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1924章 肉合蒔繪

第1924章 肉合蒔繪

2024-08-06 13:46:50 作者: 瘋神狂想
  第1924章 肉合蒔繪

  宋代剔犀大碗從漆質、紋飾綜合分析,此碗符合宋制,定為宋代。

  還有宋剔犀橢圓盤,盤心是大如意雲紋裝飾,盤外壁是半截如意雲裝飾,漆層可見黃、紅、黑、紅交替髹塗這種宋代剔犀的時代特徵。

  宋—元剔犀圓盤也是,漆層可見黃、紅兩色交替髹塗。

  有黃漆層出現並幾種色漆交替組合的,都是早期剔犀的時代特徵。

  到元明時期,都只是朱間黑線或黑間朱線,色漆層僅僅是作為一條裝飾帶出現,而不是髹漆的主角。

  另外,這兩個盤剔犀的做法,都是先以厚漆灰打底,再薄髹紅、黃等色漆交替組合。

  斜刀側面露漆灰,遠視效果似堆漆(假雕漆),仔細看斜刀口近盤面有紅、黃等色漆層,相隔間距基本相同。

  這種做法與江浙松陽博物館收藏的南宋剔犀奩盒、福市博物館收藏的福市北郊茶園村茶園山出土南宋端平二年(1235)剔犀如意雲紋八角奩相同。

  很可惜的是,很多傳統工藝,在我們國內都已經失傳。

  在這一點上,有時候我們就不得不佩服小日子。

  人家很多工藝,到現在還有很好的傳承,像是一些金銀器的製作,漆雕作品。

  甚至像是竹竿做的釣魚竿,人家也有一些所謂大師在傳承。

  就說煙花,人家現在不止是有專業人士製作,還有專業人士燃放,甚至還有技術等級評定,這些都十分利於傳承傳統文化。

  當然,陳文哲對於製作釣魚竿不感興趣,也不想著製作煙花。

  但是對於漆雕,他還真是很感興趣的。

  特別是霓虹的漆雕,還真是有借鑑之處,當然,也只是有一部分可以借鑑。

  漆器是霓虹傳統工藝的重要標誌,漆器工藝與設計的發展,從繩文時代到明治時代開始,直到現在。

  這一段歷史時期,絕對能驚掉你的下巴,因為年代橫跨上萬年。

  漆器的歷史悠久深厚,可追溯到石器時代。

  我國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的朱漆木碗和朱漆筒,就是證明。

  數千年來,人們用漆來保護或裝飾日常生活的器物與家具。

  當然,這是國內歷史,而霓虹的歷史就有點可笑。

  比如他們的繩文時代塗漆陶碗、木梳、陶罐,這些都表明,他們的漆器歷史有上萬年。

  這些東西不管真假,都在跟我們國內的一些文物,一塊展出過。

  像是我國西漢時期的漆木杯、後漢時期的漆木盒等等。

  這些都流落到了霓虹,而從這些古老、殘缺而樸素的文物中,能夠看到漆器最早的模樣。

  從史前時代至今,紅黑兩色一直是漆器的主要顏色,這與漆的特性有關。

  生漆是從漆樹上采割下來的天然汁液,呈乳白色,見空氣氧化後呈棕紅色,稍厚一點即近黑色。

  紅色則是由天然礦石硫化汞和漆調製而成,紅與黑幾乎成為了漆器的符號。

  歷史上曾經流行在漆中加入白色、黃色或綠色的顏料,但最終,這些顏色沒有在漆器的世界中留存下來。


  這或許是出於對「漆」這種材料、或者說對自然的尊重。

  按照我國的樸素哲學觀,漆塗木碗中,蘊含著陰陽五行。

  木碗的木胎是木頭,用泥土燒制而成的底粉則是火與土。

  在漆中加入的金和銀屑,是金屬。

  沒有水的話,漆就無法乾燥。

  黑與紅的顏色則代表了陰與陽,同時也象徵著死與生。

  一直以來,漆器木碗都是「外黑內赤」,幾乎沒有反過來製作的木碗。

  生命的表層被死亡所籠罩……而人類張開嘴伸開舌頭時,內部是赤紅色的。

  這是因為人類的內部充盈著生命……內赤的木碗,既可以理解為宇宙,也是人活著的樣子。

  將樸素的木碗詮釋成生命的狀態,或許只是少數人自己的理解。

  但是,當站在那些幾千年前古代漆器面前,即使無法辨別或理解它們的功能和花紋,仍能感受到那紅色與黑色所流露出的某種力量。

  八世紀時,我國描金漆工藝傳入霓虹,在本土生根成為日後享譽世界的蒔繪工藝。

  此後,霓虹的漆器工藝在借鑑與創新中不斷發展,而像螺鈿、戧金等古老的漆器工藝,幾乎只有在霓虹流傳至今。

  漆器的工藝隨著時間的演變,愈發精細和多元。

  蒔繪是在漆器表面,以漆描繪紋樣圖案,趁未乾之時,散灑金銀等金屬粉,利用漆的黏性,使其附著於漆器表面的技法。

  現在的蒔繪,就是霓虹的驕傲。

  霓虹蒔繪早期的漆器,有「春日山」的蒔繪硯台盒,誕生於十五世紀日本室町時代。

  盒蓋上描繪了一隻雄鹿,在秋天的田野上,呦呦鳴叫的畫面。

  硯台盒的上方,附有這一漆器所用到的蒔繪技法。

  「春日山」所用的技法,是「肉合蒔繪」。

  它能使隆起的漆面形成緩坡,使畫面的表現更加生動和逼真。

  肉合蒔繪發展自高蒔繪,此外還有平蒔繪和研出蒔繪。

  除此之外,最有技術含量的已經給就是螺鈿。

  這種技術,其實就是貝殼碎片構成的設計。

  它就是漆器中的螺鈿工藝,這一技法源於我國,後盛於霓虹。

  「鈿」為鑲嵌裝飾之意,匠人需要將螺殼與海貝磨成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然後將漆塗在表面,並進行拋光。

  如果不是文字介紹以及漆器表面不斷變化的光澤,很難想像那些描繪人物、花卉的圖案是經由貝殼磨製和拼貼的。

  再就是漆雕,將圖案刻進漆器的藝術。

  我國南宋到明代的各種漆雕作品,都把這種藝術,推到了高峰。

  漆雕是將幾種顏色的漆,一層層地塗抹在陶瓷、金屬或木製的底台上。

  然後通過不同深度的雕刻,賦予圖案不同的顏色。

  再就是戧金與存清,戧金與蒔繪有些共同之處,都是用金屬粉來表現圖案。

  不同在於,戧金是在漆的表面用刻刀進行雕刻,再將金粉埋入畫出的圖案或紋樣。

  而蒔繪是利用漆的黏性,來描繪圖案。

  由於這些工藝技法複雜,在古代我國與霓虹常常用於宮廷貴族的陳設。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