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章 權力
關羽聽了袁熙的話,沉默良久,最後才出聲道:「羽可以相信晉王嗎?」
袁熙直視關羽,「將軍應該知道,我若是只為做一個皇帝,本不必親自來的。」
「我相信將軍有自己的判斷。」
關羽起身道:「好,我便信晉王這一次。」
「羽這便回長沙,告辭了。」
見關羽就這麼幹脆利落離去,張紘等隨行官員也有些傻眼,關羽等了袁熙好幾天,結果見了袁熙,說了不到半個時辰,就這麼回去了?
張紘不由嘆道:「陛下幾句話,就能說動最難對付的關羽,相比之下,我等卻是束手無策,實在是慚愧啊。」
袁熙搖頭道:「不,你們也做了很多鋪墊,我這邊唯一憑恃的,唯有真話而已。」
「不過也是這麼多年,我在他面前多少積累了些信譽,不然斷不可能如此輕易說服他。」
顧雍出聲道:「既然關羽都站到了陛下一邊,這樣一來,漢南便不會出問題了?」
袁熙沉思片刻,出聲道:「難說。」
「漢南歸根結底,還是有著自己堅持的。」
「若他們完全放棄這個理想,等於是背棄了劉玄德,背棄了他們立國的初衷。」
「所以關羽回去後,也只能做些調解,若晉國逼得太緊,漢南也會有自己的求存之道。」
張紘鬱悶道:「我等失職了,當初防備的是關羽張飛,沒有想到關羽態度不那麼牴觸,當初被我等忽略的徐庶,反而是最為麻煩強硬的激進派。」
袁熙嘆道:「當初丞相就和我說過,他們四友之中,徐庶是最有主意,也是最為衝動的,其年輕時候給別人報仇,差點身死,是典型的遊俠。」
「他這樣隨時都能赴死的人,自然是沒有什麼顧慮,所以漢南之後的走向,很大一部分要看他的反應。」
「所以我們也不能太過指望關羽,要在南昌布置好足以應對的兵力。」
「興霸,這一切就交給你了,江東三郡將領,皆由你調度。」
甘寧連忙上來領命,魯肅走後,他就接任了都督的職務,其屬於文武雙全之人,也是最適合在南昌坐鎮的。
現在晉國的軍中將領,和其他勢力不同的是,因為打擊蓄奴,所以嚴格限制了私兵數目,即使甘寧這樣地位的,私兵也不過數十,其他皆是需要從軍中調取。
這樣的舉措雖然有些麻煩,但卻是最大限度防止了地方勢力坐大,後世吳國都督動輒數千上萬的私兵,陸遜甚至最多的時候擁有三萬以上的私兵,也難怪孫權會心生猜忌。
如今晉國的舉措,就是官爵管夠,俸祿充足,但對於封地和封戶,卻是嚴格限制,這和後世的魏吳是完全反過來的。
魏吳的封的千戶萬戶,平均一戶十人,萬戶的十萬人,就是獨屬於領主的私人財產,其世代為奴,可隨意買賣處置,和貨物無異,即使如此,很多人還是趨之若鶩,甚至還有很多流民投奔成為黑戶的。
之所以如此,便是這些人的徭役勞役,只需要向領主負責,相比某些王朝末期的苛捐雜稅,反而壓力會小一點,這屬於是典型的封建分封制,也是戰亂時代各個諸侯拉攏地方豪族和手下武勛勢力的手段。
雖然這種做法在爭奪天下時候頗為有效,連蜀國都不能完全避免,但長遠來看,對於統治還是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的。
袁熙最初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曾相當困擾,財帛動人心,文官武將也不是聖人,他們一方面有理想,一方面也不會為了理想而死,自己光和他們談理想是沒用的,那必然就需要採取舉措去拉攏他們。
經過多年的探索,結合後世的經驗,袁熙終於是漸漸摸到了一點門道,並將其付諸實踐,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實踐。
讓他得到靈感的,是後世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彼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初衷,是推翻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這個過程之中,面對的本土頑固勢力,便是封建地主和洋人培植的反動買辦勢力。
為此革命者們嘗試發動起義,起先在相對開化先進的城市發動起義,結果遭遇了失敗,在反動勢力的圍剿下,革命者們一度風雨飄搖,被迫北上創立根據地,最終在經歷了千辛萬苦後,終於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而這段經歷,也仿佛延續了那個傳說中北方統一南方的魔咒,但這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最初革命者都是南方為主體,而最初發動革命的地方,也是南方百姓更早覺醒,為什麼最後就失敗了呢?
雖然說公認的說法,是農村包圍城市,但這不能解釋,為什麼同一時期的南方農村之中,建立根據地的嘗試都失敗了。
袁熙思考過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便是對於村鎮控制的嚴密程度,是決定能否在其中挖開缺口的關鍵。
南方農村有著極為嚴密的宗族勢力,這樣的勢力,就是漢末的地方豪強,其天下大亂的時候,便割據一方作威作福,但若是給他們足夠好處的強大勢力,其便果斷投靠過去,成為了強大勢力的打手,就如同依附孫權的江東豪強一樣。
後世稱之為土豪劣紳,他們得到反動勢力支持,建立的還鄉團便是圍剿革命勢力的急先鋒,所以革命者們在城市農村都遭受了挫敗,就此北上尋找火種。
而北方的地方農村,和南方有著極大的不同,便是北方百姓自古以來便極為頑固,動不動就造反起來殺大戶,導致北方的宗族勢力雖然也不少,但並不如南方龐大頑固,多的是中小地主,真正稱霸一方的大勢力,卻是對村鎮掌控不足。
至於其中的原因相當複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封建時代,北方造反的頻率比南方高的多,這些人一旦造反,當地大戶人家便會首當其衝,久而久之,大戶要麼南逃,要麼依附朝廷,自然也不會在村鎮掙扎了。
典型的例子便是山東,其後世被稱作孔孟之鄉,忠君之地,其實真正的形象,卻是歷朝歷代造反從不缺席,春秋盜跖奴隸起義,新莽末年赤眉軍,東漢末年青州黃巾軍,隋末王薄竇建德,唐末黃巢,北宋梁山,明末唐賽兒,清朝於七王倫,近代捻軍義和團,可以說只要天下一亂,山東地區造反就沒有缺席過。
在這種不斷的衝擊下,除了少數被統治者保護下的大勢力外,當地地主宗族勢力被衝擊得七零八落,幾乎都被當地百姓犁了個遍,以至於解放戰爭中,山東是唯一憑藉當地根據地自發解放的省份。
北方各地的這種情況,也極為相似,這無疑讓革命者看到了開闢道路的曙光,於是在短短數年之內,革命根據地就在北方如雨後春筍般鋪開,並在反抗日寇侵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袁熙就是在這種分析中得出了啟發,便是若是建立一個需要穩固期更長的王朝,就必須剝離豪強士族對當地的掌控權。
他將這個想法說給諸葛亮聽的時候,雖然隱瞞了後世關於革命的經驗,但諸葛亮還是敏銳的發現了其中矛盾之處。
他質疑道:「陛下若如此說,那當地豪強,還是幫助陛下統治天下的幫手。」
「陛下削弱他們對於村鎮的控制,不是反而會讓百姓起義造反更加容易了?」
當時袁熙忍不住笑了起來,「丞相問到點子上了。」
「沒錯,當初我想到這裡的時候,也是一度陷入了迷惘,當今天的天下,顯然是將村鎮的治理權交給當地豪強,更符合作為帝王的利益訴求,畢竟這樣一來,我便可以不用管底層百姓死活,只要向當地豪強索取我要的賦稅就是了。」
「這便是所謂的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天子所謂的萬民,不過是那數萬的士大夫,至於真正的天下百姓,不過是士大夫的私有財產罷了。」
「但這樣真的好嗎?」
「丞相,朕是天子,這天是誰?」
「是所有的天下黎民百姓,還是那數萬地主豪強?」
「關於這點,孟子說得很明白了。」
「其實黎民百姓很容易滿足,他們只要有口飯吃,有衣服穿,能活的下去,他們怎麼可能造反?」
「有幾個百姓是想當皇帝,在太平時節無端造反的?」
「天下皆反,萬民起義,那是天子失道,天子不想著讓百姓吃飽飯,而是絞盡腦汁鎮壓百姓造反,這才是真正徹底的失道。」
「所以朕派出官員,必須要進入村鎮,接替豪強地主,去傾聽百姓的聲音,天子和百姓之間,本就不需要宗族豪強這一道牆。」
「我知道丞相向來節儉奉公,是百官表率,但未必所有人都這麼想,尤其是那些曾經擁有過私兵的將領們,而晉國之內,這樣人為數不少,他們不是丞相,也不可能一點想法也沒有。」
「對於他們的功勞,晉國自然是有所回報,但如何讓他們接受新朝的做法,確實是一個相當長期而艱難的過程。」
「這個惡人,不能讓丞相一個人來做,朕便開這個頭,咱們一起攜手,看看將來這世道,會不會有個翻天覆地的開端。」
「防民甚於防川,王朝不是百姓的敵人,為了滿足百姓,王朝就要不斷前進,不斷吐故納新,沒有自我淨化革新的王朝,遲早會迎來滅亡,沒有什麼好可惜的。」
諸葛亮聽了,心中五味雜陳,「歷朝天子,皆是以王朝存續為目標,這樣的話,卻是臣前所未聞。」
「臣會牢記陛下之言,嘗試將這個天下,變成陛下心中的樣子,看看這條路到底對不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