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發展科學根基

2024-10-20 16:22:25 作者: 沃柑小俠
  第136章 發展科學根基

  按照楊晨所說的提議,那些還處於衛所耕田不能上陣的老兵可就有了一個去處。

  當初老朱為了能保持大明軍隊不至於消耗朝廷太多糧食。

  而建立了全新屯田衛所制。

  之後就是楊晨跟他說出自己制定這個漏洞百出的政策確實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朝廷對於軍隊的支出。

  可實際上,這項措施是弊大於利。

  上一次楊晨當著一眾武將面前侃侃而談,說起亮劍精神,讓老朱幡然醒悟。

  軍人應該是職業化,而不是兼職化。

  作為戍邊將領,一邊耕田,一邊打仗,作戰能力怎麼可能會一直保持。

  更不要說那些千夫長跟校尉一旦出現貪婪跡象,手底下基層官兵就會遭殃。

  現在好了,按照老朱的設想,衛所建立起來一方面能減少朝廷負擔,一方面還能不至於讓那些久經沙場的兵將帶著一身血氣回到中原。

  沒有了上司的束縛,這些兵甲指不定會回到中原惹是生非。

  白天扛著鋤頭是農民,晚上換一身夜行衣,拿著刀刃就是劫匪也不是沒有可能。

  匹夫一怒血濺五尺,萬一是成百上千個,依靠當地衙門的實力,恐怕也不一定能拿下來。

  三國時期,趙雲不就是同樣被匪徒困在城池內一時半會無法脫困?

  按照老朱的設想,衛所就是軍戶的新家,軍籍一直傳承下去,就能讓老兵把自己畢生所學都傳授給自己兒子。

  如此一來,士兵戰鬥力只會越來越強。

  只是他沒有考慮到不會有人永遠甘心做底層。

  也不會永遠有人傳承這種看不到頭的家業。

  「有了上述加持。

  稅衛忠誠問題還有廉潔問題已經成功解決。

  這些軍伍老兵還能成為當地一種法治力量,衙門做錯事,亦或者有人橫行霸道,還能讓百姓前往尋找幫助。

  一句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眾人面面相覷,一時間不知道說些什麼。

  「此法咱認為尚可,不過總感覺缺少了什麼,標兒,你來說說看?」

  老朱沉思片刻後看向自己兒子說道。

  原先有些反對楊晨的朱標嗯聲些許,旋即將矛頭指向最初的問題之上。

  「既然是讓老兵成立稅衛,那麼楊兄你應該知道,他們的重要責任是收稅,保證大明稅收的公平性。

  這些老兵以前都是負責殺人,舉刀子跟落刀子相比於算帳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啊。」

  經過朱標一提醒,楊思義也跟著附和說道:

  「不錯,收稅的人忠誠是其次的,最重要的還得是懂得數術。

  不僅是數術,還要會掌握一定文字的書寫,這楊小友應該自己知道,你剛才也說過了。

  這兩樣是收稅者必備能力,否則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連十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會,稅怎麼可能收的上來,其他人哄騙他把他賣掉,他還得幫人家數錢呢。

  古今往來,皇權下鄉最後還是要落實在底下人口中。


  陛下坐鎮中央,我等輔佐陛下治理天下,可最後到底怎麼樣,還是需要人才下去親力親為的辦事。

  好的人傳達陛下的命令,百姓就會認為陛下乃明君。

  脾氣急躁,不懂得與百姓解釋的人負責傳達,百姓就會誤會認為陛下是昏君暴君。

  必須要讓底下人懂得如何說,才能讓陛下的旨意不至於變味,或者說讓百姓誤會。」

  「楊大人說得對,基層管理往往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可以看到的是,這是一件頑疾,就好像治貪一樣,只能儘可能的去減少,不可能完全抹除。」

  書房內所有人看向楊晨都是不懂對方為何要做出這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為。

  面對一眾人不解的眼神,楊晨並未受其影響。

  轉頭就在宣紙黑板上規劃重點。

  「第一步!

  建立組織,其任務主要是負責稅收,其次就是皇權下鄉,讓群眾知道陛下的真正旨意,防止有二心的人在從中作梗。

  第二步!

  招攬人事,其具備異地辦公,忠誠朝廷,清正廉潔等等條件。

  第三步則是推廣政策。

  眼下我們止於第二步,人才只具備一點能力,還需要他們掌握數術知識等等能力。

  只有前面的準備工作完成好,後面的事情才好接著進行下去。

  既然你們都說重點是數術,那麼我想知道,在你們看來,收稅的人數術能力達到一個怎樣的地步才可以擔任這個工作?

  如果要教導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學習數術,那麼試問他最少需要學習多長時間才能上手掌握這個工作?」

  兩個問題接踵而至,一眾人等頓時陷入沉思。

  朱標率先回答道:

  「不說多,最少是一百以內加減法靈活自如,否則根本就不能擔任稅收。」

  「太子說的不錯,無論是點兵還是點將,乃至日常生活,都需要一定基準的數術技巧,否則做什麼都會極為困難。

  不說其他,就說一個百夫長,自己隊伍少了多少號人他都不知道,他怎麼能擔任百夫長這個重要的職務?」

  朱棣此刻也湊進來一起聊聊。

  「我覺得應該最少需要七八年吧.我小時候有先生教導的算帳,可算帳過程極為繁瑣,看到那些數字就煩躁,總覺得有些囉嗦,反正學起來就是一團漿糊。

  楊大哥剛才不是說要從軍伍裡面抽調人手嗎?真要讓那些大老粗學習,恐怕最最最少要十年時間。」

  這是朱棣根據自己長時間跟武夫相處得到的結論。

  楊思義卻是秉承反對意見。

  「燕王說的或許有道理,不過真要讓帳房先生來教導,老夫倒是有不同的見解。

  此事重大,老夫可以找尋能教的帳房先生傳授退下來的老兵,只需要一年時間即可讓他們掌握一百以內的算帳技巧。

  不說熟能生巧,至少也可以拿著紙筆還有算盤一步一步來計算,無非就是花費時間長久了一些。」

  「喔?楊尚書何出此言?你就這麼有把握能一年就教會他們?」


  朱元璋看到楊思義信誓旦旦的模樣,不由得好奇追問其原因。

  楊思義則是謙遜答道:

  「回陛下,老夫身為戶部尚書自然是不會輕而易舉開口,數術看似困難繁瑣,可只需要掌握技巧,往後就能信手拈來,老夫當初也是什麼也不懂,可跟隨極為熟練算帳的先生長久了,自然而然的也能掌握。」

  楊思義能這麼自信回答,可不是胡亂說,而是根據事實說話。

  戶部是六部裡面負責數術工作最多的部門,沒有熟練的「數學」知識,根本就不能勝任戶部尚書這個工作。

  這也就是為什麼楊思義會反覆被老朱提到這個位置上的原因。

  前面那些戶部尚書都是自己舉薦,結果被老朱發現有人想要做假帳混過其中,至此才開始頻繁更換尚書。

  華夏幾千年歷史裡面,其實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數學」,可不能否認的是,華夏的數學水平絕對是高的。

  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是領先世界,這個時間線是以千年作為劃分。

  因此楊晨他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現代小白文裡面,背出九九乘法表就能讓一眾人等感到錯愕驚訝不已的事情。

  理由很簡單,春秋戰國間的《管子》中提到「安戲作九九之數以應天道」。

  距今一千多年前,九九乘法就已經能以歌謠的方式流傳在學習的圈子當中。

  到了南北朝時期,亂世之間,祖沖之更是算出了圓周率,將小數點精確到七位數,這個成就使得他在後世數學頂級學府,莫斯科大學裡面的數學系都是名列前茅令人瞻仰的神。

  須知道,莫斯科大學數學系曾經放出豪言,哪怕是世界毀滅了,只要莫斯科大學的數學系存在,依然能重建世界光輝。

  祖沖之能以一古人之名進入其中殿堂,要說他對現代數學的貢獻不多是不可能的。

  既然華夏研究數學的歷史這麼長久,為什麼到了現代,反而會落後其中世界第一?

  理由很簡單,楊晨來到這些時日發現,在當今華夏時代,人們缺少總結性的書籍。

  沒有總結,就沒有歸類,那就沒有統一的學科代表。

  比如數學,在古人看來,數術在一定程度上,跟那些陰陽五行八卦是有些溝通的。

  有的數術大師,還用『神遊』方式算數,別人用紙筆跟算盤,他只需要龜卜跟三枚銅錢就能解決一般人不懂得的題目。

  正因為這種獨特的算數方式,導致華夏難以總結歸納出一本正常人可以理解的學科。

  而一些有關數術的書籍又令人晦澀難懂,天賦一般的人只能學習到日常生活所用。

  比如唐朝國子監學子的必修課。

  《算經十書》。

  這本書是唐代國子監規定的學生必修的十部算經,包括《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和《綴術》。

  這些書籍都是先人總結,尋常人想要鑽研是十分刻苦的。

  想要往深的研究那只能依靠時間跟天賦。

  除了沒有總結性的書籍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在華夏封建主義思想之下,很多學科都被局限於『夠用就行了』的狀態。

  天才不是沒有,而是他們沒有時間跟精力去學習,就好比如方仲永。

  年少成詩,後來成年只能是碌碌無為的平凡人。

  楊晨相信,類似天才肯定不少,奈何缺少了發現他們的伯樂,同時也沒有足夠多的歸納性書籍讓他們滋養大腦充實知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硬傷。

  那就是語言!

  每個國家的語言註定了這個國家會有哪方面的成就領先於其他國家。

  漢語主要注重的是『意境』以意統形、形散而意合為主要特徵,在邏輯方面不如俄語。

  俄語則更注重形式化。

  俄語句子習慣有清晰的邏輯關係,通常需要使用明確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

  這就使得數學在北方大國有一定的生長資源,十七世紀步入工業革命期間,出現了許多現代科學奠基人。

  比如歐拉、柯爾莫哥羅夫、佩雷爾曼等等,不少人還因此開創一個數學門派。

  硬傷楊晨不能解決,他只能以別處下手,從而打破華夏數學方面的缺陷。

  首先第一點。

  降低學習的門檻,他清晰記得後世里耶出土的秦簡,九九乘法上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半而一。

  分數的概念跟乘一同出現,尋常人根本就學不會,更不要說上面還有許多晦澀難懂的文字。

  因此他要統一推廣後世的阿拉伯數字,相比於文字形容的數字,阿拉伯數字已經是最簡單的數學記載方式。

  第二點。

  編制出一本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書籍,這一點他已經做到了,上一次讓秘書監的太監劉堅等人抄錄了。

  原本他打算讓對方抄錄漢語拼音等書籍就可以收工了。

  後來楊晨發現,既然來都來了,那就多抄錄幾份吧,而後又將一百以內的加減法乘除法擬寫出來一本數學課本。

  交給劉堅等人抄錄,差不多抄錄了七八十本。

  現在他只需要增添一部分形式邏輯的內容裡面就行。

  不注重邏輯性,而去關注意境,那麼科學發展的土壤是不能再華夏發展起來的。

  華夏長時間難以突破就是因為太過注重於意境跟實用性而缺失了邏輯跟嚴格的框架。

  經典例子就是二項式定理,華夏有名的楊輝三角形倘若能進一步展開研究,就是現代的二項式定理。

  它的表達跟思路不同,這就導致後人推導過程不停失敗。

  二項式定理就不一樣了,它是依靠邏輯推理演繹出來,牛頓直接給出二項式定理的推導過程,最後總結出一般公式,能理解的人就能使用這個辦法解決相關數學問題。

  反觀華夏,沒了就沒了,只有當事人自己能明白怎麼解決問題而後記載下來,後人卻用不上,導致數學斷代。

  楊晨曾經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造福大明,率領大明變得一個科技強國。

  後來他發現,這完全就是一個笑話,哪怕他有系統,能憑空變出一台連接虛無網絡的電腦,等到將來他死了,東西交給後人。

  在沒有邏輯性科學觀的世界裡面,隨著時間流逝,這些東西只會被後人坐吃山空。

  科技樹為什麼叫科技樹?

  不就是因為需要邏輯思維作為根基,才能在這世界盛開嗎?

  沒有根基的科學世界,只能是剎那芳華,轉瞬即逝,眨眼間便是過往雲煙。

  建立紮實的體系,培養人才才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的唯一道路。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