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102章 大明的問題在於內鬥

第102章 大明的問題在於內鬥

2024-12-04 22:37:44 作者: 玩蛇怪
  第102章 大明的問題在於內鬥

  接下來的幾日,朱雲峰找廠家定了幾台水力發電機組,又定了不少電動機和新的衝壓機、車床之類。

  之前不定,不是說沒錢,而是必須要有正當的理由。

  工廠沒有,有工業電的情況下,再忽然買一台水力發電機過來,本身就容易惹人懷疑。

  現在不一樣。

  朱雲峰下半年又要開設幾個加工廠,地址在藍沙鎮到吉祥鎮之間的山溝里。

  深山老林加上本地電站老舊,經常要檢修,自己買一台水力發電機,利用當地山裡的水資源發電也合情合理。

  最主要的是在尚峰山南面剛好有條河,原來就有個水電站,叫銅山壩水電站,是70年代設計建造,但前些年遭遇特大山洪導致發電機損壞,最終拆除。

  這意味著他們當地是有建造水電站的基礎,工廠用電規模非常大,在有造水電站的基礎以及有這方面需求的情況下,自然不會讓人懷疑。

  數日功夫,朱標發布的新政迅速席捲江浙地區,在減免賦稅政策下,江浙百姓一時間欣喜若狂,民間開始紛紛稱讚太子仁德。

  而就在新政發酵的時候,朱雲峰找的一些歷史系教授,也都已經把他們的設計方案交了過來。

  六月十八日。

  這天朱雲峰在自己家中,他剛才在網上搜了一下,找那種無線電台。

  之前他對這玩意兒不是很懂,最近在網上查閱穿越資料,有人說可以手搓無線電台,這才想起來還有這種玩意兒。

  搜了一下,發現這種東西網上還真就能買到。

  一萬多可以買到短波電台,覆蓋距離超過一千公里,除此之外還有那種20公里以上的短程車載電台,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

  如果要想增加通信範圍的話,再花幾千塊錢買個中轉站,這樣覆蓋距離就可以超過一百公里。

  朱雲峰對這種東西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沒有信號基站的情況下,這種無線電台放在古代到底有沒有用處。

  但並不妨礙他下單購買,反正有錢就先買了再說。

  在網上下了一堆單,光各種電台、對講機之類的東西就買了十多萬。

  只是短波電台就只能通過收音機來溝通。

  也就是兩個電台在超遠距離情況下,各自發送指令,通過收音機接收,電台發送的形式,不能直接通過對講機交流。

  因為短波電台對講機屬於管制品,需要無線電台執照才可以買到。

  不過這應該足夠了。

  如果在皇宮裡裝一個電台,一個中轉站,再把一些對講機放在軍營里,那麼朱標如果想集結軍隊,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而再在皇宮裝個短波電台,朱元璋打仗的時候再帶一個,雙方就能通過收音機來千里傳音。

  要是老朱在打仗的時候,兩邊已經擺好陣型,我在皇宮給讓他那邊的刀盾手陣地向左移十米,那就有意思了。」

  下完單後,朱雲峰心裡樂滋滋地想著。

  「在幹嘛呢?」

  正在這個時候,朱棣伸著懶腰從房間裡走出來。


  此時已經是下午,他才剛睡醒。

  而隔壁季赫的房間還在鼾聲如雷,震得整個房間都像是在抖動。

  昨晚上他們搞到今天早上,運了幾十噸各種物資過去。

  包括行軍乾糧、手電筒、藥品、繃帶之類。

  這些東西可不好弄,手電筒還好,主要是行軍乾糧和藥品,買太多引人注目,只能慢慢買。

  看他出來,朱雲峰一邊打開QQ,一邊隨口說道:「剛下單買點無線電台。」

  QQ打開後,立即就有不少郵件發過來。

  「那是幹嘛的?」

  朱棣不解。

  這方面知識朱雲峰都不知道,更別說他了。

  「可以進行遠程通信。」

  「跟手機一樣?」

  「想多了,最多就是交流,想跟手機一樣得有通信基站。」

  「能建基站嗎?」

  「想得美。」

  朱雲峰白了他一眼,隨即眼睛一亮道:「老四,你有活幹了。』

  「什麼東西哦?」

  朱棣湊了過來。

  就看到朱雲峰的郵箱裡已經有七八封郵件。

  點開第一封,這是認證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孫副教授的回信。

  打開一看,裡面密密麻麻,有各種制度設計和改良。

  孫副教授認為,明初時期,朱元璋設計的政治制度其實已經算是相當完善。

  但完善不代表完美。

  也就是在他與朱棣時期,設計的失敗的三權平衡政策,導致後面大明處於嚴重的內鬥內耗之中。

  最初朱元璋廢除丞相,兼併了相權,從而讓百官成為擺設。

  不是事實上的擺設,而是只聽從命令的執行者。

  所有的命令和決策都由他一個人解決,百官只負責提出問題,而不負責解決問題。

  這樣不是不行,但需要的是一個絕對英明,且精力充沛的君主。

  朱元璋能夠做到,不代表他的繼任者能夠做到。

  事實上大明到了第二代就出了嚴重問題,如果不是朱元璋早期做了分封制度,讓兒子在邊境統兵的話,恐怕大明只有兩個結局。

  一是朱允亂折騰,以至內亂四起,大明二世而亡。

  二是朱允的權力全被文官集團分走,朱允成為事實上的文官集團傀儡。

  而到了朱棣時期,朱棣沒有他父親那樣的精力,就只能啟用內閣,內閣有參政的權力,成為了相權的替代品。

  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引入與之抗衡的集團,於是宦官集團和以錦衣衛、東廠為代表的特務集團迅速壯大。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皇帝與相權鬥爭的結果。

  自此內鬥激烈程度也逐步上升。

  宦官集團和錦衣衛的權力都來自於皇帝,皇帝從台前隱於幕後,讓文官集團與宦官和錦衣衛做對抗。

  雙方展開拉鋸。

  皇權強大的時候殺百官如屠豬狗。


  相權強大的時候,百官能在殿上錘殺錦衣衛指揮使和宦官首領。

  這都來源於從明初一直延伸到明末的皇權與相權鬥爭。

  而朱元璋和朱棣早期大肆殺戮文官集團,又加劇了文官集團對皇權的不信任,從而就算是被挺杖打死也要爭權。

  所以如果要想在明初進行一套制度設計的話,就必須解決這樣的內鬥問題。

  孫副教授的想法很簡單,可以學宋朝,

  讓文官集團內鬥。

  宋代的文官集團遠沒有明代的文官集團團結。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權力交疊,文官與文官之間權力存在交疊性,各自分管並不明細,具體事務全靠差遣而不靠本職官位,造成官員之間能互相插手對方衙署事務,使得雙方必須鬥法奪權。

  二是分權制衡,宋代把財、政、軍分別歸屬於三司、政事堂以及樞密院,而最終的決策權又歸屬於皇帝,造成文官集團必須依賴於皇帝才能有施政權。

  通過這兩種辦法,就能讓相權依附於皇權,同時文官集團還得互相內鬥來爭權奪利,就不存在文官集團抱團對抗皇權的問題。

  當然。

  這樣也會衍生出新的弊端。

  那就是黨爭嚴重,並且互相推,上下職責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

  明代也有黨爭。

  但其實依舊可以看作皇權與相權爭鬥。

  比如嚴黨和清流。

  那是嚴黨和清流嗎?

  那是站在嚴黨身後的嘉靖與清流抗衡。

  嚴黨只是嘉靖推出來的黑手套而已。

  所以當這個黑手套貪的銀子已經遠遠超過嘉靖的底線的時候,那也就是嚴黨的死期。

  還有閹黨和東林黨。

  閹黨身後是天啟帝,只是以文官投靠宦官的形勢表現出來而已。

  所以真正文官內部鬥爭,還得是宋代。

  而孫副教授覺得可以採取第二個分權制衡的辦法。

  同時引入責任機制。

  這樣能加大皇權的同時,也能減少第一條權力交代導致的,互相推、上下職責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的情況。

  但黨爭就無法避免。

  在文章中孫副教授也列出了他設計的整體政權思路,並且也講了弊端在哪裡,明確表示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適的制度。

  他設計的政體可以解決皇權與相權內鬥鬥爭,但卻解決不了黨爭,只能說減少內耗,加大皇權。

  看完了人家的思路,朱雲峰不得不感嘆,要不人家是歷史系教授呢。

  從明初內耗到明末這個東西他還真沒注意到。

  光就注意到制度僵化的問題了。

  果然。

  看問題還是得透過現象看本質。

  仔細想想,人家說得還真沒錯,有明一朝,可不就是在內鬥或者內鬥的路上嗎?

  明初朱元璋,皇權滅相權。

  朱棣加大錦衣衛的權力,又設立東廠,以皇權制衡相權。

  延伸到叫門天子朱祁鎮,由於王振和馬順的騷操作,文官集團代表的相權終於壓過了皇權。

  之後成化帝時期,又建立西廠再來制衡文官。

  如此反覆。

  到了明中後期。

  內閣、司禮監、錦衣衛、東廠、西廠、閹黨、東林黨等等亂七八糟的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

  若是再加上士紳矛盾、土地兼併問題、官吏民矛盾以及衛所士兵和上級之間的抗爭,甚至可以說整個大明都在鬥來鬥去。

  而孫副教授在進行其它政治設計的時候,整體的思路就是解決大明內鬥的問題。

  他把皇權從內鬥當中摘出去,通過制度分裂文官集團,

  再做精妙的稅收制度,對于田畝數量過多的大地主,進行高額賦稅。

  對田畝數量少的農民,減輕賦稅,倒逼大地主減少土地數量,增加中小地主數量。

  接著取消衛所,減少宦官和錦衣衛的權力,如此就能緩解皇權與官員、士紳、百姓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化解各階級內耗。

  並且這樣分裂文官集團也有好處。

  明朝由於文官集團整體利益問題,導致他們後面的士紳集團能夠從中獲利,

  在文官集團的庇護下可以不用納稅,還能把稅務轉嫁給百姓,讓百姓苦不堪言。

  文官集團內鬥之下,為了迅速獲得皇權的支持,就不得不不斷讓步。

  包括稅權便是如此。

  宋代的時候官員工資很高,但那是依託於宋代高機制的稅務管理,沒有任何一個文官敢在這方面和皇帝鬥爭,因為那是在與整個文官集團對抗。

  如此只需要再設計別的制度,緩解土地兼併,處理衛所的遺留問題,就能極大地緩解明朝的內耗。

  「這個厲害。」

  朱雲峰看完後誇讚道:「雖然我覺得還可以再改改,不過真的牛逼。」

  朱棣撓撓頭道:「你是想用這套制度放在永樂朝?」

  「並沒有。」

  「你不是說這個很厲害嗎?」

  「怎麼說呢?」

  朱雲峰搖搖頭:「這個思路其實是不錯的,而且參考了宋朝的設計,還儘量剔除了宋朝設計的弊端,但這非常考驗皇帝的英明程度,在文官內鬥劇烈的情況下,皇帝要是菜,那大明就得完蛋。」

  說完之後,他又沉思道:「不過仔細想想,大明的皇帝基本上都不算特別菜,所以如果其它的設計沒什麼特別出色的地方,或許可以拿這套去試試水。」

  孫副教授的思路出色點就在於把大內鬥縮減成小內鬥,再引入責任制度的話就相當於給了一個拍板機制。

  這樣文官內部鬥爭,誰拍板做決定,誰承擔責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點像我們這邊書記和縣長之間的情況,雙方都得鬥爭才能擁有施政權,但書記也有拍板的權力。

  只不過這樣做會不會造成大明出現宋代那種遺留問題也難說。

  畢竟宋代的更治可以說是一言難盡。


  所以還是得商榨一二。

  接著朱雲峰又看起了其它教授的設計思路。

  很快一連看了五個。

  不得不說,能當上大學歷史系教授自然都是有水平的。

  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看到了內鬥本質,有的看到了鬆散結構,還有的看到了隨著明朝越往後,官僚組織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負,朝廷卻沒有解決,需要「糾偏」機制等等。

  雖然也有相同的制度設計,但在一些問題上還是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拿出了解決方案,還是非常不錯。

  直到看到第六個,朱雲峰皺起了眉頭。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從三權分立看如何為大明設計制度!」

  啥意思?

  這位教授是西方狂信徒?


關閉
Δ