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孔明投效
李世民聽的是震驚萬分,對諸葛亮神乎其技的推演能力驚嘆萬分,從諸葛亮的話中,聽得出如果不是自己出現,未來將是三分天下的格局,原本的歷史天空就是天下三分,諸葛亮輔佐劉備成就三分的霸業。
當然了他的話中還有一層, 就是以後沒有三分天下,只有一統,而這個天命之人,就是我李世民了,因此他放棄了輔佐劉備,而是順應了天道。
隨即又平復心情繼續問道:「哦,先生有何問題, 但問無妨,只要世民知道的, 定然知無不言。」李世民知道最後的考驗就要來了。
「將軍如何看待君主和百姓的關係?」諸葛亮率先提問道。
「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對答如流,這是他前世總結的為君的經驗。
諸葛亮眼睛一亮,這個比喻確實很新穎,也很有辯證的哲思。
「將軍如果取了天下,如何對待諸子百家?」諸葛亮繼續問道,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問將來李世民將來對諸子百家的態度,嚴格來說諸葛亮算是法家、儒家甚至墨家也有,他擔心李世民會和漢武帝一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李世民當然能明白諸葛亮提問的意圖,不過這個他完全不用擔心,唐朝的時候,文化是多元的是包容,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 因為他自己有著寬廣的胸懷和氣魄,足以包容萬物。
李世民自信且霸氣地說道:「如果我統一了天下, 必然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開明包容, 開闊開放,重現先秦百花齊放的盛景,治國方面將採取外儒內法,兼容百家之長。」
諸葛亮聽完後,便不再猶豫納頭便拜,鄭重其事地說道:「如蒙將軍不棄,亮願效犬馬之勞。」
「哈哈,有孔明先生輔佐,世民真是三生有幸啊。」說著便出手扶起了諸葛亮。
「孔明先生,你可知我下一步進軍的方向嗎?」李世民神秘一笑。
「主公,如果亮所料不錯的話,將軍接下來恐怕是要對漢中及南陽動兵了吧?據屬下所知,武都郡已經被將軍占據,那漢中豈不就是將軍的囊中之物了。」諸葛亮笑著答道。
「孔明先生果真神機妙算,雖然我重兵壓在兗州和豫州,但我用兵的方向的確在先生說的兩地,特別是漢中,是益州的門戶, 我對益州志在必得,得益州則天下大定也, 正如先生在卷中所寫的『益州平則席捲天下之勢成』」李世民狂熱地說著。
忽然看了一眼,鄭重地說道:「先生,我想將平定和治理益州的重任交給先生,將來委任先生擔任益州大都督,如同漢朝之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李世民真誠地說著。
他這是將諸葛亮比成西漢的名相蕭何,將巴蜀等地軍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負責,這分量不可謂不重,言下之意,你就是將來我的相國啊。
對一個剛剛出山,還寸功未立的年輕人,李世民就如此任命,絕對是萬分信任的,絕對是十分難得的。
諸葛亮也沒想到,李世民居然如此信任自己,上來就將此等重任交給自己,這樣一個白衣儒生。要麼是李世民瘋了,要麼就是他對自己絕對信任,顯然只可能是後者了。
當下一股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感,濃烈的衝擊過來,諸葛亮單膝跪地,鄭重其事地接下了這個這件差事。
隨後便帶著諸葛亮回到了大將軍府,隆重地將他介紹給自己的心腹部下認識,徐庶和陳宮是知道諸葛亮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能加入李世民,的確是一件幸事,不過其他人都不甚了解,見李世民如此推崇此人,都持有懷疑態度。
這一切自然是被諸葛亮看在眼裡,並不以為意,畢竟自己初來乍到,寸功未立,難免讓人懷疑,等自己立下奇功,懷疑自然煙消雲散。
大戰尚未開始的這段時間,李世民將諸葛亮留在自己身邊,先熟悉一下自己這個「小政府」的各類機制,了解并州軍的軍制和配置,當然了更重要的就是了解人。
另一方面張遼因為軍隊換裝,尚未出發,原本他和成廉就已經駐紮在驪山大營,只需一聲令下便可依計行事。
李世民將二人喚來,將諸葛亮隆重地介紹給二人認識,而且還暗示將來將來平定益州交給諸葛亮負責,這讓張遼和成廉感到十分吃驚,二人都沒想到李世民會將如此重要的事情託付給眼前這個年輕的儒士。
不過張遼和成廉還是識體穩重都知道李世民一向看人很準,既然李世民覺得諸葛亮能夠勝任,自然不會有錯。
諸葛亮也快速進入角色,和張遼等人研究行軍路線,排兵布陣,讓張遼沒想到的是,這個諸葛亮居然熟知兵事,他擬定的路線居然和李世民安排得如出一轍,同時對於漢中山川河流、人文風貌、守軍情況居然了如指掌,這不得不讓張遼感到驚嘆。
………………
三日後,科舉放榜,首次科舉考試便圓滿落幕,最終有五十名優秀士子被錄用,除了諸葛亮外,其他再無什麼三國有名的謀士了。
首批被錄用的士子,李世民在統一做完「政審」後悉數安插到各州郡縣,充斥縣令、主簿等職位,有了這股新鮮的血液,給各個州縣帶來一股清流和活力。
同時配合戲志才組織的官員審核和考評,罷免一大批因循守舊,不知進取,以及貪污瀆職的不合格官吏,並且有意識地降低了世家大族對州郡官場的掌控。
這些新鮮血液的加入,也極大地整頓了官場,再次刷新吏治,加強了李世民對管轄六州的統治。
對於未能高中的學子,李世民宣布所有人可以入驪山書院讀書,並且吃住免費,這讓一眾落榜的也不至於那麼失望,紛紛都轉頭湧向了驪山書院,潛心讀書,打算來年再考。
武舉也在文舉之後隆重舉行,來自三山五嶽的豪傑,都紛紛準備加入官軍,換個出生,同時一些寒門的武藝高強之輩也紛紛參加,其中倒有幾個十分難得的好苗子。
李世民也錄用了一大批武藝不俗且背景乾淨的勇士,充斥到軍隊校尉一級,加強了軍隊的中堅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