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遼主召使
使臣挾憤而來,對方君主故意晾著他,這是外交上慣用的套路,
一來是讓對方使臣冷靜冷靜,老子的地盤上你別太飄,晾久了,使臣的脾氣也就磨沒了,彼此能夠心平氣和聊和平友睦,互不侵犯了。
二來是一種談判上的技巧,這就跟熬鷹一樣,磨掉對方使臣的耐心,讓他憑空產生各種猜測,
還沒開始談就落入了劣勢。
這套路,趙孝騫曾經在蕭光敬身上也用過,蕭光敬當初被折騰得欲仙欲死。
現在蘇軾人在上京,也欲仙欲死了。
不過年已花甲的蘇軾,內心終究比蕭光敬這個年輕人強大多了,遼帝既然不見他,他就每日在驛館裡飲酒作樂,喝得欲仙欲死。
最初的苦悶煩憂之後,蘇軾索性放開了心懷。
反正我人在上京,你特麼愛見不見,不見我就自己玩。
然而出乎蘇軾意料的是,遼帝耶律洪基雖然不見他,但蘇軾的到來,卻在上京掀起了滔天巨浪。
蘇軾,不僅名震大宋,在遼國同樣有許多仰慕者,他的經典詩詞,每一首都在上京的青樓勾欄里傳唱,遼國的文人們簡直都快成了他的腦殘粉。
中原儒家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性,遼國本是化外蠻夷之邦,但當遼人建國,漸漸從遊牧民族演變成農耕民族後,儒家文化的傳染性和包容性立馬便體現出來了。
大宋的軍隊和武力或許飽受遼人鄙夷蔑視,但對大宋的文化,遼人是不敢鄙夷的,確實是博大精深。
而大宋最有名的文人是誰?
除了蘇軾,還能有誰?
遼國但凡讀過書的人,誰不聞蘇軾之名?
如今聽說蘇軾作為大宋使臣,出使遼國,人就住在上京的驛館裡,遼國的文人們聞知後欣喜若狂,紛紛登門求見。
求見蘇軾的畫面有多瘋狂呢?
驛館那條街,排隊的文人占了一半,從驛館一直排到了街尾,一時被謂為上京奇觀。
沒錯,有文化,會寫詩,就是這麼豪橫。
蘇軾卻一個都不見,對遼人的態度很惡劣,他讓驛館緊閉大門,除了遼國的官員上門談正事,
一應文人的飲宴交際邀請全都拒絕,
這一點上,蕭光敬又輸了一城,想想當初他出使大宋,在汴京城的做派-—」
所以說,人活到一定的年紀,歲月一定會給他一些東西,閱歷經驗會形成肌肉記憶,讓他下意識地避開不該踩的坑。
蕭光敬當初若有蘇軾這般定力,何至於中了趙孝騫的殺豬盤。
萬人空巷的場面,不僅蘇軾始料未及,當初就連趙孝騫也沒想到,
面對每天求見的文人,其中甚至不乏遼國的官員,蘇軾不勝其煩之後,腦子裡突然靈光一閃。
遼帝不見他,他可以利用輿論呀。
現成的這麼多腦殘粉,不用白不用。
於是,上京的文人們苦等多日後,蘇軾仍不願見客,但讓驛館的夥計傳出話來。
遼主失禮,不見使臣,蘇學士一日未競使命,一日不見外客。
這句話瞬間在上京傳開了,遼國的官員和文人細問之後,紛紛為蘇軾抱不平。
這一點上,遼帝耶律洪基確實做得有點失禮,宋國使臣到上京都半月了,遼帝竟將他扔在驛館裡不聞不問,僅只是派了幾名官員與蘇軾談了幾次。
從外交禮節上說,遼帝的作為已很不妥了。
於是,上京的輿論被蘇軾一句話掀了起來,官員們紛紛上疏遼帝,請求耶律洪基召見宋使,勿在外邦使節面前失了禮節和風度。
這一陣輿論之風驟然而起,來得很突然,耶律洪基也是滿頭霧水,就這兩日,勸諫他的官員越來越多,而遼帝打算熬磨宋使的計劃也被打亂。
終於,在遼國許多官員的諫疏之下,耶律洪基不得不下旨召見宋使蘇軾。
蘇軾對這個結果頗感意外,他以為自己最少還要多等半月呢,沒想到自己的名氣在遼國也如此好使,利用自己的名氣造出的輿論,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穿戴好大宋的官服,蘇軾持節旌入遼宮,面見耶律洪基。
外交禮節早已演練過無數次,蘇軾一舉一動皆符合使臣之禮,讓遼人挑不出毛病。
遼國與大宋互不藩屬,擅淵之盟後,兩國的正式關係是兄弟邦交,外交上以「兄弟」國為基調。
這樣一來,大宋每年送給遼國的歲幣也就有了解釋。
誰家兄弟不互相幫襯著點兒呢,有錢的兄長給貧窮的弟弟每年送點救濟,合情合理。
所以大宋對「歲幣」的公開說法,叫「歲賜」,一字之差,面子找足了。
蘇軾以禮面見耶律洪基,耶律洪基今日召見了蘇軾,自然不能再失禮了,於是含笑賜座,熱情地與蘇軾寒暄起來。
所聊之事無非是宋遼兩國的風土人情,順便問候汴京的趙煦。
雙方一同追憶當年的擅淵之盟,奠定了兩國百年和平的基礎,對兩國商業往來表達了肯定,並表示兩國應當繼續深化貿易,加緊兩國各個領域的合作互通-—」
外交辭令很官方,蘇軾和耶律洪基都說得口乾舌燥,
今日耶律洪基是單獨召見蘇軾,在場的並無外人,不過耶律洪基的旁邊赫然還坐著一位年輕人,眉目間竟隱隱與耶律洪基有幾分相似。
這位年輕人在遼國的分量可不輕,他是耶律洪基欽封的皇太孫耶律延禧,也就是說,將來耶律洪基掛了,這位名叫耶律延禧的年輕人將會繼承他的皇位。
沒錯,跳過了耶律洪基的兒子,直接傳位給孫子。
因為耶律洪基的長子耶律浚,早在二十年前便已亡故,是因被奸臣所陷而殺害,後來真相大白,耶律洪基悔恨萬分,於是力排眾議,堅持立耶律浚的兒子耶律延禧為皇太孫,未來直接繼承皇位。
興許是彌補當年對長子耶律浚的愧疚,耶律洪基對這位皇太孫格外寵溺,簡直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
為了培養這位太孫,如今耶律洪基對他諸事不避,一應朝政處置,耶律洪基都在一步步教導太孫,任何場合也讓太孫跟在身邊,以達到言傳身教的目的。
今日召見蘇軾,耶律洪基也讓太孫在座。
耶律延禧很年輕,他只比趙煦大兩歲,只是神態有些輕桃,看著蘇軾的眼神頗有幾分蔑視之態。
蘇軾作為使臣,自然將耶律延禧的表情看在眼裡,心中卻暗嘆。
若論人君之沉穩,我大宋的官家到底比這蠻夷之主強多了,果真是不通教化的戎狄之邦。
很好,希望這位皇太孫欠抽的表情和心態能夠繼續保持下去。
敵人越狂妄,離深淵越近。
蘇軾無視耶律延禧輕洮且略帶幾分挑畔的眼神,目光卻盯著耶律洪基的眼睛。
「外臣奉旨使遼,所為者還有一事,近日遼騎在宋遼邊境活動,屢屢寇我大宋真定府之境,殺我大宋邊民數百,搶我百姓糧食財物無數,我大宋官家甚怒,遣外臣質問遼主,請遼主給個解釋。」
「宋遼擅淵之盟的約定,貴國是打算撕毀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