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點忠誠度,貌似不是很高,屬於會聽從命令,但不會盡心竭力的階段。Google搜索
在新組建的止戈軍中,忠誠度在這個層次的武將,最多只能擔任營副。
但考慮到蔡邕乃是文官,那這個忠誠度其實還是蠻高的。
董拙實在不受文官待見, 滿朝文臣,名義上對他效忠,但實際忠誠度達到30點的都不多見,屬於隨時都會背叛的階段。
「看來董卓還是有些識人之能,竟在眾多士人中,一眼就挑中了蔡邕。此人不僅知恩圖報, 而且還是典型的妥協性人格。」董拙分析道。
妥協性人格的人,大多不會太強硬,往往隨波逐流。
通常他們就算主觀上非常排斥某件事,不能接受某件事,但當這件事發生後,他們也會慢慢的面對現實,不會鑽牛角尖。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畢竟能在生死關頭,選擇英勇就義的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都會選擇苟且偷生。
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
在世界所有生命的基因中,天然就寫下了臣服強者和面對現實這兩條準則。
因為所有生命基因的第一準則,是生存!
徐庶,算是歷史上大名鼎鼎有氣節的人吧。
後世有句成語,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就是說徐庶被曹操以母親逼迫,不得不離開劉備,投靠曹操,但卻從此立誓,會在曹營一言不發, 終生不為曹操獻策。
但實際上,徐庶投靠曹操後,並非全無建樹。
在最初幾年,他確實是一言不發。
但後來,隨著時間流逝,心中怨氣漸漸消散,偶爾也會給曹軍諫言獻策。
尤其是曹丕稱帝後,任命徐庶為御史中丞,他在曹魏王朝中頗有建樹。
當然,就算所有人都有妥協性,但不同人的妥協性是不同的。
徐庶已經算是很強硬的了,跟曹操整整堅持了二十多年。
蔡邕應該不會有這麼強大的持久力。
不然,他也不會在被董卓強征為官後,迅速適應,並達到63點忠誠度!
「蔡邕的適應性很強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未嘗不能用些激進手段,來讓他的忠誠度再往上提一提!」董拙心中暗道。
對付妥協性人格,不能一味懷柔籠絡, 還需要用強硬手段進行威逼。
要胡蘿蔔加大棒,恩威並施, 這樣才能如驅臂使。
就像曹操對付徐庶,以母親逼迫他來投靠,然後厚賞籠絡其心。
這樣徐庶雖然暫時有怨恨,但時間久了,怨氣也就散了,那時此人就被收入囊中了。
「本相聽聞,高陽鄉侯有一獨女,年方二八,已到適婚之年。可有此事?」董拙問道。
李儒神色一怔,沒想到董拙忽然將話題轉到這件事上來,不過他還是很快反應道:「高陽鄉侯膝下確有一獨女,名為蔡琰。
聽聞前些年已經許給了河東大族衛家嫡子衛仲道。
但衛仲道自幼多病,新婚之夜還未圓房便吐血而亡。
衛家以此怪罪蔡琰克夫,蔡邕只得將其接回蔡府居住。」
「甚好!你去蔡府提親,就說本相欲娶蔡家女為妻,若蔡公同意此事,那一切皆好商量!」董拙笑道。
王允已經廢了,不僅修為盡廢,而且在士族中的名聲也毀了。
這樣的王允就算放出去,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若能以王允之命,換來蔡琰為妻,那真是無本萬利。
首先,這會徹底把蔡邕綁上他的戰車。
蔡邕忠誠度只有63的主要原因,是他還有退路。
他是被董卓強征為官的,日後董卓倒了,他用這個藉口可以輕易脫身。
所以他並不需要為董卓效死力,只要對得起董拙的知遇之恩就行了。
但如果兩人成了翁婿可就不一樣了。
蔡琰乃是蔡邕獨女,董拙成了蔡邕的女婿,那就是蔡邕唯一的後人。
而且娶妻不同於納妾,納妾只是得到一個女人,或者說是得到一個玩物,妾只是主人的私人物品。
但娶妻,卻是兩個家族的結合。
自古妻族便是九族之一,若是犯了重罪,被誅九族,那妻族也包括其中。
所以只要董拙娶了蔡琰,那蔡邕就算是為了自己和女兒考慮,也要為董拙盡心竭力!
其次,藉此事釋放王允,可以對朝中文官勢力示好。
雖然王允名聲已毀,但他到底是名士。
而且鑑於董拙槽糕的名聲,王允因為行刺董拙而落得如此下場,雖然行為讓人不齒,但朝中還是有很多文臣對他抱有同情。
釋放王允,可以有效緩解董拙與這些文臣的關係。
可以馬上打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
雖然董拙可以推行新政,打造完全屬於自己的文官體系。
但那需要時間。
在此之前,他必須依靠現有的文官體系,才能治理麾下地盤。
所以他需要跟朝中大臣搞好關係。
根本利益不能妥協,但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還是可以商量的嘛。
第三,蔡琰乃是名花榜中的頂級名花。
若能將蔡琰收入府中,不僅獲得一位絕代佳人,還能有額外的民心加成。
這是一舉三得!
當然,此事也有風險。
最大的風險,莫過於蔡邕不肯將蔡琰嫁給董拙。
不過,以剛才分析蔡邕的性格情況來說,他應該不會這麼幹。
同時,自蔡琰被衛家退婚,她在士族中的名聲已經毀了,以後很難再找到合適的良配。
是讓女兒孤獨終老,還是嫁給董拙搏一把?
董拙雖然聲名狼藉,但好歹也是朝廷太師,東漢第一諸侯。
而且自誅殺呂布、廢掉王允、收服并州狼騎後,整個董拙勢力已經開始呈現蒸蒸日上的勢頭。
焉知董拙日後不能定鼎天下,稱王尊帝?
雖然世家大族看不起寒門弟子,但若這寒門成為皇室,可就不同了。
說到底,所謂的世家大族,數千年前不也是普通庶民嗎?
李儒先是一愣,但隨即眼睛大亮,顯然也是想通了其中關竅,不由高聲贊道:「太師此計大妙!此時便交給小婿去辦吧,必定讓高陽鄉侯心甘情願的女兒送入相府!」
高陽侯府。
樹木翠綠,曲徑通幽,亭台樓閣精緻無比。
一位身穿襦裙的絕色少女,坐在涼亭之中,撫弄木琴,悠揚悅耳的琴聲傳遍整個侯府。
「好,好,昭姬,你這琴藝可謂大成,為父已經沒什麼能教你的了。」涼亭外,一位年過六旬,神態儒雅的老者撫掌贊道。
蔡琰停止撫琴,走過來行禮道:「父親過譽了,琰兒琴藝與父親相比,還差的遠呢。當年父親曾以天音八法引得百鳥朝鳳,可是讓琰兒驚若天人啊!」
「好漢不提當年勇,當年無公事拖累,心思空明,念頭純粹,所以才能百鳥朝鳳。如今案牘勞形,夙夜憂嘆,這百鳥朝鳳是做不到啦!」蔡邕長嘆道。
蔡琰美目一轉,輕聲道:「聽聞昨日父親為王允求情,不知可有此事?」
「奧?你也知道了?」
蔡邕神情一怔,不過隨即苦笑道,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如今這長安城中,不知此事的人,怕是不多了。」
「父親此言差矣,天下之人,皆畏懼太師虎威,不敢為王允求情。唯有父親仗義執言,父親此舉,必為天下人敬重,這哪裡是壞事,分明是好事才對!」蔡琰勸慰道。
蔡邕搖頭笑道:「哪裡有什麼敬重,王允心機叵測,行刺太師,此事證據確鑿,罪不容恕。
事敗之後,為求保命,檢舉其他士人,更是名望盡毀,為天下人所不齒。
為父為他求情,既得罪了太師,又不會得到天下人的支持,是里外不討好!」
「既然父親如此看待此事,那為何還要為王允求情呢?」蔡琰美目一凝,不解道。
蔡邕沉聲道:「為父為王允求情,並非出於公心,而是出於私心。
當年為父得罪十常侍,本要被害去性命,是王允出手相助,才改為流放朔方。
雖然王允當年救為父的目的也不單純,但這份情誼為父卻不能忘卻。
如今他遭逢大難,不論是何原因,為父總要盡上一分心力。」
「原來如此,可是旁人不知其中原委,只怕會因此誤會父親,若是讓太師因此對父親生出嫌隙,只怕……」蔡琰擔憂道。
蔡邕長嘆道:「為父也知此事艱難,但人活一世,有所不為,有所必為。若為明哲保身,便連救命之恩都忘了,那人與牲畜還有何區別?」
「父親高義,琰兒佩服!」蔡琰敬佩道。
蔡邕繼續說道:「為今之計,父親別的不怕,只是擔心你的安危。為父已經安排好了,送你去叔父家暫居,若為父平安渡過此劫,自會接你回來。若是……你便好生照顧自己吧。」
「父親怎可如此,琰兒不走,琰兒要陪著父親,不論生死貴賤,琰兒都要跟父親在一起!」蔡琰沒想到情況竟然已經危急到這種地步,頓時臉色大變,失聲叫道。
蔡邕面色一沉,說道:「琰兒聽話,此事容不得你反對,速速收拾行裝,馬車已經備好了,為父這就讓管家送你出城。」
「父親……」
「老爺,李儒來訪!」
正當父女二人糾纏不清之時,卻看到管家急匆匆趕過來,沉聲說道。
蔡邕神色一頓,遲疑道:「李儒?他來幹什麼?」
「他沒說,只是求見老爺,說是有大喜事,要親口告訴老爺!」管家說道。
蔡邕神色一喜:「大喜事?難道是太師同意釋放王允了?」
「肯定是這樣,李儒乃是太師親信,若非此事,他必不會親自登門。看來太師對父親,果然是極為看重,不僅未因此事對父親生出嫌隙,反而還應父親所請,要放了王允!」
蔡琰同樣滿臉喜色,如果真是董拙放了王允,那她也就不用離開長安了。
隨後蔡邕匆匆前往客廳,會見李儒。
「哎呀,高陽侯爺大喜,高陽侯爺大喜呀!」李儒看到蔡邕,立刻迎上來,滿臉推歡的說道。
蔡邕見此神色激動,連忙問道:「喜從何來?可是太師已經決定釋放王允?」
「釋放王允?啊,哈,哈哈,好說,此事好說。學生是有另外一件大喜事,要恭喜侯爺,與此事相比,王允只是小事一樁,不值一提,不值一提……」李儒打著哈哈道。
蔡邕頓時迷茫了,除了王允,他還能有什麼喜事?
而且王允與此事相比不值一提,那這到底是多大的事?
這種事也是我能參與的嗎?
「學生是來提親的,這豈不是大喜事呀!」李儒開門見山道。
蔡邕目光一滯,千算萬算,卻實在沒算到,李儒此來竟是為了提親。
說實話,蔡邕此時是有些不情願的。
因為李儒不僅是董拙的親信謀士,也同樣是寒門士子。
作為出身士族出身的大臣,同殿為臣,與他們說兩句話倒也沒什麼。
但他並不願意在兒女親事,與李儒有什麼牽扯。
這是兩個圈子的天然隔閡。
不過轉念想到,以蔡琰此時的情況,想跟世家大族聯姻,恐怕是不太可能了。
蔡琰的婚事,一直是蔡邕心中的愧疚,他總覺的是自己當初沒有選好人,才害的蔡琰落入今日境地。
所以他總想為蔡琰再找一位良配,彌補心中虧欠。
但在世家大族已經基本不可能的情況下,在寒門中選一位英才,倒也未嘗不可以。
而對寒門來說,董卓李儒等人,基本就是巔峰了。
再加上他也不想在這個關鍵時期惡了李儒,所以才強忍著沒有拂袖而去,而是留下來聽聽李儒到底要說什麼。
「不知李大人是為哪家的才俊提親啊?」蔡邕問道。
李儒笑道:「普通才俊哪裡配得上侯爺的貴女,學生為侯爺介紹的這位,放眼神州,也是最頂尖的大英雄,大豪傑!」
「神州大陸頂尖的英雄豪傑?就憑李儒也能接觸到這種人?」
蔡邕心中滿是不信,不過還是問道,
「那不知到底是哪位大英雄,大豪傑?」
「我說這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便是我東漢第一諸侯,當朝董太師!放眼神州,還有哪位英雄豪傑,能比得上我家太師?」李儒大聲道。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