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吾父耶和華> 第134章 十字軍的颶風將臨

第134章 十字軍的颶風將臨

2024-11-09 04:15:13 作者: 千翅萬瞳
  第199章 十字軍的颶風將臨

  賽普勒斯島缺乏一個高度統一的官僚體系,這裡沒有朝堂與地方之間的聯繫。

  事實上,賽普勒斯島除去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存在之外。

  唯一能在社會實體層次上覆蓋全島的,僅僅只有賽普勒斯教會罷了。

  在「元老院」從物理與肉體層次消失後,能夠代表賽普勒斯島民,並凝聚調動各地民眾力量,統一發布「聖諭」就只有賽普勒斯教會了。

  同時賽普勒斯教會,作為基督教中的一個支系,面對蓋里斯這麼一位超規格存在的時候,他們就發現自己無能為力。

  或者說、自打蓋里斯在神聖主教會議中,展露神跡、將所有「瓦蘭吉」一瞬斬殺,並從索弗羅尼奧斯的屍體旁,撿起那根鍍金的「皇家權杖」時。

  這普天之下、大地南北、宇宙四極……

  唯一的、真正的基督元首也就誕生了。

  他不是那偽帝僭越教會而任命的什麼大主教,也不是什麼繼承了聖彼得遺產的天主教教宗。

  他就是基督元首又一次再現,是聖言對這大地的二度重申。

  蓋里斯來到這神聖的主教會議,拿起那根權杖,也只是是取回他應得的權柄罷了。

  因為基督是一切司祭職的源,舊約的司祭只是基督的預像,而新約的司祭確實以基督的身份而行動。

  作為正教的一部分,賽普勒斯教會理所應當的承認這點。

  事實上,在12世紀這個時代,東正教同天主教,並無太多實質上的差異。

  基督教在最初的幾個世紀裡保持著相對的統一性,各地教會承認彼此的主教,並以普世會議,也就是如尼西亞會議、君士坦丁堡會議等……來解決神學爭議。

  但隨著羅馬帝國的東部和西部發展出不同的文化和語言習慣,東西方的基督教也出現了差異。

  東部教會使用希臘語,而西部教會則以拉丁語為主。東西部在禮儀、神學觀念、教會組織結構等方面逐漸出現分歧。

  確切說是,以羅馬宗主教為中央的西歐基督教,和其他散亂的非羅馬宗主教下轄正教會之間,發生了越來越多的分歧。

  而等到1054年的時候,矛盾被正式引爆,東西方教會之間發生了所謂的「東西教會大分裂」。

  這次分裂的直接原因包括「菲利奧克」問題(拉丁文「Filioque」,意為「和聖子」)和教會的權威問題。

  「菲利奧克」問題指的是在1014年,羅馬天主教教廷,在未經普世會議的批准下,於《尼西亞信經》中加入了1個詞。

  使得原先的【我信聖神,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所發出。】

  變成了【我信聖神,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和聖子」所共發出。】

  一個詞的變化,意在表明聖子與聖父在三位一體中的同等地位,強調三位一體中聖父、聖子、聖靈之間的關係。

  而其他教會則認為,混蛋羅馬教會,你幹這個事之前沒和我們商量,怎麼自說自話起來了?把他們的權威、地位、面子往哪裡擱?

  再加上當時的西歐幾乎所有正式教會,都是以教皇(Pope)為最高領導,主張教皇具有無上權威,並有無謬誤性。


  其他基督教會則拒絕這種教皇的獨占地位,主張由各地教會自治。

  由此東西方教會互相開除對方的主教,導致教會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由此可知,東正教與天主教之間的分裂,更多是反應在羅馬教會、天主教教宗,是否在基督教體系中,具備無上權威這件事的衝突上。

  而這個問題,在面對蓋里斯的時候,就不是問題。

  羅馬教宗再權威、再神聖,他能有蓋里斯權威、蓋里斯神聖嗎?

  羅馬教宗能站在原地,讓罪人流血嗎?

  羅馬教宗能站在原地,不被凡人所傷嗎!

  耶路撒冷的聖者、耶穌受難之體、隱遁千年的先知、是天兄之弟!是受刀傷而死者!

  在場的主教,要麼拒絕蓋里斯的恩典,被指責成罪人,但他們又無法用辨經來對抗切實存在的神跡。

  要麼就只能發自內心的接受,然後更加、愈發的狂熱。

  天國已非虛言,聖言二度行於大地。

  這流血的大地,勢必要迎來天國降臨。

  蓋里斯從權貴們手中、從教會手中,拿走的每一份利益、權柄,都是在以死後的天國作擔保。

  永恆的生命,肉身的復活,與天主共存的美好未來。

  從未如現在一般,如此真切、真切到讓人忍不住去奉獻一切……

  十三位主教、通過兩百多神父、他們遍布整個賽普勒斯。

  每一所教堂、都在向周邊的農民們、市民們、地主們,宣告了真正的「聖諭」。

  【看哪!那主的帳幕在人間!神親自與他們同住,他們要做他的子民,神也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神。】

  【再無哭泣,也無哀傷,死亡將不再有,舊事已過,一切都更新了……】

  一時間、在無數人心中,賽普勒斯距離迎接天國降臨,似乎只剩下一步之遙。

  哪怕沒有任何神父明示,但不少人都覺得,只要追隨蓋里斯的腳步,就可能拿到通過天國的門票。

  而這也解釋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為什麼一群農民,可以接二連三的打敗艾薩克的軍隊;反倒是「元老」貴族那些大人物,在反抗艾薩克的時候,被輕鬆屠殺。

  但如果說那些勝利,都是奇蹟的一部分,就很好理解了。

  畢竟,大家都曉得這個世界是萬軍耶和華所創的,作為萬軍之主的子嗣,能打贏所有戰爭自然是理所當然。

  經過兩百多神父的宣講,加上十三名主教,與那些執事們繪聲繪色的還原出「議會廳」中的場景,替蓋里斯作證。

  一股宗教狂熱刮遍了全島,原本就在反抗艾薩克的各路豪傑,加上虔誠的信眾們。

  在神父與主教們的組織下,更是上演了一出14路諸侯大軍齊聚的場面。

  足足近三萬人,拋下了自己手中的活計,順從神父的號召,加入了這麼一次「朝聖」或者說「十字軍」。

  這一次的「十字軍」不再是有羅馬教宗宣布,而是來自耶路撒冷的聖者:蓋里斯。

  當然也同樣不是東征、而是向西、向著艾薩克的宮殿進發。


  不過,同災難性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不同。

  這一次的三萬人「十字軍」是分成了兩百多支小隊伍,每支隊伍由一名神父帶領,各自只有一百五十來人。

  再加上執事群體對神父司鐸的服從,可以作為小隊長存在,還有法蘭克人老兵充當顧問,因此組織起來的效果,其實挺不錯。

  加上賽普勒斯島東西距離最多220公里,大多數人,來回行軍距離不超過200公里,自帶7日份的乾糧,就能解決吃飯問題。

  因此,蓋里斯對這件事樂見其成。

  ……

  人一過萬、人山人海。

  在這片廣袤的沿海平原上,集結出了賽普勒斯島從未有過的大軍。

  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身著簡樸服飾的農民,他們的面龐曬得黝黑,雙手滿是老繭。

  市民們的服裝相對較少,但攜帶武器的反倒更多。

  極少數的貴族,顯得與眾不同,他們裝備精良,身騎駿馬,似乎在這片人潮中格外顯眼。

  當然、希臘人貴族沒有法蘭克人貴族那種尚武精神,因此全都是樣子貨罷了。

  雖然這三萬人里的大多數,都沒有攜帶任何像樣的武器,但僅僅是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已經如同海洋一般了。

  解放陣線的那些士兵們,於外層巡邏、不斷警戒任何可疑的潛在敵人。

  但在賽普勒斯島上,沒有人,沒有任何人,敢於發動襲擊。

  那些艾薩克的突厥人僱傭兵,經歷過於蓋里斯的戰爭後,已經被嚇破膽了。

  他們無法理解火炮、也無法理解蓋里斯,他們這些人在這些日子裡,惶惶不可終日、不斷的將自己的恐懼,散播出去,傳遞給未曾參戰的同族。

  可以說,突厥人們已經放棄艾薩克了,他們所想的就只有趕緊開潤。

  不想在這座孤島上,再多待上哪怕一天。

  塵土在眾人的行進中被揚起,陽光穿透稀疏的樹影灑在地面,海風夾雜著鹹濕的氣息,一如這些人不拘一格的腳步。

  遠方的宮殿、站在城堡上的衛兵們,僅僅是看到這支「聖戰」大軍的規模,就已經雙腿顫動。

  這是一支寬有近百米,前後綿延了數百步距離的散漫大軍。

  確實、他們是烏合之眾。

  可烏合之眾的數量堆積到這個規模後,城堡牆上衛兵們,已經是生不起任何的反抗之心了。

  這是賽普勒斯島上,從未集結出來過的大軍!

  百倍於城堡中的守軍!

  【是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孫子兵法·謀攻篇》

  這段話的意思是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

  那麼如果百倍於敵軍又當如何?

  答案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當三萬人的大軍踏至艾薩克城堡之前,那滾滾黑煙就已經伴隨著升騰的烈火,以及大聲的呼救而灌滿城堡了。


  火焰在城堡深處肆虐,它們在石牆之間舞動,在灰燼之上吟唱無聲的輓歌。

  巨大的煙柱宛如刺向天際的長矛,欲將上天也捲入這必然的浩劫。

  在這烈火中,罪人的意志化為火焰的靈魂,千古幽靈從深淵升起,嗤嗤作響地吞噬城牆與希望。

  甚至於,那三萬大軍腳下的大地,也在輕微震顫,像是回應空氣中這隱隱可聞的焦灼低語。

  主教與神父們愣住了,那些來此朝聖、來此聖戰的「十字軍」們,也茫然了。

  這是他們從未想過的結局。

  就在那些如潮的竊竊私語,亦或是大仇得報的暢快笑聲,或由心而發的悲痛哭聲中,城堡的大門被由內而外的打開了。

  一個人,孤零零的騎著一匹馬,踩著清脆的蹄響,在這寂靜無音的世界,向著海洋行來。

  在他的身後,是那高聳有若巨人的城堡,是那騰起刺入天空的煙柱,在那當中每一片火焰似乎吟唱著古老經文。    【萬軍之耶和華說:那日子臨近,必如燒著的火爐,凡狂傲的和行惡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燒盡,根本枝條一無存留。】

  ——《馬拉基書》4:1:

  當他臨近的時候,阿爾喬斯他們才看清來者何人。

  那是艾薩克、但他的服飾,並非是往日裡常穿的皇袍。

  事實上,在阿爾喬斯他們看來,如今的艾薩克,不僅僅是談不上「皇室」威嚴。

  反倒是更像一名舞台上的戲劇演員。

  他著傳統的紫色長袍,臉被塗成紅色,這是在模仿神王朱庇特最古老雕像的樣子。

  這是古羅馬帝國凱旋者才該有的待遇,但如今、一位日暮西山的「巴西琉斯」,卻將自己裝扮成了這幅模樣。

  但這都是值得的,他成了這天底下唯一的主角,數萬人的目光齊聚在他身上。

  天空高遠、大地深厚、只他孤寂一人。

  「耶路撒冷的聖者!站出來、與我對視!」

  然而,卻沒人回應艾薩克,就在艾薩克等到不耐煩的時候。

  從人群里,伴隨著一聲聲的「借過」「不好意思」「讓一讓」。

  才有一個人從人群里擠了出來。

  在這個1188年2月的寒風中,那個人披著厚重的外衣,等他摘下自己的兜帽,展露出那張相當年輕的臉龐時,眾人才意識到他的身份。

  他就是蓋里斯,今日這一切的主導者。

  如今,他站在了艾薩克的身前。

  只不過,與那孤獨的艾薩克相比,現如今蓋里斯的身後,卻是海洋、是浪潮、是整整三萬人!

  獨夫暴君,將自己凌駕於萬物之上,不過是駕馭著一葉扁舟,從海的一邊駛向另一邊,便敢宣稱自己征服了大海。

  蓋里斯卻是將自己化身為水,融進了海洋里,在他與民眾們一同呼吸的時候。

  每一個人都成了司祭,如今神聖的不再是祝聖過的麵包或祭品,而是人民。

  這些人民失去的只是鐐銬,打倒的只是暴君偶像,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主的垂憐,以及勢必要得到的整個世界。

  這是艾薩克第一次見到蓋里斯,他從未想過蓋里斯會穿的這麼簡樸,會如此的年輕。

  蓋里斯不緊不慢的走到了艾薩克的馬前。

  「孤獨的神王」與掀動了大海的「基督」,在這天幕之下會面了。

  曾幾何時、賽普勒斯這座島嶼,曾經到處都是舊神的廟宇,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就被認為誕生於這座島嶼。

  就連羅馬的奧古斯都,也一樣被視同為神,甚至他的女兒朱莉婭和他的妻子利維婭,也分別成為了「奧古斯塔女神與新阿佛洛狄忒女神」。

  但舊的信仰,那些偶像崇拜,終究是隨著基督福音的到來,而煙消雲散。

  可那些逝去的舊神,那些被拆除的偶像,終究是千古幽靈從深淵升起,再度重回世間。

  暴君的偶像自天而降,造成了無辜者的悲哀。因此,蓋里斯的力量必為這些受害者辯護。

  偶像引發了世間的不公,蓋里斯則需行使公義,施行正道;

  偶像令祂的祭司們漠視眾生痛苦,蓋里斯如同慈愛的撒瑪利亞人,要為那受傷的心靈包紮創傷。

  耶穌的國度並不屬於這人間,它並非要在此世中尋求一個合法的立足之地。

  因這一世界充滿了反叛天國的力量,乃是將人推向滅亡之罪惡領域,必須抵抗這偶像崇拜的桎梏。

  耶穌宣告要毀壞那象徵律法的聖殿,因為為生命而爭辯的意義,在於挑戰死亡的權威,因為此世是強硬的反生命之國。

  一方訴求於神聖的生命,另一方依賴於暴君的刀劍,這乃是生命之主與死亡偶像之間的鬥爭。

  這種不共戴天的衝突,將耶穌送上了十字架。

  只不過,這回是蓋里斯來了。

  面對著蓋里斯,騎馬的艾薩克,居高臨下問了一句:

  「所有人見到我,都當一步一叩首,你是誰?怎敢自稱耶路撒冷的聖者,撼動這宇宙間永不更替的神聖秩序?」

  希臘人、有著希臘人的獨特精神世界,縱然艾薩克身上披著的是羅馬神王的袍子,但那些精神的底蘊,依舊殘留了下來。

  普天之下,莫非王法,宇宙是完美的,神的必然在統治一切。

  天上的君主統治天國,地上的君主統治人間。

  兩者之間應當存在一條清晰的界限才對。

  對此,蓋里斯的回答是:「基督已經從死里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卻是要為所有人而來。」

  「我是那復活的死人,重回這世上,是要為了所有的生人,要讓他們活下去,活到命定的歲數。」

  「有人在地上呼喊: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

  「當初、耶和華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

  「現如今,數目快要滿足了,於是我來了。」

  當蓋里斯話說完的時候,最接近蓋里斯的那些人,聽到了一聲清脆的炸響。

  而那些擠在前排的人,則親眼目睹艾薩克的腦袋憑空凹下去一塊,像是被敲爆了。


  之後才有眼尖的人,看見蓋里斯的右手提著那根鍍金的皇家權杖,留意到那權杖的頂端沾染上血跡、還有腦漿。

  但蓋里斯分明距離艾薩克還有幾步的距離!

  並且艾薩克,還是騎在馬上!

  不過、無論如何,事情都結束了,這一幕名為《舊神之死》的戲劇落幕了。

  這位演員,用自己的生命,向在場的三萬觀眾,獻上了這臨別前的最後演出。

  阿爾喬斯見到這一幕後,垂下自己的頭,一遍又一遍的在自己身前畫起十字。

  他低聲誦唱了起來。

  「天主,求伱把他們口中的牙齒搗爛,上主,求你把少壯獅子的牙床打斷。」

  「願他們有如奔湍的急水流去,願他們有如被踏的青草枯萎;願他們有如蝸牛爬過溶化消失,又如流產的胎兒不得親見天日!」

  「他們的鍋在未覺到荊火以前,願狂怒的烈風將他們全吹散!」

  「義人看見大仇已報時,必然喜樂,他要在惡人的血中洗自己的腳!」

  兩年前,阿爾喬斯曾發下的誓言,僅僅是在兩年之後就兌現了。

  但他深知,這只是開始、還有更多更多的惡人,在這滿是罪惡的現世逍遙,急需如同他這樣的人,緊緊追隨蓋里斯。

  去將那些惡人的牙齒搗爛!

  風起了、海上的颶風,由此颳起,吹向天盡頭。

  ……

  在1188年2月的法國北部小城日索爾。

  英格蘭王亨利二世、法蘭西王菲利普二世與英格蘭王子「獅心」理查三位領袖,正在接受羅馬教廷的調解。

  現如今,耶路撒冷淪陷的消息,已經經由求援的使者,傳遍了歐洲。

  聖地危急!天主的信仰搖搖欲墜!

  所有的信徒,都該在這個時候停下手中的無關之事,去向神祈禱,並準備新的十字軍東征。

  在這次調解中,雖然,主教發表了一些廢話。

  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這三位眼前:經歷多年的戰爭,三位的口袋其實已空,甚至不得不向猶太人借貸度日。

  亨利二世看到自己的兒子,心中滿是怒火,他清楚自己如今已54歲,年紀漸長,王位遲早會落到理查或他的弟弟約翰手中。

  可就這幾年,理查這逆子都等不及!

  「理查,我給你的,才是屬於你的;我未給的,除非我死,否則你永遠無法得到。」

  亨利二世與「獅心」理查久別重逢,忍不住說道。

  面對父親的話語,31歲的理查,嬉皮笑臉地回應:「父親,您這樣說其實太過了,我並未要來殺您。」

  菲利普二世是場上最年輕的,可他聽著這對父子的爭執,也感到非常尷尬。

  這些年裡,這對父子的「父慈子孝」可謂傳遍了歐洲。

  儘管這對父子的內亂有利於法王,甚至一直以來都是他支持著「獅心」理查。

  但經過多年的戰爭,他並沒有獲得任何成果,反而耗空了國庫。

  「所以,我們不如停戰幾年,趁機收取薩拉丁的十一稅,以補充各自的國庫。」


  為了打破父子的幼稚爭吵,菲利普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建議。

  亨利和理查聽了此話,反應各異,但顯然都明白維持戰爭已無力。

  「收取薩拉丁的十一稅雖然說是為了彌補虧空,可總不能不派兵吧。」理查沉吟片刻,緩緩說道。

  「這個問題不大,正好可以消耗國內多餘的貴族次子,他們願意為新的封地資助孩子們,所需資金我們並不需要太多。」菲利普在這方面顯得非常精明,展現出與他對臣民形象截然不同的一面。

  最終,和談達成。

  按照教廷使者對外的宣傳。

  英格蘭之王亨利二世與法蘭西之王菲利普二世,在聽聞聖地的悲慘情況後,感動得熱淚盈眶。

  決定不計前嫌,共同組織十字軍,支援東方的基督教兄弟。

  同時,佛蘭德伯爵腓力,這位曾在早年受到「麻風王」鮑德溫四世熱情款待的伯爵,也表示願意加入新的十字軍。

  這支十字軍,將帶著英格蘭的白十字、法國的紅十字,以及佛蘭德的綠十字,共同出征。

  今日繼續二合一,超大章節!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