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沒有你,我可怎麼活啊
貞觀十六年,七月初五。
按照原本的行程安排,太子軍隊應該是在十日內抵達洛陽。
不過因為沒有步卒的關係,行進的速度自然是更快。
五天就已經走了大半的路程,預計能提前兩天抵達這五天的行軍,對於李承乾來說,還是很輕鬆的,沒有什麼勞累的感覺,更像是在遊山玩水。
在行軍途中的伙食,跟在長安城的也沒什麼兩樣。
作為太子,攜帶的糧食是一方面,而各地驛站早就備好了最好的吃食。
早上來一碗博飪,又或是小米粥。
有時候會是湯餅,大唐已經有了手擀麵和拉麵,通常李承乾就是吃羊肉麵。
中午和下午的主食,則是胡餅夾羊肉,大米飯,蒸餅。
烤羊肉一般是晚上紮營的時候吃。
素材則是各類時蔬,行軍途中,伙夫會沿路取材。
太子的廚子,自然是從東宮帶來的,都帶有鐵鍋,豬油。
各類炒菜隨時能做。
除此外,還有各類點心,瓜果。
水果有櫻桃,葡萄,石榴,桃子,李子,甜瓜,枇杷等。
點心有百花糕,各類畢羅,杏仁餅等。
除此之外,大軍行軍的途中,還能打到不少野味。
昨天路過一處叢林的時候,就發現了一頭野鹿。
李承乾親自上手,一箭射殺,晚上加餐。
偶爾士兵們也會打到野兔,野雞,野鴨等。
所以擔心穿越古代會不適應?
李承乾現身說法,主要你有權有勢,哪怕是行軍,也可以很快樂。
也就是李承乾不搞奢靡作風,否則即便是帶上一隊歌姬,晚上紮營看看歌舞表演,美人侍寢都不是問題。
洛河營地。
洛河兩岸土地肥沃,有許多平坦的區域適合紮營。
日落西山之際,營地已經紮好。
不少士兵則是在洛河水邊,進行洗漱、烹飪和飲馬。
李承乾則是在上流釣魚。
旁邊蘇定方則匯報一些情況。
「李道宗二十五日前已經從洛陽出發,攜帶了不少民夫。」
「歸屬於殿下的民夫,也按照殿下的意思,由李道宗負責統領。」
「侯君集等先遣大軍,不日將抵達定州,約莫一月左右,便能抵達幽州。」
「探馬來報,魏王的軍隊,馬上就要抵達渭水了。」
說到這裡,蘇定方微微停頓了一下。
不過李承乾並沒有說什麼。
確實來說,現在是最好的時機,把魏王的軍隊都奪過來。
有崔盛玉這個內應,也不是什麼複雜的事情。
但跟二鳳那邊現在沒鬧翻,現在奪取魏王兵馬,跟起兵造反也沒什麼區別了。
這還只是在行軍途中,沒有多大的必要。
見太子沒開口,蘇定方則繼續講述著其他方面的一些事情。
前線會源源不斷的把情報進行傳遞。
間諜細作在隋唐已經很是普遍,大唐也會安排專屬的人員進行情報探查。
「高麗近期頻繁派遣使者前往其他國家,試圖拉攏盟友共同對抗我大唐。
「然周邊各國大多畏懼我大唐國威,不敢輕易響應。」
「百濟攻占新羅四十餘城,隨後與高麗連兵,企圖斷絕新羅入唐之道。」
「其明顯是與高麗站在同一陣線。」
「高麗國內據說徵調了三十萬民夫備戰,號稱六十萬大軍守城。」
「周邊諸國高麗尚且在商談之中,我國也有使者前往各國,勒令共同討伐高麗。」
「倭國使者傳信,明確表達會支持莪大唐,並且派遣水軍協助。」
對於大唐來說,東征高麗如果失敗了,那就是大唐的恥辱。
而對於高麗來說,一旦失敗,便是亡國。
是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不是投降就能解決的問題。
主要是高麗的信譽太差了,曾經多次投降,又反覆叛亂,而後又投降。
投降之後叛亂,對於高麗來說,已經沒有了任何負擔。
這都成了他們慣用的軍事手段。
所以即便高麗不斷派遣使者來商討投降之事,朝堂上的官員們都視而不見。
沒人敢提出接受高麗的投降,信譽已經是負數了。
李承乾看著平靜的水面,估摸著要空軍了。
對於高麗,也沒什麼好說的。
左右是要將其滅國,直接納入到大唐的版圖中來。
新羅,百濟。
其實也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不過在管理上,還是要花費一些心思。
戰場的勝負,李承乾完全想不到怎麼輸,
這可是足足兩萬斤黑火藥。
高麗也是算是幸運了,見證了黑火藥的問世。
長安城中。
杜荷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
早知道是這樣,他就應該追隨太子東征高麗了。
自從太子離開後,杜荷就感覺到,自己好像被人所監視了。
最開始的時候,杜荷以為是房玄齡,想要趁太子東征尋找謀反證據。
然而當在皇宮裡都有這樣的感覺時,他就知道大事不妙。
房玄齡可還沒有能力插手到皇宮裡來。
能在皇宮裡都對他進行監視的,能有誰?
所以,陛下已經是在懷疑太子了嗎。
仔細想想,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有次當值的時候,正好是碰到李安儼。
李安儼還想跟杜荷打招呼,杜荷卻連忙使眼色。
李安儼也是個生性警惕的人,當下默不作聲的離開。
很顯然,杜荷是太子心腹。
如果陛下懷疑太子謀反,調查方面,肯定是從杜荷這裡開始了。
畢竟其他人,如李元昌,趙節,身在外地,忙著煤礦的事情。
賀蘭楚石,陳雲超這些,又是已經跟隨太子東征去了。
太極宮,內務府中。
張阿難正在聽取宦官們的匯報。
監視杜荷的人,自然是他進行安排的。
「杜荷最近跟誰有過接觸?」
「還未有發現。」
張阿難微微皺眉,倒也沒有太過意外。
太子肯定不是說憑藉幾個人就謀反,這裡面牽扯的人必然不在少數。
前段時間太子差點都要起兵造反了,現在前往高麗,長安城的人,自然會更加小心一些。
「繼續監視,有情況隨時回報。」
「還有萬年縣縣尉紀昭,右金吾衛將軍陸全。」
宦官躬身道:「是,張內侍。」
此後略微遲疑問道:「城陽公主那邊,可是要安排些人去。」
城陽公主就是杜荷的妻子,長孫皇后次女。
張阿難想了想,道:「暫且不用。」
陛下對於幾個女兒喜愛得很,別看沒什麼動靜,實則手裡都是有實權和侍衛的。
只是太子跟魏王的爭鋒,遍布朝堂上下,幾個皇女們也不敢捲入進去,因此相對來說較為低調。
嚴格來說,城陽公主也是要被監視的,但需要先行稟告陛下後,才能有這樣的安排。
如果張阿難私做主張,惹惱了陛下,那就是罪過了。
作為皇帝內侍,張阿難自然清楚陛下脾性。
其實監視城陽公主,在張阿難看來,還是很有必要的。
作為杜如晦的次子,跟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不同。
房遺愛是因為五姓七望的關係,所以才跟了魏王。
本身房玄齡跟五姓七望關係暖昧,而五姓七望又是魏王的支持者。
而杜荷,則是在成為駙馬後,才逐漸成為太子心腹。
這是因為城陽公主的關係。
城陽公主自幼跟太子關係好,所以杜荷在娶城陽公主為妻後,通過城陽公主的關係,就跟太子聯絡上了。
那麼謀反的事情,城陽公主顯然是很有可能參與的。
然而,當張阿難準備把這件事匯報給陛下,取得陛下首肯時。
大唐長公主,長樂公主,竟然突生惡疾,藥石無醫。
不管是在登基前還是在登基後,長孫皇后都是賢妻良母的典範,李世民跟其感情牢不可破。愛屋及烏下,對長孫皇后所出都特別寵愛。
不管是男是女,疼愛都要遠超過其餘嬪妃所生。
長孫皇后給李世民一共生有三子四女。
在生下李承乾後的第二年,接著生了一個女兒,這就是長公主李麗質了。
名字是李世民取的,期盼女兒天生麗質,鍾靈毓秀。
因為特別疼愛的關係,李麗質長大後,李世民擔心其受夫家欺負,最終選擇長孫無忌的長子長孫沖為駙馬。
換個角度來說,就是嫁給了舅舅的兒子。
用李承乾的目光來看,這就相當於近親結婚了,但在如今這個世道,表兄妹之間的聯姻是比較常見的現象。
出嫁的時候,李世民給長樂公主準備了超過以往公主出嫁的嫁妝。雖然被魏徵和長孫皇后阻止,但是李世民還是給了公主一個盛大的婚禮。
公主出嫁之後,與駙馬甜甜蜜蜜,夫妻生活十分和諧。
原本以為會圓滿下去,誰知突生惡疾。
消息傳開後。
晉王李治,第一時間就去到了長公主府。
之所以這般擔憂,是因為長樂公主跟李治的關係最為要好。
小的時候,作為長公主的李麗質,最為疼愛最小的弟弟。
所以李承乾這幾個兄弟姊妹的關係,就很明顯了。
作為帶頭大哥的李承乾,跟城陽公主關係好。
帶頭大姐跟小弟李治的關係好。
而另外兩個女兒。
晉陽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三女,只看封號就可以知道李世民對這個女兒的寵愛。
而長孫皇后去世之時,公主尚還年幼,唐太宗憐惜愛女,專門將她帶在身邊親自撫養。
原本晉陽公主跟魏王關係不錯。
可惜只活了十二歲便早逝。
幼女新城公主,跟三個哥哥的關係都很一般。
懂事的時候,太子已入東宮,魏王搬走了,李治去了封地。
歷史上,新城公主最開始被許配給魏徵的兒子,魏徵死後唐太宗懷疑他結黨,因此這樁婚事告破。
不過現在魏徵沒有病重,因而婚事也沒提起。
第二次被許配給長孫操之子長孫詮,婚禮籌備過程中,李世民駕崩,婚禮被迫中斷。等到唐高宗李治時期,喪期滿後,新城公主才得以出嫁。
然顯慶四年長孫家被清算。長孫詮受牽連被流放州,不久被殺。公主改嫁韋正矩,龍朔三年公主病逝,享年三十歲。
時有駙馬失禮於公主的傳言,所以唐高宗李治認為新城公主的死亡是因為韋正矩,因此處死了韋正矩。
長公主府。
李治第一個趕過來,看望自己的大姐。
緊接著杜荷得到消息後,帶著城陽公主也趕來了。
最後是李世民,親自出宮過來看望,
「長樂得了什麼病症,為何藥石無用。」
李世民神色悲痛,語帶質問。
杜荷一臉凝重,城陽公主更是淚流滿面,撲到長樂公主床邊,泣不成聲:「
長樂姐姐,你怎會如此——」
李治看著病榻上面色蒼白的長樂公主,眼眶泛紅。
太醫嚇得哆嗦,聲音顫抖的解釋道:「;陛下,公主之病,乃是虛勞所致,是以藥石無用。」
虛勞是指臟腑虧損、元氣虛弱而致的多種慢性疾病的總稱。
往往表現為身體虛弱、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等,換個話說就是先天不足。
當年晉陽公主也是這樣的原因從而導致早逝。
是指腹內結塊的病,臟腑腫塊或氣血瘀滯等問題。
這等病症,難以治癒。
病床上的長樂公主微微睜開眼睛,氣若遊絲。
「父皇,青雀,城陽....」
到了後面,已經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李世民趕緊拉住長樂的手。
看到長樂的嘴唇微微抖動,連忙湊近了去聽。
「母...親....」
當最後兩個字說完,長樂公主再也堅持不住,手就這麼軟了下來。
也許是臨死前,看到了自己的親人們。
也許是臨死前,看到了母親長孫皇后。
長樂公主最後含笑離世。
長孫沖在旁邊哭得像個孩子,嘴裡一直念叨:「是我沒照顧好你,是我沒照顧好你。」
「長樂,長樂,你不要走啊。」
「沒有你,我可怎麼活啊...
貞觀十七年,七月初九,大唐長公主長樂逝。
李世民嚎哭不已。
命長樂公主陪葬於昭陵,墓設三道石門。
長樂公主生前所用之物,盡皆作為陪葬品隨同下葬。
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寢所在地,李世民希望在自己駕崩後,還能見到長樂。
按照唐律葬禮的規制,貴戚功臣和皇子、公主、嬪妃墓按禮制只能設一道石門。
長樂公主墓的這種規格在昭陵陪葬墓中獨屬一份。
同日,李承乾行軍抵達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