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番外之變革(一)
吏部從上至下大換血,外任官員紛紛被抽調入京城。
沒等他們持著拜貼登王家的門,王侍郎便召集眾人開會。
陳丞相兼任吏部尚書,吏部人事變動都由陳丞相最終敲定拍板。此次重要會議,陳丞相自然是要來的。
陳丞相話語不多,言簡意賅:「你們都是連續五年考核優等的官員,才被調入吏部當差。」
「皇上勵精圖治,對吏部要求頗高。爾等食君之祿,理當為君分憂。」
一眾吏部官員,戰戰兢兢,拱手齊聲應是。
他們大多是原來的丞相黨官員。不過,王丞相已經辭仕幾年,年輕的王侍郎又是出了名的忠臣,對女帝陛下忠心耿耿。丞相黨三字已經很久沒人提了。
女帝陛下用人不拘一格,從大梁各州郡調人進京城吏部,為的就是革弊出新,整頓吏治。他們以後就是女帝陛下的手中利刃。被這般選中了,真不知是他們祖上積德,還是霉運當頭。
來都來了,躲也躲不開,只能硬著頭皮,聽令當差吧!
陳丞相敲打過後,王侍郎拿出幾頁紙,不疾不徐地宣讀吏部新政。
一眾吏部官員,齊刷刷地挺直腰杆,各自凝神傾聽。
陳丞相看在眼裡,心裡暗暗滿意。
女帝陛下讓王瑾掌吏部,著實是一步妙棋。丞相黨官員遍布朝堂,想徹底拔除,一則傷筋動骨無人可用,二來朝野動盪人心難安。殺一批,打壓一批,再提攜一批,慢慢分化,收歸己用,這才是成熟的帝王手段。
進程慢些不用急。女帝陛下青春韶華,還能坐幾十年龍椅,一步一步慢慢來。
王侍郎花了幾個月時間想出的吏部新政,在宣讀之前就呈給皇上過目,得了皇上讚許,今日才拿了出來。
其中最重要的幾條,一是官員考評方案的改革。二是官員任用機制的變革。
考評方案嚴格且詳細,具體列出了數十條。每一條都有相應的打分。
每年考核一次改為四次,也就是每三個月有一次考核。連續四次都不合格的,直接罷官去職。
官員任用升遷制度,也和往日不同。同樣有一套詳細的考核打分制度。
密密麻麻的章程,聽得人頭暈目眩。
想到接下來要應對的繁雜差事,吏部官員們個個心裡發涼,面上還不敢露出來,各自沉聲應了。
吏部在變革,其餘五部衙門也同樣在推陳出新。
就拿禮部來說,禮部最重要的職責是掌祭祀禮儀和科舉,前兩樣關乎朝堂體面,後一樣則是為國選材。大梁官場裡的所有官員,基本都是科舉出仕,自有一套延續了數百年的科舉制度。
女帝陛下單獨召見董尚書,對如今的科舉選士制度提出了幾點疑惑和改進的建議。
董尚書在領悟聖心揣摩聖意上,只略遜陳丞相一籌。聽了天子一席話之後,董尚書苦思冥想了一夜,熬出了十幾根白頭髮,寫出了厚厚的一份奏摺。
在奏摺中,董尚書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認為現行的制度略顯陳舊,且完全以經史子集策論來選仕,標準過於單一。畢竟,大梁朝能讀得起書並能反覆參加科舉考試的,多是書香門第或是豪門大族子弟。
這也就使得科舉入仕,成了世家大族們的特權。普通百姓家中的子弟,能熬過寒窗苦讀高中進士的,少之又少。
所以,接下來大梁各州郡都應該設立免束脩的學堂,讓適齡的孩童進學堂啟蒙讀書。
南陽學堂已經開設了幾年,如今已漸漸看出了成效。但是畢竟是專收女童的學堂,規模太小了。接下來,要擴大學堂的規模,盡力讓更多的孩童讀書識字,開啟民智。
此外,大梁州郡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譬如擅長種田的,擅長養馬的,擅長打鐵冶煉鍛造的等等。朝廷應該設立相應的考試機制,將各行各業中的頂尖人才都選拔出來。給他們官身,讓他們領朝廷俸祿,讓他們為朝堂奔走效力。
這份奏摺,在大朝會上被宣讀出來,震動了所有官員。
吏部改革,其實還沒那麼緊迫,眾官員慢慢適應調整便是。禮部在科舉上的革新,卻是近在眼前,令眾官員心神動盪。
說得再直白一些,大梁官僚制度已有兩百年。世家大族是真正的受益者,他們以家族財力供養出眾多讀書人,為他們跑官為他們鋪路,等家中子孫出息了,再來反哺家族。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都是無可避免的現象。
而現在,用五年時間坐穩了龍椅的女帝陛下,這是要掀了棋盤,重新制定規則了。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他們及其身後的家族,首當其衝就會遭受到巨大的衝擊。
這一回,不必竄連拱火,紛紛有官員挺身而出,意正言辭地駁斥董尚書。
董尚書早有準備,言辭犀利,一一反駁回去。
站在董丞相身邊的,有楊尚書丁尚書,還有陳丞相。頭髮稀疏的紀尚書,一時插不上話,也沒有張口的意思,將手揣進了衣袖,心裡默默盤算著再上一回辭仕的奏摺。
這兩年,紀尚書隔幾個月就上一回奏摺辭仕告老。皇上卻一直不允,溫言挽留。立場意志都不太堅定的紀尚書,就這麼一留再留,留到張尚書垮台,依然留在朝堂里。
科舉改革,對武將們影響不大。武將們樂得冷眼瞧熱鬧,看著文官們不顧斯文體面,吵成一鍋粥。
端坐在龍椅上的女帝陛下,並未急著表態,就這麼冷眼看著臣子們爭辯吵鬧。然後看一眼陸真。
陸真略一點頭,上前一步,高聲道:「通通住口,不得在朝會上喧譁。」
女帝陛下天威赫赫,眾臣心中敬畏,哪怕心裡不服氣,也各自住了口。
朝堂里安靜下來。
天子從龍椅上站起來:「董尚書的奏摺,朕之前就看過,也應允了。今日在朝會上宣讀,是為了讓眾卿都知曉此事。你們贊成最好,反對也沒什麼用,朕已決定,從今年科舉便施行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