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背叛陛下的人,都要死
武德殿,于志寧謝恩,李玄嗣將聖旨放到了于志寧的手中,然後才退開一步看到于志寧站了起來,其他眾人這才起身,然後拱手道:「見過於相。」
于志寧看著手裡的聖旨,心中依舊有些不敢置信,一切仿佛在夢裡一樣。
他這就參知政事了。
突然,于志寧醒悟過來,他趕緊對著李承乾拱手道:「殿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陛下何以讓臣參知政事,輔助殿下,甚至便宜行事,臨機決斷?」
殿中群臣一時間全部都看看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看著眾人,神色淡漠的開口:「因為有人要謀反。」
李承乾一句話,馬周,褚遂良,于志寧一時間全都忍不住頭皮發麻。
一旁的李大亮趕緊上前,神色凝重的問道:「敢問殿下,是何人要謀反?」
李大亮為左衛大將軍,整個長安所有的軍隊都歸他統轄,甚至在如今的長安城,他的地位,僅在李承乾和房玄齡之下。
如果有人要謀反,他才是第一負責人。
「先坐吧。」李承乾嘆息一聲,然後走到主榻上坐了下來。
在他的目光之下,其他不得不分列兩側坐下來。
這一次,于志寧坐在左側最上首,馬周和褚遂良坐在後面;李大亮坐在右側上首,李玄嗣坐在他的下首。
李承乾看向一側,低聲說道:「表兄,將你那邊的消息說一說吧。」
「喏!」長孫祥走上前,然後神色肅然的拱手道:「就在今日,工部將這些時日剛剛生產出來的兩千副弩弓,還有一萬支弩箭送出了城,說是要送到洛陽,
但中書省和尚書省都沒有相關公文備案,也沒有陛下的聖旨。」
眾人難以置信中,不由得沉默了下來。
兩千副弩弓,這便是放在戰場上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加上一萬支弩箭,只要運用巧妙,甚至足夠決定一場大戰的勝負。
當然,這樣的數目放在工部可能不多。
畢竟自從東宮改造了打造之術,工部和將作監生產軍械的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
尤其如今皇帝要東征,幾乎長安洛陽所有能夠找到的工匠全部都調入了工部和將作監。
如今對於朝堂而言,真正限制弓弩打造的,反而是儲備的鐵料。
不過就目前而言,工部全力打造的數目是可怕的。
也就是說,這樣的調動,起碼是工部尚書可以決斷的,但,文書的過程不能省。
調了兩千副弩弓,還有一萬支弩箭出城,如何能不和尚書省、中書省打招呼。
便是有陛下的聖旨也不能如此啊!
「另外。」長孫祥繼續拱手,說道:「在東城通化門外,有一千多士卒已經在這十幾天內逐漸的調換而至。」
李大亮抬頭,看向長孫祥說道:「陛下臨行之前,調動了不少人,有的前往河北,有的前往洛陽,他們離開自然需要用人補充。」
「這是當然,但這些都是成建制調動,但這一千多人,卻是從十六衛當中,
三五十人三五十人調動而至的,而且每一次,都伴隨有更大規模的調動,仿佛唯恐別人發現一樣,而且他們最終全部都聚集到了通化門外。」長孫祥認真的強調道:「也只有通化門。」
李大亮徹底沉默了下來。
如果從結果推導,很輕易的就能看出這些完全是有目的的調動。
但是單從過程來看,這一切卻又很合理,只能說這一切被隱藏的很深。
「現在一切還在觀察。」李承乾看了李大亮一眼,然後說道:「沒人希望看到一切走到那一步,便是父皇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再看看,接下來的幾日時間,
通化門外,是否還會有所動靜吧。」
如果真的有人要謀劃,光是一千人是不夠的。
如今可不是玄武門時期,守衛皇宮的都是皇帝的死忠,城外十六衛中真正強悍的軍士都已經被調離了長安,剩下的,哪能和當年的天策府玄甲騎兵相提並論。
「喏!」眾人齊齊拱手,點頭的同時,也不由得鬆了口氣,起碼一切不會立刻發生。
「還有,工部的弩弓和弩箭。」李承乾看向長孫祥,說道:「派人盯著工部,他們若是要動手,現在的弓弩和軍械還有些不足,日後他們要再調動,及時稟奏。」
「喏!」長孫祥立刻拱手。
李承乾點頭,然後看向李大亮說道:「縣公,麻煩你派人去調查之前的兩千弩弓,還有一萬弩箭的下落,看看是不是到了通化門外的軍營當中。」
「是!」李大亮已經回過神來,神色肅然的拱手。
不管如何,私下調動兩千弩弓和一萬弩箭,哪怕不是存心謀反,依照唐律,
扣上一頂謀反的帽子也是沒問題的。
李大亮掌管長安內外所有軍卒,他有足夠的能力悄無聲息的去調查,也必須悄無聲息的去調查。
李承乾點點頭,看向于志寧問道:「於公,這樣的事情,門下省一般會在多少天內能察覺不對?」
門下省有監察六部之權,于志寧是黃門侍郎,皇帝和劉泊不在,本身長安百官的監察就歸他管。
「一般來講,五到十日之內。」于志寧面色凝重的點頭,眾人不由得呼吸一室,也就是說一切會在五到十日內發生。
李承乾輕嘆一聲,說道:「諸卿,沒有人希望發生什麼不可測的災禍,孤也希望他們能夠懸崖勒馬,但該做的準備必須要做,如此才能保全孤和諸位的身家性命。」
「喏!」眾人齊齊躬身,神色凜然。
「所以,此種諸事,一切以於公為主,於公制定應對之法,所有消息,傳入門下省,然後再傳入孤這裡。」李承乾看向眾人。
「喏!」眾人抬頭,看向于志寧,門下省距離武德殿是朝中所有官最近的,便是房玄齡都沒有于志寧和李承乾近。
于志寧點點頭,看向其他眾人說道:「還是以編修《五代史志》的名義,褚公注意門下省和尚書省,御史中丞注意御史台,武陽郡公注意軍中其他地方,他們真的若要動,通化門雖是主力,但其他地方也必然會有策應。」
「是!」眾人對著于志寧微微躬身。
「很好,諸事於公調遣,孤這裡也做一些事情,將他們的注意放到孤的身上。」稍微停頓,李承乾看向于志寧說道:「於公,孤想調一個人回京,探一探這長安城中的動向。」
「敢問殿下,何人?」于志寧目光謹慎的看著李承乾。
李承乾低頭,輕聲說道:「右屯營將軍,譙國公,柴哲威!」
眾人抬頭,驚訝的看著李承乾。
他們原本以為李承乾是要調自己的親信回長安,沒想到他調的竟然是柴哲威「若是柴哲威對長安城中的事情一無所知,那麼悄悄的將他調回長安,在關鍵時刻突然出現,那麼一切能很快的解決,甚至可以悄無聲息的解決。」李承乾抬頭,輕聲說道:「若是他知情,或許能讓他們將更多的目光落在孤的身上。」
李大亮低頭,然後拱手問道:「殿下,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現在立刻抓人?」
現在立刻抓人,就能將所有一切的隱患徹底扼殺。
「依靠什麼?」李承乾看向于志寧,說道:「於公如今雖然是參知政事,擁有臨機決斷之權,但也僅是臨機決斷,我們沒權越過刑部和大理寺去調查的,而且看父皇的意思,也是不想將事情鬧的太大,畢竟當年的事情已經發生過一次了,父皇絕對不想再看到第二次,那樣史書··
眾人聽到「史書」兩個字,立刻就徹底明白了過來。
玄武門事變已經讓皇帝在史書上的評價差上許多了,若是再來一次,那麼他這些年治理天下的功勞,也會被抹殺許多。
更別說一旦事情開始,甚至於延傳後世。
要知道,李泰是和他一樣的皇帝嫡次子啊!
「所以,最好這一切,能夠悄無聲息的結束;最好這一切,絲毫不要為長安百姓所知曉;最好等到他們一覺醒來,所有一切的痕跡都已經悄無聲息的消失了。」李承乾輕輕敲敲眼前的黑金色木盒,為所有一切奠定基調。
「喏!」眾人立刻齊齊拱手。
如今皇帝雖然是封了于志寧為參知政事,但在長安城中,真正做主的人依舊是李承乾。
不是說其他人沒有做主的資格,只是他們不敢。
皇權爭鬥這種事情,于志寧即便是如今已經是參知政事了,也不敢肆意亂為,更別說僅僅是左衛大將軍的李大亮了。
「好了,於公既然已經接旨,那麼起碼父皇那裡要去信說一聲的,於公寫本謝恩折吧。」李承乾轉頭看向李大亮,說道:「之後,大將軍派人隱秘的送到河北—-希望父皇能夠在一切開始之前收到消息。」
「喏!」李大亮認真拱手,心底最後一絲猜疑,也徹底放下。
「還有柴哲威的事情,由褚公擬本,大將軍,馬卿,還有於公簽字用印,悄悄派人送到延州,讓柴哲威五日之內必須趕回,同時派人看著他,若是他和其他人聯繫,斬斷所有聯繫的渠道,他什麼時候和別人聯繫,孤來決定。」
李承乾看著李大亮,問道:「大將軍,能做到嗎?」
李大亮低頭沉吟,最後肯定的抬頭道:「可以。」
李承乾鬆了口氣,說道:「柴哲威其實孤是信任的,畢竟他的身份放在那裡,不需要多做什麼。」
「是!」眾人贊同的點點頭。
「最後,派人盯住柴令武。」李承乾看向長孫祥,說道:「這一次的事情,
能不能順利的解決,或許就在他的身上了。」
「是!」群臣終於明白李承乾究竟要做什麼了!
夜色之下,明月高懸。
李大亮站在朱雀門上,看著一眾金吾衛護送于志寧,褚遂良和馬周等人回去,神色不由得帶出一絲哀傷。
這一次的謀反,太子雖然到最後也沒有說出那幾個名字,但李大亮心中早已明白。
想要行玄武門之事,如今的長安城只有魏王李泰,這個皇帝的嫡次子,有這個資格。
所有人都是圍繞他在行事的。
其他人,能在工部悄然調出兩千副弩弓的,只有工部尚書張亮。
能夠在通化門外,避開他李大亮的注意,悄然調動兩千絕對親信的,只有現任吏部尚書和前兵部尚書的侯君集。
光憑他們兩個自然是不夠的,有一個人他們始終繞不過去,這個人就是司空、輔政大臣、梁國公房玄齡。
但是,房玄齡的次子、高陽公主駙馬房遺愛曾經是魏王司馬。
冷風之中,李大亮面色凝重起來。
他知道,皇帝之所以這一次的安排避開房玄齡,甚至讓于志寧參知政事,就是不確定房玄齡在這件事情中的態度。
皇帝的心啊,一旦對某個人起了猜疑,那麼便永遠不會停下。
李泰,張亮,侯君集,房玄齡。
當然,還有房遺愛,柴令武。
太子的打算就是通過柴令武,掌握魏王的一切動向,然後在他們動手的瞬間,徹底將他們拿下。
這裡面最關鍵的人,其實是他李大亮。
掌控著整個長安所有軍力的左衛大將軍。
這同樣也意味著,他李大亮,將會成為張亮和侯君集,他的兩個最熟悉夥伴的眼中釘肉中刺。
而如今他們並沒有對他做什麼,沒有拉攏,沒有監視。
這說明,他們兩個已經下定決心,要徹底的殺了他了。
李大亮的臉色冷漠了下來。
右手緊緊的握緊了腰中長刀。
誰也不能背叛陛下。
背叛陛下的人,都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