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明嘉靖:從長生開始> 第240章 萬里直道,琉球內附!

第240章 萬里直道,琉球內附!

2024-11-11 18:16:41 作者: 江中斬蛟
  第240章 萬里直道,琉球內附!

  道路分兩種。

  直道、馳道。

  直道為軍用,馳道為民用。

  在秦朝時,秦大將軍蒙恬和公子扶蘇負責修建直道,從陝西咸陽林光宮為始,北至九原,途徑十四縣,全長一千六百里,最寬部分可達二十丈,最窄也是七丈。

  時至今日,歷經兩千年,秦直道仍存於世,能做行軍之用。

  而秦長城,卻早已倒塌。

  在不少學者看來,秦朝最成功的基建,不是秦長城,而是秦直道。

  一道走兩千年,誰堪敵手?

  之所以自秦以降,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五代宋元至大明朝,再沒有修建直道的原因,就是直道的修建太貴了。

  兩千年來,秦直道從未生雜草,而秘密,就在用土上。

  秦直道一千六百里,全是用的「熟土」,就是甘肅慶陽那種土地。

  但修建千里以上的道路,用土量之多、之大,不可能從甘肅轉運,只能去「燒」。

  所有直道路面上的用土,在使用前,必須炒熟或者是用烈火燒焦,這樣土壤喪失了「生性」,自然就會寸草不生。

  再將這些熟土夯實在一起,這樣整條道路,就不會有草木生長,不會有蟲蟻鑽洞,就和石灰一樣,不受任何「活物」侵擾,如此,兩千年來,依然堅固耐用。

  鋪墊一里直道,就需要上萬方熟土。

  光是采土、炒土,動用的人力、物力,以工部給出的計算,就在六千兩銀子左右。

  一里直道的造價,約在一萬兩銀子左右。

  這哪個朝廷造的起?

  開國之時,開國皇帝有足夠的威望,能調動那麼多人力投入基建,可哪個朝代開國不窮?

  進入王朝中期,一些明君、守成之君或有些想法,但也會被朝廷重臣們以沒錢,或「錢要花在刀刃上」,路能走就行了的理由給駁回。

  到了王朝末期,皇帝還修路幹什麼?嫌叛軍打進京城的速度還不夠快?

  總之,漢朝及之後的朝代,皇帝們對直道有三不修,開國不修、守國不修、亡國不修。

  人人都以秦長城徭役來說秦廷暴虐,開支無度,卻不知真正掏空秦廷府庫的建築,是秦一千六百里直道。

  要不是兩千年前,秦人發揮了智慧,在直道選址時,要麼沿著河谷,要麼就在山脊上,藉助著天然地形,有效降低了成本,不然,秦直道連一千里都不會有。

  大明朝二百年,十一位皇帝,無數臣工,誰也沒有提過修直道的事。

  工部這是看到國庫有錢了,動起了「歪腦筋」。

  一修,就想修個大的,修個一萬里,財政預算直接來到了一億兩銀子。

  蒙恬、扶蘇,動用三十萬大軍,修了兩年,才修了一千六百里。

  工部這是想動用多少民夫,修建多少年?

  張居正、高拱、胡宗憲、李春芳、陳以勤,五位內閣閣老第一反應,是覺得工部尚書朱衡太大膽了。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一億兩銀子,放在以前,比兩年全國賦稅還多。


  作為兼領戶部事,掌管大明朝國庫的高拱,在第一時間予以了否決票擬。

  其他四位閣老並不覺得意外,這些日子,次相「守財奴」本性越來越明顯。

  國庫的銀子越多,次相對朝廷支出就扣的越細,甚至是錙銖必較。

  去年為了二十兩銀子的差錯,次相不惜讓戶部官員熬了幾個大夜,對小山般的帳本進行重查,一些年邁的戶部官員差點沒把命折在嘉靖四十年。

  而最後的結果,是戶部在熔煉部分金銀時,出現了較大火耗,超過了正常火耗範圍,這才作罷。

  次相下值以後,經常會到國庫中轉一轉,每回都紅光滿面出來,那狀態看著就嚇人,管庫的官員害怕閣老會猝死在國庫里,還專門請了太醫院御醫跟著。

  這幾個月,朝廷百萬兩銀子以上的事務,凡是報到戶部的,次相就沒有同意的。

  非要鬧到御前,得到聖上允可,戶部才不情不願往外掏銀子。

  次相的老毛病這是又犯了。

  胡宗憲在深思熟慮後,對工部提議予以了認可。

  在東南掌軍多年,胡宗憲的一些思維,是從軍事角度出發。

  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安寧和平,很大程度取決於軍隊抵禦外悔、平定叛亂的速度。

  如果地方出現叛軍,要是三日不能平定,一縣之地就可能淪喪,超過十日,一府之地就可能落入賊手,超過半月,朝廷就可能丟掉一省之地,要是超過一月,亡國就出現了可能。

  為了避免以上可能出現,大明朝在重要城池都布下了軍隊,尤其是在靠近邊境的地方,幾乎全有軍隊。

  這樣避免了反民的出現,可大大小小的軍隊,素質參差不齊,也增加了反軍出現的可能。

  軍營之間,彼此難以接觸,而一條大路,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想來,秦始皇命令蒙恬和公子扶蘇去修直道也是因為這個,抵禦匈奴。

  陳以勤也認可了工部提議,在過去幾個月里,他以雙腳丈量了京畿四府之地,其中之一的感受,便是大明朝道路是真難走,一遇雨雪,腳走在上面,總是輕一腳重一腳,就和拔蘿蔔似的。

  一位閣老同意,兩位閣老同意,決定權,掌握在張居正和李春芳手上。

  李春芳遲遲沒有決斷,只是望著張居正,意味很明顯,元輔站哪方,這票便歸給誰。

  高拱的臉色不太好看。

  張居正開口道:「一萬里太長,耗費太多,工期太長,不妨打回去讓工部改一改,就定個五千里,肅卿,你以為如何?」

  億兩銀子的政事。

  暫時有個禮部廣建社學就夠了,再添一個萬里直道,朝廷不一定吃得消。

  高拱的臉色雖然還不算好看,但較之剛才好多了,五千里,貌似能接受了。

  元輔提議,次相同意,李春芳認同,胡宗憲、陳以勤雖對這和稀泥的方案不太滿意,可也點了頭。

  新年計劃打回了工部,工部尚書朱衡也沒想著內閣能通過萬里直道計劃,能通過五千里,就很不錯了,夠工部上下大幹幾年,積累不少政績了。

  工部重新提交了新年計劃,內閣予以通過後,會同六部新年計劃一道,送入了玉熙宮。


  很快。

  玉熙宮給予了御批。

  吏、戶、禮、兵、刑五部之事全部照准,唯獨工部,給予了硃批,打了回去。

  「聖諭:五千里太短,兩萬里為宜。」朱衡從命如流,將新年計劃再次修改後,親自攜文到了內閣,把奏疏拍到了高拱桌案上。

  我,工部,打錢!

  一萬萬兩銀子你嫌多,我這就要兩萬萬兩銀子。

  高拱臉色鐵青,立刻動身去玉熙宮。

  張居正四人只能跟上,不是為兩萬里直道的事,是為了別的。

  琉球國,請求內附!

  琉球王國。

  位於大明朝澎湖島和倭國九州島之間,蜿蜒兩千里。

  從太祖高皇帝建立大明朝,宣布禁海後,琉球王國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洪武五年,琉球諸國正式遞交國書,成為大明朝的藩屬國。

  宣德四年,琉球王國內部,山南、山北兩個勢力為中山所滅,三山時代結束,琉球王國統一,但仍一直與大明朝保持著宗藩關係。

  宣德五年,宣宗皇帝正式賜姓琉球統治者「尚」姓,在之前琉球人只有名,從此在這之後才有了姓。

  琉球王國國王,全名就成了大明朝琉球王國中山王,位秩大明朝親王。

  之後琉球第一代尚氏王朝,進入第二代尚氏王朝,在成化七年時,尚圓以世子之身,向大明朝報了父喪,得證王位。

  在過去一百多年裡,琉球王國依附著大明朝,進入黃金時代,商業高度發達,與福建、澎湖、高麗、東南亞和倭國頻繁進行貿易。

  但也在過去一百多年裡,大量倭寇海盜騷擾琉球群島。

  琉球國蒙受巨大損失,海上貿易受到阻礙。

  從嘉靖三十年,到嘉靖四十年,倭寇對琉球王國發起了侵略,占據了多座海島,並隔絕了大明朝、琉球王國之間的聯繫。

  在嘉靖四十年,胡宗憲統領東南軍隊,一戰全殲海上倭寇,蕩平倭禍後,只讓人占據了被炮平的吐噶喇列島,盯著北邊的倭島,防止倭寇再生,侵擾東南沿海。

  儘管東南軍隊對琉球王國沒有傷害,但小國的悲哀,在前面十年間,已在琉球王國內顯現。

  那十年裡,琉球王國斷糧斷水,餓死、渴死者不計其數,要是倭寇再在群島肆虐幾年,琉球可能自己就先撐不住了。

  所以,在恢復與大明朝聯繫後,琉球國當代中山王尚元,就對大明朝表達了恢復貿易的請求。

  但那會聖上、朝廷在忙著給那些王公大族、潮商的走私船下套,沒工夫搭理曾經的小老弟。

  當王公大族、潮商的走私船橫行無忌出現在大海上後,琉球王國頓時才明白何謂差距。

  只要明朝貨船下海,琉球王國的「萬國津梁」之名,就會頃刻間蕩然無存。

  逐漸認清現實,又深感國小力微,不願再遭受倭禍的琉球王國,第二尚氏王朝經過多輪王上國相寨社的磋商,向大明朝正式遞交了國書和地輿圖,請求內附。

  不再是宗藩,而想成為一國,將全部國土,盡數劃入大明朝疆土中。


  琉球王國國書中,以子慕父為喻,極盡兒子之姿,但根據錦衣衛對琉球王國的了解,以及錦衣衛送到內閣的琉球王國中山王尚元和國相蔡錦的對話詳情。

  是蔡錦認為大明朝前所未有富裕了,勸說中山王尚元別在那窮鄉僻壤當個狗屁國王了,去和大明朝成為一家子,吃香喝辣吧。

  身在海島,琉球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喝風喝不飽。

  簡而言之,琉球上下,不想再努力了,只想從海上搬到陸地,過衣暖食足的生活。

  在六部新年計劃送入玉熙宮時,內閣就對琉球王國請求內附的事,有了些爭議。

  次相高拱認為,那些海島什麼產出都沒有,納入大明朝疆土也是累贅,維持以前宗藩關係就好。

  閣老陳以勤認為,蚊子再小,也多少是塊肉,納琉球王國進入疆域,能增加不少國土,那地方是窮,想展開建設很困難,那就不建設了,把琉球人遷到國內就好。

  以後那些海島,還可以當作流放之地,就和當初的嶺南之地一樣。

  總有利用價值。

  閣老胡宗憲這次與陳以勤有了不同的見解,大明朝人夠多的了,日後飽暖之下,必然會新生不少人口,不需要其他人口,大明朝幅員雖然遼闊,但也半點不能施捨於他人。

  想要維持宗藩關係,然後派出軍隊在琉球王國駐軍,達成實控群島的效果即可。

  閣老李春芳認為,都好。

  「甘草閣老」,名不虛傳。

  高拱、胡宗憲、陳以勤誰也說服不了誰,爭執了好一會,仍然達不成統一意見。

  這種遠離本土且「碎小」的地域,請求內附,大明朝著實沒有處理經驗,張居正對三位閣臣的想法也給不出評判。

  那就只有聖裁了。

  ……

  玉熙宮。

  直道的事,沒有給高拱開口減少的機會,就見今兒在大殿裡當值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黃錦拿來了聖旨。

  而聖旨的內容,便是讓工部選址、招民夫,修建一條長達兩萬里直道的事。

  旨意降。

  就沒有了商議的機會。

  高拱再是不滿,也只能接下旨意,按時按需撥銀子、撥物資。

  直道的事,不需再議,張居正便從繡墩上站起,恭聲道:「聖上,琉球中山王尚元請求王國內附我華夏,這是地輿圖,請聖上決斷。」

  黃錦接過地輿圖,轉身走到了朱厚熜的面前,展開了圖畫。

  琉球三府五州三十五郡圖的分布,立刻呈現在朱厚熜面前。

  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

  六十四個有名稱的島嶼,四百多個無名小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納入我朝疆土吧。」

  「請問聖上,日後當如何治理?」

  「遷民!」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