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高士廉要退?大唐英烈慰靈碑
高士廉的心情很是複雜。
又是感嘆太子的成長與賢名,手段超群,能力優秀。
越發有明主賢君之相。
但近來又是心酸。
太子越發強勢,做事也不太找他們兩個親人先商量,有專斷獨我的跡象。
甚至這次發難,他知道自己事先有錯,但事後態度強硬,不給他彌補的機會,甚至把事件上升到另外一個不可調和的層次。
把江南,劍南士族,給拉入局中。
造成多方的連鎖反應。
此外,房玄齡一事,也讓他心頭一直放不下。
「舅公心情不佳?」
「是因為山東之事?」
李承乾這小子,幾乎是明知故問。
你奔著人家去的,還能不清楚?
「高明!」
高士廉嘆息道:「我老了,往後難以輔佐你做事了。」
「舅公,你這是什麼話?」李承乾驚訝的問道:「你身體無恙啊。」
長孫沖與李治也是大吃一驚,高士廉身為國公,又是尚書省右僕射,還兼著吏部尚書的官職,可以說位高權重。
還是陛下的舅父,太子舅公。
就這一系列的身份,地位超然一等。
可以說朝中沒有任何人比他更尊貴的存在了。
在朝中說話也是要震動幾分的實權大臣。
突然說不能輔佐太子?
難道這是要棄太子而去?
但也不可能啊,真要放棄支持太子,不可能來這裡說。
私底下用其他行為表示不支持就行了啊。
「臣無事,只不過人老了,精力大不如從前。」
高士廉解釋,道:「時常犯下一些錯誤。」
什麼錯誤?
當前最大的錯誤,就是為太子選美人,事情鬧大了。
至於壓禮部的奏本,跟這事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完全不值一提。
「臣想請老告退。」
高士廉說完,其實也在觀察太子的反應的。
陛下要他來太子這裡,沒說挽留之詞,算是表明了一些態度。
陛下對他也有些不滿。
但去留如何,還是在太子這裡。
太子要真放他走,他是真的只能告老。
李承乾起身,急躁的走了兩步。
「孤不同意!」
「你的過錯,在孤看來並不算事,你也沒有老,還老當益壯。」
「再者說,山東的事情還沒解決,你怎麼能退呢?」
「孤還要你幫著孤,孤年輕,有些地方做的不當之處,還需要舅公提醒教導。」
「孤不會答應的。」
太子如此堅決的反對,高士廉心頭欣慰大安。
太子是捨不得老夫的。
但他卻不知道,李承乾心頭的想法。
想要體面的告老?
怎麼可能。
李承乾不會給高士廉體面告老的機會。
要走可以。
但你要在孤的想法下退。
你想給長孫無忌留出位置來,不付出相應的代價怎麼可能?
「高明,舅公快七十了,撐不了多久的。」
高士廉說道。
「再老你也是孤的舅公。」李承乾堅決搖頭,表明態度:「舅公,此事不用再提了。」
「陛下那裡答應,孤也不允許。」
高士廉也只好作罷,得到想要的結果,沒有多待。
「太子哥哥,舅公怎麼突然想著告老?」
「他甘願放棄手中的權利嗎?」
李治很是不解,在他看來,高士廉手中的權利,不知道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
怎麼可能就這麼輕易的交出來。
脫離朝廷中樞。
他也知道,自家舅公是站著山東世家的。
退不退可不是由他來決定。
長孫衝去送高士廉了。
李承乾也不用避諱什麼的,直白的說道:「他是想給舅父讓路。」
「這算是一種政治交換,舅公的年齡擺在那裡,如果他不退,陛下也不好趕他。」
「但舅父的位置也不好再升了。」
「若是讓舅父也跟著起來,那麼朝中力量會失衡的。」
這次不是他要推長孫無忌,去做一些事情。
長孫無忌根本沒機會出山,再次上位的。
朝中勢力需要平衡。
長孫無忌坐上民部尚書,勢力就出現不平衡的狀況。
李承乾借題發揮,置高士廉於不利的地步。
就是想要壓一壓他們的勢頭。
否則,高士廉與長孫無忌配合,又有山東世家的官員在朝中聲援支持,朝中根本沒有力量能制衡的,無人是他們的對手。
這不是李承乾想要的。
也不是李世民樂於見到的。
所以,在他們還沒來得及消化,李承乾就利用選美之事,對其發難,自顧不暇,陣腳大亂。
等到徹底落下塵埃。
這場外人看不懂的政治鬥爭,最終才會以高士廉這位國公下馬,脫離中樞,宣告結束。
高士廉退與不退,都由不得他說了算。
這次的紛爭,都知道是因他而起,自然也要因他結束。
李治卻不知道這些,他泛起疑惑,不解的問道:「那太子哥哥為何不順水推舟,同意舅公的告老呢?」
李承乾點了點他腦門,道:「你看事情不要看的這麼簡單。」
「萬一是舅公以退為進,在試探我呢?」
李治捂住腦門,皺眉思索,轉動腦筋,「可試探的目的是什麼?」
「你代入想一想,你這樣試探我的目的是什麼?」李承乾反問道。
「我?」
李治一愣,他想了想說道:「想看看太子哥哥,對我是不是還有情誼?我是不是還有用?」
「對也不對。」
李承乾舉步偏殿走去。
「為什麼?」李治錯愕道。
「舅公是想看看我還講不講親情,同時也想問的是,舅父能不能坐上尚書省右僕射的位置。」
李治急忙跟上,道:「怎麼可能,舅父才坐上民部尚書多久,就升遷尚書右僕射。」
「父皇不會同意,朝臣也不會答應的。」
「所以,這就是在告訴我,他是想退,但不是現在就退,我也知道,舅公退不得。」
「要等到舅父今年之後,確保他能坐上尚書右僕射,好接替他做事,舅公才能退。」
李承乾道:「這樣,對我,對他,都是有利的。」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時候不到。」
「啊?」
李治都傻眼了。
怎麼背後會這麼複雜。
他腦殼都快宕機了。
「你啊,還嫩了點。」
李承乾笑吟吟的說道:「往後看事情不要看表面。」
「我敢說,舅公絕對在陛下面前先提了,沒得到準確的答覆,才來我這裡的。」
「你信不信?」
李治點頭道:「我信,而且可能父皇的態度,沒有明確,但正好說明了,他也想高士廉退的。」
「太子哥哥,是不是這樣?」
李治越說越是興奮,雙眼發光的看著李承乾,像是等著誇獎。
「對,你說的沒錯。」
李承乾也不吝嗇的誇讚,但李治顯然沒有想到,背後還有更多的因素。
這樣也好。
不然才十幾歲的少年,什麼都懂,那才讓李承乾擔憂的。
這麼妖孽。
讓他情何以堪啊。
不過,李治在政治上的天賦,確實了得。
他能不聲不響的就把關攏集團就拉攏,把長孫無忌給收拾了,可見他卓越的政治手腕。
……
高士廉回去後,就跟長孫無忌商議了一番,確立好接下來,吏部與御史台對山東官吏動手的程度。
「只能是苦一下的官吏,讓他們頂罪,有個交代就成。」
「嗯,可以這樣的。」高士廉道:「不過要告訴他們,這是爭取到的最好結果。」
「些許微末小官,無足輕重。」
「朝廷要的是個態度。」
長孫無忌點頭道:「還有,教化一事,他們也要做出樣子來。」
「這樣吧,告訴崔敦禮與盧承慶等人,他們應該知道怎麼做。」
「行!」
李承乾並沒有太關注山東官場的震動。
他知道,這次註定不會有什麼大魚落網的,不過是一些棄子罷了。
李世民也不太在意,他是放手給李承乾去做事了。
畢竟,他真是很喜歡看到太子跟山東世家掐架的。
那種作壁上觀的感覺,真的不要太爽了。
早知道太子這麼有能耐,當初自己何必受那些鳥氣呢?
三月初七,清明節。
承天門外,除了國旗台外,又聳立起了一座石碑。
大唐英烈慰靈碑!
今日。
在大唐皇帝與大唐皇太子的帶領下,將舉行浩大的祭奠儀式。
也正式確立大唐英烈慰靈碑,是祭奠告慰為大唐天下做出犧牲之人的象徵。
遊蕩在天地間的英烈亡魂,也有他們魂歸之處。
浩大的儀式,莊嚴的舉行。
無數人肅穆,帶著沉重且緬懷的心情參拜。
次日。
大唐帝國報再次發行,重點報導清明節滿朝文武參拜祭奠大唐英烈慰靈碑的事情。
「昨日,正直清明時節,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睿智仁德的皇太子殿下,率領文武百官在承天門前,祭拜大唐英烈慰靈碑。」
「這一莊重儀式,長安百姓自發匯聚,祈禱天地遊蕩的大唐英烈亡魂,找尋到歸處。」
「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在莊重的儀式上,作出指示:我大唐不會忘記任何一位,為國家興亡做出貢獻陣亡的英烈,不管他身前是什麼出身,只要殉國而死,皆魂歸大唐英烈慰靈碑,享受天下百姓祭拜香火。」
「睿智仁德的皇太子殿下表示……。」
最後,報紙以一段詔令宣告結束。
「大唐皇帝令:凡是州,道,府等官府,皆修建大唐英烈慰靈碑,以供英烈亡魂棲息之所,百姓祭拜之地,清明節當地官府當舉行祭拜儀式,告慰英烈亡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