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火器的發展,在李元吉心中處於第一優先位,其他的都要往後靠一靠。
尤其是在如今的困局之中,火器優勢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隨即李元吉看向劉三。
「除了槍,其他的還有沒有?」
如今槍他已經是見過了,如今火槍差不多已經可以跨入步槍時代了,雖然性能這些還有些差,但總歸第一步是走出來了,後面會越來越好的。
李元吉已經開始期待起後面的火器了,他可不相信,火器局只弄出了槍。
畢竟槍炮相通,再不濟,其他哪怕沒有,但大炮肯定也出現了進步。
劉三隨後帶著李元吉來到另外一處試驗場,李元吉到來後,心中已經有數了,因為這是試驗大炮的場地,場地非常大,並且在一旁,已經放置了大炮。
「大王,大炮我們也研發出了略小的火炮,按照大王所言的口徑,分別有三十毫米,六十毫米,八十毫米火炮。」
劉三來到李元吉身前,為李元吉介紹起幾款火炮,李元吉看得一陣稱奇,稱奇的是三十毫米口徑的火炮,因為這玩意,跟他印象中的迫擊炮,形狀很相似,李元吉頓時來興趣了。
「劉三,先給我說說,這個三十毫米的火炮,是怎麼回事。」
李元吉是真的來興趣了,他現在只想知道,這個形狀酷似迫擊炮的小炮,究竟是不是他想的那個迫擊炮。
至於為什麼在有了大口徑的重炮後,李元吉還要讓劉三弄出這些小口徑的火炮,就因為這些小口徑的火炮更輕,更方便攜帶。
重口徑的大炮用於攻堅、大會戰,以及防守,但在許多時候,那些大口徑重炮的移動很慢,如今他可沒有大卡車來牽引那種大炮,在行進時,很難跟上大軍的行進。
這也導致前方的大軍想要用那種大口徑重炮就需要等,而有時軍情緊急,根本就沒有辦法等,只能先行出擊,這些大口徑重炮就成了擺設。
這也是如今大口徑重炮李元吉覺得惟一不好的,這個火炮威力確實帶勁,但運輸起來,也帶勁。
所以輕型火炮必須要弄出來,一般大戰這些方便運輸的大炮,比那種大口徑重炮更有需要,單單運輸簡單這一項,就是必備的。
至於威力,肯定比那種大口徑重炮要小,但只要夠用,火力覆蓋足夠就好。
除了這個原因,就是如今他的大軍,他要準備開始進行轉型了,槍的發展已經到了這一步,他要逐漸開始摒棄冷兵器,採用熱武器作戰的方式了。
而大軍開始轉型,這些小型火炮就會非常重要,這涉及到大軍的打擊能力,沒有火炮加持下,就憑藉手中的槍,打擊能力還是不夠。
到時他總不能給下面一支幾百人的隊伍配備那種大口徑重炮吧,真要配備了,就拉炮前進,恐怕就得分出三分之一的戰力來拉炮,還打什麼?
而且要是百人的隊伍呢?真就不要火炮了?那進攻的時候,未免也太磕磣了一點。
加上如今機槍又沒有設計出來,小型火炮必須要裝備到下面的部隊,才算是真正的完成轉型。
如今眼前的這個三十毫米火炮,看著都輕巧,只需要兩三個人,直接就能扛著行進,絲毫不會耽擱大軍的行進速度,分配到下面去,即便是一支幾十人的小隊,起碼都能具備更強的打擊能力了。
劉三看著眼前的小火炮,笑道:「大王,這是根據您之前提出那個迫擊炮的概念設計的,將炮彈從炮管上放入,在底部有一個拉環,拉動就可以進行炮擊。
至於大王提出的在炮彈上設置底火引信,還沒有能夠做出來。
現在這個炮,依舊採用與先前那一百二十毫米口徑重炮同樣的發射方式,只是炮口抬高,炮管下方的支架,可以隨時調節,改變炮口的高度。
而這個小火炮,也是因為鐵器局製造出來的鋼,比之前更好了一些,才能製作出來,不會輕易炸膛。
這個火炮使用的炮彈,跟剛才槍所使用的子彈有些相似,已經不再是使用鉛彈。
只是這個炮彈沒有那一層銅殼,射擊時是整個炮彈一起飛出。
炮擊距離最遠是八百米,而精準度只能控制在五百米。
五百米內,可以通過這個准心進行測瞄,誤差準度不會超過半米。」
李元吉聽著這些數據,還算滿意,其實也沒有多大的滿意,就是這玩意搞了半天,形狀雖然改成了迫擊炮,但里子還是之前的大炮。
而且這個射程,最遠射程八百米,有效精準射程就五百米,火炮啊,五百米的距離,李元吉只能說,勉強能用了。
「劉三,那個引信底火,為什麼不能直接用?
你依舊採用撞針點燃引信,那為什麼不能將這個撞針直接放在炮管底部,炮彈放入,順著炮管落入底部後同樣可以直接觸發,那不就可以了。」
李元吉對這點很疑惑,他實在搞不懂了,火器局的技術掌握到了現在這個程度,這個問題難不成還解決不了?
劉三聞言一陣苦澀。
「大王,您說的確實可以,但是如今炮管的長度,炮彈放入後的力量無法讓撞針大力點燃底火,除非加長炮管。
但加長炮管後,與大王所說的迫擊炮長度,就不符合了,臣等才沒有選定。」
李元吉聽後一愣,搞了半天,合著這是他的錯唄?
如今眼前這個類似迫擊炮的火炮,炮管其實就比擲彈筒要高一些,與真正的迫擊炮,又要短一些,按照現在劉三所說的,真正按照那種方式製作出來,也就比迫擊炮略微長一點。
但比起長管迫擊炮,又要短一些。
李元吉一時有些明悟,看來以後給劉三這些人說的時候,他還真不能定死,一旦定死,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李元吉也不再去說,而是開始讓劉三試驗起來。
當調整好角度,放入炮彈,開始拉動炮管底部的拉環時,李元吉是怎麼看怎麼怪異。
炮彈飛出,直接擊中三百米外的目標,李元吉看了看威力,確實比較小,但定點打擊能力還是不錯的。
隨後李元吉讓劉三開始調整方向,儘快弄出真正的迫擊炮。
接下來李元吉又親眼看了看六十毫米火炮,八十毫米火炮的威力,炮彈改變過後,傷人能力得到了加強,其他威力,李元吉看著起碼還行。
而在運輸上,六十毫米火炮的運輸要相對方便很多,八十毫米火炮的運輸,使用馬匹加上人力,行進速度也不會太慢。
全部觀看下來後,李元吉總體還是非常認可,這些各種口徑、大小體型的火炮出現,今後的大戰,底下大軍可以選擇的,就更多了。
全部看完後,劉三又讓人拿出另外一種火器,李元吉看得頓時一愣。
只因為如今劉三拿出來的,不是別的,正是手榴彈。
是的,手榴彈,不是手雷。
隨後劉三又向李元吉展示了一番,同樣的擰開尾部的密封包裝,捋直引線,直接拉開,裡面的引信觸發,火藥開始燃後,隨後將手榴彈扔出,約莫七八秒後,轟然炸開。
李元吉看著這一幕,頓時高興了起來,手榴彈的作用,在如今作戰的模式下,不亞於火炮了。
「哈哈,不錯,做得不錯!這次火器大功!
劉三,接下來你按照剛才我說的那些,該改進的改進,其他的,立即開始全面生產!」
李元吉現在心頭一片火熱,他只想將這些火器全部列裝大軍,儘快完成大軍的轉型,到時一支熱武器的大軍,他就不信了,李二拿什麼跟他斗。
就如今冷兵器的作戰模式,在熱武器面前,不就相當於妥妥的活靶子?
在火器局了解下來,李元吉是看高興了,如今的火器局,也算是今時不同往日了,有了他後續弄出來的圖紙以及原理技術,近兩年的時間,又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從火器局出來,李元吉隨即來到鐵器局。
李元吉來鐵器局的次數相對火器局而言,就少了太多,鐵器局更多的是承擔基本的鋼鐵供應,產出更多的鋼,提高鋼的產量。
來到鐵器局,柳明升將李元吉迎接了進去。
「大王,您來這裡也不跟臣說一聲,臣也好迎接您啊。」
「無礙,我知道鐵器局繁忙,我也不能過於浪費你們的時間了。」
李元吉看著眼前一直默默付出的鐵器局眾人,心中也是有著些許感慨,鐵器局可以說在這幾個特殊部門中,是最累的,也是各個特殊部門的基石了。
「明升啊,鐵器局所做的貢獻,我都看在眼裡,沒有鐵器局,哪有如今的發展。
我後續準備在你們鐵器局,以及火器局、航船局、科研院之中,挑選一些貢獻符合的人,進行封爵,你們做好準備。
這個爵位是本王封的,不是大唐朝廷,你們可得做好心理準備。」
李元吉也確實有這個想法,這幾個特殊部門的貢獻,可以說非常巨大,儘管平日裡的待遇極好,但該有的封賞必須要有,得讓這些人看見在這些與以往不同的賽道上,也能得到晉升,才會讓人更有激情。
以往文人墨客當道,這些技藝,俗稱就是難登大雅之堂,幾乎都是家境不好,亦或者窮苦人出身,才會來做這些。
儘管也有著出身富裕的人,但相對而言,少了太多。
柳明升等人聞言,紛紛跪在李元吉身前,一眾人,面色無比激動,心中更是格外感動。
「大王,我等能有如今待遇,也全靠大王給的,為大王做事,臣等從未想過其他。
今大王願意為臣等粗人封爵,臣等心中,感動啊。
臣代鐵器局上下官吏,謝過大王。」
柳明升等人是真的感動,在這個方面能夠得到爵位,從古至今,又有多少?
而如今了,李元吉卻是在他們幾個部門展開封爵,雖然不知道能有多少人得到,但這起碼,讓他們看見了希望,讓他們知道,他們以往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至於這是李元吉封爵,而非朝廷,他們壓根就沒有在意過這點。
大唐朝廷給他們封爵,他們還不稀罕,在這裡,只有李元吉封的,才是真的,才是所有人認可的,才是官府認可的。
大唐朝廷?
在他們眼中,大唐的皇帝,早晚都是他們的大王。
至於李二?
那不過就是一個篡逆之輩。
李元吉看著柳明升等人,將柳明升扶起。
「快起來,你們做出這麼多貢獻,這些是你們應得的。
我雖然來鐵器局的次數少了些,沒有去往火器局那般頻繁,但鐵器局的重要,以及你們付出的,我心中都有數。
行了,這事我也是先跟你們說一說,過後會有人來,在此之前,莫要對外亂言。」
柳明升感動點頭,他很清楚,如今王詔沒有下達,代表著事情還沒有定下,儘管如今有著李元吉親口這樣說,但他要是胡亂對外說,就是他的罪了。
李元吉安撫好柳明升等人,隨即來到裡面開始觀看。
走了一圈下來,明明什麼事都沒有做,只是走走看看,但身上已經滿是汗水。
尤其是裡面煉鋼的房內,那是真的熱,裡面的人,都是兩個時辰一次輪換,盡皆光著膀子,汗水就一直沒有停下過。
李元吉看著這些,也只能安撫,難道讓這些人不做了?
這些天真的話語,他是真說不出口。
來到外面,李元吉看向柳明升。
「聽劉三說,鐵器局的煉出鋼,質量比之前更好了,是什麼時候做到的?」
說到這裡,柳明升一臉的興奮。
「大王,確實是,不僅是質量,產能如今也有了極大的加強。
隨著用鋼的需求越來越大,鐵器局哪怕已經鋪開,但產能依舊不足。
臣等在半年前,發現了另外一種煉鋼法,就是轉爐煉鋼法,鋼的產量得到極大的提升。
但是這樣做出來的鋼,質量上有一個缺點,隨後經過三個月的摸索,臣等發現,在鍋爐中加入一定的鹼,可以有效再次提升鋼的質量。
如今這套工藝,臣還在帶人完善,只要完善,臣相信到時能夠滿足如今各地所需。」(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