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回京的時候,發現城裡城外熱鬧非凡。
街頭巷尾,到處有民眾在議論紛紛,說什麼物資緊俏,前線打仗,如此云云。
一路上,劉健還納悶呢,靖王北伐不是早在一個月之前就結束了嗎,怎麼還打仗呢?
等到回府,才被下人告知,原來百姓們議論的不是北伐,而是南征。
劉建這個氣啊,屁股還沒挨板凳,就急匆匆地出門而去,直奔靖王府。
張鶴齡每日批奏摺,費心勞神,只要回家,一律閉門不見客,無論多大的官,哪怕是內閣首輔,統統不見。
好不容易休息一下,還想讓我加班?想都別想!
所以,劉健氣沖沖地出現在張鶴齡面前的時候,還是挺意外的。
「劉大人什麼時候回來的?」
劉健伸手指著張鶴齡,氣得直發抖,怒道:「張鶴齡,你幹的好事!」
堂堂輔政王,被人直呼以其名,張鶴齡也不惱,畢竟是在家,又不是當著外人,愛叫啥叫啥吧,直接喊名字反而還有幾分親切感。
「劉大人怎麼發這麼大的火,有什麼事坐下說,來人,看茶!」
劉健哼了一聲,坐在一旁的椅子上,說道:「靖王殿下,你給老夫解釋解釋,發往河南的詔令是怎麼回事?征安南又是誰的主意?」
張鶴齡笑了笑,說道:「劉大人吃了嗎?」
劉健愣了一下,說道:「老夫剛剛回京,尚未……我們在談正事呢,誰有閒心跟你聊吃飯?」
「馬上開飯了,來人,給劉大人加一副碗筷。」
劉健站起身來,說道:「靖王殿下,你莫要玩笑,今日老夫是來要個說法!」
「哎呀,這麼見外做什麼……」張鶴齡上前半推半搡,將劉健拉扯到桌前,說道,「有什麼事也要先吃飯啊,來,邊吃邊聊。」
劉健正要出言反駁,這時候,肚子不爭氣地咕嚕嚕響了起來,場面一度很尷尬。
張鶴齡仍是笑笑,坐在劉健身邊,說道:「劉大人一路奔波,有何見聞?」
聞言,劉健又是愣了一下,說道:「倒是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對於遷徙的詔令,百姓們踴躍報名,不惜背井離鄉,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劉大人是不是想說,人離鄉賤?」
劉健想了想,然後點了點頭,道:「不錯。」
「那劉大人有沒有想過,為何百姓會爭相去做這個所謂的賤民?」
「無非是為了幾畝薄田,凡夫俗子,不免目光短淺,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也是有的。」
張鶴齡又問道:「劉大人以為,這幾畝薄田,只是眼前利益?」
劉健不以為然地說道:「不過是幾畝薄田而已,又遠在遼東關外,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又容易遭人輕視,豈非眼前之利?」
「可是百姓留在家鄉,為何土地越來越少?」
「殿下此言差矣,我大明的土地亘古便是這些,如何會少?」
張鶴齡反問道:「既然土地不少,為何朝廷徵收的賦稅卻逐年減少?」
這下子把劉健給問住了,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大明一項很嚴重的弊病——土地兼併。
自朱元璋開國之日起,便尤其善待讀書人,只要考上舉人就會免除土地賦稅,因此,考上舉人的讀書人會大肆圈占土地,而擁有土地的自耕農為了逃稅,便將自己的土地掛靠在舉人的名下,成為佃戶身份,甚至是隱戶,不計入官方統計的那種。
開始優待讀書人是因為人才稀缺,可是,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土地兼併,大明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歸於不用交稅的地主階級身上,而承擔著全國大多數稅收的卻是只占少部分土地的自耕農。如此龐大的壓力,再加上惡劣的天氣,使自耕農乃至小地主階層逐漸破產,淪為流民或佃農。
因此,國家的稅收越來越少,而特權階級卻越來越多。這些特權階級像螞蝗一樣,趴在大明王朝的身體上肆意吸血,他們越來越肥,大明就像一個患病的巨人,不堪重負。
對於這項弊病,劉健心裡也清楚,因為他就是最大的士紳,家裡的地不比別的地主少。
問題就在於,你明明知道這個巨人病了,也知道病症在哪,卻就是沒辦法給他醫治。
因為最大的利益群體有兩種,要麼是皇莊和藩王,要麼就是士紳。
皇莊始於永樂時期,憲宗朱見深即位時,沒收太監曹吉祥在順義縣的土地,作為宮中莊田。宣德以後,親王莊田逐漸增多。他們占田多通過欽賜、奏討、納獻、奪買和直接劫奪等手段,成為明代最大的地主。
僅次於皇莊的是藩王,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從小就忍受飢餓,這種經歷讓其難忘,因此發誓一定要給子孫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所以他創造性的發明了藩王制度,給自己的兒子封地,讓其發展壯大,要錢給錢,要兵給兵,待遇十分優厚。
後來,朱棣奪權,他汲取自身教訓,奪取了各藩王的兵權,讓其不得干政,但對其的待遇依然沒有降低,其藩王每年可以什麼都不干,就領取俸祿一萬石,而且能夠獲得土地,每天養尊處優,活的十分自在。
然後藩王的嫡長子就是世子,能夠繼承藩王的所有,藩王的其他兒子,則封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可以繼承郡王的所有,其他兒子則被封為將軍,雖名為將軍,其實只是個空名號而已,並沒有實權,但可以享受朝廷待遇。
要知道,這種分封方法,其皇室子孫數量可是呈指數增長的,最後隨著時間推移,雪球越滾越大,皇室子孫數量越來越多,而且增長速度在變快,這也是當初老朱始料未及的。
據統計,到明朝末年,皇室子孫有十五萬人之多,他們全都沒有自己的正式工作,其生活全靠朝廷養著,而且他們占領的土地非常多,當時大概有一半的土地,被皇室子孫所占領。
藩王不但不交稅,朝廷還要發錢養著,而供養他們的壓力,最終都落到了那些平民百姓頭上,這就成為一項惡性循環,也是終結明王朝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皇室和藩王,還有一個群體,就是士紳,士紳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文官集團。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家裡有一個人當了官,那村裡的土地就開始一點一點被這個家族吃掉,如果官位夠大,全縣的土地都捏在手裡也是可以的。
過分的是,這些士紳不但土地上的稅不交,別的稅也不交,比如說明朝十分低的商稅,這些特權階級依然不願意交納。他們有辦法,就是與官僚勾結,大肆損公肥私。
雖然知道問題癥結所在,但是,你能怎麼辦?
你能對誰下手?皇室?藩王?還是士紳?
皇室你肯定得罪不起,天下都是我的,怎麼,還想讓我把地給你讓出來?
年輕人,我勸你耗子尾汁!
藩王是肯定得罪不起的,自從靖難以後,朱棣對削藩已經削的夠狠,軍政權一股腦給你削沒了,還不給人留點土地?
士紳雖然聽起來比較容易對付,但是這個群體大啊,你動了其中一人,其他人就不幹了,因為大家是個利益共同體,不可能給你開這個先例的,誰知道你今天動了他,明天是不是就準備對我下手了?
兩個最大的地主群體都動不得,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明朝的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卻沒有人敢把這個問題拿出來說。
如今張鶴齡突然問起來,劉健也只能沉默。
這時候,飯菜端上來,張鶴齡便招呼道:「先不說了,來,吃飯!」
劉健真的是有些莫名其妙,我是來找你理論的,怎麼就變成吃飯了?
不過……你還別說,靖王府的廚子手藝還不錯,這幾道菜味道都不錯。
「王爺,謝大人求見!」
張鶴齡嘴裡嚼著飯菜,嗚嗚地說道:「又來個蹭飯的?」
劉健一口米飯剛咽下去,聞言又嗆了出來。
咳咳咳……
張鶴齡不好意思地說道:「劉大人不要多想啊,我沒說你是來蹭飯的。」
劉健氣得臉色通紅,差點咳的眼淚都流出來。
你明明就是說我是蹭飯的!
沒多久,謝遷氣沖沖地走進來,看到面前這一幕,頓時愣住了。
劉健也看著謝遷,手裡還端著飯碗,不知道怎麼解釋。
我說我是來找靖王理論的,你信嗎?
張鶴齡站起來,對下人說道:「這麼沒眼力見呢,去拿副碗筷來啊!」
謝遷說道:「謝了,在下是來……」
張鶴齡又是半推半搡,將謝遷拉到自己身側的座位上,說道:「先吃飯,邊吃邊說。」
然後,謝遷看著手裡的碗筷,又看了看劉健,頓時明白了劉健的處境。
「靖王,你……」
「來,吃這個,」張鶴齡夾了一塊雞腿塞進謝遷的碗裡,說道,「走地雞,很有營養的。」
謝遷一臉懵逼,走地雞是什麼意思?難道還有飛的雞嗎?
張鶴齡扒了兩口飯,說道:「謝大人可是為了那份招股書?」
謝遷咬著雞腿,說道:「正是!」
「有什麼問題嗎?」
謝遷剛剛平復的心情又激動起來,嘴裡雞腿都不香了,將碗筷放在一邊,說道:「堂堂郡王,竟然明目張胆搜刮百姓錢財,成何體統?」
此言一出,劉健也不由得皺起眉頭,問道:「此話當真?」
謝遷從身上摸出一張紙,擺在桌上,說道:「劉大人請看,這是靖王發出去的招股計劃書。」
劉健趕忙將嘴裡的飯菜咽下,然後拿起招股書仔細看起來,上面的大致意思是,招納莊戶遷徙流鬼國,開墾土地,面相全天下招募運營資金,落款是靖王府。
按理說,流鬼國並不屬于靖王府的土地,你有什麼權力招募莊戶?
還要招募資金,這不是巧設名目,搜刮百姓錢財?
更出格的是,還要招募青壯,組成護衛隊,這不是變相的招兵買馬嗎?
劉健的臉色越來越黑,抬頭看著張鶴齡,說道:「殿下,請解釋一下吧。」
張鶴齡已經吃的差不多了,又喝了一碗湯,這才放下碗筷,說道:「兩位大人有哪一條是看不懂的,儘管問。」
劉健用手指著招股書,說道:「任何一條都看不明白。」
張鶴齡又看了看謝遷,也是一臉的怒氣,便說道:「我這不是為了大明和天下百姓們考慮麼,兩位何必發這麼大的火?」
謝遷說道:「請恕在下愚鈍,請殿下明言,這份招股書中,哪一條是為了大明,哪一條是為了天下百姓?」
飯菜已經撤了下去,有下人端了茶水過來。
張鶴齡端起一杯茶,吹了吹,然後喝了一口,看著劉健和謝遷都在直勾勾地盯著自己,便說道:「兩位大人,喝茶。」
兩人都沒有動,死死地盯著張鶴齡,生怕他轉眼就逃了一般。
張鶴齡無奈,只得說道:「方才與劉大人提到了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想要解決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可百姓卻等不得,所以,在解決土地兼併問題之前,先要解決百姓吃飯的問題。」
劉健和謝遷對視一眼,難道,這其中還有什麼說法?
可是,這份招股書看上去明明就是搜刮錢財的手段,說什麼招募資金,招募莊戶,不都是招募到你靖王手底下了?
張鶴齡看得出兩人的疑惑,繼續說道:「關於流鬼國的事,我也跟謝大人談過了,可是眼下大明準備出兵征安南,沒有精力去經營流鬼國,所以,我就想了個辦法。」
「流鬼國地處極北之地,但是也並非一無是處,大明想要拓展航路去黃金洲,流鬼國的港口是必經之地,另外,還有山林、礦產、草場、糧田,每一處,都有價值,但是,這些都需要人,沒有人,所有的事都無從談起。」
謝遷說道:「靖王休要顧左右而言他,我只問你,流鬼國並非你的封地,你有何理由私下招募百姓?」
張鶴齡說道:「謝大人莫急,先聽我把話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