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直鉤釣魚
夏守忠接替的是李元的位置,此舉在朝野之中引起了一定的反應,但沒有成氣候。
這一類的聲音很有趣,大概就是朝廷管的太多了,沒能體恤民生。
有這樣的聲音,主要是新的監管制度出台之後,其中關於利息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利息高於三成則違法,借貸十年以上者,不需再交利息,歸還本金即可。至於其他,例如各行發行銀票,需按月到央行辦事處報備,每季度由央行小審計一次,半年一次大審計。
晉商銀行的案子還沒結束,主要是查帳需要時間。對外,宣稱被朝廷勒令停業整頓,對內則是在談判。
朝廷沒有對晉商銀行趕盡殺絕,而是要求由朝廷持股,具體的比例可以坐下來慢慢談,前段時間在龍禁尉的「保護」下瑟瑟發抖的股東和掌柜們,覺得自己又行了,跟朝廷開啟了持股比例的談判。
令內閣意外的是,此次皇帝沒有要求內帑持股,戶部出面談判。只不過承輝帝要求,持股不能少於一成。
梁道遠離京之日,相送者不過三五人,昔日內閣次輔吏部尚書,何等的風光,不料退休離京時,才這幾個人送行。
儘管知道皇帝已經格外開恩,梁道遠還是意難平,就差一步啊!
如果承輝帝非要較真,徹查梁家,梁道遠怕是難以全身而退,晚節不保。
京官還來不及為梁道遠的離去感到感傷時,另一個重磅消息傳出,首輔孔照請乞骸骨。
依舊是三請三辭,前後不過三天,孔照的退休報告批准了。
首輔的退休要好看的多了,該給的榮譽都給了,可以體面的回鄉養老了。
次日,承輝帝下詔書,寧克入閣,張庭恩回京。
現階段的內閣成員如下,郭衍、潘季馴、林如海、寧克,張庭恩還沒回來,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是回來做首輔的。
處理晉商銀行案子的同時,林如海上奏彈劾王崇,罪名貪贓枉法,假公濟私,承輝帝立刻找准,王崇被罷免,好在留了功名,沒有一擼到底。
這個事情不是捕風捉影,而是在處理晉商銀行的案子中,發現王崇確實有經濟上的問題,沒少從晉商銀行收銀子,幫忙跑關係。其中因為牽扯到了李元,林如海沒有明著說,但皇帝處置起來卻很乾脆,可見是知道他的底細。
賈璉可謂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朝中有人開玩笑,又一個被彗星掃到的。
有人這麼說不要緊,關鍵大家真信啊。
本以為晉商銀行的事情大概就到這了,沒曾想派去山西的龍禁尉傳回一條消息,事情似乎又大條了。
承輝帝緊急召開內閣會議,內閣諸公到場後,看見了角落裡面帶激動的李亨時,心裡都有了一些想法。
李亨是怎麼都沒想到,他居然能列席內閣會議,這是被重點培養了麼?
漫漫長夜要過去了麼?我李老三的出頭之日到了麼?
沒人關注李亨的浮想聯翩,因為皇帝到了。眾臣見禮後,示意林如海坐靠前一點。
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林如海從後面往前走,坐在了次輔的位子上,空著首輔的位。
「中書舍人,發下去!」承輝帝並不著急宣布事項,而是讓中書舍人將謄抄的文件發給閣臣們,李亨也有一份。
李亨這不看不要緊,一看氣個半死,原來龍禁尉進入山西後,在「保護」各家股東的過程中,發現山西各地的糧食價格比京城都要高。
這就很不合理,於是便派人去查了查,發現去年山西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照理糧食價格應該有所回落,實際上卻高於往年三成左右。
再往深處一查才發現,問題出在晉商身上,他們花高價從民間採購糧食,運往外地販賣。
順著這條線往下追,終於查到了西北各邊關,糧食運到這裡,並沒有停下,而是繼續往口外去。
因為北虜入寇的緣故,大周與口外的貿易,名義上是處在斷絕狀態的,實際上晉商一直在外口外走糧食鐵器,去年剛打完仗就開始了。
也就是說,北虜打進長城來搶都沒有滿足糧食需求,晉商卻為了利潤,給北虜送上門去了。
李亨看完後明白了,難怪與察哈爾王的談判如此艱難,對方的態度忽軟忽硬的原因找到了。
這不,上次請教賈璉,回去按照他修改的意見去談,察哈爾部又不肯讓步了,尤其在互市地點上。
內容不多,一張紙,沒一會就能看完。
但是在座的諸位,卻非常仔細的看了又看,生怕自己看錯了。
承輝帝見時間差不多了,開口道:「林卿,有何感想?」
林如海起身後,一臉慚愧:「微臣在宣大時,還是手太軟了!」
承輝帝笑了笑:「朕沒有責備卿的意思,當初在宣大,盯著土地兼併與救濟糧的發放,就夠卿勞神的。再者,寬刑輕處,乃朕與內閣的決斷。」
皇帝主動開脫,林如海依舊面帶慚愧:「微臣無法推脫責任!」
承輝帝笑道:「過去的事情不提了,現在這個事情該怎麼處置,今天定個調子。」
寧克不是第一次出席內閣會議,但以閣臣的身份開會,還是頭一次。這次能順利入閣,最該感謝的是恩師孔照,他以主動請辭為條件,換來了寧克入閣的結果。當然了,這次內閣的增補,朝野是有非議的。主要集中在上一次內閣補充人員,採取的是選舉制度,這次皇帝直接點將了。
京城的報紙上就這個問題有一定的爭議,主要觀點還是選舉出來的內閣大臣,沒能令陛下滿意,這才導致陛下改弦更張,欽點閣臣。
由此還衍生出一場爭論,陛下選大臣,是選才呢,還是選德呢?
爭論的過程中,有人把司馬光給拉出來做論據,智瑤才大於德,是小人。
暗搓搓的在表示兩位新晉閣臣中有小人,具體是誰,大家猜。當然也只是在報紙上爭論,並沒有大臣上奏就此發表意見。
寧克覺得自己不是小人,所以,小人是誰呢?總不能是張庭恩吧?
林如海也看到了相關的報紙,他也不覺得自己是小人,甚至不屑辯解。
只要是個人,你升官了,就一定會有人在背後說怪話的,但凡較真與之廢話一句,你都算輸了。
林如海尤其不認可所謂的智瑤是小人的說法,就趙無恤乾的那些事情,對比目標智瑤是都是小人了,借著老爹喪禮弄死女婿,謀奪代國的趙無恤,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看不到「君子」兩個字的影子。
所以,林如海一貫主張,《資治通鑑》必須看,但不要當做歷史書看,要當做司馬光通過寫書,發泄對新黨的不滿言論集來看。
司馬光是想做帝師,做聖人的,他是要教皇帝怎麼做皇帝的。可惜了,《資治通鑑》開篇全是私貨,難怪沒有被列入二十四史。
看著站起說話的林如海,寧克有一點點的不舒服,他沒覺得能力不如林如海,只不過運氣沒有林如海好,如果他在總憲的位置上,處理了幾個大案子之後,次輔位子上的人就姓寧了。現在的內閣里,四十出頭的林如海最年輕。寧克比林如海還大兩歲呢。
「陛下,如何界定晉商的行為,才是此事的關鍵。」林如海還算謹慎的提出了先制定標準的問題,言下之意,陛下定調子,我們照辦。
承輝帝笑著看向群臣:「諸公有何高見?暢所欲言!」
如果賈璉在場,一定會提醒林如海,皇帝說暢所欲言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了。
林如海其實不用別人提醒,承輝帝說暢所欲言的時候,他心裡就多了幾分警惕。
巧的是,內閣諸公也都心生警惕,承輝帝學姜太公直鉤釣魚,釣了個寂寞。
看著沉默的群臣,承輝帝懷念梁道遠了,梁閣老每次會議都踴躍發言,這屆內閣班子,不行啊,缺一個敢說話的。
承輝帝是怎麼都不會承認,孔照和梁道遠的退休,是因為他想騰位子。
「寧卿,你來說說,如何定性。」承輝帝只好點將。
寧克深呼吸之後站起來,心裡一陣發苦,回京之後做的事情,還真沒幾件合皇帝心思的,本以為入閣短期無望了,不料恩師煞費苦心的給自己抬進了內閣,真是不知道該如何報答。
「陛下,微臣以為,既然官方沒有開啟互市,晉商所為就是走私,既然是走私,那就要算清楚該補的稅,該罰的錢。」寧克隱隱覺得,這個答案皇帝未必滿意,但有一個詞,他怎麼都不會說出口的,因為說出來就是往死里得罪人的結果。想要在內閣坐穩,沒有下面的人支持是不行的。山西官員在京城裡雖然不多,但是把一個省的官都得罪了,這個買賣太虧了。
「郭卿,該你了。」承輝帝示意寧克坐下,繼續點名。
郭衍硬著頭皮站起道:「走私的時候有糧食,救濟的時候沒糧食,晉商唯利是圖,需嚴懲不貸。」
只能說,這個答案是在寧克的基礎上,又加了點分量,但還是不夠。
承輝帝看看潘季馴,乾脆的沒有點他的名,而是突然轉向角落裡的李亨。
「老三,你說說,晉商往口外走私糧食和鐵器的行為,該如何定性?」
注意力很集中的李亨,一直躍躍欲試,被點名之後幾乎是跳了起來,發現自己太激動了,趕緊緩緩才開口:「往口外走私為資敵!叛國罪!」
各位閣臣聽到李亨的話,心情格外的沉重,他們其實都知道該怎麼說,就是不說。
曾在山西巡撫任上幹過的寧克,深知晉商往口外發展商路的舉動,並非朝夕之事,往前追溯怎麼也得一兩百年的。晉商何時崛起的?自然是明朝中晚期,尤其是張居正死之後,晉商迎來了長期的快速發展,明末,晉商進入高速發展。本朝太祖登基之後,收拾過一回晉商,導致晉商一度元氣大傷,後來靠著對口外近乎壟斷的貿易元氣恢復。如果沒有李逆領著草原部落殺進長城的事情,晉商對口外的貿易,一直都是合法的。
嗯,名義上是合法的,實際上大頭是買通地方,偷稅漏稅,甚至不納稅。
因為李亨的發言,現場氣氛瞬間凝固,承輝帝笑而不語,環視群臣。
潘季馴咳嗽一聲:「三殿下所言,過了。晉商與口外貿易,古來有之。當今之事,即便晉商不做這個,遼東也在做。」
說話的潘季馴看了一眼皇帝,覺得眼神不對,又補了一句:「微臣以為,應該允許晉商與遼東競爭,不能把漠南漠北的貿易讓給遼東。通過互市,分化漠南各部的關係,為日後遼東之事做好鋪墊。」
嗯,潘繼旭補的這句話,承輝帝認為有道理,甚至還點點頭:「潘卿的大局觀不錯!」
李亨氣的眼珠子都紅了,不等皇帝發問,喊了起來:「一派胡言,鴻臚寺與察哈爾部的談判正在進行中,因為晉商的走私,導致談判遲遲難以有結果,察哈爾部死活不肯讓步。去年他們被打的大敗而回,試問,誰給他們的底氣?如此都不算資敵,那什麼算資敵?」
承輝帝看了一眼李亨,淡淡道:「老三坐下,沒讓你說話,你就閉上嘴。」
李亨悻悻的坐下前,狠狠的瞪了一眼潘季馴,閣臣怎麼了?胡說八道照樣噴你。
「潘相言之有理!」林如海站起來,先認可潘季馴的觀點,隨後對承輝帝抱手道;「此事不可擴大化,應考慮到特殊性。無論如何,稅還是要交的!儘快恢復互市,談判的事情,鴻臚寺適當讓步不算錯。」
承輝帝突然看看角落裡的旁聽席,問了一句:「岳齊怎麼沒來?哦,忘記通知了,去,傳一下。」
等了半個小時,岳齊才匆匆出現,看他呼吸不穩,應該是一路跑來的。
承輝帝讓林如海向岳齊介紹情況,完了問一句:「岳卿可有良策?」
岳齊猶豫了一下:「山海關方面對遼東的壓力不足!」
很明顯,久在邊關的岳齊,也在迴避晉商的話題。從戰略上來講,拉攏草原各部,削弱李逆與遼東,大方向是正確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