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緩和
皇帝考慮問題的先決條件,永遠是屁股下面的位子。出於對下面官員本性的了解,承輝帝對於賈璉的闡述沒有任何懷疑。
一旦實施考成法,為了政績搞竭澤而漁,多數官員毫無心理壓力。官場有唯上的風氣,以進貢為例子,皇帝說要一斤東西,具體到產地處,翻十倍都算是良心發現。原因自然是各級官員層層加碼,到落地時已經面目全非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級官員都會伸手沾一點油水,落點好處。最後的壓力,全給到當地的百姓。
承輝帝登基之後,發現這個問題,進行過一些整頓,暫時有好轉,過一段時間又故態萌發,導致承輝帝動過停掉一些貢奉的念頭。
實際上現在承輝帝出台任何政策都非常的謹慎,之所以推出考成法,還是出於對張廷恩和孫化貞的信任。
有一個問題賈璉沒說,但給足了暗示,承輝帝也意識到了。想要政策能儘量不走樣的落地,必須要有配套的監督機構。
想要整頓吏治,直接上考成法肯定操之過急了,應該先抓緊完善監督機構,現有的督察院作為監督機構並不合格,都是科舉出身的官員,天然就是一個利益集團的。但現在話放出去了,箭在弦上,停不下來了。
這一夜睡書房的承輝帝,難以入眠,輾轉到夜半才迷迷糊糊的睡下。
內閣會議的消息一夜之間散播出去後,朝野上下那幫懶散慣的官員,全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預算制度還好點,反應不是特別強烈,頂多是考驗一下部門做帳要錢的水平,除去戶部之外的其他部門,都沒太大的意見。畢竟按照預算制度,只要預算批了,戶部就沒理由卡著不撥款。以前那種去戶部不給點好處拿不到錢的事情,以後肯定會少很多。刑部、督察院這種要錢老大難的部門,甚至還挺歡迎預算制度的。
考成法就不一樣了,施行之後,上午摸魚,下午翹班的官員們,已經習慣了公事能拖就拖,沒好處就不積極幹活的節奏。考成法實施後,再拖著公事要納入考評,誰知道會有啥嚴厲的後果呢?辛辛苦苦考科舉做官,不僅僅是為了高高在上,更是為了過上舒服的日子。
新的一天來臨時,朝廷各部門就像開了菜市場,個個無心辦公,全都在互相討論,議題自然是考成法。
不懂考成法不要緊,借鑑一下張居正的考成法就行了。
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員集體沉默,不是因為他們喜歡當勞模,而是他們距離內閣的位置更近,就等著有人跳出來當出頭鳥,自己好跟著吃現成,還不耽誤繼續上升的機會。問題是都到這個地位了,哪有傻子啊,沒人願意出頭,便宜了別人。
真正在討論考成法,並且付出行動的還是中下層,有的人真的覺得這是禍國殃民的惡法,有的人則是很清楚,考成法能給國家帶來的好處,但苦的是自己啊。這類人往往都只是跟著議論,不付出行動,甚至還攛掇別人去付出的行動。還有一種老黃牛,部門裡的事情多半是他們在做,儘管嘴上不說,心裡還是希望考成法落實。當然了,最多的還是吃怪派。
一個上午即將過去時,各個部門一些人付出行動了,走出各自的衙門,來到內閣外面匯聚。加上一些起鬨吃瓜的,兩三百人堵住了內閣。
「各位閣老,考成法乃惡法也,為何內閣不集體辭職以拒之。」有官員大聲喊話,得到的回應是大門緊閉了,內閣大佬一個沒出來。
「內閣諸公只為一己之私立,毫無擔當,我等堵在此處徒勞無功,不如回去寫奏摺反對惡法。」有人在人群中喊了一嗓子。
「對,回去寫奏摺。」有人附和之後,人群很快就散去了。這些讀書做官的人,別的本事不行,寫文章拿手好戲。
很快一百多份奏摺就到了皇帝的案頭,承輝帝沒有發怒,甚至很有耐心的看了幾份。
很快承輝帝的三觀就被震碎了,因為這些反對奏摺里的觀點,讓他難以置信。
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條。
考成法乃惡法,至酷吏張居正達巔峰,所以,張居正死後,前朝撥亂反正,我朝還不如前朝麼?
這是要拿明朝的劍,斬大周的官麼?這人的腦子怎麼長的?承輝帝特意看了署名,翰林院的方某。
還有,考成法何以未納入祖制,蓋因太祖不喜之,以為惡法而不用。祖制不可謂啊陛下!
還有,據史書記載,考成法致使官不聊生,陛下若實施,必將導致民怨沸騰,強行推行,不智之舉。
承輝帝沒心情繼續看下去了,洋洋數千言啊,其實只要一句話就能說明白意思。
「來人,傳賈璉!」承輝帝開口招呼一聲,裘世安過來道;「聖人,午膳時間到了,要不等等?」
「朕哪裡還有心思吃午飯,隨便弄點吃的過來,吃完了賈璉也該到了。」承輝帝沒啥好心情的揮揮手,裘世安趕緊去安排。
大熱天的穿著官服,儘管有冰盆在,賈璉依舊沒啥胃口。手裡端一碗稀飯,就著鹹菜喝的極為艱難。
上午內閣被堵門,接著有人在人群中攛掇上奏,轉移目標的事情,賈璉當然是知道的。
但內閣做的實在高明,皇帝不惜發中旨的事情也傳出來了,所以,官員們沒追著內閣鬧,皇帝卻被百官集火了。
儘管毫無為皇帝擋槍的覺悟,賈璉也很清楚這事情逃不掉的,承輝帝肯定會召見他,且安心等著吧。
筷子剛放下,還沒來得及擦嘴呢,內侍就到了。賈璉示意內侍稍等,拿熱毛巾胡亂擦了擦臉,丟下毛巾跟著出門進宮。
別看距離不遠,大熱天的穿著官服,跟著騎行一路到了宮裡也是汗水淋淋。
承輝帝的書房裡擺了好幾個冰鑒,進來後感受到涼氣,熱的昏頭昏腦的賈璉才稍稍清醒一些。
「來人,給賈大人打噴水,拿毛巾擦一擦。」承輝帝看一眼進來的賈璉,發了句話,繼續低頭批閱奏摺。
承輝帝看上去平靜,實則內心一直在翻滾,考成法的目的還是在提高各有司的工作效率。官員們如此反對的原因,不是怕累著。
公事嘛,慢慢做就是了,沒好處憑啥及時處理?拿手裡的權力換點好處,這不是常規操作麼?考成法,耽誤掙錢啊。
這是京官的邏輯。
地方官嘛,考成法關係到能不能升遷,為了政績當然要敢想敢幹。
兜兜轉轉的,全是一個利在作怪。知道原因又如何,天下人不都如此麼?
關鍵是做皇帝的如何順勢而為,承暉帝心裡其實很清楚。
賈璉也沒客氣,解開領口,濕毛巾一通擦拭後,身上舒服多了。接過一杯冰鎮酸梅湯,不帶喘氣的一口喝掉,渾身舒坦之餘,打了個嗝。
「君前失儀了,陛下見諒!」賈璉整理了一下官服,來了一句。
承輝帝挺滿意的點點頭,年輕人,不做作,難得,難得。
「都是反對考成法的,你看看。」承輝帝推了一下面前一堆奏摺。
賈璉嗯了一聲便拿走,坐在一邊開始看,裘世安悄然端來熱茶,賈璉也沒抬頭。
一邊喝茶一邊看,兩杯茶後,賈璉才看了七八份奏摺。承輝帝等不及了,開口打斷;「看的如何?」
「文采斐然,都是飽學之士啊。」賈璉開口誇獎了起來,承輝帝聽著眉頭緊皺,不悅道:「就看到這些?」
賈璉理所當然道:「對啊,陛下,別忘了,臣也是反對現在實施考成法的。」
承輝帝給氣愣住了,裘世安站後面,拼命的擺手,示意賈璉不要氣著皇帝。
承輝帝表情稍稍好轉,知道賈璉不是反對考成法,所以提醒了一句:「方翰林的奏摺你看沒?」
賈璉點點頭:「看了,沒毛病啊。這是人性,反對一個觀點,別管自己有理沒理,總要先找個制高點才好居高臨下。這位方翰林,儘管觀點比較特殊,但不是吸引了陛下的注意力麼?微臣估計,方翰林多半是個多年的老翰林了。」
翰林相當於皇帝的筆桿子,要做官樣文章的時候,往往都是翰林出馬。這是真正的清貴官兒,正常的翰林,最多干六年就會外放。儲備幹部嘛!這位似乎被遺忘了,字裡行間標新立異的,不就是想讓皇帝注意到他麼?儘管這不是啥好印象。
承輝帝算是聽出賈璉的畫外音了,趕緊回歸正題:「不要東拉西扯的,考成法必須執行,就說說你的意見。」
賈璉早有準備,故作沉吟後,開口道:「文山會海,拖延扯皮,效率不高,京城為最。先在京城搞一年看看效果,與此同時,強化監察機構,淘汰一批無能之輩,選一批有銳氣的年輕人補充進督察院,組成多個巡視組,全國巡視,先整頓一下官場風氣。最後一點,朝廷不缺錢停了捐官吧。」
整頓吏治,不能只看工作效率,還要把貪腐懶政怠政的風氣打下去。不說懲治多少官員,只要讓官員收斂點。
只能說,針對當下的大周朝,做好這些差不多就是短期內的極限了。那種指望皇帝說句話,一切問題都能解決的想法,就是在搞笑。官場上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挖空心思往上爬才是主流。還有就是捐官,這種現象絕對是賈璉深惡痛絕的,一個花錢買來的官,上任後能不回本?笑呢!
其他都還好,停捐官承輝帝有點捨不得,每年幾十萬兩呢。
「看出來了,你與張相事先並無溝通,今後加強聯繫,莫淡了師徒情分。」承輝帝不輕不重點一句,賈璉起身抱手;「臣告退!」
無話可說的承輝帝懶洋洋的擺擺手,示意賈璉滾蛋。
說起來承輝帝還是挺失落的,下決心開啟考成法,這具體的法條沒出來的,遭到強烈是預料之中,真正受打擊的還是看到了不足。連賈璉都看出來操之過急了,張廷恩孫化貞能看不出來,既然看出來了,還聯名上奏,說明什麼,基層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承輝帝思來想去,還是要讓三位放出去的閣臣發揮點作用,示意研磨,提筆手書三封,分別給孫化貞、張廷恩、李清。
郡縣制最基本的單位就是縣,本身有很多漏洞,後來的各朝不斷的修補,到大周基本隨明制度,只是把總督、巡撫常態化,意在效率。
承輝帝把一些想法綜合起來,寫入信中,徵求三位閣臣的意見,並提要求,三位總督提交一份關於基層各縣官員工作的現狀報告。
皇權到縣,縣令的權力極大,體現在政績上就是錢糧稅收,刑獄教化。
錢糧稅收的表現比較直觀,看數據就行了。刑獄教化的彈性就比較大了,尤其是刑獄,這是官紳勾結的重災區。
承輝帝的意思很明白,不能你們說官場人浮於事,效率低下,應該施行考成法,要把實際情況搞清楚報上來。
其他省份承輝帝不清楚,直隸這邊承輝帝可以讓龍禁尉下去調查的,對比一下四個省各縣令的表現,全國大概的情況就有數了。
內閣幾位大佬這一天都不好過,關上門躲在辦公室里不出門,免得被下面那些官員纏住了。
為了所謂的聲望,下面的官員真的能豁出去,得罪上司在所不惜者不是少數。
五位閣臣正在為前程暗淡擔憂的時候,承輝帝的條子到了孔照跟前。
首輔大人看完後,立刻把其他閣老都召集在一起,指著桌子上的紙條:「上諭來了,看看吧。」
眾人依次看罷,臉上表情都很精彩。承輝帝的條子上寫了三件事,下旨斥責王子騰,令其管束好下屬。預算制度尤其重要;下半年必須完成準備工作;考成法不可照搬前朝,應酌情改善,儘快完成,明年於京城一地試點,外地暫緩。
極為強硬的皇帝也做出了局部妥協,眾閣臣頓時鬆了一口氣,京官們肯定接著罵,罵唄!反正極為閣臣的位置穩了。
承輝帝還做了一件事,召見林如海,單獨談了一個小時,談了啥,外人不知,只能等林如海的手段出來。
次日,關於內閣增補人員的事情的熱度有點死灰復燃了,其中林如海呼聲較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