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這就要打高麗了?
太子的話音落下,整個大殿落針可聞。
空氣都要凝固了。
武將文臣們就這麼目光炯炯的看著太子。
李泰剛想開口打破沉默,喉嚨咕隆幾下,又強行咽了回去。
他還是稍微有點腦子的,知道在這個時候去拆太子的台很不合適。
文官們也明白,倭國使臣這般囂張,要是在他們面前上演一波內訌,大唐的臉都要丟到海外去了。
李世民眼底閃過一絲詫異,更多的是欣賞。
太子在這個時候直接提出攻打高麗,群臣都沒反對的話出來。
最懵逼的,莫過於倭國使臣小野吉平。
什麼鬼啊。
我就只是來大唐朝賀,順便看看能不能在大唐帶點好東西回去,怎麼就扯上打仗了。
那可是高麗啊,你們中原王朝的上個朝代,不就是因為打高麗而滅亡的嗎。
怎麼到了你們大唐,又要去打高麗了。
要打也別拉上我們倭國啊。
頓時,倭國使臣的氣勢如同墜入谷底,一落千丈。
「怎麼,方才你不是聲稱你國的武士勇猛無畏嗎?怎到了此刻,卻變得畏畏縮縮了?」
「還是說,你方才所言的那些,不過是虛妄的自我吹噓而已?」
李承乾毫不留情地痛打落水狗,見倭國使臣半晌沒有回應,再次咄咄逼人地逼問道。
倭國使臣小野吉平只得硬著頭皮說道:「太子殿下,此事干係重大,外臣需回國向吾王稟報,方能做出決定。」
李承乾冷笑一聲,譏諷道:「看來你倭國不過是外強中乾,只會誇誇其談罷了。」
聽著這話,小野吉平的臉色變得極為難看,他張了張嘴,想要辯解些什麼,但最終還是無奈地低下了頭。
李世民此時開口道:「太子所言有理,倭國若真有誠意,便應積極響應大唐的號召。」
小野吉平連忙點頭:「陛下所言極是,外臣回國後定會如實稟報。」
對於大唐來說,如果能拉著倭國一起打高麗,文官們覺得也能接受,這樣至少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大唐本身的損失。
最主要的是,倭國是從海面上進攻高麗,和大唐同時形成夾擊之勢。
至於能不能達成合作,這就要看以後怎麼發展了,僅僅只是個使臣,自然沒有能力可以答應。
但太子的這番氣勢,確實徹底的壓過了倭國使臣。
早朝結束後,李世民便召開君臣議事。
這次自然不會讓魏王參加,旁聽一次朝政也就算了,如果還讓其參加君臣議事,哪怕是魏徵都要跳出來反對了。
兩儀殿偏殿。
這裡格局煥然一新,最為主要的是,殿內多了十多把椅子。
這都是李世民讓工匠最新打造出來的。
跪坐是個很難受的事情,坐久了整個人非常累,雖說李世民都是坐在胡床上,但哪裡有這椅子舒服。
「賜座。」
「謝陛下。」
李承乾就不需要了,他有自己的四輪車。
其實自從李承乾把四輪車亮出來後,各大臣都回去打造了自己的椅子。
大唐的風氣很開放,有什麼好玩的,好用的,很容易就會被人接受。
包括魏徵家中,也同樣打造了。
不過為了表達自己窮苦的風格,魏徵的椅子就要簡約許多,類似於後世太師椅的款式。
而不是像兩儀殿內,這種紅木沙發的造型。
群臣入座後,陳雲超推著太子四輪車到陛下左下後,便躬身退下。
李世民笑呵呵的說道:「太子造紙有功,不知可想要什麼賞賜啊。」
群臣心裡明白,一般陛下這麼說,就是不準備給太多賞賜了。
如果是魏王,恐怕這賞賜早就直接給了,哪裡還需要問。
李承乾對賞賜無所謂,想要的,我自己拿。
轉而就早朝的問題直接問道:「大唐律法,親王不得參與朝政,這是祖父定下,陛下也在一直實施的規矩。」
「然今日早朝,陛下卻親手打破了自己定下的規矩,僭越讓魏王參與朝政。」
「難道陛下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嗎。」
李世民面色微沉,大臣都在呢,你就這般質問朕,讓朕顏面何存。
長孫無忌見到這般場景,頓時正襟危坐。
雖說太子怒懟陛下,早有傳聞,可親眼見到這還是第一次,可不能錯過這場大戲。
其實長孫無忌也想說,陛下確實有些過分了。
不過如今太子已開口,他也不便說了。
「承乾。」
李世民沉聲道:「你為兄長,對於自己的弟弟,不必如何苛責,應當是要大度一些。」
「朕之所以讓青雀今日旁聽朝政,是因為倭國使臣之事。」
「青雀的封地在揚州,臨海正是倭國,往後少不得來往,如此多接觸些,日後等青雀去了封地,自然更容易打交道。」
魏王李泰的封地雖然很多,但主要冊封的封地,還是揚州,其他地方屬於遙領。
李世民這說法,也算是有些道理。
「所以,陛下是準備要讓魏王,前往自己的封地了嗎。」李承乾當即逼問道。
李世民乾咳一聲,回道:「青雀總歸是要去封地的,不過前些日子他身體不好,所以還是先在長安休養一段時間。」
到了這份上,李世民也不好當著大臣們的面,說要把魏王一直留在長安。
去肯定是要去的,但什麼時候去,這個就不好說了。
反正就一個字,拖。
李承乾繼續道:「魏王方才在朝堂上,可是中氣十足,可沒有半點身體不適的樣子。」
「陛下準備讓魏王前往封地,然已近年關,不如還是等過了年,再讓魏王去往封地吧。」
「屆時倭國那邊,也差不多能往來了,明年跟倭國洽談,合作征伐高麗之事,魏王也能出上不少力,陛下覺得如何。」
面對李世民的說辭,李承乾順杆子就往上爬。
李世民卻根本不接太子的話茬,轉而道:「太子言之有理,這征伐高麗,是大事,若能讓倭國協助,對於我大唐來說,自然是大好事。」
「只是那倭國使臣,朕觀之尤為狡猾,當年便不肯臣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此番即便合作,也是與虎謀皮,還是要多加小心。」
話題直接被轉了過來,李世民不想在魏王就封的事情上,一直說個不休。
說完後,李世民的目光看向魏徵,褚遂良等人。
魏徵當即道:「陛下,征討高麗之事,尚且未有定論,且此事關乎重大,不可倉促決定。」
「雖太子殿下提出聯合倭國共同征伐高麗之策有其可取之處,但倭國向來反覆無常,其心難測。」
「若輕易與之結盟,恐生變故。再者,我大唐雖國力強盛,然戰爭畢竟勞民傷財,若不能確保萬無一失,當謹慎行事。」
褚遂良是堅定的反戰派,此時也附和道:「陛下,魏公所言極是。」
「高麗之地,地形複雜,易守難攻。若要征伐,需充分籌備。」
「且倭國之兵,戰力幾何,亦未可知。若在戰事中,倭國反水,我大唐恐陷入被動。」
李世民沒有回應,而是把目光投向太子。
李承乾根本不接,看向別處,當沒看到。
你都這麼鐵了心要支持魏王,怎麼會想在這個時候我來幫你說話呢。
看太子不接茬,李世民也只能掃視一圈後,自己開口。
「先前在朝堂上,太子言明明年,大唐將要揮師高麗,亦是以此逼迫倭國。」
「群臣當時未有反駁,朕當時也是默認,難道事後就要否認嗎。」
「如此行徑,太子威嚴何在,群臣信義何在,大唐之威信何存。」
「難道要朕出爾反爾,朝令夕改嗎。」
借著太子在朝堂上的發言,當時那種情況下群臣不好反駁,現在李世民直接蓋棺定論。
這讓魏徵,褚遂良這些反戰派,一時間不知道如何開口。
其實話說回來,李世民如果硬是堅持要打,群臣們也阻攔不住。
歷史上李世民打高麗,群臣也是全面反對,聲勢很大。
然這次李世民就沒有聽從這些勸諫之言了,而是鐵了心的要打,甚至是御駕親征。
現在之所以遲疑,一是擔心戰事不利,畢竟高麗之地易守難攻也是實話。
二是還沒感覺到高麗對大唐太過分。
現在的高麗,表面上對於大唐還是俯首稱臣的,雖只是稱臣不納貢,可性質還沒到那般惡劣的程度。
後面是高麗攻打新羅,連下城池四十餘座,新羅京師危在旦夕。
因為左右惡鄰,新羅一直對大唐是服服帖帖的,現在要亡國了,所以不斷請求大唐調和。
李世民讓高麗罷兵談和,然高麗是半點面子都不給,這才有了後續李世民繼隋朝之後,再次三征高麗之事。
不過可惜的是,三次出征,並未將高麗亡國。
「陛下.」
褚遂良還想繼續勸說,被李世民直接打斷了。
「夠了!」
「朕不打高麗,難道要把打高麗的事情留給太子去做嗎。」
「還是爾等認為,朕駕崩之後,太子會聽從爾等的勸諫?」
李世民直接把太子拿出來頂鍋。
至少這個時候來說,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朝堂群臣,都是沒有要廢立太子的想法。
拿魏王跟太子打擂台這樣的事情,於古往今來之王朝,亦是屢見不鮮,很是正常。
這麼一說,魏徵和褚遂良,包括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這才反應過來。
是啊,太子天天喊著打高麗,現在還有陛下在前邊,若繼位後,誰攔得住?
李承乾在這個時候,給李世民來了一計神助攻。
緩緩開口,語氣堅持道:「我若即位,下的第一道詔敕,便是征伐高麗。」
這麼一說,群臣緘默無言。
太子這般強硬,肯定是聽不進他們的勸諫的。
總不能跟隋朝那樣,二世而亡吧。
況且太子又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相比起來,陛下軍功蓋世,戰功赫赫,大半個大唐天下,都是陛下打出來的。
讓陛下去打高麗,怎麼著也比太子去打高麗好。
即便是敗,也不會敗得太過厲害。
李世民語氣也軟了下來,看了眼李承乾說道:「趁著朕還有把力氣,騎得馬,開得弓,便把這高麗之事在朕的手裡解決吧。」
如此一唱一和,群臣也沒有了反駁的根基。
只能無奈稱是。
李世民眉開眼笑的看向太子。
眼神的意思尤為明顯。
看吧,還是要你老子我出馬,這才能把事情定下來。
李承乾癟了癟嘴,扭過頭不看二鳳。
要不是我這個輔助,你能藉此把群臣壓下?
事情定下,褚遂良也轉變了說法,提議道:「陛下,如今高麗尚且在名義上臣服,我大唐貿然攻之,師出無名。」
「因而建議先行派遣使臣前往高麗,令其向我大唐稱臣納貢,歸還隋末之際,趁機侵占的土地和城池,掠奪之中原百姓。」
「如若其聽從我大唐詔令,歸還土地城池,掠奪人口,如此也可避免戰爭。」
「若其執迷不悟,抗命不尊,頑固挑釁,自我大唐出師有名,收復失地,壯我聲威。」
風口轉變,魏徵思索一番也建議道:「我大唐水師久未經戰,此番若征討高麗,當水陸並進,形成以夾擊之勢。」
「臣建議,操練水師,海上軍演,一來可震懾他國,二來亦是能維護海上貿易之安危。」
「且那倭國,為海外島國,精通水戰,若兩國交談,當展現我大唐水師之威懾,讓其了解雙方差距,使其臣服。」
李世民點點頭:「諸卿說得在理,操練將士,備戰以先,為取勝之道。」
「各地糧草也當先行籌備調動,以供大軍所需。」
李承乾微微眯起眼睛,這話聊得,感情打高麗跟自己沒關係了吧。
當下拱手道:「父皇,那高麗狼子野心,必然不肯乖乖臣服。」
「若征戰高麗,我當領兵前往,讓那高麗知曉我大唐威風。」
魏徵跳出來反對道:「太子千金之軀,坐不垂堂」
李承乾質問道:「難道我大唐天下,是坐在家中得來的嗎,還是你魏公覺得孤的長弓不准否?」
魏徵想起當日太子箭射銅錢,頓時不知怎麼反駁了。
李世民道:「既然太子有領兵之心,也是好事,行軍打仗,太子還未曾參與過,暫先領五府之兵操練籌備吧。」
李世民也知道太子的想法,想要得些軍功,但他內心其實並不怎麼看好太子。
畢竟這麼多年,太子從未參與過戰事,即便個人武力卓越,然領兵作戰,又能好到哪去。
這次打高麗,李世民沒打算讓太子當主帥,給些兵馬去見識下戰爭的殘酷也是好事。
「謝父皇。」李承乾這回算是落了心。
不過李世民緊接著又道:「既是海上也要作戰,魏王領揚州兵馬大都督,亦是需協同,便也領五府之兵,籌備操練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