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我們走在大路上
余秋堂挑著擔子走在前面,後面跟著兩個孩子。
余小偉分配的任務是背著那隻小靈貓,大概十幾斤的樣子,不多不少,剛好滿足身體負荷。
從小受苦的他,雖然年齡不大,背這點東西還能堅持。
余小雲則是提著一個小藤條籃,裡面放著余秋堂配置好的拌料和鹽,方便賣神仙豆腐的時候別人使用。
余小偉本來是不想讓妹妹提東西,但余小雲覺得叔叔和哥哥都拿東西,就她一個人空手,顯得沒有做事,一定要提著。
結果,女孩子力氣小,雖然籃子裡東西一共就三四斤的樣子,不算特別重,短途還能堅持,走的時間一長,就立刻變得重起來。
她倒是想忍著不說,可越來越重的喘氣聲還是被余秋堂發現,於是便走一段路稍作休息,不點明原因,照顧侄女小小的自尊心。
打王家村去清泉鎮,直線距離不過三公里,但中間要繞過猴頭嶺凸出的一片山峰,所以長度變成五公里,這還是走路繞小路,若是想騎自行車,還需要繞更遠的地方。
因為三人出門早,東方剛剛亮,稍微有點紅暈,太陽還沒出來的意思,估計也就是五點多的樣子。
回到這個時代無法確定時間很不方便,只能根據太陽來大致預估,但若是天陰或者下雨,就很難判斷準確時間點。
山里人都已習慣。
反正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陰小雨就待在家裡的休息,管他幾點幾分。
但余秋堂習慣將所有計劃都歸結在具體時間內,便顯得很不適應,想著稍微賺點錢後,首先要買個電子表,不然沒有安全感。
路上倒是遇見幾位村里趕集的路人,人家也主動熱情地跟他打招呼,大多餘秋堂已完全記不起是誰,即使面熟,也叫不上名字。
只能陪個笑臉,打哈哈掩飾過去,然後跟余小偉確認名字,暗暗記在心裡。
越小,越貧窮的地方,就越注重人際關係。
在這種山村里,雖然並沒和外面完全隔絕,但也自成一個社會體系,該維持的關係必須維持。
也有人對他很熟悉,好奇他筐子裡裝的什麼東西,他就回答是說做了一些吃的,準備拿到集市上賣掉,換點糧食和油鹽醬醋啥的。
因為將筐口封的很緊,別人自然不好意思揭開去看。
就這樣,大概走了一個多小時,三人來到清泉鎮南門,這時候太陽才從東面露出腦袋,還是一個大大的紅球,影射出的紅暈,讓東方一片潮紅。
越接近鎮子,人越來越多。
清泉鎮下轄十九個村子,大大小小不等,算起來也有十幾萬人。
整個榮成市這個時候大概有兩百萬人不到,榮成下設十三個鄉鎮,清泉鎮算是其中較大的鎮。
這個時候的鄉和鎮還有明確的界限,主要就是看下轄人口多少,鎮要比鄉的人口多四分之一大概。
特殊例外。
清泉鎮之所以大,是因為它是個合併鎮,由原來的清水鎮和禮泉鄉合併而成,在鄉鎮改革時,一大批鄉被合併進鎮裡,一度出現很多奇怪的鄉鎮名。
清泉鎮能有這樣的名字,已是相當幸運。
王家村雖然離清泉鎮有四五公里,但其實並不算離鎮最遠的村,清泉鎮最北邊的村子叫「五不同」,離鎮子足足有二十里山路,那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清泉鎮這邊是逢「一四七」三天的集,對於附近山村的人們來說,趕集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每逢集時,大家要將積攢的各種農產品、山里挖的草藥,打的野物等拿到鎮上賣掉,換取油鹽醬醋等基礎生活用品。
這年頭還沒什麼人想著南下打工,附近更是沒有多少賺錢的門道,大多都是靠最原始的農業支撐家庭用度,社會維繫。
不過真正能買賣東西也就是去年才開始,放在前兩年,買賣是嚴令禁止的,只能偷偷摸摸進行,否則就會被扣上投機倒把的帽子。
「好多人啊。」
余小偉的感慨著周圍的一切。
他和妹妹從來沒到過鎮子,長這麼大,還沒走出過小山村,就像是栓在磨盤上的驢,只能圍著巴掌大的地方轉圈。
若不是余秋堂帶他們出來,估計還要繼續保持這種狀態好多年。
余小雲則是緊緊站在哥哥身邊,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人來人往,每經過一個人,她目光就會跟著別人走很遠,哪怕是別人就牽著個小羊羔,她也半天收不回目光。
兩人模樣被余秋堂看到,心裡是既想笑,又覺得可憐。後世這麼大的孩子,天南海北啥地方沒去過,搞不好都全世界在飛,可這倆孩子,還是第一次出鎮子。
只是小小的變化,就讓他們這般意外。
清泉鎮區大概是個「井」字,東西南北各兩條主幹道,中間匯聚的地方是一座塔,據說是明朝留下來的,叫作「報恩塔」。
相傳是這邊曾經出現過一個進士,做了朝廷三品大員,風風光光回來時卻發現母親餓死在家裡,悲痛之下,出家為僧,造了此浮屠,以青燈古佛為母親祈福,好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這個故事周圍的人都很感動,覺得他就是個大孝子,為母親寧願放棄高官厚祿,余秋堂卻從上輩子就很不喜歡。
這叫什麼報恩呢,自己做官,母親餓死在家裡,又出家做了和尚……
很難評價詭異的行為。
不過,這都是幾百年前的事,當時有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現在討論價值觀也沒啥意思。
而這座報恩塔也成為清泉鎮對外的一個文化符號,平日裡塔門緊閉,不允許人們進去,只有每年南來北往的大雁在塔里築巢,而磚土結構的塔身上,也早已生滿青苔和各種野草。
外地人來到清泉鎮,也很難迷路,不管走到哪裡,抬頭都能看到報恩塔。
只要走到報恩塔,就能辨別出方向。
鎮子的建設分布,也是以塔為中心四散開去,越是靠近塔附近越是熱鬧。
余秋堂帶著兩小孩徑直來到塔下。
專門買賣小吃的攤位點,就在塔西南方向,被稱為「吃食街」,在這裡能吃到附近所有的風俗小吃,以及村民們自作各種食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