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宋王侯>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宋帝的驚慌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宋帝的驚慌

2024-09-10 03:32:43 作者: 九孔
  「平兒,你放假了,什麼時候回來的。」跪在下面的一個農婦爬起來,開心的來到滕風平眼前,一邊幫著後者整理衣服,一邊一臉慈愛的說道。

  「是滕哥兒回來了。」

  「我們村子的文曲星回來了。」頓時不少人爬起來和滕風平打招呼,場面一片混亂。

  旁邊那老秀才將眾人呵斥到一邊,指著滕風平剛想說什麼,滕風平卻搶先說道:「諸位叔叔、伯伯、嬸嬸,父老鄉親們,你們一個個都是大活人,不去地里抓蝗蟲,怎麼跪著磕頭就能把蝗蟲求跑了?

  那老秀才上前搭話:「滕哥兒,你如今貴為祥符學院的學生,放在以前那都是舉人一般的大貴人,怎麼如此不敬神靈?要知道這是上天降罪,我等應該祈求上蒼的原諒,怎敢胡亂殺戮?」

  「我小時候都吃過蝗蟲,如今不已經考上了祥符學院,畢業之後,就可入朝為官,怎麼就沒有什麼見鬼的蝗神降災?連陛下都說自己吃過蝗蟲,什麼狗屁蝗神敢給我祥符國陛下降災?而你們磕了半天頭,蝗蟲可曾少了一隻?還不如攢些力氣,也好多捕殺幾隻蝗蟲,換一些糧食回來。」

  「可是……」老秀才話還沒說完,往前一步,腳下輕響傳來,卻是將兩隻蝗蟲給踩死了。他漲紅了臉說不下去了,他自己也殺死了蝗蟲。

  「三伯,咱莊子上誰小時候沒抓過蝗蟲玩耍,弄死幾個還不常有的事情,也沒見那蝗神懲罰誰。你沒聽滕哥兒說嘛!就連陛下都吃蝗蟲,陛下是誰,那才是真正的神仙一般的存在。咱還是聽陛下的,把地里的蝗蟲抓乾淨,我聽說拿到官府一百斤蝗蟲可以換一斤糧食或者十文錢呢,你看這麼多蝗蟲,誰家一天不抓個兩三百斤的,換些錢或者糧食,總比家裡面的糧食一天天變少的強吧。」一名莊戶說道。

  不待那三伯發話,莊子上的人就鳥獸散一般的跑著離開,呼兒喚女的又是扎口袋,又是綁紗網,各自忙乎開了。

  很快滕家莊戶們湧出莊子,向自家的田頭奔去,一個個叫囂著要殺盡蝗蟲,用捕殺的蝗蟲將自家田地里應該出產的糧食換回來。

  ………

  ………

  祥符國,天定三年,八月一日,

  宋國永興軍路、秦鳳路、河東三路流民相繼出現,他們從各自已經找不到絲毫食物的村鎮一路匯聚到了附近縣城,人數越來越多,少則百人,多則已經上萬人。而宋國這些縣城因為長平倉裡面沒有糧食,朝廷也沒有送來什麼糧食,所以城中官員冷漠的下令關城,不讓流民進城。

  流民找不到活路,只能繼續往最近的州城匯聚,結果州城和縣城一樣,同樣關著城門,甚至有一些州城因為關城門不及時,流民和城門士兵發生了衝突,出現了流血事件,差點就出現暴亂。或者說只差一個導火線便有可能出現暴亂事件。有那盡責、仁慈一些的知縣和知府還會讓人在城外擺個攤子,只是那鍋裡面的粥稀比清水好不了多少。

  本地州縣城不讓進,父母官給不了活路,大部分流民開始向京兆府、晉陽、秦州等大城匯聚。但也有靠近祥符國的,向祥符國匯聚而去。

  祥符國州縣官府在葉塵安排下,早已做好了接收難民的準備,鹽州華陽縣的富庶不光是在祥符國有名,即使是相鄰的宋國百姓都多有耳聞,所以附近很多宋國的流民都不約而同的向華陽縣而去。華陽縣的知縣王波舉上一次因為葉塵在他地頭上受刺,險遭牽連,實事上若非是馬文韜在葉塵面前以死保證王波舉絕無問題,再加上葉塵也惜他是一位能官。他輕則下獄,重則已經人頭落地了。


  所以,王波舉對於這一次陛下親自下旨安排接收流民的事情高度重視,甚至在邊境上已經布下了探子,這邊流民一入境,便有快馬報告給他,然後帶人親自向邊境而來。

  靠近宋國過境之處,王波舉見到了一股背井離鄉、跨國跨境的流民,大包小包的背著、挑著,有的還推著獨輪車,小孩兒們不是坐在籮筐里,就是坐在車上。

  見著一隊馬隊直奔而來,其中有許多還是跨弓帶刀的官兵,流民們一下都被嚇得四散奔逃。

  幸好王波舉旁邊有一大嗓門的幕僚適時大聲高喊:「各位宋國的鄉親,你們不要怕,我們不會趕你們走的,現在我們華陽縣的知縣大人王大人來探視你們來了。」

  話語傳開,本來也沒力氣跑快的這些流民才才又戰戰兢兢的站定了下來。

  王波舉先遠遠的下馬,然後慢慢的走上前,幾名護衛拿著刀要走到他的前面,卻被他推開。

  流民們各個面有菜色,衣衫襤褸。大人都瘦得脫形,而小孩子的腿腳更是都瘦得能看到骨頭。

  華陽縣最窮的一戶人家都比這些流民要強得多。華陽縣最窮的幾戶人家,雖說貧寒,至少也能夠勉強吃飽的。而眼下的這群流民,卻個個面黃肌瘦,搖搖晃晃的隨時倒下都不奇怪。

  看到這片慘狀,王波舉只覺得觸目驚心。

  面對著這些依然臉有驚慌畏懼之色的宋國百姓,王波舉儘量的將話說得溫和一些,將語氣表現得和氣一些,說道:「宋國災情,我祥符國早已知之,我國皇帝陛下有旨,凡是宋國落難向我祥符國投奔而來的同胞百姓,我們祥符國官府都不會趕走,全部接收,並且儘可能給大家一條活路。就在縣城外,本官也已經安排下駐地,搭建帳篷和窩棚的材料也準備好了。諸位父老鄉親先在本縣安居,且等休整一些時日後,災情過後,再回鄉不遲。」

  本來按照葉塵的意思,這些流民只要來了,便不會放他們回去,待「思想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便將他們遷徙至河湟、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橫山等或人煙稀少或漢族稀少之地。當然,去了之後,官府會給他們分田地,幫助他們建立家園,成立村鎮,建縣立州,讓其歸心,正式成為祥符國的百姓。而那些一心非要回宋國自己家鄉的,按照葉塵的意思也不阻攔,這些人回去自然會將祥符國皇帝陛下的仁政傳開,宋國上下數千萬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稱,與宋國朝廷官府這一次對待受災百姓做法一相比,民心所向顯而易見,而等祥符國發兵攻宋之時,百姓恐怕夾道歡迎,成為祥符國大軍內應都有可能。

  ……

  ……

  無比殘酷的實事證明,秦鳳路、永興軍路、河東三路官府,絕無賑災的能力!

  接連半個月內,這三路各州、縣,報告災情的文書急報如雪片一樣飛入開封,每份文書上,都無比清楚的告訴宋國主事的皇帝和政事堂的宰相們,本州已經有大批的百姓開始逃災,流民目的地,除少部分逃亡祥符國之外,在這三路找不到生計之後,一部分繼續南下,翻過秦嶺,去了川蜀之地,但也有近半流民的目的地卻是宋國京都開封!

  宋國政事堂自蝗災出現之後,便已經取消了輪值的制度,所有的宰相,每天都必須到齊。而趙德昭現在接到的文書,甚至不需要貼黃(用黃紙貼在奏章上的提要,以方便皇帝閱讀),凡是三路災區送來的奏章,幾乎毫無例外的是報告災情的嚴重性。

  西北三路的官員們的語氣誠惶誠恐,但是卻也無比清晰的告訴趙德昭與李明軒,「我們無力賑災,也無力阻止流民的出現!」

  「陛下,河東、永興軍路、秦鳳路三路流民已經已經多達百萬,並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各州縣官府因為沒有糧食,強行將流民阻之城外,有一些發動大戶在城外施粥,但也是杯水抽薪,解決不了問題。流民已經開始南下,向京兆府、秦州、洛陽,甚至向京城而來。」崇政殿中,李明軒向宋帝趙德昭據實相告。

  趙德昭臉色陰沉的能夠滴下水來,但在文武百官之前強壓著怒火,不讓自己太過失態。

  「諸位愛卿,值此國難之時,當如何處置才能渡過危局?」趙德昭這個時候,已經顧不上拿宮女太監去發泄了。他雖然軟弱,甚至無能,卻從未想過要當一個昏君,他曾經想過至少也要將先帝留下的江山基業守住,後來宋國三分天下,剛開始也想過收回江南,滅了趙普、錢志尹等一眾反賊,但是認清了祥符國和遼國虎視眈眈的實事之後,也想著至少要將眼下的疆土守住。然而,眼下的情況,只要處理不當,絕不是簡單的動搖國本那般簡單,他雖然心智平平,但是這一點還是明白的。

  「方今之計,只有仰仗江淮漕運和開封的積儲了。」李明軒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還有一個月,江淮大部分地區種的兩季稻的地區,早稻可熟,加上江淮各州的存糧,應當可以度過這個難關。」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