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我在洪武當國師> 第182章 百姓心安在於糧食豐收

第182章 百姓心安在於糧食豐收

2024-10-10 07:57:15 作者: 一筆神遊
  大明各自安泰,百姓自然是安居樂業。

  至於天災之類的,也是有,但之前一系列措施之下,那是讓百姓們看到了希望,也是見證了現實,厚實的河堤,就是最好的盾牌。

  而且修繕起來也是相對容易,哪裡有缺口,哪裡去更換一塊就可以了,可以說相當的利索,這也是近幾年來,都在努力做的。

  加上這都是朝廷出資建造,自然是官府安排,不用太多的問題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順利的,壓根就是不用懷疑起來,這一幕的所在也是更加容易一些,自然是無需多想。

  後續的種種,都屬於生活性的壓力之前,那是無法預料的部分。

  但現在都是好的,一個個都是看到了更好的未來,哪一個百姓不願意看到呀,所以希望是沒問題的,後續的種種,都能順利起來。

  不同的機會,自然是能不能抓住的要素,要是抓不住,就是自己的問題了,要是抓住了,就是他們的能力足夠強大,也是可以運用的,倒也是不用懷疑什麼。

  本事多想就是能力付出多少了。

  朱元璋看向本來多水洪澇的地方之奏摺,現在基本上少有事情,更是讓他滿意了。

  錦衣衛的秘折也有,他也會看,自然不能做偏聽偏信了。

  除了錦衣衛,就是退伍衛所了,這些都是紮根農村深處的人,一個個都是帶著濃濃的軍人味道,也是一個個明白人,自然是理解其中的意味。

  相信可以做得到,那就是實力的組成不同了,效果自然是更好一些。

  終究是命運的安排,那是無需多問。

  有些問題,都是無法言辭,只要是秘密的行動下,那是可以介入的,也能有所行規呀。

  後續的影響力之大,那是可以明顯做好的。

  多多益善,實力強勢都是可以積累起來的,真正的影響力,確實是需要時間的。

  陳久在這一方面看得透徹,也是看得明白,自然是不會無知了,作為大局的制定者,就要讓更多人受益。

  「今天的收成好很多呀,看這片綠油油的田地,多好呀。」

  不少人站在自家的田埂上,或者河堤上,望向這一片濃郁的綠意,那是心中期待,相信很快就會變成黃澄澄的顏色。

  到時候就是豐收的季節呀。

  「是呀,去年也不錯,今年會更好的,現在咱們的河堤那是更加安全了,不用擔心太多,也是值得驚喜的事實。」

  「嗯,說得對,這一個多麼喜悅的事情,多多益善,那是一點都不為過。」

  「看這些稻田,旁邊的麥田,真的是太豐厚了。」

  在很多地方都適合種植小麥和水稻的地方,都可以自由安排,只要自己做好準備就成了,朝廷方面並不會太干涉。

  農戶們自然知道種植什麼好。

  一般南方多種水稻,小麥之類的頂多就是摻雜,並不是很多。

  北方大多是種植小麥,加上雨水偏少,水稻種植不是很興旺,這是天氣的主導原因。

  但不管是種植什麼,對於百姓們來說,都是糧食,都可以溫飽的,那就是關係不大,加上朝廷稅收再進一步地降低農稅,他們的自由度就更高的。

  當然除了交糧就是朝廷要購買一部分,這是給錢的,而且是屬於策略方面,所以比較硬度大,畢竟朝廷不能不管這一面,否則一旦來了荒年,那該怎麼辦?

  所以要做的事情,不少,更是要注意大局觀。

  而在東北方向,徐達作為主辦人,或者是當地權勢最大的人,視察田地之時,也是不由得驚嘆,儘管不是第一次見,但一次比一次的豐厚,整個東北平原之上,都是糧食。

  「真的是夠壯觀呀,太大氣了。」

  這是第一感受,密密麻麻的糧食種植下,那是什麼都有。

  水稻還是小麥都有種植,而在這裡水系發達,自然那時可以種植水稻。

  雖然一年只有一次的機會,但產量很高,和自家女婿說得一樣。

  之前還未徹底開發出來,而現在已經是逐漸地走向台面了,自然是看得出來。

  如此一來,大明更是要抓住這一土地了。

  種田人的基因,那是刻在骨子裡的,也是深深的知道沒有糧食的可怕性。


  現在有了,也可以更加安心了。

  東北之地的人,一般都少有長住。

  一旦到了糧食收成之後,不少人就會重回關內,這是之前大部分人的想法,也是可以看得到。

  接著就是更多的本錢了,想要更多,也是可以的。

  不過這裡冬天卻是不合適,除非去打獵,只是危險性不小的,實在是地廣人稀。

  徐達看著這一幕,心中是由衷地感慨,同時讓人記錄下來。

  每一次都要繼續下來,然後送去應天,這是因為本事就是如此。

  想要真正地落實下來,還需要有足夠的事件去作為,不然的話,什麼都是虛的。

  不要說老天不願意之類的話,那是愚蠢的。

  大明百姓,早已將人定勝天的思維印在骨子裡了,一代代地傳承下來,自然不會斷。

  當然有時間可以穩固河道,這是一定的,也是他們在河道解凍之後就開始做的工作。

  朝廷會發放工錢和飯食,這倒是不用他們出錢,和其他地方一樣。

  其實徐達知道,一開始返程的人不少,但隨著幾年過去,一些人還是打算定居下來,有著足夠的煤炭作為保溫燃料,可以讓他們免於寒冷。

  棉衣之類的都是有發放的,也可以購買,當然價格並不高,這也是激發他們留下的心思。

  只要可以一個個定居下來,就是可以讓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小家了,逐漸地穩固才會成為大明的大家,這樣才是最為合理的。

  陳久知道這麼做,也是沒辦法,畢竟再苦再累,也要有人去做呀。

  當然不是一個人,更是需要很多,多多益善,簡直就是熱烈得很,倒也是無需解釋那麼多,真正的辛勞也是能夠落實下來的。

  百姓高興了,朝廷就更加安樂了,何樂不為呢,這是一定的事實,也是必然的轉變。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