前,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在亨利·哈德遜之前,有一個叫做曼納哈塔的小島,島上遍布著小山丘。

  曼哈頓以前被德拉瓦人占據,他們被稱為「真正的民族」,是最古老的阿爾岡琴部落。

  曼哈頓是他們夏季主要的活動領地——從漢普頓到布朗克斯德拉瓦人居住的長屋,可能還要更向北些。

  這裡既是一個狩獵場,還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捕魚場,鰣魚、鱸魚、鱘魚和牡蠣產量都很豐富,被丟棄的牡蠣空殼在山中堆積起來被稱作垃圾堆。

  對他們烹飪時留下的灰燼分析表明,穀類和豆類相對於海鮮來說是他們的次要食物。

  他們最大的一個聚集地在茵伍德,就是現在市中心社區圍繞的弗利廣場,附近還有一個大水池。

  在西部村附近是一個捕魚場,一條叫做敏內塔的溪流順著敏內塔街蜿蜒流過華盛頓廣場公園,再穿過現在稱為西部村的薩波卡尼肯,最後在查爾頓街匯入哈德遜河。

  根據荷蘭人的記載,薩波卡尼肯曾經種植著菸草。

  亨利·哈德遜的主要設想是要在這裡建成通往東部的要塞。

  所以當1609年9月他把「半月號」,一艘85英尺長、塗滿華麗圖案的輪船停泊在這裡,就將曼哈頓看作是航海重鎮。

  這裡有「非常豐富的各種木材適合造船」,船上的日誌記載。

  他還記錄下德拉瓦人令人印象深刻的銅煙管,據說德拉瓦人認為他的船是「一所裝滿各種顏料的大房子。」

  哈德遜的船員們並沒有對他們發現的島嶼進行全面的探索。

  但是,對於德拉瓦人來說,曼哈頓吸引他們的則是這裡多樣的生態環境。

  這裡每英畝土地上有比黃石公園更多的生態群落,每英畝土地上的本土植物品種要超過優山美地。

  例如,這裡有30種蘭花,此外,還有230種鳥類,近80種魚類,加上熊、狼、海狸、水獺,以及許多其它種類的動物。

  不過,這裡沒有八哥,那是19世紀末才引進到中央公園附近的,也很可能沒有加拿大鵝。

  支持這片豐饒土地的是66英里長的河流,21個池塘和300眼泉水,它們依靠14000年前塑造曼哈頓地形的冰川融化後滲入深層沙土中的水分滋養。


  在曼哈頓,與其他東部森林的情況一樣,德拉瓦人改變了這裡的環境,通過燒荒以清理草木方便出行。

  更重要的是用以創造適於狩獵的生態系統——東哈萊姆是一片熱帶稀樹大草原式的草地,寬廣而遼闊,時常人為點燃的大火把這裡變成了捕獲獵物的最佳場所。

  集池,大約70英尺深,是島上最大的新鮮水源,多少年來一直是曼納哈塔下區文明的中心。

  德拉瓦人在它的西南方定居,大約有100人,住在三個長屋六個棚屋內。

  荷蘭人和英國人來到後用它作為水源和捕魚,1734年,用網捕魚被禁止。

  有傳聞稱該河曾出現類似尼斯湖水怪的怪物,被一名黑森士兵消滅。

  19世紀初,河岸邊興起的製革業徹底毒害了它的水源。

  沿著里斯本納溪開鑿了一條運河,今天的堅尼街就從這裡汲水。

  大家所知道的貧民窟「五點」就建在濕地邊上,充滿惡臭成了它引人注意的特點。

  1609年9月12號,亨利·哈德遜,一名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尋找向東的新航道的英國船長將「半月號」拋錨在曼納哈塔,船長日誌上寫:

  「這是一個人能登陸的最好地方。」德拉瓦人乘坐獨木舟出現了,哈德遜和他們交換豆類和牡蠣。

  後來,大約在傑弗里護克,現在的喬治·華盛頓橋曼哈頓終點,德拉瓦人攻擊了「半月號」。

  只是後來,隨著大批移民的到來,曼哈頓不復之前的森林環繞,鋼筋水泥遍布小島。

  以至於中央公園成了曼哈頓居民最為看重的景觀,除此之外,好像也別無去處。

  黎耀陽買下這棟豪宅,足足花費了上百萬美刀,又投入了幾十萬美刀將附近的地皮和樹木買下,就是為了保護眼前這一抹綠意。

  買地皮買樹花的錢都快買一套房子了,但為了私密而愜意的環境也值了。

  在這方面黎耀陽從來不吝惜資金,該花就得花,省下來幹嘛?留給敗家子浪費嗎?

  他可不希望未來住在這,放眼望去都是樓房,他需要這抹綠意保護視力。

  緊接著,他又聘請專業設計師對房內裝飾進行改造升級,整體風格變成了典型的美式田園風,運用大量原木材料讓室內外融為一體。

  花園沒有過多干涉,因為阿香想要施展才華,那就交給她,相信作為女主人的她一定能夠打理好花園。

  就這樣,他在紐約忙活了半個月,這才準備返回大西洋城。

  走之前,他跟瞎老頭長談了一番。

  原本希望瞎老頭未來搬到新房子去住,方便照顧。

  但老頭犯倔,死活不去,就算要搬家也要去大西洋城,跟他那些老兄弟們住在一起。

  黎耀陽倒是沒什麼意見,反正他未來大部分時間都在大西洋城,照顧起來更方便。

  ————————

  剛回到大西洋城,王紅找到黎耀陽欲言又止。

  「怎麼了?有話就說。」他邊整理文件邊說。

  「額~就是,我有個閨蜜,她想要見見你。」

  「什麼?你閨蜜想見我?」


  黎耀陽無語,自己又不是什麼明星。

  「額~陽哥,您別誤會,她就是想拉投資。」

  恍然大悟,這才說得通。

  坐下來好整以暇的說:

  「什麼項目?能讓你開口,看來你們關係不錯。」

  「她家是做糖的,太妃糖您肯定吃過,不過最近經濟情況不好,她需要投資維持生產。」

  黎耀陽一冷,太妃糖?這…

  據說,在1883年的某個夏日,大西洋城悠長的海岸邊,一位名叫大衛布萊德利的糖果店老闆正愁眉苦臉地對著貨架——昨夜的一場颶風帶著大浪席捲了小店,滿滿一架的太妃糖全部被海水打濕。

  這時,一個小女孩走進店裡,仿佛沒有注意到濕漉漉的貨架,天真地仰頭問老闆:

  「請問還有太妃糖嗎?」

  大衛指著貨架,語氣中帶著苦澀和嘲諷:

  「你是說鹽水太妃糖麼?」沒想到小女孩的眼睛亮了起來,買下了一盒「新口味」的太妃糖,歡欣鼓舞地出門去跟同伴炫耀了。

  大衛的媽媽在旁聽到這段對話,也很喜歡這個名字,於是「鹽水太妃糖」就此誕生,並日漸流行起來。

  黎耀陽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可信度並不高,畢竟被又咸又苦的海水浸泡過的糖果顯然難以入口。

  它很有可能是糖果商為了宣傳而編造的故事,放在後世倒是可以拍成一段不錯的GG。

  而實際上,在1880年代,這種太妃糖在丑國各地都有售賣,但還不太流行。

  在1884年,大西洋城的一名小攤販老闆約瑟夫接手了一家糖果鋪,開始改進太妃糖配方,並發明了幾種新口味。

  此外,他還用牡蠣盒子來盛裝太妃糖,將其包裝成大西洋城特產。

  「鹽水太妃糖」的名稱與濃郁的海洋氣息結合得天衣無縫,用繽紛蠟紙包裹的太妃糖柔軟甜美,又不像巧克力那樣容易融化,很快就成為了遊客最愛的伴手禮。

  到了1899年,大西洋城出產的鹽水太妃糖在丑國已經家喻戶曉了。

  印著海浪的禮盒是鹽水太妃糖最傳統的形式,後來商家也推出了不少以海洋為主題的新式包裝

  鹽水太妃糖中的「salater」意為海水,常常會讓人想起大西洋城湛藍的海浪。

  不過,《老友記》中羅思就曾提到,鹽水太妃糖並不使用海水,而是用普通的鹽水。

  有趣的是,知名太妃糖品牌shriver所使用的配方既沒有鹽,也幾乎沒有水。

  而jas和fralger的太妃糖雖然都添加了少許鹽分,但鹹味也不太明顯,更多地是為了提升味覺層次感,突出甜味的醇厚柔和。

  黎耀陽來了點興趣,他一直在尋找能夠給大西洋城創造支柱產業的機會。

  正處于禁酒令下的釀酒行業還撐不起來,各種重工業又太過於污染環境,對於依賴旅遊行業支撐經濟的大西洋城來說,重工業並不可取。

  「帶你閨蜜過來吧,我們聊聊再說。」

  王紅有些興奮的跑出去,這是她第一次向黎耀陽開口求幫助,沒想到一次就成功了。


  沒過多久,她帶著一位滿臉都是麻子的白人姑娘走進辦公室。

  「陽哥,這位就是我朋友,叫她凱莉就好。」

  「下午好凱莉。」黎耀陽點頭打招呼。

  「下午好lee先生,很榮幸能見到你。」

  凱莉稍顯靦腆,不敢直視黎耀陽的眼睛。

  「聽說你需要投資?」黎耀陽開門見山。

  「對,需要一大筆投資!」

  「一大筆?」

  「是,至少要15萬才能盤活,如果有20萬最好。」

  「確實不少,你家的工廠在哪?我可以參觀嗎?」

  「當然,隨時都可以。」

  「走吧,就現在。」

  說走就走,老百姓可能不清楚,糖果產業絕對是暴利。

  尤其是丑國,丑國人對於糖的喜愛絕對冠絕全球。

  現在介入製糖領域也許太晚了,但不代表不能參與到整個糖產業鏈中。

  追溯糖的歷史,那可有的聊了。

  當一群探險者登上踏上太平洋的紐幾內亞島時,他們發現了一株從未見過的怪異植株:

  外表紫黑色,頂部還飄著幾根綠色的葉片,比周圍的植物都高出大半截,特別顯眼。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竟然奇蹟般地咬了一口——甜的、很解渴。

  放眼望去,大片的甘蔗林讓他們欣喜若狂,這群人類不僅自己食用這些汁水飽滿的甘蔗,還將其用來餵養豬、牛。

  樸實的探險者縱然想破腦袋也不會想到在幾百年之後,他們手中廉價的甘蔗會成為皇室貴族的專享物。

  公元前8世紀,人類歷史上的第一碗濃稠的蔗糖在阿三誕生了。

  探險者們在長期的陸地往來中,將甘蔗作為補充能源和商品交換的物質。

  每當探險者到達新的大陸時,為了能夠獲取當地的食物、紡織物、陶罐等,他們會從船上拿出新奇的甘蔗進行交換。如果當地人非常喜歡甘蔗奇妙的味道,他們會進一步提出要求:

  我教你們種植甘蔗的方法,你給我們更多的物資怎麼樣?

  誰又能經得住「甜味」的誘惑呢?

  於是這種方法屢屢奏效,每一次的航行都能為探險者創造大量的財富,早期的資本主義開始在搖籃中醞釀誕生,而這一切,又為「糖」的殘酷史埋好導火線。

  當阿三人民第一次品嘗到甘蔗的時候,他們的臉上寫滿了「享受」二字。

  阿三人們開始用大量的商品和航行者進行甘蔗的交換,即使他們已經能夠熟練地掌握甘蔗的種植技術,還是不滿足於對「甜味」的**。

  由於各種問題地址更改為請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