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 第152章 李二:我生了一個開國皇帝?!

第152章 李二:我生了一個開國皇帝?!

2024-09-18 09:18:13 作者: 吃不起肉肉
  第152章 李二:我生了一個開國皇帝?!

  李世績風塵僕僕地走進了立政殿。

  他本打算先寄信回來,但考慮到茲事體大,而他繼續滯留平州又嫌礙眼,所以索性先一步回長安了。

  因為事關陛下最關心的平州局勢,他不敢耽擱,一路飛奔回來,甚至比信使還要快一些。

  在宦官的指引下,他連水都沒有顧得上喝,一頭扎進了陛下的御書房。

  他是全長安唯一一個知道遼東大捷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將這天大的捷報匯報給陛下。

  剛踏進書房大門,李世績一眼就看見了靜靜坐在皇帝一旁、面無人色的楊氏。

  他下意識地低頭非禮莫視,向後退了一步。

  又覺得被皇帝召見,不聲不響地退出去太失禮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低著頭尬在了原地。

  「無妨,讓她也聽聽。」李世民威嚴而平靜地吩咐。

  長孫皇后在時,她也是在這個位置,陪伴陛下一同接見大臣……

  李世績收攏發散的思緒,正待開口。

  陛下先開口了:

  「你這次所領的魏州兵馬,只是與高句麗作戰的先鋒。

  「朕豈不知兵?以這點力量長途奔襲,硬捧高句麗十五萬匪軍,非你力所能及也。

  「所以此次敗戰,不是你的責任。

  「待四地兵馬、兩府民夫到齊,齊頭並進橫掃高句麗,仍由你指揮。」

  啊不是陛下,怎麼就滑坡到敗戰了……謹慎了一輩子的李世績,頭一次有了插皇帝嘴的衝動。

  但眾所周知,不論有沒有其他妃子在場,插皇帝嘴都是比較嚴重的御前失儀行為。

  所以,李世績只能低頭聽著李世民滔滔不絕,腳趾本能地在地板上摳啊摳的。

  「朕派你前去,是另有目的的,讓你出征之前,朕也專門交代過你。」

  李世民話鋒一轉,語氣變得極為嚴肅。

  楊氏立刻向李世績投來目光,眼神灼灼,蒼白的面孔有了些血色。

  實力相差懸殊,吃敗仗也是無可奈何的。

  只要李明他們能平安歸來……

  李世民定定地盯著李世績,一字一句道:

  「人,你帶回來了嗎?」

  「陛下……」李世績終於得到開口的機會了,正要說明情況。

  「無需多言,回來了還是沒回來?」

  李世民霸氣地說著,鬚髮皆張,宛如威嚴的雄獅。

  每當大臣們顧左右而言他的時候,每當他們迴避問題的時候,就說明……

  李世績只能據實以告:

  「沒回來,因為……」

  楊氏臉色頓時煞白,主心骨仿佛被抽空了,整個人軟綿綿地坐在地上,勉強用手撐著。

  李世民雙眼布滿了血絲,抓住李世績的肩膀,如同憤怒的獅子,低聲咆哮:

  「那他們人在哪裡???」

  躲在燕山深處?被擄往平壤?還是已經……

  「大概在營州吧。」李世績客觀地說道。

  「營……營州?」

  李世民微微一顫,雙眼閃過一陣茫然,無數思緒在腦子裡狂奔而過。

  就這麼僵了片刻,他若無其事地放開李世績的肩膀,平靜地評價道:

  「哦,他們突圍與張儉會合了?幹得還不錯。」

  楊氏的眼睛裡也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人一下子就坐直了。

  「也,不盡然……」李世績小心挑選著自己的詞彙:

  「是李明殿下……」

  李世民打斷了他,沒有笑意地一呵:

  「怎麼,他們難道大搖大擺,走大路去的營州?

  「難道高句麗人退軍了?」

  開玩笑,就李世績率領的這點魏州兵馬,不但人數少,還是丟棄盔甲和輜重、長途奔襲的疲兵。

  帶著這麼點羸弱的力量,能突破燕山、打進平州,都算名將了。


  還想擊敗十五萬敵軍?

  做夢也不敢這麼做啊!

  「陛下……」

  眼見得越描越黑,李世績也有點背不住了,瞅著這個空檔,趕緊像倒豆子一樣說出了重點:

  「如陛下所說,高句麗確實撤退了。

  「但沒非末將之功,而是李明殿下!

  「是李明殿下僅以平州之力,就擊敗了敵十五萬大軍!」

  此話一出,書房陷入了短暫的安靜。

  李世民表情一片空白,下意識地回頭看了一眼。

  楊氏端端正正地坐在席位上,也像雕塑一樣,表情一片空白。

  一雙父母猛然發現,自己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親生兒子,怔怔地聽著李世績的匯報。

  「李明殿下治民、治軍極有方略,加上侯君集、薛萬徹、韋待價的輔佐……」

  「你等等。」李世民回了回神,打斷了他:

  「高句麗王手下的是正規軍,不是竇建德那種,被薛萬徹帶二百人就衝散的農民軍。」

  即使重新核定了戶口,平州總人口也就十萬出頭。

  你就算平民和士兵一換一,也還有好幾萬的缺口吶!

  李明難道真是活菩薩活神仙,吹口氣就能把敵人吹回遼水以東?

  也就是匯報的是最靠譜的李世績,老李還能聽一聽。

  若是換其他將領,他早就一腳把那亂吹牛皮的傢伙踹回前線了。

  「陛下,高句麗國王死了。」

  李世績道:

  「被李明殿下派出的細作策反了左右,刺死了。」

  李世民沒有再說什麼,只是定定地注視著李世績。

  李世績立即單膝跪地:

  「一切屬實,若有虛言,末將萬死不辭。

  「從平州前線的戰報立刻送到長安,可與末將之言互為印證。」

  接著,他從懷中取出一封信:

  「這是李明殿下的親筆書信,托末將呈獻給您。」

  這龍飛鳳舞的字跡,一看就是自己親生的。

  呼……楊氏整個人終於徹底鬆懈了下來。

  李世民略略閉了閉眼,深吸一口氣,沉靜地說:

  「你起來吧。」

  結束了?

  遼東之亂,真的就這麼結束了?

  甚至不用朝廷出手,李明就把一切都擺平了?

  他有種不真實的感覺。

  但在臣下面前,李世民硬是壓下滿肚子的問號和感嘆號,十分冷峻地進行著下一步安排:

  「四地兩府的兵馬糧草調動不變,遼東行軍道編制不撤,仍由你指揮。

  「趁高句麗內部大亂,一舉攻滅之。」

  李世績有些遲疑,還是呈上了那份與高句麗的和約:

  「前線的李明殿下,似乎有不一樣的想法。

  「這是殿下與高句麗攝政初步達成的停戰條件,還請陛下定奪。」

  喝,臭小子真把自己當主君了?都敢不經請示,私自與敵人媾和了?

  李世民又想氣又想笑。

  這做派,只能說相當「李明」了。

  「你退下吧,朕再做決斷。」李世民冷靜地吩咐道。

  李世績立即拱手退下。

  李世民又轉向楊氏:

  「你也先回去休息吧,朕還有些事。這幾個月,你是最寢食難安的。」

  楊氏知道丈夫的心思,沒有多問什麼,掩笑離去,腳步輕盈得像蝴蝶一樣。

  李世民聽著漸行漸遠的腳步聲,確認四下無人後,終於忍不住內心的澎湃,振臂低呼。

  好,很好!

  能文治,也有武功。

  能在正面戰場打崩敵人,也會陰謀詭計釜底抽薪。

  而且還是頂著滿朝文武的質疑,純憑一己之力,硬生生扭轉了占據!


  此子有乃父風範啊……

  不,豈止類父,簡直青出於藍!

  「朕若是落得此般田地……還未必能如他一般,這麼快就破局。」

  李世民捫心自問,他當初創業的起點,其實是比李明在遼東要高的。

  他們老李家本就是隋朝皇族的親戚,父皇李淵是隋煬帝的表兄弟,李世民初次登場就是為隋煬帝護駕。

  若是讓他李世民落草為寇,與山匪農夫為伍……

  設身處地想,就算他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個月之內,就能收攏人心,從零手搓出一支鐵軍,並與十五萬正規軍一爭高下。

  「收攏人心,草莽初創,不甘於人下,嘶……」

  李世民忽然有種奇怪的感覺。

  怎麼感覺他和楊氏生的這個么子,頗有高祖遺風啊?

  不是唐高祖李淵。

  而是漢朝的那位太祖高皇帝……

  好傢夥,唐朝傳到現在才第二代,又來一個開國皇帝可還行。

  李世民搖搖頭,打消了這個危險的想法,目光落到了書桌上的那份與高句麗的和約。

  「這小子都敢自作主張,私自與敵酋議和了,真是目無君王。

  「嗯,罷,念在遼東與平州距離遙遠,戰場瞬息萬變,主帥可以有臨機處置之權。」

  李世民下意識地在心裡給李明的僭越之舉辯護,順手打開了和約的文本。

  整份協議非常冗長,通篇都是彎彎繞繞的廢話,讀起來非常吃力。

  看了一遍以後,李世民滿腦子都是問號。

  如果他沒有理解錯的話……

  李明既沒讓高句麗割地,也沒讓對方納貢?

  那這仗不是白打了嗎?

  明明打了勝仗,連一文錢也沒有薅下來?

  這麼寬宏大量,這還是李明嗎?

  要不是落款的簽名和蓋章,李世民都懷疑,這是不是高句麗細作偽造的文書了。

  「不,以這小子的尿性,不可能不向高句麗復仇,更不可能有便宜不占……」

  李世民細細地研讀起了這份內容冗長繁瑣的文本。

  終於,在文本的末尾、談判雙方談到這裡差不多已經精疲力竭的部分。

  李世民從蠅頭小楷的字裡行間,發現了李明埋下的三顆暗雷。

  用很拗口的漢字寫著:

  「自由貿易、新聞自由、環境保護……」

  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由於時代限制,李世民對這三條套在如今廣大發展中國家頭上的緊箍咒,並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

  李明在這最容易忽略的角落、沒頭沒腦地塞進了這三條條款,一定沒有安好心。

  這小傢伙,到底在做什麼打算……

  李世民久久思索而無所得,暫時不去糾結,拿起了李明給他寫的親筆信。

  這是自長孫延送來的求援信後,李明這小子在半年之中給老爹老娘寫的第二封信。

  兒子出差在外就是這樣的,跟失蹤了一樣,幾乎不和家裡主動聯繫。

  李世民打開信紙,坐在桌案邊,一字一句地讀了起來。

  日頭向西,華燈初上。

  在油燈下,李世民將兒子的這封家書讀了一遍又一遍。

  除開開頭的問候、近況介紹和戰爭經過以外,李明將筆墨重點放在了之前的遼東亂象上——

  基層放任自流、土著豪強並起、府衙淪為擺設、百姓困苦不堪。

  而這一切的根因,只有一個字:

  遠。

  傳個信動輒一個月起步,半年也不稀奇。

  導致朝廷對那裡的統治形同虛設,除了掛個大唐的名號,與外國番邦幾乎無異。

  「確實如此……」李世民對此深有感觸。

  遼東「大亂」,或者說,遼東事件在長安引發的「大亂」,根本上是因為通信不暢所引起的一系列誤會。


  把忠臣當成賊子,把大勝當成大敗,皆因如此。

  因此,李世民與李明信中的最後一段話,產生了強大的共鳴:

  「如果朕在東北邊疆悍然用兵,就算橫掃了高句麗,又能有什麼收益呢?」

  高句麗比遼東更遠,森林沼澤密布,交通更為不便。

  連遼東都難以控制,實質上淪為當地門閥的統治區域,形同外國。

  那更偏遠寒冷、民族更複雜的高句麗,豈不是更難以統治?

  治理當地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又要駐軍又要維穩。

  更不用說要攻破高句麗的山城堡壘防線,代價更是驚人。

  成本這麼高,收益卻又有限。

  既不能控制當地的土人,又不能利用當地的資源。

  那鬼地方又沒有多少田可種。

  「確實,是朕欠考慮了。

  「不可怒而興師,打高句麗,不合算……」

  李世民動搖了。

  他幾乎被李明忽悠成功,決定放棄掃平高句麗的計劃。

  如果李明那小子在現場,嘴角已經要勾勒出壞笑了。

  然而,你爹還是你爹。

  李世民多留了一個心眼。

  在他最後一遍讀完李明的書信,在略作放鬆以後,又再度拿起了信紙。

  這一次,是倒著讀的。

  李明的信里,充滿了一大堆有理有據的說理,所以讀著很是吃力。

  當李世民讀到末尾時,大腦已經比較疲倦、不願意多思考了。

  所以會很容易地接受他在末尾夾帶的私貨。

  但當李世民休息了一陣,以清醒地大腦,重新看一遍李明在後幾段雞賊藏著的論點時。

  他立刻就發現了李明的真實意圖:

  「那小子寫了一大堆,就是勸朕別打高句麗。

  「為什麼?」

  毫無疑問,高句麗一定是遼東的最大威脅。

  不論朝廷能否實際控制當地,天兵掃蕩之處,能保他好幾年的太平是沒問題的。

  為什麼那傢伙要阻止呢?

  李世民沿著這條線索不斷深挖,挖到了另一個讓他更為困惑不解的疑問:

  「九成宮之後,朕給他封王。

  「他哪兒都不要,就要去遼東那鬼地方,這是為了什麼呢?」

  放著富庶平整、交通方便的揚州、徐州之地,他不要。

  偏偏要去那錯綜複雜又貧瘠的遼東。

  在身陷險境、白惹了一身騷之後,李明那廝還不吸取教訓,繼續作死,攔著朝廷不讓打高句麗。

  這是為什麼?

  「遼東、高句麗……」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在書房來回踱步。

  當他愕然抬頭,他又下意識地來到了地圖之前。

  「地緣,地緣,是一切戰略的根本出發點……」

  李世民拿著油燈,一寸一寸地研究著燕山之北。

  西邊是大漠,東邊是大海,燕山就像一道門戶,卡住了華夏腹地大規模向外開拓的道路。

  而遼東,就像門戶開了一道小縫,不大,卻是通往東北更廣袤土地的關節。

  現如今,這道關節被劃歸入所謂「遼東軍鎮」,歸遼東節度使李明管轄。

  而這個節度使,在直面過高句麗的威脅以後,居然拒絕朝廷的援助,仍然要留著高句麗。

  這是什麼意思……

  「不,他不是要留著高句麗……」

  看著地圖,李世民豁然開朗:

  「他是要阻止朝廷染指那裡!

  「他想幹什麼?」

  李世民覺得自己幾乎抓住重點了,放下李明的書信,再次撿起那份被擱置的議和協議。

  再通讀一遍,他讀出了這些貌似荒誕條款的隱藏含義。

  「不要割地,是因為他覺得,新割讓的土地不會交給他管理?


  「至於朝貢,更是進不了他的口袋……」

  「他難道把高句麗,當成他自己的禁臠了?!」

  至於李明塞在條約里的這三條不知所謂的條件,李世民不知道具體能產生什麼作用。

  但他能猜到,這一定是李明獨吞高句麗的命門。

  「好傢夥,真是好傢夥……」

  李世民逐漸理解了一切。

  「遼東不是一國的邊境,而是一國的起點?

  「他要以那裡為跳板,吞併高句麗,步步向北發展?!」

  那蠻荒之地有什麼好發展的……李世民下意識地生出這個疑問。

  「不,是朕一直被錯誤滯後的信息誤導了……

  「平州都能藏著十來萬人,那地方未必蠻荒……」

  能誕生一個農耕、會造長城、能湊十五萬大軍的高句麗。

  這說明,東北地帶的自然條件是不差的。

  再加上李明那神乎其技的治理能力,未來未必不能人丁興旺……

  「他要將大唐以外的整個東北方,都納入統治?

  「連同高句麗、契丹、室韋、靺鞨?!」

  然後呢,一直向北,直到無人能生存的冰天雪地,去當遊牧?

  「還是掉頭向南,跨過燕山……」

  站在地圖之前,李世民被自己兒子的謀劃震驚了。

  盤踞版圖的一角,開發蠻荒地區,對中原虎視眈眈……

  這幅戰略構圖似曾相識。

  歷史上也發生幾次類似的事件。

  一次是開發荊楚、問鼎有幾許的楚國。

  一次是稱霸西戎、最後席捲六國的暴秦。

  「那小子,那小子……」

  李世民嘴角止不住的抽搐。

  好傢夥,自己還真生了一個開國的高祖?

  那小子想開哪個國啊?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