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國事

2024-08-06 16:42:46 作者: 月流塵
  第17章 國事

  先有流寇侵犯莊子,接著又有錦衣衛四處搜捕漏網的流寇,待一切塵埃落定已近亥時。

  莊子中的一眾人猶自驚魂未定,不顧天色如墨,皆是催促著儘快返回城裡。

  錦衣衛護送著一行人到了京城西門,已然過了子時一刻。

  永安長公主的莊子被流寇圍攻之事,早已在城中高門大戶之間傳開,今日有子弟隨著永安長公主去踏青的府里皆是忐忑不安,都安排了人守在西城門內等消息。

  林遠志自衙門裡聽說一雙子女遭遇了意外,忙向上司告了假,帶著畢氏自酉時三刻在西門等候,一直等到了現在。

  畢氏乍見著自家馬車裡的兒女平安歸來,先是臉上一喜,接著便高聲哭了出來,林紫蘇只得下了馬車輕聲安慰。

  如畢氏這般又喜又悲的人家不在少數,西城門內一時間成了認親的現場,嘈雜聲中,畢氏的哭聲倒不顯得刺耳。

  林家兄妹回家之後如何安頓暫且不提,永安長公主到了城裡顧不得回府,直奔皇宮去見了皇帝。

  皇帝一直在集義殿裡焦急地等著錦衣衛的回旨,莊子上有他的兩個皇子,有他的胞姐,還有十幾家京官的子女,要是全落到流寇的手裡.

  想到這裡,皇帝既氣憤又擔心,下面的這些官員平日裡尸位素餐也就罷了,竟然放任流寇縱禍,著實是該死!

  可如何處置這些地方官員都是後話,一時得不到城外的消息,皇帝終究是坐立難安。

  就在皇帝心慌意亂之時,有內侍來報說永安長公主求見,皇帝又驚又喜,忙宣永安長公主進了集義殿。

  永安長公主行完禮,沒等皇帝問話,便將莊子上發生的種種兇險同皇帝添油加醋的說了。

  說到最後,她咬牙切齒道:「皇弟,這麼多的流寇作亂,顯然也不是一日兩日了,下面的這些地方官,就該千刀萬剮!」

  皇帝方才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思,但聽永安長公主說完莊子上的情事,就覺此事事關重大,至少不像表面上如此簡單。

  他隨口幾句話打發了胞姐回去,命人急召內閣和威遠侯方欒前來議事。

  皇帝等待之時也沒閒著,又把謝曜、謝晞和何長茂召了進來問明詳細情況。

  內閣眾人到了集義殿外,正遇到謝晞和何長茂從書房裡退了出來,紛紛給謝晞躬身行禮。

  謝晞停下腳步,皮笑肉不笑地說道:「各位看不慣我謝晞,直說便是,何必費心弄來一幫賊寇,置我於死地?」

  這幾句話說的內閣諸臣面面相覷,這位以荒唐出名的四皇子,他們平日裡也沒打過幾次交道,外界都說敦王輕佻胡鬧,沒想到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竟然把今日流寇的帳算到了內閣頭上。

  內閣首輔劉慶元清了清嗓子,正欲和謝晞解釋兩句,抬頭卻見謝晞已然走遠。

  劉慶元臉上頓時一陣尷尬,新入閣的吏部左侍郎章若谷當即就領會了意思,忙道:「劉閣老,咱們還是進去吧,莫讓皇上等久了。」

  諸人紛紛點頭稱是,進了書房給皇帝行完禮,抬頭就見方欒站在書桌下面,正對著皇帝商議著軍機。

  首席秉筆太監黃勝立在皇帝右下首,而立在皇帝左下首的,赫然是二皇子謝曜,這可是皇帝登基以來首次有皇子參與內閣議事。


  內閣諸臣都是心念一動,立太子一事,莫非聖心已然定了?

  皇帝揮手讓方欒回到人群當中,沉聲說道:「今日城西流寇作亂一事,眾卿也都聽說了吧,不知有何看法?」

  戶部尚書陸致遠平日裡沉默寡言,此時卻率先出列,說道:「皇上,臣有一言,不吐不快。臣祖籍潞原,幾日前,臣收到老家來信,去歲潞原大旱,朝廷所撥過去的救災銀兩被層層盤剝,到了百姓手裡所剩無幾,以致於潞原合省,流民遍地,賣兒賣女者不計其數,百姓萬般無奈,只得以乞討為生。」

  「偏偏潞原巡撫顧時為粉飾太平,勾結齕州衛指揮使王堅驅趕流民出境,這才致流民四處流竄為寇,為禍臨近三省。臣以為,今日之事,正是因潞原而起,臣請皇上徹查流寇源頭,肅清貪腐,以安天下之心!」

  陸致遠出身於關內百年望族陸家,當年科考時又是高中榜眼,一路從翰林院做到了禮部尚書的位置,不論資歷還是家世,在內閣中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不過平日裡陸致遠言語不多,朝中眾人皆是敬他幾分,沒想到他竟在這節骨眼上答出這樣驚心動魄的奏對。

  他說的慷慨激昂,皇帝越聽臉色越沉,待陸致遠說完,冷聲道:「劉閣老,方才陸尚書所說的潞原賑災之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對於陸致遠的突然發難,方欒有些著惱,劉慶元更是猝不及防。

  聽皇上問起,劉慶元慌忙答道:「回皇上,臣在年後還收到潞原遞來的奏摺,言道朝廷所撥糧款均已發放到位,這才三個月的時間,臣實在……實在是不知潞原竟有如此大的禍事!」

  皇帝冷哼一聲,顯然是對劉慶元所答甚是不滿,問道:「朕沒記錯的話,內閣前幾日收到過蔚州的奏摺罷?蔚州是潞原入京的必經之路,潞原出了這等事,內閣當真不知嗎?」

  兵部尚書沈常德與劉慶元平日交情不淺,見皇帝臉色不善,忙道:「皇上,齕州衛指揮使王堅近幾個月不曾給兵部來過兵報,臣明日便和五軍都督府一起八百里加急行文,命王堅詳陳擅自出兵一事。」

  「朕問的是王堅擅自出兵嗎?」

  皇帝再也忍不住,額上青筋暴起,怒吼道:「流寇就要流竄到京城裡作亂了,朕方才知曉。朕問你們,潞原距京城千里之遙,這些流寇是如何從潞原到京師的?京兆府請求安撫流民的奏章,為何不見內閣奏報?從潞原到京師,中途起碼要經過九個衛所的地界,這些衛所指揮使都是酒囊飯袋嗎?」

  皇帝這一連串的問題問的眾人啞口無言,集義殿內靜寂一片,眾人均是大氣也不敢出。

  大衍本就是馬上得到的天下,向來忌諱文武勾結,而賑災關係到民心向背,關係到社稷安穩,在歷朝歷代都是極其敏感之事。

  如今潞原鬧出了這麼大的亂子,可不是幾句話就能遮掩過去,若是查實的話,關內到京城這一路,怕是要有幾十個人頭落地了。

  方欒偷眼瞧了瞧皇帝,見皇帝橫眉怒目,便將本來想說的話咽回到了肚子裡。

  良久,吏部尚書葉銓躬身道:「皇上息怒,若是照陸大人方才所言,潞原目前的局勢已然是十萬火急了。為今之計,一是儘快出動錦衣衛,命何長茂查清今日城西之亂的緣由,知曉流寇一路經歷,也好找出應對之策;二是另擇能吏去潞原主持大局,巡查一應諸事,安撫民心;三是令五軍都督府節制西北諸衛,以防大規模民變。」


  皇帝聽著葉銓的話,微微點了點頭。

  章若谷見皇帝臉色稍和,忙道:「葉大人所言甚有道理,所謂『聖人治吏不治民』,皇上的聖名需四方的官吏來盡心維護,如今潞原民怨沸騰,想來是潞原巡撫顧時以及下面的官員倒行逆施之故,若不徹查,難以安撫民心。」

  皇帝眸色如水,抬眼打量起自己的臣子,最終目光還是停留在了葉銓的身上,葉銓是他在東宮時的太傅,也是他最信得過的人之一。

  皇帝看著葉銓,但話卻是跟所有人說的:「太傅方才所言,眾卿以為如何?」

  刑部尚書澹臺松聽著章若谷一番義正詞嚴的說辭,心中暗嘆。

  章若谷這一番話看似是在附和他的上司葉銓,實則是借題發揮,故意將今日流寇之事往吏治上引,一心想讓皇帝徹查潞原官員。

  章若谷出身於江南章家,按說不需要看誰的臉色行事,但他性子圓滑世故,平日裡決不會如此立場鮮明,莫非,這個章若谷想為章家謀利益不成?

  是的,利益,潞原與北境相接,是京師的屏障。近幾十年又有邊關互市,對於朝廷是極其重要的所在,整個潞原的官場動起來,百十個空缺總是有的。

  澹臺松心念動處,有些瞭然,又有些迷惑,新任官員都要經過吏部推選是不假,但章若谷不過是一個剛入閣的吏部左侍郎,上面還有著吏部尚書葉銓,更不用說還有整個內閣時刻盯著,就算靠著章家的資源,他又能動得了多少手腳?

  澹臺家乃是京中的官宦門第,自大衍開國以來,已出過一任閣老和三任尚書,門第顯貴,對陸、章這些外來的世家並沒有太多的好感。

  澹臺松又入朝多年,知道葉銓在皇帝心中的份量,於是借著章若谷的話說道:「臣以為葉太傅方才所言是正論,『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政』,如今之計,應先撤去潞原巡撫顧時之職,劍南布政使徐凌在任八年,多有建樹,臣建議拔擢徐凌為潞原巡撫,定不負聖上的期望。」

  禮部左侍郎錢敏中一直在旁默不作聲,澹臺松話音剛落,錢敏中說道:「澹臺大人一向無私,下官佩服之至。聽聞這徐凌是澹臺大人的年誼,澹臺大人今日莫非要為徐凌破例不成?」

  錢敏中與自己一向政見不和,澹臺松也心知肚明,欲待分辨,皇帝眉頭一挑,搶先問道:「哦?澹臺松和徐凌居然還有這層關係?」

  澹臺松應道:「錢大人說的不錯,臣與徐凌確是一榜同年。」

  皇帝佯裝沉吟了片刻,說道:「古有舉賢不避親,既然澹臺松舉薦徐凌,想來也有幾分把握,太傅!明日你與內閣議一下潞原巡撫的人選,這徐凌若是可用,那也不能埋沒他的才幹,若是覺得不可用,便尋一個比他更有才幹的人出來。」

  葉銓躬身領命,皇帝頓了一頓,厲聲道:「潞原有此大亂,不論因何而起,顧時難脫干係,黃勝,速派錦衣衛到雲州,押解潞原巡撫顧時進京,朕倒要看看,他有何話說!」

  黃勝是首席秉筆太監,按朝廷規制,還兼領著東廠提督的差事。

  他自皇帝十歲起便伺候著,也算是看著皇帝長大的,這位素來口稱仁義的皇帝一向喜怒不形於色,回想起來,除了八年前的東平書案之外,當著眾臣的面龍顏大怒便只有今日了。

  黃勝一臉惶恐,躬身應了一聲:「奴婢領命。」

  內閣見皇帝連錦衣衛都出動了,似乎是下定了決心,也不好再爭辯什麼,一個個頌聖之後便退了下去。

  在眾臣散去之後,皇帝卻叫住了方欒,說道:「威遠候,方才人多嘴雜,說話不便,朕想聽聽你的看法。」

  皇帝的語氣冷冰冰的,聽不出喜怒,方欒硬著頭皮回道:「一幫烏合之眾聚而成寇,本不足為懼,奈何地方官員各自為政,這才釀成大禍。我大衍有百萬大軍,這等流寇不過等閒,請聖上但放寬心。」

  皇帝點了點頭,說道:「威遠候有此算計,朕心甚慰。不過五軍都督府職掌軍機,這御下也是重中之重,齕州衛指揮使王堅勾結地方官員,逼反一省百姓,若是都似他這等自作主張,我大衍縱有百萬大軍又能如何?」

  皇帝頓了一頓,臉上浮出一絲莫測的表情,說道:「朕記得,王堅是你舉薦的罷?」

  那王堅是方家的表親,原來是京郊衛所的一個正四品的指揮僉事,按大衍軍制,本不符外任衛指揮使的資格,經方欒在皇帝跟前保舉,才得了齕州衛指揮使的位子。

  皇帝說的平淡,但話中卻暗藏機鋒,方欒在心中把王堅罵了個狗血淋頭,臉上極其恭順的回道:「皇上說的是,王堅身為齕州衛指揮使,置國法軍紀於不顧,臣以為其不可再領兵。齕州衛拱衛金瀾關,西聯關內,北御北庭,是個緊要的所在,臣請皇上另擇合適人選。」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