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朝鮮韓國
唐宮大殿,鴉雀無聲。
韓王成和其相張良都有些吃驚,
他們拿出了所有的誠意進獻疆土,就等著皇帝欣然笑納,勉勵誇獎他們一番,這一來就能以退為進,利用感情和道德把吳廣架起來,讓他們能夠免去後續的災禍。
哪知皇帝沒有馬上答應,反而還問出了這麼一個奇怪的問題。
張良按捺住心中疑惑,恭敬回道:「稟陛下,臣確實到過海東。」
那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秦國滅韓後,張良因為張氏五世相韓的緣故,對秦始皇恨之入骨。
他弟弟死後也不厚葬,拿出全部的家財尋求能夠刺殺秦始皇的勇士。
可當時暴秦凶威震天下,加上前面才有荊軻之死,中原之中鮮少敢有敢刺殺秦始皇的人。
張良無奈,浮海而去,在大海以東的陸地上見到了濺國君主滄海君。
他與滄海君交好,並在對方的幫助下尋到了能幫助他刺殺秦始皇的力士。
再往後就有了博浪沙驚天一錘,差一點便可決定歷史的走向。
所以張良去過海東之地是真的,他也沒有對此特意保密,皇帝知道並不奇怪,只是張良不明白皇帝為什麼要在韓國獻地的時候詢問這件事。
「難道說.」
張良腦海中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時間不容他細想。
吳廣已開口追問道:「那子房以為海東之地如何?」
張良略一思索,答道:「回稟陛下,海東之地多山,南北或有數千里,其北與遼東接壤,為昔日周時所封之朝鮮占據。朝鮮以南則是大量夷人聚居,他們以部落為國,加起來足有數十之眾。臣昔日前往的就是人所立之國,其君長曰滄海君。」
「朝鮮。」
吳廣聽得眼神動了下。
還別說,朝鮮應該是這個時代歷史最為悠長的國家了,從其建國到現在差不多有八百四十年左右。
朝鮮的祖先可追溯到殷商宗室箕子。
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以忠誠直諫著稱,和微子、比干一起被孔子稱作「三仁」
當初周武王翦商後,聽聞箕子的賢能後就前去向他求教,箕子向周武王傳授治國之道,世人有說《尚書》中的《洪範》一篇便是箕子所傳。周武王對箕子非常賞識,有意重用他,但箕子思念殷商,不願為周朝效命,私下率一部分殷人遠走他鄉,來到海東之地重新建國。
周武王知道後沒有動怒,還順水推舟封箕子為侯。
這就是箕子之國,也就是今日之朝鮮。
箕子朝鮮和中原的聯繫並非是完全斷絕的,除去箕子曾回來朝見過周王外,在戰國時箕子朝鮮的勢力還延伸到遼東,常和燕國交戰,兩者乃是仇敵。後來燕將秦開闢地兩千里,裡面就有不少是暴打朝鮮後奪取的土地。
到秦並天下時,秦軍築長城到遼東,箕子朝鮮怕被秦軍攻襲,就向秦朝稱臣,但不肯前往中原朝會皇帝。
秦始皇那會兒正將目光放到南邊的越地上,對又窮又冷的半島就沒有怎麼在意。
吳廣的唐國接收了秦朝的疆域,遼東方向同朝鮮接壤,所以能得到一些半島上的消息。
在中原政權面前,朝鮮只能算個小不點,但在半島上卻是一霸,經常欺凌其他小國,對於遼東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據吳廣所知,在原本的歷史上,燕人衛滿利用詭計滅亡箕氏朝鮮,建立了衛氏朝鮮。這個新的朝鮮國就和漢朝多有糾紛,最後惹得漢武帝發大軍進攻朝鮮。
漢朝的樓船將軍楊僕從齊地跨海攻打朝鮮,左將軍荀從遼東陸路夾擊朝鮮,兵力足有五萬人之多。緊接著漢軍就被朝鮮打的大敗,楊仆甚至得逃遁到山中躲避十餘日才保全了性命。
之後雙方又經過一番議和拉扯,漢軍二攻朝鮮,包圍朝鮮都城圍攻幾個月也沒打下來。漢軍率先內訂,左將軍拿下樓船將軍,吞併其部曲後再集合力量猛攻朝鮮都城。朝鮮緊接著也內訂起來,
其大臣殺了朝鮮王打開城門投降漢軍,漢朝這才滅了朝鮮,將其設為郡縣。
這場大戰漢軍死傷極為慘重。領兵滅亡朝鮮的兩位將軍里,左將軍荀在鬧市被公開處死,另一個樓船將軍楊仆也被判處死刑,最後楊仆花錢贖買才保住性命,貶做庶人。
從漢攻朝鮮之戰,就可看出朝鮮這地方小歸小,但其實很不好打。
吳廣現在剛統一天下,首要目標是清理國內的諸侯,進一步增強中央的能力。往後則是南邊的越地,塞外的胡人。
半島上的朝鮮,那得排到很後面去了,甚至他這一代人都不一定能夠解決,所以吳廣準備先在半島上布一顆棋子。
眼前恭順的韓國,可不正是一顆用來牽制朝鮮的上好棋子嗎?
半島形勢自腦海中迅速閃過,
吳廣對張良點了點頭,轉向韓王成:「韓王欲獻土於大唐,對朕的忠心世間少有,可為天下楷模。朕非薄情之輩,韓王欲留三城中的裹城曾被項羽所屠,非善地也,以此為韓王之地頗為不美。」
「故朕將留舞陽、昆陽二城為韓國所在,另效昔日周王封朝鮮之事,將海東朝鮮以南千里之土,盡數封給韓王,使韓之疆土亦有千里之闊,如此方不負韓王的忠心!」
吳廣聲音有力,其話中內容則讓眾人大為吃驚。
特別是韓王成和張良君臣更呆愣在原地他們想要留下三座城池,皇帝卻只給他們留了舞陽和昆陽兩城,削掉了一個襄城。
但韓王成又實在說不出皇帝吝音和刻薄的話。
朝鮮以南的千里之土。
這可是好大的一片地盤啊,都和全盛時期的韓國差不多了。
用一個被項羽屠光的裹城去換海外的千里之土,這怎麼看怎麼划算,甚至可以說是皇帝給他們的超級大恩惠。
韓王成沒有去過半島,不知道那裡的氣候和地理情況到底怎麼樣,
張良之前去了一趟,還能夠順利回來,也沒怎麼說當地的壞話,可見海東並不怎麼危險。且彼處有大量的夷人存在,甚至北邊都還有一個存續了八百多年的朝鮮國,那想來應該也是適合人繁衍生存的。
雖然說海東之地可能偏遠蠻荒了一些,但那裡能遠離大唐中央,可以不用活在皇帝的眼皮下,
天天過得擔驚受怕。
韓王成和他的子孫甚至還可以在海東做真正的韓王,統治其他夷人。
打消韓王成後顧之憂的一點,是皇帝並未剝奪韓國在中原的土地。中原有兩城,海東則有千里之土,兩個地方你想住哪裡就住哪裡。
他可以兩頭發展,日後中原這邊就算出了事,海東那邊還能留下血脈,保存韓國社稷。
狡兔三窟,多手準備,百利而無一害。
光是想想就讓韓王成心臟砰碎跳動。
韓王成不再猶豫,在旁邊張良古怪的目光下,向著吳廣重重一拜。
「臣韓成叩謝陛下恩德。陛下厚德,臣真是感激不盡!」
「韓王起來吧。朕說過,只要對朕忠心,朕絕不會虧待。」
吳廣頜首,眼中閃過笑意。
今天的做法,是他在范增說的徙封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良。
你要是強行遷徙韓國到蠻荒的海東之地,看上去領土是擴大了,但這種行為實際上等同於發配。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離開繁華的中原,跑去其他地方進行艱苦的開闢。且天下人也不都是愚昧之輩,能看出這樣做是很不公的。
吳廣這種給諸侯保留了中原城邑,又在海外進行大肆分封的做法就不同了。
既能免去皇帝背負刻薄之名,還能打消諸侯的抗拒心理,同時還能激發他們的開闢欲望。
吳廣不相信他把海東之地封給韓王成,韓王成會嫌棄當地蠻荒而不派人去開闢,他捨得那麼大一塊領土嗎?他自己就算不去,派其他人去就是了。
且每個諸侯王都會有許多子嗣,其中只有一個能繼承君位,那其餘的人呢?
肯定會有人願意前往海外,去經營這塊皇帝賜下的封地。
在有中原支持的情況下,這些人在海外的開闢會順利不少,能逐漸同化當地的蠻夷,將華夏文化傳播出去,把生地變成熟地,擴大唐國的影響力。
這樣的做法表面上看起來是分封,其實核心已經變成了海外殖民。
韓王成現在保留的城池是在穎川郡南邊的昆陽和舞陽二城,離海東之地有些遠了,不太好來往。以後時機成熟了,吳廣也可找個藉口,將其遷到東邊靠海之地去,這一來就能光明正大的肅清中原腹地,也能方便海外之地的開發,可謂一舉而多得。
同時將韓國封到半島南部,也能對北邊的朝鮮形成制衡。
吳廣命張敖呈上畫紙,他親手在上面畫出了海東半島的形狀。
半島北面是周武王分封的朝鮮。
半島南面則是吳廣分封的韓國。
吳廣看著看著,便笑了出來。
海東之地,從此可稱作朝韓半島。
只是不知,這朝韓之間是否會有一場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