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1958章 純樸 幽深 內斂 風雅之美

第1958章 純樸 幽深 內斂 風雅之美

2024-08-06 13:47:04 作者: 瘋神狂想
  第1958章 純樸 幽深 內斂 風雅之美

  仰韶文化早期還沒有拉坯技術,制陶時成型用泥條盤築法。

  國博展出的仰韶文化鷹形陶鼎,就是用的泥條盤築法。

  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制陶工藝技術日趨嫻熟,原料的精選、快輪拉坯技術的發明,使陶器造型更加豐富,形體愈加規整。

  大汶口文化白陶系,使用一種氧化鐵含量極低的粘圖成型後,入窯經1000度左右的溫度焙燒而成。

  龍山文化黑陶,系用快輪拉坯成型,胎壁薄者厚度僅0.3-1毫米,故有「蛋殼黑陶」之美稱,反映出當時精湛的成型技藝。

  故宮陶瓷館展出的第一個部分,就是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開始的。

  從仰韶文化開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就進入彩陶階段。

  彩陶紋飾有動物、植物、人物、幾何、日月星辰等,畫法古樸自然,蘊含人類原始宗教的理想思維,給人以神秘之感。

  它是陶瓷工藝史上,最早把裝飾紋樣與造型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品,堪稱遠古文化藝術的第一個高峰。

  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因首次發現於南河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

  這是一個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遺址發現了非常精美的彩陶,因此也稱之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陶器質地,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

  造型有盆、罐、缽、壺、尖底瓶、盒、鼎等。

  普遍採用泥條圈築法或泥條盤築法成型,小件器物則直接用手捏制而成。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彩陶幾何紋盆,就是其中經典。

  魚紋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中的常見紋飾,著名的長安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描繪的就是一個人臉口銜魚的形象,可見魚和半坡人們生活的聯繫。

  大汶口文化是距今約6000—4200年,因首先在齊魯省寧陽縣堡頭村和泰市郊大汶口鎮發現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齊魯和蘇江省北部。

  大汶口文化陶器,按質地可分為泥質陶和夾砂陶兩類。

  按顏色可分為紅陶、灰陶、白陶、橙黃色陶等。

  白陶出現於大汶口文化晚期。

  陶器造型主要有鼎、豆、罐、壺、杯、盂、鬹、背壺等。

  背壺是大汶口文化所特有的器物。

  大汶口文化也有非常精美的彩陶。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600年)出土於蘇江邱縣四戶公社大墩子,彩陶花瓣紋缽。

  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連續葉紋裝飾,每五片葉子組成一橢圓形圖案,共五組。

  葉紋下飾褐彩圓點紋一周。

  青蓮崗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在江蘇淮安青蓮崗發現而得名。

  該文化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和蘇北,出土陶器主要有鼎、釜、甑等炊器,豆、碗、缽等飲食器。

  其彩陶多用紅、褐、紫彩描繪紋飾。

  紋飾有雙弧線紋、水波紋、八卦紋、十字紋及圓點紋等。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約公元前3900-前3600年存世,其中彩陶花葉紋是齊代表。

  廟底溝類型處於仰韶文化中期,主要分布在渭水流域晉南、豫西地區。

  廟底溝類型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極少量灰陶,以泥質紅陶和夾沙紅陶最常見。

  紋飾有繩紋、線紋、弦紋,還有少量附加堆紋。

  彩陶紋飾發達,常見紋飾有迴旋勾連紋、花瓣紋、弧紋、豆莢紋、網格紋等。

  也有少量的動物紋、鳥紋和蛙紋等,其中以迴旋鉤連紋最為常見。

  新石器時代辛店文化,距今約公元前1500-前900,代表器型有彩陶雙勾紋雙耳罐。

  辛店文化分布在甘省洮河、大夏河流域和海青湟水流域的一支青銅時代文化。

  其陶器大多為圜底,主體紋飾為雙勾紋。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之中也有白陶罐。

  白陶最早見於湯家崗遺址,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都較為流行,西周以後消亡。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當中,還出土過白陶雙系背壺、白陶鬹等。

  白陶所用原料系純度較高的陶土,成型後,入窯經約1000℃窯溫焙燒而成。

  再就是紅陶,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出土的有紅陶三足鼎和紅陶鬹。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

  龍山文化陶器主要有灰陶、紅陶、黑陶、彩陶和少量白陶等,制陶工藝比仰韶文化陶器有很大提高。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距今約公元前2600-前2000年,出土有黑陶單柄罐。

  龍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齊魯章丘龍山鎮而得名。

  龍山文化陶器,以砂質黑陶和泥質黑灰陶數量最多。

  陶器的製法雖然還在使用手制,但快輪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體較為規整,胎體明顯變薄。

  黑陶與灰陶的燒造方法一樣,均採用強還原氣氛燒成。

  之所以會呈現黑色,是因為在燒成後期將窯停火封門,在窯頂孔上澆水,燃料中的碳素與蒸氣結合滲入胎體即成黑色。

  齊魯龍山文化的黑陶最為精緻,其中有一種素麵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

  其胎體薄而均勻,色澤黑亮,有的薄如蛋殼,故有「蛋殼黑陶」之美稱。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之中出土的有黑陶雙系壺、黑陶弦紋雙系罐、黑陶觚形三足杯。

  黑陶是在強還原氣氛中,用煙薰法進行滲炭燒成。

  在入窯焙燒的後期停火封門,從窯頂孔上澆水,碳素與蒸汽結合深入胎體,再經打磨,即成光亮的黑色。

  對比仰韶文化彩陶,黑陶的單一顏色突顯了其純樸、幽深、內斂、風雅之美。

  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距今約公元前2100-前1450年,其中經典陶器是紅陶盉。

  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一種文化,繼馬家窯文化發展而來。

  主要遺址位於青、甘等地。

  齊家文化陶器獨具特色,代表器形主要有雙耳罐等。

  這些器型不要看簡單,好像製作難度也不高,但是真要做好了,還真是很漂亮。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