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明朝航海王> 第169章 河套之地

第169章 河套之地

2024-09-04 10:28:41 作者: 任弘毅
  張懋支持成立軍校,劉健幾人同樣也同意這個提案。

  其實,弘治年間,文官和武將之間的矛盾,還不是特別大,像英國公張懋,這是經常活躍在朝堂上的人,而且,張懋經常也對針對一些民生問題,進行上奏。

  就比如曾經李廣慫恿弘治皇帝修毓秀亭,張懋就上奏陳述過修毓秀亭的危害。

  由此可見,弘治年間,武將的權力還沒有被壓得死死的,文官和武將之間的矛盾,也並不是很大。

  加上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都是賢臣,而不是權臣或者奸臣,因而,基本上,對大明有利的事情,他們三人並不會怎麼反對。

  就比如這個軍校,三人一直認為,這是一個解決朝廷缺少將帥之才的好辦法。

  而且,三人也考慮到了,如果成立軍校,文官集團進去摻一腳,產生影響,培養出來的武將,自然不會太敵視文官。

  這樣,可比直接從民間篩選、從立功的士兵中提拔、從勛貴家族提拔,要好的多得多!

  因而,軍校對文官集團來說,也是有利的。

  到時候在軍校裡面,到底是文官集團占上風,還是武將集團占上風,那就各憑本事了。

  所以,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對軍校的成立,也是持支持態度的。

  文武達成一致,弘治皇帝可不是朱厚照那種你要我這麼做,我偏要那麼做的人,因而,李兆同的這個提議,弘治皇帝也是答應了下來。

  待得八月份吐魯番速檀馬哈木將會因王越打的這一場勝仗感到害怕,從而上書謝罪,並歸還先前被其弟弟速檀阿黑麻汗擄走的哈密忠順王陝巴後,就召王越回京。

  至於提前,那就不行了。

  王越在李兆同的「記憶」里,是弘治十一年十二月一日因他交好的李廣出事,憂恨交加而死的,現在李廣早已死去,李東陽也專門去了甘州安撫王越,李兆同現在只希望,王越能躲過命運的審判,多活幾年吧!

  大明,確實還需要他這個軍神來繼續發光發熱。

  只要他還活著,韃靼小王子就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河套之地,就是王越收復的。在李兆同的「記憶」里,王越死後沒多久,河套之地又丟了,從此,大明再也沒有拿回來過,大明的邊境,也從此永無寧日。

  有一句話叫:河套存則邊患息,河套失則邊患起。

  這句話是完整地概括了河套之地的重要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首先就要從河套的名稱說起。

  「河套」一名始於漢代。因其地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明史》對河套地理範圍的敘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寧夏衛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又東入山西平虜衛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由此可見,明代河套所指是這樣一個地區:黃河經今寧夏北流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與臨河之間,以烏加河為主幹道東折,然後流經包頭、托克托縣,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呈「幾」字形,形似套狀,故稱河套,與今鄂爾多斯市及巴彥淖爾市「後套平原」的地理範圍大體相當。

  這種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裡絕無僅有。

  河套周邊地區,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也都具有比較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它們環繞著河套地區,正如眾星捧月一樣,把河套之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的無疑。

  加上河套地處中溫帶,深居大陸內部,受東南暖濕季風影響較弱,西北乾冷季風影響較強,氣候寒冷乾燥,多風沙。自然植被多以荒漠、半荒漠草原為主。

  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在此蜿蜒而過,宜農宜牧。

  憑藉著黃河灌溉之利,河套地區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又兼得陰山、賀蘭山之地利,自古以來,河套地區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是,這塊地方,在明初的時候,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雖然派兵打了下來,但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

  因為河套地區在竟然當時只是個沒人關心的無人區。

  當時鑑於元朝勢力北撤後,河套內蒙古人稀少,直接採取了將河套內尚存的人或驅逐,或遷移內地的政策,僅存少量部族也被遷入內地,製造無人區作為了軍事緩衝地帶。

  這裡說來搞笑,河套地區不光大明建立初期沒人,元朝也沒人,甚至捕魚兒海之後蒙古倒退回諸部林立的狀態,滿世界亂跑,可河套地區還是沒人。

  沒人就沒有軍事壓力,沒有軍事壓力也就不需要放那麼多兵,所以太宗朱棣才會放心大膽拆掉山西行都司的西牆,來補北京邊防的東牆。

  那麼什麼時候蒙古人才開始零星地從東勝一帶入寇明朝呢?

  永樂後期,仁、宣時代。

  可這個時候的韃靼人和瓦剌人入寇,往往淺嘗輒止,甚至就沒過去過今天的長城一線,而且那個時候的衛所軍戰鬥力還在,輕易就擋回去了,也就沒必要去恢復故地,甚至都沒必要再加固外邊邊防。

  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正統時期,也先逐漸統一漠南蒙古諸部,頻頻內犯,尤其是土木之變那年,西起甘州、寧夏,中經大同、宣府,東至遼東,延綿幾千里同時遭到也先兵馬的攻擊,大同虛弱的邊防暴露無遺。

  所以明朝在長城沿邊接連添設了山陰、馬邑、井坪千戶所,威遠、平虜衛以及山西老營堡、偏頭、八角、寧武等衛所,而後又開始修建從黃河邊老牛灣起的邊牆,並在沿線布置了上百個軍堡,形成了著名的山西晉北軍事堡壘群。

  但是,這個時候的河套,仍然有明軍的活動跡象,尤其成化時期,官軍出塞去河套是常有的事,而此地也並沒有蒙古部族駐紮不走。

  但是,王越死後,河套之地再次丟失,此地被韃靼人占領,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韃靼人和瓦剌人,就開始在此築城停留,以此為跳板,不斷對大明邊境進行騷擾,從此,大明的邊境,再無寧日。

  因此,河套之地不能丟,王越這個鎮國軍神也暫時不能死。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