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三國:我能趨吉避凶> 第178章 海峽兩岸的對峙

第178章 海峽兩岸的對峙

2024-11-21 17:57:24 作者: 明巧
  時間進入太平卅一年(224年)寒風凜冽的冬季,趙雲統帥的西部軍區與北方軍區聯軍精兵,浩浩蕩蕩地抵達了黑海海峽之畔。不過,面對那片波濤洶湧、暗流涌動的海域,趙雲並未輕率地做出渡海的決定。

  於是,聯軍在黑海海峽邊暫時按兵不動,靜待進一步的戰略部署與準備,以期在未來的行動中能夠一舉成功,為華朝開拓更加廣闊的疆域。

  黑海海峽,這一自然形成的天塹,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分割為南北兩段,北部被後世稱為伊斯坦堡海峽,南部則名為達達尼爾海峽,而它們之間鑲嵌著碧波蕩漾的馬爾馬拉海,共同構成了連接亞歐兩大洲的咽喉要道。

  對於意圖跨越這片亞歐交界水域的陸軍而言,最理想的渡海路徑無疑就是這兩處海峽——無論是伊斯坦堡海峽還是達達尼爾海峽。兩處海峽,最寬處約六公里,最窄處僅一公里,見證了無數歷史的滄桑巨變。這兩處海峽,不僅是亞歐地理上的分界,更是戰略上的制高點,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回溯歷史長河,這片海峽區域經常上演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篇章。例如,公元前480年的薩拉米斯海戰,波斯帝國與希臘聯軍在此激烈交鋒,最終希臘人以少勝多,捍衛了西方的自由;又如公元前190年的基齊庫斯海戰,羅馬共和國與塞琉古帝國為了爭奪東地中海的霸權,在此展開了決定性的海戰,羅馬的勝利為其日後的帝國霸業奠定了基石。這些戰役,無一不證明了黑海海峽作為亞歐大陸關鍵節點的重要性。

  而今,時光流轉至華朝盛世,其雄心勃勃的陸軍欲揮師西進,直指羅馬本土,這條古老的通道再次成為了他們必須跨越的天塹。華朝軍隊若要實現這一宏圖大志,就必須克服重重困難,穿越這見證了無數榮耀與血淚的黑海海峽。

  帕提亞帝國與羅馬帝國,雖同以「帝國」之名威震四方,但在實力的天平上,羅馬帝國無疑占據了更為顯赫的一端。羅馬以其無與倫比的軍隊素質傲視群雄,士兵們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悍;而在武器裝備方面,羅馬更是精益求精,無論是鋒利的劍刃、堅固的盔甲,還是那令人生畏的投石器與弩箭,均展現了其技術上的先進與工藝上的精湛。

  至於後勤支持,羅馬帝國憑藉其龐大的物流網絡與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確保了軍隊在任何戰場都能得到充足的補給與支援,這一點,更是帕提亞帝國難以望其項背的。

  然而,即便強大如羅馬帝國,也有其難以迴避的軟肋——糧食供應。去年,華朝突然中斷了與羅馬的糧食貿易,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如同晴天霹靂,瞬間在羅馬境內引發了一場糧食危機。全國上下,糧倉漸空,民眾餐桌上的食物日益稀薄,飢餓的陰影悄然籠罩了這片曾經繁榮的土地。

  當然,這場危機對於羅馬貴族而言,或許只是生活品質略有下降的小插曲,他們憑藉手中的財富與地位,依然能夠維持著往日的奢華與安逸。但對於那些身處軍隊底層的普通士兵、辛勤耕耘的民間百姓,以及那些命運多舛的奴隸而言,這卻是一場關乎生死的嚴峻考驗。

  他們不得不面對飢餓的煎熬,甚至有人在這場無聲的災難中悄然倒下,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無名的犧牲者。

  談及黑海海峽的防禦體系,不得不提及羅馬統帥普利烏斯·卡托的深謀遠慮與精湛布局。早在幾年前,羅馬高層就已洞察到華朝一統全球的雄心壯志,知道羅馬帝國與華朝必有一戰,而黑海海峽必定是最關鍵的節點。

  因此,普利烏斯·卡托在南北兩段海峽的西岸精心構築起了一道宛如長城般巍峨壯觀的防禦牆,這堵牆壁堅不可摧,仿佛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的結晶,屹立不倒,守護著羅馬的邊疆。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巧妙地沿著防線,每隔一兩百米便設立了一座堅固的堡壘,這些堡壘既是士兵們輪換休息的避風港,也是戰略上的重要支點,使得防線更加穩固,無懈可擊。

  在防禦策略上,普利烏斯·卡托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他將投石機巧妙地隱藏於防禦牆之後,這些龐然大物雖然靜默無聲,卻隨時準備著將致命的石彈投向海邊陣地,阻止敵人搶灘登陸。

  而弩車,則被精心部署在垛口之後,它們那鋒利的箭矢,如同死神的目光,時刻盯著海灘的每一寸土地。即便是華軍那威力巨大的重炮,想要隔著寬闊的海峽對這些防禦設施造成實質性的破壞,也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更為狡猾的是,羅馬人在華軍抵達之前,便已經未雨綢繆,將東岸的所有海船悉數拖走,不留一絲渡海的可能給華朝陸軍。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向華軍宣告:想要跨越這片洶湧的海峽,就必須自己重新造船。

  普利烏斯·卡托提前做出的這一系列防禦措施,不僅展現了他對全球戰略形勢的深刻洞察,更彰顯了他作為一位傑出統帥的卓越才能與堅定決心。在這樣的防禦體系面前,華朝陸軍想要突破黑海海峽,無疑將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當然,普利烏斯·卡托精心構築的防禦體系雖然會對華軍的火炮與步槍造成一定的阻礙,卻未曾料到華軍竟又發明出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裝備——熱氣球。

  在之前征服帕提亞等國的戰爭中,這些龐然大物悠然升空,宛如天空中的巨眼,俯瞰著帝國的每一寸防線。它們不僅具備偵察的功用,更能夠攜帶炸彈,從空中對敵軍發動空襲。

  這一新型武器,令普利烏斯·卡托大感棘手,原本的防禦策略瞬間顯得捉襟見肘。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空中威脅,普利烏斯·卡托不得不迅速調整戰術,展現出了一位傑出統帥應有的應變與決斷。他下令在原本堅不可摧的防禦牆之後,緊急修建了一系列堅固的庇護所。

  這些庇護所不僅結構堅固,能夠抵禦熱氣球投下的炸彈攻擊,更是被巧妙地設計成了投石機的臨時存放地。當戰鬥需要時,羅馬士兵們便能迅速而有序地將投石機從庇護所中推出,投入到激烈的戰鬥中,以應對華軍有可能的搶灘登陸。

  這一系列的調整與部署,不僅體現了普利烏斯·卡托對戰場形勢的敏銳洞察,更彰顯了他作為一位軍事家的卓越智慧與堅定決心。在熱氣球這一新型武器的挑戰面前,他並未選擇退縮,而是勇敢地迎難而上,以創新的戰術與堅定的意志,守護著羅馬的防線。

  不過,雖然普利烏斯·卡托在防禦牆後增設了堅固的庇護所,為投石機等重型武器提供了相對安全的存放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華軍熱氣球帶來的空中威脅,但這樣的布局並非萬全之策。

  在實際運用中,每當需要將投石機從庇護所中推出,投入到緊張的戰鬥時,它們依然會暴露在華朝航空部隊的猛烈空襲之下。那些在空中盤旋的熱氣球,會如同死神的使者,隨時準備將致命的航空炸彈傾瀉而下,給羅馬的投石機陣地帶來沉重的打擊。

  更為棘手的是,由於投石機體型龐大,推進與撤出的過程都顯得異常緩慢。這不僅大大降低了羅馬軍隊的反應速度,更在無形中增加了他們在戰鬥中的脆弱性。

  尤其是在華軍可能發起的突襲渡海行動中,這種速度上的劣勢極有可能成為決定戰局走向的關鍵因素。一旦華軍利用海軍優勢,配合空中力量的掩護,迅速發起渡海攻擊,羅馬軍隊很可能會因為投石機等重型武器無法及時到位,而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幸運的是,當趙雲率領的華軍浩浩蕩蕩地抵達黑海海峽的東岸後,他們並未立即展開造船渡海的行動,這似乎給普利烏斯·卡托暫時鬆了一口氣的時間。然而,這位經驗豐富的羅馬統帥並未因此而有絲毫的懈怠,他深知,華軍的按兵不動並非出於畏懼或猶豫,而是在等待一個至關重要的援軍——他們的印度洋艦隊海軍。

  這支海軍如同華軍的一把利劍,正從遙遠的海域趕來,準備支援華國陸軍的渡海作戰計劃。一旦他們從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羅馬海軍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華朝海軍的強大,早已在之前的戰役中嶄露頭角,他們的戰艦都是鋼鐵打造,如同海上巨獸,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是任何對手都不容小覷的力量。

  若華朝海軍成功擊敗羅馬海軍,掌控了地中海的制海權,那麼他們接下來的目標,無疑就是黑海海峽。到那時,華朝的海軍將如同橋樑一般,將華軍陸軍安全地運送到海峽西岸,為進攻羅馬本土鋪平道路。這樣的前景,讓普利烏斯·卡托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焦慮。

  因此,他只能將希望寄托在羅馬海軍的身上,祈禱他們能夠在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較量中,展現出頑強的鬥志與出色的戰術,抵擋甚至擊敗華朝海軍的進攻。普利烏斯深知,這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較量,更是對羅馬將士勇氣與智慧的考驗。在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中,羅馬的未來,將懸於一線。

  然而,普利烏斯·卡托心中的那份希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似乎只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想。華朝海軍與羅馬海軍之間的實力差距,就如同天塹一般難以逾越。在艦船噸位這一最為直觀的對比上,兩者根本不在同一個量級。華朝海軍的戰艦,宛如海上移動的鋼鐵堡壘,每一艘都是由堅固的鋼鐵精心打造,排水量高達數千噸,宛如海中的巨獸,氣勢磅礴。

  相比之下,羅馬海軍的木質帆船,雖然輕盈靈活,但在這樣的龐然大物面前,卻顯得如此脆弱與渺小。它們的排水量僅僅幾百噸,最多一千多噸,與華朝戰艦相比,就像是孩童與巨人之間的對決。別說華朝戰艦上那威力巨大的艦炮了,即便是簡單的撞擊,也足以讓這些木質帆船支離破碎,葬身海底。

  這樣的實力對比,讓普利烏斯·卡托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羅馬海軍,在華朝海軍面前,幾乎沒有任何勝算。華朝海軍幫助他們的陸軍渡過黑海海峽,進攻羅馬本土,似乎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想到這些令人憂心忡忡的局勢,普利烏斯·卡托只覺頭痛欲裂,仿佛整個大腦都在這一刻炸裂開來。他深知,面對華朝那幾乎不可阻擋的海軍力量,以及他們那令人畏懼的火炮與航空炸彈,羅馬的防禦體系雖然堅固,但也絕非銅牆鐵壁,能夠永遠屹立不倒。

  於是,普利烏斯只能咬緊牙關,繼續下達命令,要求部下們不遺餘力地修繕和加固防禦牆、堡壘以及庇護所。他深知,這些防禦設施是羅馬抵禦華軍進攻的最後一道防線,必須確保它們能夠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每一塊石頭的堆砌,每一根木頭的加固,都凝聚著羅馬士兵們的汗水與心血,也承載著普利烏斯那顆保家衛國的心。

  然而,對於華朝海軍何時會抵達黑海海峽,普利烏斯卻只能無奈地選擇被動等待。他深知,這場較量已經超出了他個人的掌控範圍,成為了一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整體博弈。他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羅馬陸軍爭取更多的準備,為即將到來的渡海決戰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