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老師走到田地里抓了一把泥土「咱們的祖先想了很多提高產量法子,但是總結起來其實也就兩大類,第一,就是增加土地的肥力,也就是施肥。記住本站域名
這點之前也教過大家漚肥的方法了,這裡就不細說了,還有就是咱們國家已經開始從老大哥那邊引進化學肥料了, 等化肥廠大規模建立起來的時候,咱們的糧食產量還會有不少的提高,到時候畝產三百斤、四百斤也不是夢想。」
接著,冉老師又走回課桌前「化學肥料這方面不是老師擅長的,誰教我是生物老師呢,咱們還是主要說說第二個提升產量的方法, 那就是種子的優化。」
冉老師拿起一個扁平木質的盒子接著樹立起來, 上面的蓋子則一層玻璃,裡面擺放著十來株植物的標本「想要提高產量,咱們就得先科學的了解它們,小麥,以前生物課上面大家都學過,屬於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禾本目禾本科小麥族小麥屬,實物相信你們也見過。」
這年代的學生可不像以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現在這時候講究的就是個不能脫離勞動,要在勞動實踐中學習,稻、黍、稷、麥、菽大家還是能分出來的,不至於像小衛前世一些孩子連稻穀和麥子都分不出來,麥苗和韭菜也搞不清。
冉老師轉身來到身後的黑板處一邊寫著一邊說到「小麥又根據染色體的數目分成大致3系,14條染色體的一粒系。28條染色體的二粒系還有42條染色體的普通系。
咱們國家種植的小麥就是普通系中的普通小麥,這也是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多的小麥種類,占據了九成以上。」
說著,冉老師還啪啪啪的在黑板上畫了個表格,在裡面寫下了小麥屬的分類,比如烏拉爾圖小麥、圓錐小麥、新絳小麥、雲南小麥等等的所屬。
等冉老師寫完,轉過身來繼續說到「其他的種類大家目前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咱們主要還是說說種植最多、分布最廣的普通小麥,這在咱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咱們日常吃的麵條、饅頭都是普通小麥磨成的粉做的,這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接著,冉老師又拿出另外一個標本盒,裡面整齊擺放這很多小麥穗「普通小麥也有很多變種,具體有多少目前還說不清,至少在咱們國家已經發現的就有百十來種。」
冉老師又來到黑板側「咱們要想分辨小麥的變種,就得先了解小麥的結構,先說說最鮮明的小麥穗,由穗軸還有小穗兩部分組成。」說著,還把手裡的一個小麥穗分解開,給大家看看,然後又在黑板上畫出了穗軸和小麥穗的大致圖樣。
繪畫這手活在現在不少老師都掌握,徒手畫地圖、畫幾何圖案甚至是畫生物人體結構都算是基本技能,而且還都很形象。
一邊畫著小麥的圖樣冉老師一邊說著「穗軸就是中間的這個長杆,上面有一個個的節片, 每個節片著生著一個小穗。
每個小穗又由一個小穗軸,一對內穎一對外穎還有若干小花組成。
而小花又影響著能結多少粒麥子, 雖然每個小穗都能有100朵往上的小花,但是以目前的情況能結實的也就20-30粒。
造成結實率低的原因有很多,水分、品種、溫度等等,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土壤的肥力。」
冉老師又在黑板上把小穗的結構分別花了出來「咱們分辨小麥的變種的時候,就是通過外穎上面有無長芒、穎殼的顏色、籽粒的顏色來大致區分,就像是芒有長芒、短芒、頂芒、無芒、曲芒等,穎色也有紅、白和黑這些區分。」
就這樣,不一會冉老師就寫了小半個黑板,然後轉身對大家說到「這些大家要仔細記好,方便以後能分辨出不同的小麥品種。」
在大家記錄筆記的時候,冉老師在黑板的空白處花了一個華國地圖,看到大家都抬起頭來,繼續說到「大家基本都知道小麥分為春小麥還有冬小麥,而根據小麥這一特性,小麥的種植區大致分為春麥區、冬麥區、冬春麥混合區,而咱們這邊就屬於北方冬麥區。」
說著,冉老師又把地圖歪歪曲曲的分成幾個部分。
「咱們北方冬麥區的小麥種植面積雖然占據了大約全國的9%,但是實際產量卻只有全國總產量的6%左右,由此可見咱們這邊的畝產是遠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的。
其實這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內蒙地區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和1%左右。」
隨即,冉老師在地圖的每塊區域上分別寫上名字,就像是:東北春麥區、黃淮冬麥區還有華南冬麥區之類的「大家可以猜一猜這些小麥種植區中總產量最高的和畝產最高的區域。」
對於冉老師提的這個問題,小衛是不清楚,他對農業上的了解基本為零,這世是這樣,前世更是屬於那種如果是放在地里,麥苗和野草都不一定分的清的主。
不過看著冉老師在黑板上劃分的區域,產量高的無非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還有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三個部分,反正他不會傻不拉幾的說藏西或者疆西的產量高。
他的同學也同樣如此,猜的最多的就是這三塊區域,華國地理都是學過的好嗎。
但是東三省現在還是在開發中,產量不好說,估計是高不到哪去,長江中下游平原那邊主要種的是水稻吧,小麥的產量應該也不高,這麼算來也只有處於華北平原的黃淮冬麥區了。
看著周圍同學七嘴八舌的說著,也沒有出現個別二貨瞎猜的情況,嗯,少了些樂趣。
總產量最高的地區大家的意見基本一致,就是黃淮冬麥區了,不過對於畝產量卻是在東北、華北還有長江中下游三個中討論。
冉老師看著大家議論的差不多了,開口道「好了,剛剛聽到大家說的,基本沒錯,總產量最高的是黃淮冬麥區,這個區域包括東山省、淮北地區再加上南河省還有北河省的大部分地區。
其實這個區域有不少地方是可以一年種兩茬麥子的而且種植面積也大,所以產量占據了咱們國家總產量的50%左右。」
頓了一下,冉老師繼續說到「但是,如果論畝產的話,這個地區的畝產並不高,主要原因是土壤的肥力因為常年的耕作,不如東三省。
而且降雨量在偏北部地區也分布不均衡,時而有旱災發生,不過在淮河流域地區因為灌溉渠的原因,所以產量不錯。」
說完,冉老師又在地圖上畫了一條彎曲的河道「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咱們建國的第一年,淮河發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水災。」
聽到冉老師這麼說,小衛也想起來這回事,要說建國前面幾年,淮河流域就沒有太平過,就那四五年,不能說年年都有打洪水,但也算是差不多了。
可能大部分人都只記得54年長江流域的水災,但是這幾年淮河流域的水災加在一起的話也不見得輕到哪裡去。
當時具體什麼情況他不清楚,因為那時候衛父和周叔早就被派到北面去好幾個月的,他也是剛穿越過來還沒有一年,年紀也還小,不像現在這麼能躥,消息也不靈通。
不過這個蘇北灌溉總渠他倒是知道,因為大帥哥當時給批了1億斤大米,專門用於修建灌溉渠,這事是上過報紙的。
這麼做成果也是很有成效的,至少這兩年淮河流域就沒聽說有過太大的水災,小水災倒是有,但這也是沒辦法的,受制於生產力的限制,當時治淮的目標就是大災變小災,這算是已經實現了的。
而且別說現在了,就是他前世,每年到了雨季也經常出現內澇的情況,人力在大自然面前很多時候都顯得那麼渺小。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雖然這個叫作蘇北灌溉總渠,但是從地理位置上面來說卻是位於十三太保省的中部,至少他前世的時候這地的人是不會說家鄉屬於蘇北的,沒辦法,大名鼎鼎的「蘇-聯」嘛。
冉老師也在上面給大家科普著灌溉渠的作用,其實現在的高考題目不算難,反正不是能和以後相比,教科書上的內容也不多,很多課程都是由任課老師自由發揮,這就看不同老師的水平了。
額,高考題目不難是以他前世的標準來說的,畢竟那時候卷的太厲害,對於現在的人來說還是挺難的,至少能教高中課程的老師全國也就那麼一小撮。
也沒多久,冉老師大約的給小衛他們說了一遍「從此也能看出,水資源對於小麥的種植來說很重要,不過,降水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先不說可能引發的水災,就是小麥這種作物,也不是也別的喜歡水,降水量多了,反而會發生濕害。」
說著,冉老師指著地圖上的江南地區「小麥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就是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但是,江南地區的產量反而不如江北地區。
因為過多的降水不僅會帶來濕害,而且潮濕的天氣更會引發各種病菌,像是赤霉病、葉銹病、白粉病等,所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在合適的地方種植合適的農作物,這點很重要。」
這時,坐在前面的韓保國站了起來「冉老師,這點我不同意,就像咱們這邊按理說也不適合種植水稻,但是不少地方也種植了啊,而且水稻的產量會高上不少,人定勝天啊,我認為,只要大家努力,沒有什麼事是做不到。」
冉老師笑著示意他坐下「韓同學說的沒錯,水稻這種農作物在咱們這邊不屬於種植區,但是確實可以小規模的種植。」
聽到冉老師這麼說,韓保國衣服鬥勝的公雞一樣看了一圈周圍的同學。
不過,冉老師卻沒有就此停下,而是繼續說下去「咱們這節課主要說的小麥,所以水稻這種農作物以後有機會咱們再仔細說。
大家只要清楚,水稻這種農作物對水的要求非常的高,但是對於其他方面的要求卻不是很高,所以,只要有水源,不光是我們這,就算是東三省照樣可以種植。
但是,農業生產很多時候要看投入產出比,如果又充足的水資源,比如河流、窪地,種植水稻當然沒有問題。
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先決的條件,硬要種植水稻的話,不說別的,灌溉方面就是個問題,咱們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呢,如果把這些力量投入到更合適的農作物生產方面不是更好的嗎?」
聽到冉老師這麼說,大家還都是比較贊同的,當然了,除了某人,冉老師環顧一圈,繼續說到「之所以把咱們國家把國土劃分成這麼多種植區,就是想要告訴大家,在不同的區域要種植合適品種的小麥。
最簡單的來說春小麥和冬小麥就不一樣,比如東北春麥區種植的小麥,生育期大約只有3個月,對光照敏感,如果這種小麥在咱們這冬季種植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呢。」
看見同學們在思考,冉老師喝了口水,繼續道「就是同屬冬小麥,咱們這邊的生育期大約是260天,華北那邊大約是230天,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只要 200天,這也是不一樣的。
而且,每個地區所要面對具體情況也不同,還是拿這三地來說,咱們這邊冬季比較寒冷,降水量也相對較少,小麥的越冬就是個問題,所以要培育抗凍害抗旱的小麥品種。
黃淮冬麥區主要面對的問題卻是生育後期的乾熱風危害比較嚴重,而長江中下游需要的事抗濕害,而且溫度較高,需要弱冬性或者是春性,要求對於光照反應不敏感。」
冉老師看著下面記著筆記的學生「這些還只是一小部分,不同區域面對的病害、蟲害都不盡相同,所要培育小麥品種的方向也就不相同了,其實跟大家講了這麼多,老師也是期望你們今後有從事相關研究方面的,可以培育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優良品種。」
說真的,現在的學生還就吃這一套,鼓勵,這不,氣氛就又熱烈了起來,冉老師看見大家的反應也很高興「已經講了這麼多了,那就多講一些,要怎麼培育優良品種的小麥呢,那就是雜交技術,培育雜種小麥。」
聽到冉老師這麼說,除了小衛之外的大部分同學都一面懵逼,現在可不是以後,什麼雜交水稻、雜交小麥、雜交玉米到處都是的,雜交這種技術擱現在還是個稀奇貨。
「簡單的來說,就是咱們先選定一個母本。」說著,冉老師拿起兩個小麥穗。
「比如說,這個小麥穗它高產,但是不抗旱,咱們這是打比方,而另外一個小麥穗的產量不高,但是它抗旱,咱們要做的就是把高產和抗病害的兩種性狀集中在一起,那要怎麼做呢?
很簡單,就是通過雜交的技術,把一種花粉授到另外一株上面。」
冉老師搖了搖手裡的小麥穗「咱們就拿這個演示一下,當然了,這個肯定不行,咱們選擇母本的小時要選擇那種剛剛抽穗的,比較嫩的小麥穗……」
小衛看著冉老師給大家做著演示,他還真沒想過冉老師會這東西,他前世的時候要是說起雜交,肯定繞不開的一個人,拿就是搞水稻的袁老了。
但是其實不光是水稻,其他農作物也有相應的大神在努力著,只不過很多人都是默默無名罷了。
冉老師手裡的這個標本應該是他早先就準備好的,沒成熟就採集下來了,所以裡面的雄蕊、雌蕊、子房還能依稀看清。
當然了,這個已經幹了,和新鮮的實物還是有差距的,不過當作初步的示範講解還是沒啥問題,看著冉老師操作著手裡的鑷子,還是挺熟練的,想來平時沒少干。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